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深研社
市值深研社
聚焦上市公司市值动态,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与决策参考
IP属地:未知
3关注
0粉丝
0主题
0勋章

招商基金年内高层变动不断!近三月3位高管离任、5位副总新任

在公募基金行业加速推进转型与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头部机构的人事变动始终是市场聚焦的核心议题。 8月26日,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招商基金”)正式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宣布任命谭智勇为公司新任副总经理。这一最新人事调整,不仅将外界目光再次引向这家银行系基金巨头,更成为今年以来公募行业高层频繁变动趋势的又一注脚。   作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元老级”玩家,招商基金自2002年12月成立以来,便以“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身份奠定行业地位。长期以来,银行系基金凭借稳健的治理架构与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公募赛道中占据重要一席,而招商基金依托股东招商银行、招商证券在渠道布局、资本实力及客户资源上的天然优势,更是在行业竞争中稳居前列。   眼下,权益市场复苏信号渐显,ETF、养老目标基金等细分产品赛道迎来爆发式扩容,行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已然浮现。在此背景下,招商基金正持续加码投研能力建设与产品创新,试图进一步巩固行业头部地位,而此次高层人事调整,也被解读为其适配市场变化、优化管理架构的重要举措。     新任副总经理谭智勇的个人履历,无疑是此次任命的核心关注点。公开信息显示,谭智勇拥有超过20年的金融业深耕经验,职业生涯与“招商系”深度绑定——2004年7月至2025年7月间,他先后在招商银行、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任职,直至2025年7月正式加入招商基金。对于招商基金而言,谭智勇熟悉银行零售渠道、保险资金运作逻辑,且深谙机构客户对接路径的优势,恰好契合公司当前强化营销体系、整合内外渠道资源的需求,未来有望为公司带来更显著的资源协同效应。   不过,市场在关注谭智勇履新带来的机遇之余,也对招商基金今年以来的“高层变动潮”保持警惕。梳理公开信息可见,2025年招商基金的管理层调整频率显著高于往年:5月,原总经理徐勇因个
招商基金年内高层变动不断!近三月3位高管离任、5位副总新任

头部基金代销机构半年报分化显著:蚂蚁基金净利暴增360%逼近

头部基金代销机构半年报分化显著:蚂蚁基金净利暴增360%逼近去年全年,天天基金营收净利腰斩  随着A股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披露进入密集期,国内头部基金代销机构的经营“成绩单”也随之浮出水面。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作为公募代销保有规模“领头羊”的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蚂蚁基金”)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激增360.68%,接近去年全年水平;而同为第三方代销标杆的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天天基金”),营收与净利润却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仍在承受行业转型的“阵痛”。  蚂蚁基金业绩亮眼:半年净利4.34亿逼近去年全年,营收增超20% 作为恒生电子参股的核心标的,蚂蚁基金的经营数据始终是市场观察基金代销行业的重要窗口。根据恒生电子最新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蚂蚁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51亿元,同比增长22.46%;净利润更是达到4.3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0.94亿元大幅增长360.68%。 这一盈利表现已十分接近蚂蚁基金2024年全年4.5亿元的净利润规模,侧面反映出2025年上半年基金代销市场的复苏态势,以及蚂蚁基金在行业中的强势竞争力。事实上,蚂蚁基金长期占据国内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榜首,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下半年,其权益基金保有规模达7388亿元,稳居行业百强榜首位,其业绩变化也被视为基金销售市场的“晴雨表”。 天天基金业绩承压:营收净利双降,头部机构分化加剧  与蚂蚁基金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上半年业绩显著承压。根据东方财富2025年半年报,天天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24亿元、净利润0.6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8.53亿元、1.51亿元,营收同比降幅超50%,净利润近乎腰斩。 作为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的另一典型代表,天
头部基金代销机构半年报分化显著:蚂蚁基金净利暴增360%逼近

