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初代Labubu雕塑以108万天价成交的消息还未退热,6月19日,二手市场的Labubu盲盒价格便迎来 “雪崩”—— 隐藏款 “本我” 三日均价腰斩至1906 元,非隐藏款跌幅更达60%。这场仅持续 10 天的 “信仰崩塌”,不仅让泡泡玛特市值蒸发超500亿港元,更将 “新消费三姐妹” 的估值争议推向风口浪尖。
初代Labubu雕塑以108万天价成交
回调潮下的估值镜像:百倍 PE 与传统消费的撕裂
港股市场数据显示,截至6月20日,老铺黄金、蜜雪集团、泡泡玛特分别从阶段高点回调 19%、17%、15%。但更引人注目的是估值层面的 “冰火两重天”:
-
新消费阵营:老铺黄金动态市盈率89.2倍(年内涨幅243.75%),泡泡玛特95.3倍(年内涨幅168.36%),蜜雪集团40.7倍(年内涨幅153.83%)。
-
传统消费参照:贵州茅台20.2倍,迪士尼23.7倍,日本三丽鸥42.3倍,老牌奢侈品集团LVMH 仅17.9倍。
这种撕裂在市值对比中更显突兀。当泡泡玛特市值超越孩之宝 + 美泰总和,老铺黄金市值超过周大福,蜜雪集团市值碾压海底捞 + 百胜中国之和时,市场不得不意识到:新消费整体是过热的,股价存在明显的泡沫。
Labubu
多空激辩:“情绪溢价” 还是 “真实增长”?
谨慎派:警惕 “博傻式” 估值泡沫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直指风险:“泡泡玛特股价从16.8港元涨至283.4港元,涨幅近17倍,即便近期调整,估值仍较高。潮玩行业依赖爆款 IP,但爆款随机性极强,将短期业绩线性外推至长期估值,可能造成估值泡沫,不建议大家追涨股票。”
仁桥资产夏俊杰的质疑更尖锐:“我们看到了泡泡玛特的‘一铺难求’,也看到了老铺黄金的排队盛况,但当新消费企业市值超越行业龙头总和时,这应该是不合理的。”
乐观派:高增长能消化高估值
富国消费基金周文波持中长期乐观态度:从中长期来看,多数新消费企业仍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广阔,未来持续看好情绪消费、性价比消费和出海三大方向,未来将有更多优质公司脱颖而出。”
汇丰晋信许廷全表示:“以龙头IP潮玩企业为例,除了盈利表现外,作为中国企业能持续透过吸引人的设计达到对海外的文化输出,对国人与投资者来说都是具有长期且正面意义的。一个好的IP运营者能透过各种策略、内容延伸、品项扩充让IP生命周期不断延续。以日本的龙头企业来看,一个成功IP运营了超50年,迄今依然是全球IP顶流,也因此,即使盈利增速已回落到仅个位数,市场仍愿意给予30倍以上的高估值。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也许短期热度降温以后,会面临调整,但拉长时间来看,好的IP运营企业长期仍具想象空间。”
投资框架重构:从 “渠道铺货” 到 “人群解码”
当新消费打破传统估值体系,投资逻辑正在经历范式转移:
传统消费 VS 新消费研究框架对比
景顺投资马磊提出 “软指标” 估值体系:“PEG 估值需结合情感指数——情感指数越高、女性用户占比越高,企业获得的估值溢价也可能越大;目前新消费的高估值仍主要来自国内市场,而部分中国IP所代表的“孤独感”“个性表达”具有全球共通性,未来通过“情感共鸣”实现出海,将是下一个增长极。”
一位重仓泡泡玛特的基金经理透露操作逻辑:“虽然自己也不太理解为什么Labubu这么受欢迎,但是我们能抓住这波行情,主要得益于密切跟踪周销量、二手价、补货周期等高频数据。这些可感知、可追踪、可判断的数据和细节,比‘情绪消费’‘悦己消费’标签更可靠。”
回调的 “压力测试”:挤泡沫还是杀逻辑?
此次回调本质是一场市场 “压力测试”:当 Labubu 价格闪崩揭示出 “稀缺性神话” 的脆弱性,当百倍 PE 面临盈利增速的严苛检验,新消费投资正从 “讲故事” 转向 “看底牌”。
恒越基金宋佳龄指出:“传统消费竞争在渠道,新消费竞争在人群。能否精准解构目标用户的情感需求,决定了 IP 生命周期与复购率。这要求投资框架从‘渠道铺货思维’转向‘人群解码思维’。”
中欧基金韩佳伟补充:“目前新消费分析框架尚未成熟,但共识正在形成 —— 花更多时间研究‘为什么年轻人为 Labubu 买单’,比研究‘开了多少家店’更有价值。人群共性挖掘,将是未来投资的核心竞争力。”
Labubu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