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双学霸带队圈粉310万!赴港卧安机器人盈利在即?

金融叁劍客
06-10

未来的家,将是一个由机器人组成的智能生态系统。

当全球智能家居市场正经历从单品智能向全屋智能的跃迁,AI具身家庭机器人成为破局关键。

2025年6月8日,卧安机器人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的零售额计算,这家来自中国深圳的企业,以11.9%的全球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的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也是唯一一家在家庭生活场景全面布局家庭机器人品类的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

与此同时,“大疆教父”李泽湘、源码资本、高瓴创投的加持,更是让卧安机器人一举成为市场焦点。

哈工大双学霸带队,全球圈粉310万

过去在智能家居领域,“碎片化”一直是行业痛点。消费者往往需要购买多个品牌的智能设备,却难以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

类似于小米智能家居生态,卧安机器人凭借优秀的技术研发实力,一直在试图打造了一个覆盖家庭多场景的机器人矩阵。

自2017年推出全球首款手指机器人SwitchBot Bot以来,卧安机器人围绕旗舰品牌SwitchBot,持续引领创新:2020年推出窗帘机器人SwitchBot Curtain、2022年推出指纹门锁机器人SwitchBot Lock、2023年推出增强型移动机器人SwitchBot S10。

截至2025年6月,其产品矩阵已涵盖7大品类42款SPU,覆盖智能操控、家务劳动、养老护理等核心场景,初步实现“一个App掌控全屋”。

这种全品类布局带来的协同效应显著——至今,已注册SwitchBot App的310万用户中已有超过910万台设备连接到SwitchBot App,其中约55.2%已连接两款或以上SwitchBot产品至SwitchBot App,34.9%连接三款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且分别较2022年的48.2%和27.7%稳步上升。

产品生态系统被广泛采用意味卧安机器人的产品力以及品牌力持续增强。

而这背后的核心支撑在于其三层相互咬合的技术架构。

卧安机器人自主研发的三大核心AI具身技术已渗透至“细胞级”,具体来说:

环境感知层面: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毫米级定位与动态环境建模,使扫地机K10+等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能在复杂家居布局中自主规划路径。

决策执行层面:通过CMOS视觉传感器与多模态大模型结合,Acemate网球机器人实现毫秒级球轨迹追踪,回球准确率达90%;搭载麦克纳姆轮赋予其良好的全向移动能力,能在物理世界复刻了“人机对抗”体验。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安防等场景;

系统协同层面:分布式神经控制网络技术构建耗自愈网络,支持全屋设备跨空间协同。这正是SwitchBot生态中55.2%用户连接两款以上设备的技术底座,用户粘性三年提升7个百分点。

进一步深挖会发现,研发团队占比50.7%的“工程师基因”是卧安机器人持续加快创新节奏的底层智慧支撑。

资料显示,卧安机器人核心研发成员来自哈工大、港科大、多伦多大学、北大及谷歌等全球顶尖学府与机构。其中,联合创始人李志晨与潘阳均毕业于哈工大,至今两人已在机器人及电子工程技术行业积累了超12-13年的从业经验。

与此同时,李泽湘、高秉强等机器人泰斗坐镇非执行董事,与高瓴、源码等资本形成“技术+资源”的双重加持,则为其构筑起难以复制的产研连环。

长达十年的深耕与积累下,卧安机器人已在全球拥有269项专利,其中有43项发明专利。

卧安的商业循环:营收、毛利、市场份额齐飞

与上述技术壁垒以及生态构建相一致的是,卧安机器人实现了愈发良性的商业循环。

纵向对比其财务数据,可发现过去三年其业绩呈营收、盈利齐升,逐年逼近盈利拐点的大趋势。

数据显示,2022-2024 年,其营收从2.8亿元跃升至6.1亿元,复合增长率49%;毛利从0.9亿元增至3.2亿元,复合增长率83.1%;毛利率从34.3%提升至51.7%,显著高于港股机器人行业平均水平。

更关键的是,亏损从8700万元收窄至310万元,经调整EBITDA则早在2023年实现转正,2024年达2600万元,意味着其可持续盈利路径即将全面打通。

这种财务改善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多维度的精细化运营。

在渠道策略上,DTC(直接触达消费者)模式成为增长引擎,收入复合增长率73.3%,占比从36.9%升至49.8%。这主要是其自营独立网站收入实现了108.2%的增速,占比也从7.5%升至14.5%,有效降低了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

在成本控制方面,规模化生产、供应链优化以及核心部件自研都功不可没。

另一重原因则在于,与云鲸仅有30%的海外收入不同,卧安机器人95%以上的收入来自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且家庭机器人渗透率极高的日本、欧洲、北美市场,其中欧洲市场近三年的收入复合增长率高达68%,在日本市场SwitchBot已连续三年蝉联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市场零售额第一。最终后者同时享受到需求爆发与高价格的红利。

横向来看,与国际巨头相比,卧安机器人展现出差异化竞争优势。以iRobot为例,这家老牌扫地机器人企业,因过度依赖传统渠道2024年其业绩显著下滑,期间GAAP毛利率降至20.9%,Q4销售额更是同比下滑44%。

卧安机器人营利双增优势十分凸显。

从概念到现实!家庭机器人离“懂你”还有很多鸿沟

不过面向未来,从时机来看,家庭机器人的“爆款时刻”仍未到来。

全球AI具身家庭机器人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9亿元激增至2029年的624亿元,复合增长率60.2%。

这一增长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振:老龄化社会催生养老护理需求、双职工家庭推动家务自动化、AI技术突破降低使用门槛。

卧安作为行业先行者,已占据先发优势。但机遇背后亦有挑战:

挑战一:技术迭代压力。家庭机器人对多模态交互、自主决策的要求极高。当前机器人普遍存在“数据模态单一”问题,仅依赖视觉而缺乏触觉反馈,导致复杂任务执行能力不足。比如在抓取易碎物品时,仅靠视觉难以精确控制力度,而触觉反馈能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卧安虽在机器视觉领域领先,但在触觉感知、自然语言交互等方面仍需突破。

挑战二:竞争格局演变。行业赛道正吸引越来越多玩家。云鲸智能通过双目视觉技术实现清洁机器人升级,乐享科技、鹿明机器人等初创企业聚焦小型具身机器人,而优必选等企业则押注人形机器人。此外,科技巨头如特斯拉、亚马逊也在加速布局家庭机器人,可能带来降维打击。

挑战三:商业化落地难题。家庭机器人的普及仍面临“最后一公里”的现实挑战。对卧安机器人而言,未来需在坚守高端定位的同时,积极探索性价比产品路线,以破解用户基数拓展难题——这一战略平衡将成为其突破商业化瓶颈的关键课题。

卧安机器人的IPO,是其在全球家庭机器人赛道的一次“亮剑”。其全品类布局、技术壁垒、财务健康度均展现出行业领导者的特质,而全球市场的爆发性增长更为其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公司长期仍需在技术融合、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突破。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家庭机器人的普及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生活方式的变革。当机器人能真正理解人类需求、自主完成复杂任务,智能家居才能全面从“概念”变为“现实”。 $机器人(300024)$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