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聚焦上市公司市值动态,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与决策参考
IP属地:未知
3关注
0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市值深研社
07-07 18:19

三年亏39%中欧基金400亿医药女王葛兰要卸任?增聘赵磊共管

近三年亏-39.40%,中欧基金400亿医药女王葛兰要卸任?300亿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增聘赵磊共管,引发基民要跑路猜测 7月4日,中欧基金一纸公告打破医药投资圈平静:规模超300亿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A/C合计311.79亿元)宣布增聘基金经理赵磊,与“医药女王”葛兰共同管理。 赵磊是谁?公开资料显示,她的职业经历聚焦医药研究:2016-2021年任中泰证券医药生物行业研究员、联席首席分析师,2021年加入中欧后继续深耕医药研究。也就是说,赵磊在中欧基金有4年投研经历,但单独立管理基金的实战经验为0,现在直接共管300亿基金。 市值深研注意到,这一动作的背后,是该基金近三年亏39.40%的业绩重压,更暗藏葛兰悄然卸任多只基金、逐步收缩管理半径的轨迹。从一度“管理超千亿资产”的顶流,到持续卸任、增配副手,葛兰的基金管理生涯正站在十字路口,其业绩困局与职业规划的谜团,引发基民诸多猜测。 例如,部分基民就在天天基金吧中留言和质疑,“当年就冲着兰兰买的这个,中途换将,我们如何面对,一下子就失去了精神支柱了。” “葛兰弄亏损这么多要跑路了,你肯定”。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近三年亏39%,长期回报跑输同行   作为葛兰的“旗舰基金”,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的业绩分化明显:近三年净值跌幅达-39.40%,同期同类基金平均跌幅为-15.85%,沪深300指数跌幅-10.76%,这意味着,葛兰管理的这基金,亏损幅度是同类的2.5倍、大盘的3.7倍。 成立来累计回报92.50%看似亮眼,但拆解时间线看,2021年峰值时,该基金年内回报曾达90.57%,随后遭遇连续三年暴跌,将长期收益大幅稀释。  更值得警惕的是规模与业绩的背离,2021年市场狂热时,中欧医疗健康A/C规模一度突破700亿元;截至2025年3月,规模缩水至311.79亿元,两年半时间蒸发超400亿,
三年亏39%中欧基金400亿医药女王葛兰要卸任?增聘赵磊共管
avatar市值深研社
07-07 17:51

多家基金公司现基金经理 “清仓式” 离任

近期基金行业 “清仓式” 离任现象频发。据了解发现,淳厚、富荣、中信建投等多家基金公司出现基金经理集体卸任全部产品的情况,涉及多位资深从业者。   典型案例聚焦 富荣基金宋芳:6 月 26 日因个人原因离任,卸任 2 只纯债基金管理。这位近 20 年从业经验的固收老将,2022 年 6 月加入富荣任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其管理的富荣富祥纯债 A 任职回报率达 11.03%。 中信建投基金杨龙龙:6 月 26 日同步卸任 4 只债券基金。作为公司自培基金经理,其管理的多只产品任职回报超 10%。 富国基金于洋:6 月 27 日离任 2 只基金。这位 14 年从业经验的医药行业老将,曾在 2017-2020 年管理医药基金斩获超 150% 回报,重返公募后业绩未达预期。 此外,淳厚基金祁洁萍(17 年经验,卸任 4 只基金)、国联基金朱柏蓉、国寿安保基金张标等也在 6 月完成 “清仓式” 卸任。   公司影响与应对 以固收为根基的富荣基金,截至一季度末公募规模 116.7 亿元,债基与货基合计占比超 85%。宋芳卸任后,其产品由 10 年以上经验的龚克寒与 17 年经验的孟飞接棒。 Wind 数据显示,6 月超百只基金发生经理变更,卸任产品多由原共管或新任经理接管。业内指出,中小公司受此影响更显著,但通常会提前增聘经理缓冲冲击。   业内解析与投资建议 离任主因:个人职业规划调整或业绩考核压力,部分因业绩波动离职,优质人才多寻求更高平台发展。 投资者提示:警惕频繁换将的产品,避免依赖单一经理,优先选择投研体系完善的机构。  
多家基金公司现基金经理 “清仓式” 离任
avatar市值深研社
07-07 14:25