六家公募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4亿元:华夏净利破11亿领跑,3家机构陷亏损

截至8月24日,6家公募基金(不含保险、证券等持公募资格的资管机构)披露2025年上半年经营数据,合计实现净利润14亿元。 行业分化态势显著:华夏基金以11.23亿元净利润居首,5家机构净利同比增长;瑞达、南华、江信3家机构则陷入亏损,中小公募与头部机构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头部机构领跑:华夏净利破11亿,3家机构盈利增长 在行业规模创新高的背景下,头部及部分机构盈利表现亮眼。截至6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4.39万亿元(首破34万亿),产品数量1.29万只,债券型基金成发行主力,为机构盈利奠定基础。 华夏基金以“营收42.58亿元(同比增16.05%)、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5.74%)”的业绩领跑6家机构,其盈利规模接近其余5家机构盈利总和,头部优势凸显。银华基金、中邮创业基金也实现盈利,分别营收13.46亿元、2亿元,净利润2.84亿元、2725.68万元,其中中邮创业基金净利同比激增106.3%,主要得益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现金流出减少等因素。 业内分析,上半年A股主要指数走强,新能源、AI、半导体等热点赛道活跃,公募基金整体净值表现良好,叠加头部机构凭借品牌、投研与产品线优势吸引资金,成为盈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中小机构承压:3家陷入亏损,经营难题凸显 与头部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瑞达、南华、江信3家公募上半年陷入亏损。瑞达基金营收281.5万元(同比增523.08%),净利润-424.34万元;南华基金营收2402.96万元(同比降26.21%),净利润-617.92万元;江信基金营收359.14万元(同比降30.21%),净利润-1362.61万元,亏损额在3家机构中最高。 中小公募的困境并非个例。以中邮创业基金为例,其在半年报中提及三大经营风险:一是行业竞争加剧,头部机构优势挤压生存空间;二是收入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基金管理费,创新空间有限;三是
六家公募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4亿元:华夏净利破11亿领跑,3家机构陷亏损

华宝基金换帅,黄孔威任期规模“虚胖”,指基千亿难掩主动权益溃败,多名基金经理因亏损离场

8月24日,千亿公募华宝基金发布董事长变更公告,宝钢系老将夏雪松接替黄孔威出任新任董事长,黄孔威因“任职年龄原因”离任。 然而,换帅消息的背后,是华宝基金更为复杂的经营困局:总规模3387亿看似稳健,实则货币基金占比过半,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不足300亿;指数基金虽从700亿飙升至1000亿,却难掩主动权益产品的业绩溃败——多名基金经理因管理产品亏损超30%被迫离职,部分产品甚至因规模不足清盘,主动投研能力的短板正持续暴露。 宝钢系“内部交接”,黄孔威任期规模“虚胖” 华宝基金此次董事长更迭,本质是宝钢系内部的“无缝衔接”。新任董事长夏雪松出身宝钢体系,曾任职于宝钢集团、宝钢股份,在宝信软件历任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董事长等职,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经验,且已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任职日期自8月22日起生效。 离任的黄孔威同样出自宝钢系,曾在宝钢集团计财部、宝武集团下属公司任职,2022年7月“空降”华宝基金,三年任期内虽推动指数基金规模增长,却未能扭转整体规模停滞的局面。 从规模结构看,黄孔威任期内的华宝基金呈现“两极分化”:截至目前,公司总规模3387亿元,其中货币基金规模1772亿元,占比超52%;指数基金规模1010亿元,较其任职初的不足700亿增长44%;但主动权益类产品表现惨淡——股票基金规模不足3亿元,混合型基金仅16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指数基金的增长或与主动权益基金亏损、资金“用脚投票”转向被动产品有关,而非主动投研能力的提升。此外,货币基金规模较此前大幅缩水460亿,进一步凸显公司对被动产品的依赖。 主动权益溃败,多基金经理亏损超30%,投研团队稳定性存疑 华宝基金主动权益业务的“颓势”,从基金经理的业绩与离职情况中可见一斑。多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任职回报亏损严重,部分因业绩压力被迫卸任甚至离职,投研团队稳定性堪忧。 基金经理刘自强虽近1年收益达60%,且管
华宝基金换帅,黄孔威任期规模“虚胖”,指基千亿难掩主动权益溃败,多名基金经理因亏损离场

