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源材质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招股书开篇赫然写着“世界一流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制造商”、“全球市场份额第二”、“向全球十大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全部供货”等耀眼标签。 这份技术荣光背后,财务报表却渗出寒意——过去三年,其营收从28.67亿增至35.06亿元,净利润却从7.48亿暴跌至3.71亿元。2025年一季度,净利同比下滑52.46%的残酷数字,彻底撕开了“增收不增利”的行业伤口。 一、技术荣光与财务阴影的交错 作为中国首家掌握干法隔膜技术的企业,星源材质确实拥有令人瞩目的技术底蕴:全球九大生产基地布局、服务超100家电池客户、干法隔膜全球市占率第一。 招股书反复强调其“向全球十大电池厂商全部供货”的独特地位,试图勾勒不可替代的行业价值。然而技术护城河未能阻挡价格战的炮火。 2024年其干法、湿法、涂覆隔膜单价分别暴跌26.92%、26.39%、21.67%,全线产品毛利率断崖式下滑。更触目惊心的是,今年一季度干法隔膜售价跌破0.4元/平方米的生存红线,全行业每生产一平方米即亏损0.05-0.08元。当技术溢价被价格战碾碎,星源材质引以为豪的“全球第二”头衔,反而成了重资产扩张的沉重枷锁。 二、海外豪赌与行业自杀式扩张 此次IPO募资投向暴露了星源材质的焦虑:54.62亿港元砸向马来西亚基地,6.32亿港元投入美国工厂,试图以海外产能规避贸易风险。但这场豪赌恰逢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24年中国锂电隔膜总产能突破300亿平方米,超出实际需求72.5亿平方米,干法隔膜产能利用率已跌破60%警戒线。 中国塑协2025年初紧急发布“行业健康发展倡议”,试图遏制自杀式价格战。讽刺的是,星源材质此时仍在加速扩产——佛山基地试产、瑞典工厂在建,海外规划产能超20亿平方米。当全行业在价格血泊中挣扎,这种逆势扩张无异于向烈火浇灌燃油。招股书轻描淡写提及“市场竞争加剧”,却对产能过剩风暴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