嘉实基金高管调整:经雷兼任财务负责人,原总监李明个人原因离任

7 月 5 日,嘉实基金发布高管变更公告,披露两项人事调整:原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李明因个人原因于 7 月 3 日离任,公司董事、总经理经雷即日起兼任财务负责人。公告显示,李明于 2023 年起担任嘉实财务总监,任期 2 年 4 个月,其过往履历包括北京商品交易所、首创证券等机构,后续任职安排未作披露。   数据来源:基金公告 新任财务负责人背景:经雷的跨领域管理履历 经雷的任职日期为 2025 年 7 月 3 日,其拥有 27 年金融从业经验,职业轨迹覆盖国际顶级机构: 1998-2008 年:在美国国际集团(AIG)纽约总部从事研究投资工作; 2008-2013 年:于友邦保险中国区资管中心,历任副总监、首席投资总监及负责人; 2013 年加入嘉实基金后,先后担任机构投资与固收首席投资官(2013-2018)、总经理(2018 年至今)及董事(2018 年至今)。 其专业资质包括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基金从业资格,持有金融学与财会学双学士学位。 数据来源:基金公告 高管变动的行业解读 此次调整引发市场关注,分析指出,经雷以总经理身份兼任财务负责人,既体现公司对其跨领域管理能力的认可,也暗示财务管理体系将深度融入战略决策。凭借国际视野、本土实战经验及综合管理背景,其直接统管财务或推动财务职能从运营支持向战略协同转型。 嘉实基金最新运营数据(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 管理规模:公募规模达 10303.48 亿元,行业排名第八; 产品结构: · 股票型基金:资产净值 2766.36 亿元,产品数量占比 33.61%; · 债券型基金:资产净值 2642.96 亿元,产品数量占比 21.86%; · 混合型基金:资产净值 1017.11 亿元,产品数量占比 30.6%; · 货币市场型基金:资产净值 3297.46 亿元,产品数量占比 2.73%; · 其他
嘉实基金高管调整:经雷兼任财务负责人,原总监李明个人原因离任

张峰卸任富国沪港深价值精选基金经理,业绩向好赎回存疑

一、卸任动态与前期铺垫 6 月 13 日,富国基金公告称张峰因工作安排卸任「富国沪港深价值精选」,该产品由汪孟海、彭陈晨继续管理。此前公司已完成人事衔接:2024 年 12 月增聘彭陈晨为基金经理,2025 年 6 月增聘余驰为助理。   富国基金 基金经理 张峰 二、张峰履历与管理规模 张峰拥有海外投行背景,2009 年加入富国基金,现任总经理助理兼海外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其历任管理基金 14 只,此次卸任的「富国沪港深价值精选」规模 20.84 亿元(个人管理规模第二),目前在管 5 只产品合计 61.02 亿元。 三、代表性产品业绩特写 富国中国中小盘人民币(100061.OF) 管理 12.78 年,累计回报 324.25%(年化 11.97%),同类排名第 1。2025 年净值距历史高点仅差 1.7%,年内收益 36.16%,重仓腾讯、老铺黄金(一季度涨幅 202%)等。 富国蓝筹精选人民币(007455.OF) 年内收益 42.66%,净值距历史高点差 2.34%,配置逻辑与前者一致,聚焦港股互联网及黄金板块。   四、业绩与赎回的矛盾困局 张峰管理的多只产品近年业绩回暖,但份额持续萎缩。以「富国中国中小盘人民币」为例,2021 年份额随净值见顶后下滑,2025 年一季度净值增长时赎回加剧。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出现持仓分化:2023-2024 年机构持仓从 3.35 亿份增至 3.87 亿份,个人持仓从 9.88 亿份降至 8.33 亿份,反映散户「解套赎回」特征。  
张峰卸任富国沪港深价值精选基金经理,业绩向好赎回存疑

突发!39 岁董秘被实施留置措施

7 月 3 日,瑞康医药(002589.SZ)公告披露,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兼副总裁李喆于 7 月 1 日被济南市济阳区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措施。根据《监察法实施条例》,该措施适用于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犯罪的被调查人,而公告未提及具体事由。 为保障公司运作,证券事务代表王秀婷已代行董秘职责。瑞康医药强调,除李喆外其他高管均正常履职,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秩序未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山东乾元律师事务所法律意见书显示,李喆于 5 月 16 日仍出席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并签署会议文件,距被留置仅隔 1 个半月。 从券商民工到上市公司董秘的逆袭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1986 年出生的李喆拥有硕士学历,职业生涯起步于加拿大永明金融、帝国商业银行等机构,后回国加入国金证券担任投行项目经理。2019 年 10 月,他以 33 岁之姿出任瑞康医药董秘,直至 2026 年 5 月的任期内,2024 年税前薪酬为 40.35 万元,未持有公司股份。 这位曾被称为 "券商民工" 的金融从业者,在医药流通领域完成了职业跃升。但随着留置消息公布,其职业生涯突生变数。 瑞康医药业绩承压,一季度营收双降 公司最新财报显示,2024 年瑞康医药实现营收 79.66 亿元,同比微降 0.85%;归母净利润 2062.16 万元,同比增长 1.5%。而 2025 年一季度业绩更显压力:营收 17.57 亿元,同比下滑 12.98%;归母净利润 1417.11 万元,同比下降 6.58%,扣非净利润降幅达 44.75%。 尽管公司称董秘被留置不影响正常经营,但二级市场对治理风险的担忧仍存。作为药械流通领域龙头,瑞康医药旗下拥有 100 余家子公司,服务近 6 万家医疗机构,2024 年末总资产达 160.4 亿元。 行业观察:高管合规风险敲响治理警钟 此次事件凸显上市公司高管履职合规的重要性。从出席股东大会到被实施留置的短暂
突发!39 岁董秘被实施留置措施

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分化:天弘 11 年 1.57 亿 vs 东方 5 年 92 万  