公募狂掷 150 亿抢筹定增市场 TCL 科技成香饽饽,多股浮盈超 200%

随着 A 股市场赚钱效应渐显,定增市场迎来火爆行情,公募基金参与热情高涨。截至 8 月 17 日,今年已有 24 家公募机构斥资超 150 亿元参与 49 家 A 股公司定增,电子、化工等行业成热门标的。其中,TCL 科技定增引发 43 家机构哄抢,易方达、诺德、财通等公募纷纷入局,而部分个股定增后浮盈已超 200%,定增市场的热度与潜力可见一斑。 一、TCL 科技定增引混战,公募巨头扎堆入局 8 月 14 日,TCL 科技公告完成定增募资,以 4.21 元 / 股的价格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总额 43.59 亿元,股份锁定期为 6 个月。此次定增吸引了 43 家机构参与报价,最终 16 家机构成功获配。 从获配情况来看,瑞银以 10.25 亿元的获配金额位居榜首,润城投资、中金公司分别以 4.81 亿元、4.50 亿元紧随其后。公募基金中,易方达基金获配 3.14 亿元,旗下 16 只基金入围,包括张清华管理的易方达裕丰回报等 5 只产品;诺德基金、财通基金分别获配 2.18 亿元、1.47 亿元,不过其具体获配基金产品明细尚未公布,或为专户产品参与,无需公开披露。 二、公募年内斥资 150 亿,诺德、财通项目数量领跑 今年以来,A 股定增市场明显回暖,公募机构参与积极性持续攀升。Wind 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7 日,24 家公募机构参与了 49 家 A 股公司的定增项目,合计获配金额达 150.62 亿元,电子、化工等行业备受青睐。 从参与项目数量来看,诺德基金以 47 个项目位居公募首位,财通基金以 44 个项目紧随其后。从单只基金参与规模看,6 只基金的参与成本超 1 亿元,易方达上证科创板 50ETF 获配芯原股份成本达 2.23 亿元,截至 8 月 15 日浮盈 45.38%;易方达沪深 300ETF 参与中航沈飞、TCL 科技定增,成本分别为 2.14 亿元
公募狂掷 150 亿抢筹定增市场 TCL 科技成香饽饽,多股浮盈超 200%

博远基金管理层动荡:拟任副总卢强闪电离任 折射个人系公募发展困境

2025 年 4 月刚被曝加盟博远基金拟任副总经理的卢强,近日已悄然离任,且其任命自始至终未正式公告。与此同时,该公司市场部部门副总郑珊也同步离职。 这一人事变动不仅引发业内对博远基金内部管理的关注,更再次将个人系公募基金在发展中面临的人才流失等问题推向台前。 一、卢强履历丰富却 "来去匆匆",博远基金管理规模未破百亿 公开资料显示,卢强职业生涯横跨多家金融机构,早年曾任华夏证券业务董事,后在长信基金、中欧基金、海通证券资管等机构担任要职,2011 年起陆续在东方证券资管、富舜资产、中庚基金、中融基金等公司担任副总经理或总经理。 2023 年 6 月加盟华西基金拟任副总,2024 年 9 月离任,2025 年 4 月被传加盟博远基金拟任副总,短短数月后便宣告离职,且任职期间未等到正式任命公告。 博远基金作为个人系公募,由固收领域资深人士钟鸣远于 2018 年 12 月发起设立,钟鸣远个人持股 45.03% 并担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该公司管理规模为 89.96 亿元,尚未突破百亿。 二、个人系公募十年发展:规模分化明显,共性问题凸显 自 2015 年首家自然人控股基金公司成立以来,个人系公募已历经十年发展。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全国已成立 23 家个人系公募,合计管理规模约 3365 亿元,其中 9 家公司规模超百亿元,但凯石基金、合煦智远等 5 家公司规模不足 5 亿元,规模分化显著。 规模较小的个人系公募普遍存在产品线单一、渠道资源匮乏的问题,而人才流失和股权结构稳定性不足则是困扰整个行业的共性难题。 三、转型探索:从 "生存" 到 "发展",平衡创新与稳健成关键 早期个人系公募多以固收业务为主,近年来部分机构开始通过细分领域深耕构建竞争壁垒,例如蜂巢基金借鉴国际经验,将投研团队拆分为价值、成长、量化三个独立小组,实现策略专业化分工。
博远基金管理层动荡:拟任副总卢强闪电离任 折射个人系公募发展困境

南方基金操作不如散户?A股暴涨前赎回近10亿权益资产,“精准”踏空,成市场“反向标杆”

