关税博弈中,普通人怎么看?

破竹财经
06-06

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其中金融市场的波动与主要经济体间的互动尤尤其值得关注。贸易摩擦的升级,特别是关税的再度成为焦点,不仅影响着国际关系,也在深刻重塑着全球投资的格局。深入理解这些宏观层面的变化,对于构建稳健的资产配置财富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关税风波再起:博弈升级与策略演变

近期,贸易领域的紧张态势再度显现。美国针对特定商品加征关税的举措生效,并对多个贸易伙伴提出了谈判要求。这情势仿佛七八年前贸易摩擦初现时的回响。不过,当前局势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方提出方案,再由另一方评估与议价,这是一种典型的谈判策略。强势一方利用其市场地位作为筹码。例如,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试图以此在贸易谈判中占据主导。

这一轮的关税冲突,分析认为可能因中方的反制措施而演变。中方此次并未如过去那样以退让为主,相反,采取了更为对等的回击。特别是在关键矿产资源领域的策略调整,成为重要的筹码

回溯七八年前,中方在中美竞争格局中处于战略防御态势。面对彼时一些领域的限制,中方策略倾向于争取时间、发展自身产业,例如在半导体领域。当时的妥协,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赢得产业国产替代的时间窗口。经过多年的发展,中方在一些关键领域已具备了更强的韧性与底气,硬脱钩的担忧有所减轻。这使得在当前的博弈中,中方能够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这表现为对等的回应,无论是在经贸还是其他领域。

分析认为,中方此次敢于动用关键矿产资源作为回应,也反映了自身军事实力已具备更强的保障能力。这与彼时面对压力需有所退让的情形已大为不同。

关键矿产资源,例如稀土,在高端制造、国防军工以及部分泛科技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方在全球稀土特别是中重稀土的提炼和加工领域拥有显著优势。若此领域供应受限,将对高度依赖这些资源的产业造成冲击。这使得稀土成为一张重要的战略牌。虽然一些国家也在寻求提高自身稀土产业链能力,但这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

这场关税风波及其引发的博弈,预期将走向双方妥协。决策者通常会倾向于理性选择,避免不可控的局面。对中方而言,解决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维护并拓展海外市场是重要的经济目标。对美方而言,硬脱钩带来的供应链问题也对其经济构成压力。因此,双方最终达成某种折衷方案的可能性较高。相较于七八年前中方需做更多让步的情形,本次妥协或许更趋于五五开甚至对中方更为有利。

未来三五年,中美之间的竞争预计将更加白热化战略相持是主旋律。冲突的形式可能多样化,不确定性风险会不时出现。然而,分析认为热战的可能性较低,主要经济体均难以承受其代价。更多的可能是围绕经贸、科技等领域持续的摩擦与试探。

全球变局下的市场表现与资产配置

宏观层面的博弈深刻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在关税等不确定因素未完全消散之前,全球市场可能处于一个**“垃圾时间”,即缺乏明确方向、交易难度较高的阶段。不过,不同的资产类别在这种环境中表现各异,其背后的投资逻辑**也值得探讨。

黄金:G2格局下的避险新逻辑

在传统的避险逻辑中,地缘政治风险或市场恐慌指数上升时,资金倾向于流入美元、美债等核心资产然而,在当前的G2格局下,这一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分析观察到,在近期市场情绪波动时,美元、美债并未像过去那样显著走强,反而伴随股市一同下跌。这可能反映出G2冲突本身就牵涉到美元和美债的发行国,使得其避险属性受到挑战。

黄金在这一背景下表现出更强的韧性,成为主要的避险资产。G2冲突作为中长期结构性因素,为黄金提供了持续的支撑。黄金投资顺大势逆小事,即把握中长期上涨趋势,但在短期波动或回调时寻找投资机会,避免追涨。黄金的中期向好趋势与G2竞争的持续性相关联。

债券市场:结构性压力与投资策略

全球债券市场的表现也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分析认为,主要经济体出现系统性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在三五年内较低,因决策者倾向于避免这种失控局面。

美债和日债面临各自的压力。美债规模持续膨胀受到关注,但短期内出现危机的风险被认为有限,其全球最强经济体的地位仍是支撑。日本经济面临通胀压力,可能导致加息,从而影响其国债收益率。在这些债市波动性较大、趋势不甚明朗的时期,建议投资策略可偏向降久期、降杠杆,即优先考虑短期债券,规避长期债券的较大波动风险。

相比之下,欧债在当前的降息周期中表现相对较好。

对于国内债券市场,分析认为中期趋势依然向好。这与国内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紧密相关,特别是产能过剩和由此衍生的通缩压力。解决产能过剩并非易事,与90年代加入WTO借助外部市场消化产能不同,当前全球需求也在放缓,贸易摩擦又增添了不确定性。这种宏观环境使得国内长期利率下行、保持抗通缩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国内债市的中期趋势仍被看好。然而,过去的上涨可能透支了部分空间,短期内可能面临调整。投资国内债市,同样需要把握节奏,在回调时逢低布局。

国内股市:震荡中的行业机会

国内股票市场的走势,同样深受宏观环境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影响。在外部不确定性未完全消除前,整个市场指数可能呈现窄幅震荡垃圾时间,难以出现大的趋势性行情。然而,这不意味着没有投资机会

分析认为,市场底部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大幅下跌的风险较低,部分原因在于平准基金等因素的存在。在这种指数盘整的环境下,投资的重心尤其应放在行业分析板块挖掘上。市场内部存在结构性机会,一些特定行业或板块可能会有超越整体市场的表现。

进行股票投资时,分析强调跳出股市看股市的重要性。仅仅盯盘或依赖技术指标难以把握全局。理解宏观大势、政策解读以及产业趋势,才能建立清晰的投资逻辑,做出更坚定的决策。

短线交易的难度极高,大部分散户难以持续盈利。投资应该着眼于中期,关注具有确定性增长逻辑的行业和公司,在市场回调或盘整时分批逢低布局。避免在市场情绪高涨时追高。当前的震荡期,恰是研究和布局具有中期潜力的行业投资组合的时机。

泛科技、部分高股息以及受益于兼并重组等政策导向的板块,可能提供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关键在于深入研究,选择自己理解并认可的领域进行投资

投资教育与认知提升:应对变局的关键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传统的投资框架可能需要调整。市场行为模式的变化,例如避险逻辑的新演绎,要求投资者不断更新认知。提升财经知识水平,理解宏观经济运行、政策解读以及不同资产类别的内在逻辑,是穿越市场周期、实现财富管理目标的基石。

这需要系统的投资教育与持续的学习。深入分析宏观趋势,把握产业演变方向,结合微观的企业基本面研究与适度的技术分析,构建一套适合自身的投资体系投资策略

结语

当前全球局势错综复杂,贸易摩擦、大国博弈以及经济结构性问题交织。这既带来了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投资机会。理解G2格局下的宏观经济走向,分析不同资产类别的应对表现,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资产配置投资策略,是应对变局的关键。在市场震荡盘整之际,正是回归基本面,深入研究行业逻辑,为中长期投资进行布局的有利时机。保持理性、着眼于中期,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财经知识投资认知,方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