近期,基金公司高管通过股权激励获得的分红金额引发行业关注。天弘基金与东方基金的实践显示,不同机构的激励机制与股权结构,导致管理层收益呈现显著差异。​   天弘基金:11 年持股计划造就 "亿元分红"​ 2014 年 6 月,天弘基金获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天瑞博丰、天惠新盟等 4 家有限合伙企业合计持股 11%。数据显示,原总经理郭树强在 2014 年至 2022 年任职期间,累计获得分红 1.57 亿元,其离职时间为 2023 年 7 月。现任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周娜通过持有新疆天阜恒基 0.4861% 股权(间接持股天弘基金 0.0098%),在 2014 年至 2024 年间累计分红 80 万元。 ​ 这一持股计划的长效性在行业内较为罕见。通过君正集团历年年报披露的分红数据测算,天弘基金在员工持股实施期间的分红规模,使得核心管理层获得与业绩挂钩的高额回报。​   东方基金:五年激励计划分红差异显著​ 相比之下,东方基金实施五年的股权激励计划中,董事长崔伟获分红 76 万元,总经理刘鸿鹏获 92 万元。较短的激励周期与不同的股权分配模式,导致其高管分红规模与天弘基金形成落差。​   行业观察:激励机制折射公司治理差异​ 上述案例凸显了基金行业股权激励的两大特征:​ 1. 周期影响收益:天弘基金近 11 年的持股周期,为管理层提供了长期分享公司成长的机会;​ 2. 股权结构主导分配:天弘基金通过四家有限合伙实现持股布局,而东方基金的激励方案或更侧重短期业绩绑定。​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竞争加剧,股权激励作为绑定核心人才的重要手段,其设计逻辑正成为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维度。如何在长效激励与短期业绩间取得平衡,仍是行业探索的关键课题。​
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分化:天弘 11 年 1.57 亿 vs 东方 5 年 92 万  

嘉实基金多位基金经理离任背后:业绩压力与体系困局

2025年,公募基金行业迎来新一轮人事震荡。 根据网络公开报道和市值深研社梳理,截至7月1日,以“老将”洪流离职为标志,嘉实基金年内已有数十位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权益、固收、REITs等多个业务条线。 一. 离职潮全景扫描:权益线成重灾区,明星经理批量“清仓式”卸任 2025年1月至7月,嘉实基金共有12位基金经理离任。 其中,2月成为离职高峰期,洪流、金猛、曲盛伟等8人集中卸任,涉及产品数量超20只。部分经理如洪流、金猛甚至“清仓式”卸任所有在管基金,引发市场对嘉实基金投研稳定性的质疑。 离职名单中,权益类基金经理占比超70%。 典型案例包括: 洪流,原平衡风格投资总监,管理嘉实品质优选、嘉实价值成长等明星产品。其2021年市场高点发行的嘉实竞争力优选,认购规模超300亿元,但截至2024年12月卸任时,任职回报率低至-51.07%,排名垫底。 曲盛伟,管理嘉实逆向策略股票、嘉实主题新动力混合等4只基金,任期内产品盈亏分化显著,嘉实策略精选混合A亏损47.84%,而嘉实逆向策略股票回报达40.44%。 金猛,量化投资老将,卸任嘉实量化阿尔法混合等4只基金,市场推测其离职与个人职业规划相关。 固收团队方面,林洪钧、左勇因业务调整离任嘉实稳怡债券;张庆平、顾晶菁退出嘉实方舟系列债券基金管理。REITs领域,曹昶于7月1日卸任嘉实中国电建清洁能源REIT,成为年内首位离职的公募REITs基金经理。 二. 离职动因深度解析:业绩压力、体系困局与行业变革共振 多位离职经理管理的产品长期跑输业绩基准。例如,洪流管理的嘉实阿尔法优选混合任职回报-48.66%,显著落后于同类平均;曲盛伟管理的嘉实策略精选混合A在同类排名中处于尾部区间。 2025年5月,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对三年业绩低于基准超10%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明显下降”,这一政策加速了绩差经理的
嘉实基金多位基金经理离任背后:业绩压力与体系困局

1000亿白酒龙头洋河股份董事长突然辞职!一周前还与刘强东沙漠对饮

继洋河集团之后,洋河股份再现重大人事变动。7月1日,洋河股份公告,董事长张联东因工作调整离任。 据洋河股份官方微博,此番卸任前一周,张联东还和老乡刘强东相聚沙漠为自家新推的光瓶酒站台。   公开资料显示,刘强东的家乡宿迁,正是洋河白酒的主要产地。从2024年的产量上来看,宿迁的白酒行业产值占据江苏全省近八成、全国的5.8%。   左一为张联东 7月1日晚间,洋河股份公告,于近日收到公司董事长张联东的书面辞职申请。张联东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张联东原定任期至公司第八届董事会届满时止,辞职后不在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担任其他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张联东于1968年9月出生,历任宿迁市宿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宿城区副区长,宿城区委常委、宿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宿迁市政府副秘书长、宿迁市城管局局长,宿迁市政府副秘书长(正处级),宿迁市洋河新区党工委书记,苏酒集团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以及江苏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21年2月,张联东出任洋河股份董事长。彼时,洋河股份已经历连续两年营收下滑,这位“空降兵”上任力挽狂澜,但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下,终难挽颓势。 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4年,洋河的营收分别为253.5亿元、301.05亿元、331.26亿元、288.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4%、18.76%、10.04%、-12.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5.08亿元、93.78亿元、100.16亿元、66.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34%、24.91%、6.8%、-33.37%。 2025年一季度,洋河股份营收110.66亿元,同比大降31.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37亿元,同比更是下跌3
1000亿白酒龙头洋河股份董事长突然辞职!一周前还与刘强东沙漠对饮