当A股市场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上证指数强势冲击3700点,创出十年来新高,各板块反弹行情一片火热,投资者们沉浸在市场上行的喜悦中时,南方基金却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反向操作”。 今年二季度,南方基金对旗下多只基金进行赎回,涉及金额超10亿元,而这些赎回操作恰恰发生在市场触底反弹前夕。 南方基金这一系列大规模赎回操作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基于对市场走势精准的逆向判断,认为市场即将下行所以提前赎回避险? 这般“精准踏空”的操作,不仅引发市场广泛争议,更让其被贴上“反向标杆”的标签,甚至有声音质疑,南方基金的操作水平连普通散户都不如。 南方基金集中赎回多只基金,金额超10亿 市值深研研究员发现,从Wind数据来看,南方基金在二季度对旗下多只基金展开赎回。 如南方全天候策略A在2025年6月6日被赎回,交易金额达15058.45万元,交易份额为10880.39万份;南方浩达稳健优选一年持有A于2025年6月4日被赎回,交易金额10366.45万元,交易份额9985.02万份;南方富瑞稳健养老目标一年…在2025年6月10日被赎回,交易金额9357.56万元,交易份额9302.68万份。 此外,南方宝恒A、南方富元稳健养老一年A、南方佳元6个月持有A等多只基金也在二季度不同时间点被赎回,涉及金额从数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整体统计下来,南方基金二季度主动赎回自家旗下基金的规模超10亿元,成为同期赎回自家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赎回的基金类型涵盖FOF产品、偏债类基金以及部分权益类基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赎回操作中,2025年5月20日,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旭元债券A发生大额赎回,公司不得不调整基金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第八位,以确保投资者利益不受份额净值小数点保留精度的不利影响。如此大规模且集中的赎回,在市场即将迎来反弹的节点上,显得格外突兀。 赎回时机“精准”踏空,操作水平遭质疑
南方基金操作不如散户?A股暴涨前赎回近10亿权益资产,“精准”踏空,成市场“反向标杆”

医药女神葛兰被基民用脚投票?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二季度份额被赎回超8亿份,基民信任承压

2025年第二季度,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尽管短期净值增长跑赢基准,A、C两类份额分别实现5.80%和5.58%的涨幅,但核心数据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已实现收益合计亏损超35亿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基金份额赎回规模突破8亿份,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姿态,为这只医药主题基金的前景蒙上阴影。​ 二季度,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总申购份额为300,106,702.55份,总赎回份额为818,117,902.91份;混合C总申购份额为426,546,293.59份,总赎回份额为1,207,859,653.70份。赎回份额明显大于申购份额,反映出部分投资者在本季度选择离场。 账面盈利难掩真实亏损财务指标现“冰火两重天”​ 本季度基金财务数据呈现显著矛盾。A类份额已实现收益亏损17.66亿元,C类份额亏损17.77亿元,合计亏损达35.43亿元,意味着基金通过实际交易获得的收益为负,利息收入与投资收益未能覆盖成本及减值损失。​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A、C两类份额本期利润分别为8.79亿元和8.36亿元,合计17.15亿元。但细究盈利来源,并非来自真实交易兑现的收益,而是完全依赖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即持仓股票的账面浮盈。这种“纸上富贵”的盈利模式稳定性极差,一旦市场回调,利润随时可能蒸发。​ 期末数据显示,两类份额资产净值合计约308亿元,份额净值分别为1.6989元和1.6272元。但加权平均每份基金季度盈利仅0.0926元和0.0858元,在35亿元的已实现亏损面前,这样的盈利水平显得杯水车薪。​ 长期业绩持续低迷短期反弹难改颓势 尽管本季度基金短期表现优于业绩基准,但拉长周期看,颓势难以掩盖。过去三年,A类份额净值缩水38.93%,C类份额缩水40.40%,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过去五年,两类份额跌幅分别达38.90%和41.30%,长期亏损幅度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这
医药女神葛兰被基民用脚投票?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二季度份额被赎回超8亿份,基民信任承压