上半年公募业绩榜揭晓:这家公司靠押注夺魁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募基金上半年 “期中答卷” 揭晓,结构性分化显著。年内超 50% 收益的基金达 40 只,多为主题型产品。 主动管理基金领跑,前两名收益超 80% 主动管理基金超额收益优势突出,年内收益前十均为主动管理型。其中: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 A以 86% 收益夺冠,其前十大重仓股全部押注创新药(据 2025 年一季报),虽投资风格激进,但业绩亮眼,需警惕追高风险。  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 A以 82.45% 收益居次,依托北交所政策红利,一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 8 家为北交所公司(如五新隧装、青矩技术等),收益远超北证 50 指数。 此外,长城医药产业精选 A、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等超 60% 收益的基金,多聚焦医药细分赛道或北交所特色板块。 (图片来源:华尔街见闻) 创新药主题霸榜,追高需谨慎 创新药基金成最大赢家:前 20 强中超 15 只为创新药主题。行业驱动逻辑包括人口老龄化、政策支持及研发突破,且前期三年大跌后的超跌反弹也助推收益。但需警惕: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成功率低,研发失败易致股价暴跌; 当前赛道估值偏高,若业绩不及预期,可能面临回调。 (图片来源:华尔街见闻) 人形机器人主题退潮,市场轮动加剧 曾在一季度领跑的人形机器人主题基金,因技术瓶颈、需求不及预期等因素,净值较年内高点普遍回撤 20%,凸显资本市场不确定性。 后市展望 创新药能否持续强势、人形机器人能否反弹、北交所 / 港股能否孕育新机会,仍存变数。但具备专业投研能力、精准把握趋势并控制风险的基金,更可能为投资者创造长期收益。    
上半年公募业绩榜揭晓:这家公司靠押注夺魁  

北信源十年失血 14 亿:老板套现 27 亿,网安老炮为何跌落神坛?

曾以 “金甲防线” 守护千万政务终端的北信源,如今正上演 “公司亏麻、老板套现” 的魔幻剧情。2015-2024 年十年间,公司自由现金流累计失血 14 亿元,2021-2024 年累亏 8.2 亿元,市值从 200 亿缩水至 79 亿。而实控人林皓上市 13 年累计套现 27 亿元,在行业寒冬中完成 “胜利大逃亡”。 一、财务数据崩塌:营收腰斩,现金流枯竭 业绩暴跌:2024 年营收 5.2 亿元(同比 - 24.3%),2025 年一季度营收 6163.8 万元(同比 - 52.7%),连续多年停滞在 5-7 亿区间;2021-2024 年累亏 8.2 亿,仅 2023 年微利 658 万。 成本失控:2024 年毛利率 55.59%(较历史高位 70% 下滑 15 个百分点),但期间费用率高达 80.91%(销售 28%+ 管理 26.27%+ 研发 25%),利润空间被吞噬。 现金流危机:应收账款占营收比达 110%,2015-2024 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 4.9 亿元,自由现金流合计 - 14 亿元。 二、行业寒冬中的 “吊车尾” 表现 网安行业整体承压:2024 年 20 家上市公司中 14 家营收下滑、13 家亏损,龙头奇安信年亏 14 亿(营收同比 - 32.49%)。北信源以营收跌幅 24.31%、毛利率下滑 17 个百分点,双项指标均列行业第三,显著落后于同业。 尽管政策端有《网络安全法》等法规支撑,IDC 预测 2023-2028 年行业复合增长率 9.2%,但市场竞争已白热化:2023 年国内网安企业达 3984 家(同比 + 20%),前五厂商市占率仅 20%,价格战挤压盈利空间。 三、技术滞后与客户结构固化:双重致命伤 产品迭代失灵:传统终端安全产品(如 “金甲防线”)难敌 APT 攻击等新型威胁,云安全、零信任等新赛道缺乏核心产品;协同办公平
北信源十年失血 14 亿:老板套现 27 亿,网安老炮为何跌落神坛?

富国基金于洋再度离任:曾创翻倍业绩后奔私,回归管理产品却累计亏损超 10%

红星资本局 6 月 29 日发布消息,富国基金知名基金经理于洋的离职传闻消息属实。6 月 28 日,富国基金发布公告显示,于洋已于 6 月 27 日因个人规划原因,卸任富国新动力、富国阿尔法两年持有两只基金,至此其名下已无在管产品。 事实上,这并非于洋首次从富国基金离职。他于 2015 年加入富国,2020 年在管理产品业绩翻倍时选择 “奔私”,加盟上海钦沐资产担任投资总监,但私募生涯仅持续一年半便结束。2021 年 11 月,于洋宣布回归富国基金,重新管理此前的代表产品。 两度管理业绩反差显著,基民对 “清仓式卸任” 存疑 于洋在富国基金的两次管理经历呈现明显分化。Wind 数据显示,2017 年 10 月 25 日至 2020 年 6 月 5 日,他管理富国新动力的任期回报达 138.63%,年化回报 39.48%,业绩排名同类产品第一;而 2021 年 12 月 30 日回归后至此次离任,该产品累计亏损 11.29%。 事实上,于洋的 “清仓式卸任” 早有迹象。今年 3 月 7 日,富国新动力增聘林庆共同管理;6 月 7 日,富国阿尔法两年持有增聘张弘共管。明星基金经理不再独立管理产品,引发市场对其离职的猜测。有基民坦言,面对其业绩表现,“逐渐感到困惑”。 从明星基金经理到业绩滑坡:从业经历与管理规模变化 资料显示,于洋拥有南京大学生物制药学士学位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具备 10 余年证券从业经验,曾任安信证券首席分析师。2015 年加入富国后,他从行业高级研究员迅速成长为基金经理,其管理的富国精准医疗、富国医疗保健行业在 2020 年离任前,任期回报分别达 151.22%、144.81%,均实现翻倍收益。 但回归后的业绩低迷直接影响了管理规模。Wind 数据显示,2022 年二季度末,于洋管理规模一度达 76.6 亿元,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已
富国基金于洋再度离任:曾创翻倍业绩后奔私,回归管理产品却累计亏损超 10%

胡昕炜:从消费一哥到业绩深谷,百亿基金经理的策略裂变与管理争议

一、双轨业绩:白酒持仓的持续失血与新消费押注的昙花一现 曾以 “消费四大天王” 之名跻身顶流的汇添富基金经理胡昕炜,正经历着职业生涯的剧烈分化。其管理超九年的汇添富消费行业混合基金,因持续重仓白酒板块,截至 2024 年末近四年累计亏损 12.77 亿元,规模从 2021 年的 220 亿元缩水至百亿以下,而同期该基金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费高达 9.58 亿元。 从持仓结构看,2021 至 2024 年该基金十大重仓股中白酒企业占比始终超半数,即便贵州茅台股价在 2024 年跌至 1555.55 元 / 股、市值跌破 2 万亿,胡昕炜仅将其仓位微调 1 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其管理的汇添富消费升级基金因精准押注泡泡玛特成为市场焦点。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该基金 A 类份额一年内净值增长超 23%,规模达 29.17 亿元。定期报告显示,胡昕炜从 2024 年上半年开始布局泡泡玛特,持股数量从 60 万股逐步加仓至 150 万股,占净值比例从 0.67% 提升至 7.43%,使其从第 35 大重仓股跃升至第三大重仓股。 此外,该基金还大幅配置腾讯、小米等互联网概念股,仅保留泸州老窖、贵州茅台两家白酒企业,持仓策略明显向 “新消费” 倾斜。 二、规模崩塌:从 700 亿到 300 亿的三年缩水,基民亏损与管理费的剪刀差 胡昕炜的管理规模曾在 2021 年突破 700 亿元,而截至 2025 年已缩水至约 300 亿元。其在管的 8 只基金 2024 年合计亏损 44.53 亿元,而同期收取的管理费达 4.05 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1 年以来其管理的基金累计为投资者造成的亏损已超 300 亿元,而汇添富基金在 2021-2023 年间从这些产品中收取的管理费合计达 24.46 亿元。这种 “基民亏损、公司盈利” 的现象引发市场争议。 以汇添富消费行业混合为例,
胡昕炜:从消费一哥到业绩深谷,百亿基金经理的策略裂变与管理争议

兴证全球基金换帅:兴业系金融帝国的战略调整与破局之路

2025 年 6 月 24 日,兴证全球基金的一纸人事公告,在金融市场激起层层涟漪,将 “兴业系” 金融集团推向舆论焦点。原董事长杨华辉因年龄原因卸任,副董事长、总经理庄园芳代行董事长职责,这场看似寻常的人事变动,实则是兴业系在行业变革浪潮中,寻求战略突围的关键一步。​ 兴业系崛起:构建综合金融版图​ “兴业系” 的发展壮大,始于福建本土的差异化竞争策略。1988 年成立的兴业银行,凭借 “商行 + 投行” 模式,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深耕,逐步打造出 “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 三张亮眼名片。2010 年后,兴业银行加速布局综合金融,通过设立兴业信托、兴业基金、兴业理财等子公司,形成了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团架构。​ 从业绩数据来看,2024 年兴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2122.26 亿元,同比增长 0.66%;归母净利润 772.05 亿元,同比增长 0.12%;截至 2024 年末,总资产达 10.51 万亿元。在数字化转型方面,2022 - 2024 年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提升 1.07 个百分点至 3.95% ,构建的 “1 + 5 + N” 数字兴业服务体系成效显著,各线上平台用户活跃度大幅提升。​ 兴业证券作为兴业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123.54 亿元,同比增长 16.25%,归母净利润 21.64 亿元,同比增长 10.16% ,投行业务聚焦科技、绿色产业。旗下兴证全球基金截止 2025 年一季度,管理规模突破 6500 亿元,位列行业第 16 位,但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相较于 2021 年二季度末大幅缩水近半,业务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这种 “银行为母,证券为翼,基金为矛” 的架构,虽在过往支撑了兴业系的规模扩张,但在资管新规、费率改革等行业变局下,其市场化能力不足、投研能力断层等问题逐渐暴露。​ 高层更迭:治理模式转型的信号
兴证全球基金换帅:兴业系金融帝国的战略调整与破局之路

鑫元基金再添两名南京银行系高管!经验路径依赖能否打破发展瓶颈?

在公募基金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人事布局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鑫元基金近期的一系列人事安排,看似强化了管理团队,实则在业务拓展、风控体系及组织文化等方面,或将进一步加深其对股东南京银行的路径依赖,为市场化竞争与专业化运营带来诸多挑战。 2025 年 6 月 18 日,鑫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高管变更公告,张鹏飞出任副总经理,杨晓宇担任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官。从两人履历来看,均与南京银行有着深厚渊源。张鹏飞曾在华泰证券、浙商银行任职,加入南京银行后,在总行金融同业部担任多个重要管理岗位;杨晓宇具备扎实技术背景,从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起步,在南京银行总行信息技术部深耕,深度参与银行核心系统开发与技术团队管理工作 。 值得关注的是,两人不仅均有南京银行的从业履历,且都是在 2022 年 12 月加入公司,与董事长龙艺的任职时间形成同步节奏。早在 7 个月前,南京银行总行资金运营中心副总经理于景亮接棒此前离任的张丽洁,出任公司总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于景亮自 2001 年加入南京银行,从交易员逐步成长,积累了丰富的金融市场实务经验。此次公告后,鑫元基金 “1 名董事长 + 1 名总经理 + 4 位副总经理” 的高管架构正式形成,这一架构体现了大股东南京银行将自身发展经验与资源协同赋能至鑫元基金的战略布局。 产品结构单一,ETF 化浪潮中恐被边缘化 南京银行作为鑫元基金的大股东,在业内素有 “债券之王” 的称号。自 1997 年率先涉足金融市场业务,南京银行在债券领域深耕多年。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末,南京银行金融市场资产规模超 1 万亿元,资产托管业务总规模为 3.41 万亿元,南银理财产品规模为 4734.71 亿元 ,展现出强大的区域性银行综合实力。 受益于股东资源与 “债牛” 行情,董事长龙艺到任后,鑫元基金发展势头良好。管理规模从 2022 年四季度末的 1091.10 亿元攀升
鑫元基金再添两名南京银行系高管!经验路径依赖能否打破发展瓶颈?

从固收资深从业者到管理层核心,这家券商资管子公司的结构性挑战何解?

6月24日,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 "财通资管")发布高管变更公告,宣布总经理助理常娜娜升任副总经理。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她今年1月刚接任总经理助理一职后,时隔不足半年的再次晋升。2025年1月27日,原总经理助理周志远因个人原因离职,常娜娜正式接棒该岗位,此次快速擢升凸显其在公司业务布局中的关键地位。 公开信息显示,常娜娜拥有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历,早期任职于渤海证券固定收益总部,担任投资经理助理;2013 年 4 月加入财通证券后,先后担任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经理、固收私募投资部负责人兼投资经理等职,长期专注于固定收益领域的投资管理工作。 在常娜娜深耕的固收业务板块,财通资管已形成较为扎实的业务基础。近年来,公司固收产品规模占比持续处于高位,其中债券型基金规模占比接近 80%,而主动权益类产品及 ETF 产品的布局明显滞后,旗下基金 “迷你化” 现象较为突出。这种产品结构特征既反映了公司的业务发展重心,也凸显了此次管理层调整所释放的业务结构优化信号。 一、公司沿革与经营表现 财通资管作为浙江唯一省直属券商财通证券(601108.SH)的全资子公司,前身为财通证券 2009 年设立的资产管理部,2014 年 11 月获证监会批准后正式成立。目前在上海、北京、重庆设有分公司,业务覆盖全国。 经营数据显示,财通资管近年营收与净利润保持稳增态势。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16.53 亿元,同比增长 3.12%,增速较 2023 年的 6.72% 有所回落;净利润 5.20 亿元,同比增幅 12.31%,显著高于 2023 年 1.09% 的增幅。(数据来源:Wind、新刊财经整理) 二、管理规模波动与行业地位变化 从管理规模看,财通资管曾在 2016 年至 2022 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规模从 2016 年 9 月的 13.65 亿元增至 2022 年 9 月的 1550.
从固收资深从业者到管理层核心,这家券商资管子公司的结构性挑战何解?

蓝思科技周群飞:港股 IPO 能否破解 "果链" 依赖困局?

2025 年上半年的港股市场,A+H 股上市热潮持续升温。港交所数据显示,上半年 40 只新股合计募资达 1021 亿港元,成功重夺全球 IPO 融资额榜首,创下多年来的融资规模新纪录。 在这轮资本浪潮中,制造业企业的上市表现尤为突出。其中,宁德时代以 52 亿美元的融资规模成为上半年全球最大 IPO 项目。同期,超过 60 家内地 A 股公司启动港股上市进程,蓝思科技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从 IPO 备案到通过港交所聆讯仅耗时 83 天,刷新了 "果链" 企业港股 IPO 的速度纪录。 蓝思科技的发展历程与创始人周群飞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这位来自湖南湘乡偏远山村的创业者,15 岁南下深圳打拼,从手表玻璃厂女工起步,历经 30 年奋斗将蓝思科技打造为年营收 699 亿元、市值超千亿的科技企业,自身也被誉为 "果链女王"。 从手表玻璃女工到 "果链女王" 的 30 年逆袭 周群飞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上世纪 90 年代,她在玻璃厂从事镜片打磨工作,机械劳作并未消磨其进取之心。2003 年,她以数十万元资金和数十人的团队为起点创立蓝思科技,专注于手机玻璃镜片研发生产。2007 年苹果提出手机外壳材质新需求时,蓝思科技敏锐把握玻璃材质趋势,迅速投入技术研发,成为苹果早期手机前盖玻璃核心供应商。 凭借与苹果的紧密合作,蓝思科技从第一代 iPhone 开始,持续为苹果主力机型提供前后盖及摄像模组玻璃组件。这种深度合作不仅带来可观收益,还推动其产能扩张与产业链延伸。但与此同时,高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也逐渐显现 —— 随着苹果出货量波动及国产手机品牌崛起,蓝思科技面临营收增长乏力、盈利面临压力的外部挑战。 为突破发展瓶颈,周群飞启动多元化战略,在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探寻新的增长引擎。不过从 2024 年财报数据看,智能汽车业务营收占比为 8.49%,机器人业务占比不到 2%,仍处于起步阶段
蓝思科技周群飞:港股 IPO 能否破解 "果链" 依赖困局?

市场焦点:雷军官宣 AI 眼镜,蔡文胜入局引爆港股

央行流动性呵护与市场动态 6 月 25 日,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净投放 2090 亿元,缓解临近月末的资金面压力。当日 Shibor 短端品种延续上行,隔夜利率报 1.371%,7 天期升至 1.671%。A 股市场早盘震荡,创业板指跳空领涨,截至收盘,沪指涨 0.28%,深成指涨 0.64%,创业板指涨 1.34%。沪深两市半日成交额 9272 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放量 231 亿元,金融、军工板块成热点,全市场超 2700 只个股下跌。 小米 AI 眼镜官宣,产业链概念股躁动 6 月 25 日,小米官方宣布将于 6 月 26 日发布 “下一代个人智能设备”—— 小米 AI 眼镜。雷军透露,该产品支持第一人称视角拍摄,适用于健身、骑行等多场景记录。事实上,小米去年底已计划与歌尔股份合作推出该产品,预期出货量超 30 万台。同日,全球首款规模化量产消费级 AI+AR 眼镜 Rokid Glasses 正式量产,获 25 万台全球预售且全产业链国产化。 受此影响,AI 眼镜概念股盘中拉升,好上好、中光学直线涨停,智立方涨超 15%,品茗科技等跟涨。 蔡文胜出手,中国金融租赁暴涨超 600% 港股市场中,中国金融租赁成为焦点,盘初一度飙升 646% 至 2.5 港元 / 股,随后涨幅收窄至约 323.88%。要约人蔡文胜(美图创始人)以每股 0.38 港元发起全面要约,较停牌前溢价 13.43%,涉资约 8574 万港元,并计划维持公司上市地位。其透露将把集团打造成资产管理平台,重点投资香港科技孵化公司,聚焦 AI、Web3 及数字资产金融等领域,目标成为世界级投资控股集团。
市场焦点:雷军官宣 AI 眼镜,蔡文胜入局引爆港股

广发基金浮动费率试点争议:6 亿分红背后的激励机制错位

浮动费率落地与经理业绩分化 6 月 17 日,广发价值稳进混合(024448)结束认购,作为首批浮动费率基金,其 “基础管理费 + 业绩报酬” 模式引发关注。拟任基金经理王明旭虽管理规模超百亿,但其产品业绩呈现显著分化:广发内需增长混合累计收益 135.3%(截至 6 月 12 日),而广发均衡优选混合自 2021 年上任以来回报 - 3.4%,跑输基准 6.3 个百分点,广发盛锦混合更是亏损 14%,落后基准 24.2 个百分点。 该基金设计的费率浮动机制(年化超额收益超 6% 时管理费 1.5%,亏损超 - 3% 时降至 0.6%),试图绑定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但王明旭在管产品的 “冰火两重天” 表现,让市场对机制实效存疑。值得注意的是,广发盛锦混合近两年亏损 6.5 亿元,却收取管理费 4685 万元,员工自购份额从 2023 年中报的 183 万份锐减至 2024 年末的 17 万份,凸显收益风险的非对称性。 5 年分红 6 亿元:股权激励的 “旱涝保收” 据广发证券年报统计,2020-2024 年广发基金员工持股平台通过五家合伙企业(嘉裕元、嘉裕祥等)累计分红 5.95 亿元,未分配利润仍有 4.28 亿元。核心管理层分红规模突出: 总经理王凡:3571 万元 价值投资部总经理傅友兴:2531 万元 投资管理部总经理王明旭:399 万元 成长投资部总经理刘格菘:668 万元(仅嘉裕元平台) 这一机制源于 2019 年证监会鼓励的股权激励政策,广发基金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持有公司 10% 股权。但与高额分红形成反差的是,2022-2024 年广发基金主动偏股产品中 64.6% 跑输业绩基准超 10 个百分点,41 只产品跑输超 30%,三年间为投资者创造利润合计 - 580 亿元。 高利润与弱回报:机制改革的现实困境 尽管 2024 年广发基金净利润达 20 亿元,行业
广发基金浮动费率试点争议:6 亿分红背后的激励机制错位

启明星辰女董事长魏冰任职仅一年余辞职,中国移动人事调整成主因

6 月 22 日,启明星辰发布公告披露重要人事变动:公司董事会近日收到董事长魏冰的书面辞职报告。因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安排调整,魏冰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同日,公司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九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补选袁捷为第六届董事会董事的议案》,提名现任中国移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部副总经理袁捷为董事候选人,其任期与本届董事会一致,该议案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公开信息显示,袁捷未持有启明星辰股份。 中国移动体系女将的一年任期:从资本整合到业务承压 资料显示,魏冰出生于 1967 年 4 月,现年 58 岁,是中国移动体系内资深管理者。2024 年 9 月 27 日,在中国移动成为启明星辰实控人 8 个月后,公司公告完成工商变更,魏冰正式当选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并出任法定代表人。事实上,自 2024 年 6 月起,她已以董事长身份多次亮相公开活动。 业内曾对魏冰的任职寄予厚望。鉴于其拥有长达 10 年的中国移动政企部副总任职经历,且与集团各部门、子公司协作紧密,市场预期她能为启明星辰带来更强的资源协同。然而任职期间,公司业绩承压明显: 2024 年三季报显示,启明星辰前三季度营收 23.26 亿元,同比下滑 8.19%;归母净利润 - 2.10 亿元,同比降幅达 187.03%。 2024 年年报更现 “上市首亏”:全年营收 33.15 亿元,同比大降 26.44%;归母净利润亏损 2.26 亿元,同比由盈转亏下滑 130.53%。核心业务中,安全产品收入同比下滑 26.12%,安全运营与服务收入降幅达 27.2%。 股价同步走弱,2024 年 9 月 18 日盘中最低至 12.19 元 / 股,今年 1 月一度跌破 13 元 / 股,低于中国移动入主时 14.35 元 / 股的认购价。 业绩拐点初现与人事接
启明星辰女董事长魏冰任职仅一年余辞职,中国移动人事调整成主因

执掌6000亿公募基金,知名公募基金董事长变更

6月23日,公募基金行业迎来重要人事变动。兴证全球基金发布公告,原董事长杨华辉因达到任职年龄,正式辞去相关职务,即日起,由庄园芳代为履行兴证全球基金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责。公告同时强调,兴证全球基金将持续秉持责任文化,把持有人利益放在首位。​ 兴证全球基金高层变动,新帅接棒 公开资料显示,庄园芳在金融领域经验丰富,曾担任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此前还曾出任兴证全球基金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现任兴证全球基金副董事长、总经理及财务负责人。 天眼查信息表明,兴证全球基金两大股东分别为兴业证券和全球人寿保险国际公司,其中持股51%的兴业证券为控股股东,这也解释了此前由兴业证券原董事长杨华辉兼任兴证全球基金董事长的原因。截至2025年1季度末数据显示,兴证全球基金管理规模高达6523亿元,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为2628亿元。​ 杨华辉卸任,兴业证券开启新篇章 同日,兴业证券也发布公告,杨华辉因任职年龄原因,辞去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委员及法定代表人职务,卸任后不再于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回顾杨华辉的职业生涯,可谓成绩斐然。1966年2月出生于福建的他,在银行、信托、证券领域均有深厚积累。1992年,杨华辉担任兴业银行上海证券业务部负责人,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批出市代表,深度参与了中国资本市场早期建设。1995-2009年间,他主导筹建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杭州分行,并成功推动联华信托重组为兴业国际信托公司。2017年10月,杨华辉回归证券行业,担任兴业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提出打造 “一流证券金融集团” 的战略目标,推进集团协同发展、分公司改革,以及财富与机构业务 “双轮联动” 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在杨华辉的带领下,兴业证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从2017年末到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从1531亿元攀升至3010亿元,净资产由359亿元增长至629亿元,
执掌6000亿公募基金,知名公募基金董事长变更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