拿着现金躺平?大成基金基金经理徐彦新基严重跑输大盘,价值派旗手的踏空式坚守策略迷失

当沪深300指数在牛市中一路攀升,一只成立半年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却以0.9995元的净值在"水下"徘徊。大成基金明星经理徐彦管理的大成兴远启航混合,用84%的现金持仓和近乎停滞的净值曲线,在喧嚣的牛市中划出一道刺眼的平行线。 基民的愤怒在社区平台持续发酵,"我在大成兴远启航躲牛市"的戏谑背后,是价值派旗帜下的投资逻辑与市场现实的剧烈碰撞,更是公募基金行业信任机制的又一次承压。 一、净值困局:半年0.05%亏损背后的信任崩塌 大成兴远启航混合的运作轨迹,堪称一场教科书级的信任消耗战。这只2025年3月11日成立、首募规模7.57亿元的产品,截至8月18日净值仅0.9995元,成立以来亏损0.05%。在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9.43%的背景下,这种"零收益"表现已非简单的业绩落后,而是对投资者预期的彻底背离。 规模数据更揭示问题的严重性。半年间基金规模从7.57亿元缩水至6.27亿元,17%的降幅并非源于净值亏损,而是基民在持续失望后的主动撤离。东方财富网基金吧里,"垃圾""踏空""手续费都还亏"的怒骂声此起彼伏,有投资者质问:"一直不建仓还收管理费,如果不看好市场,为什么要募集?"更尖锐的质疑直指基金经理职业操守:"拿着84%的现金,这与货币基金有何区别?" 这种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预期与现实的断裂。徐彦作为管理规模193.67亿元的价值派代表,其过往业绩堪称亮眼——年化回报12.66%,多只基金任职回报翻倍,这些成绩单让投资者在募集期慷慨解囊。但新基金的操作却与其"价值投资"标签形成悖论:二季报显示,基金仅0.72%资产配置于股票,84.3%以银行存款形式闲置,14.92%用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对于一只合同约定"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60%-95%"的偏股混合型基金而言,这种近乎空仓的状态已游走在合规边缘。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窗口的选择。基金成立于3月,正值A股新一轮上涨行情启动,
拿着现金躺平?大成基金基金经理徐彦新基严重跑输大盘,价值派旗手的踏空式坚守策略迷失

易方达落子澳门,公募基金 “出海” 加速

近期,从多方获悉,易方达基金正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计划在澳门设立境外子公司。据该公司相关人士透露,此事项已通过证监会备案,下一步将向澳门金融管理局提交申请;新公司若顺利落地,将主要为澳门及周边地区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等相关服务。 公募 “出海” 潮起:多家机构布局境外子公司 易方达的澳门布局并非个例。从证监会官网信息来看,目前广发基金、创金合新基金、朱雀基金均在申请设立境外子公司,等待审批;而近一年来,兴证全球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已先后获批在香港设立境外子公司。 回溯历史,公募基金 “出海” 可追溯至 17 年前。2008 年 1 月,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标志着公募基金正式开启海外探索。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公募基金已设立 20 家境外子公司。作为行业头部机构,易方达早在 2008 年便在香港设立首家境外子公司 —— 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是最早 “出海” 的公募基金之一。 在业内看来,这一趋势与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背景密切相关。随着国内资管行业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公募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已接近 35 万亿元,头部机构规模超万亿元),“出海” 成为头部机构寻求新增长的重要方向。 易方达的多元扩张:从境内子公司到跨境合作 除了境外布局,易方达今年在境内及跨境业务上的动作同样频繁。 在境内,今年 6 月,易方达在广州南沙设立全资子公司 —— 易方达财富管理基金销售(广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 亿元,聚焦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及买方投资顾问服务。此举恰逢广州打造国内 “投顾第一城”,不仅为广州新增一张基金销售牌照,也助力吸引更多投顾主体及资金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易方达在买方投顾领域布局深厚:拥有包括投研、顾问、金融科技等在内的 100 余人专业团队,截至 2024 年末,已累计服务超 12 万个人客户及百余家机构客户。同时,其还是国内首家投顾专业研
易方达落子澳门,公募基金 “出海” 加速

明星基金经理接连离任,招商基金如何在震荡中破局?

近期,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一系列人事变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作为管理资产规模超 9000 亿的头部基金公司,不仅年内已有 4 名基金经理先后离任,高层团队也迎来密集调整 —— 董事长王小青辞任招商银行副行长,总经理及多位高管的职务在今年完成更替。 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投资者对基金业绩稳定性关注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这些人事变动无疑将对招商基金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潮 在离任的基金经理中,翟相栋的动向尤为引人瞩目。8 月 9 日,他因个人原因不再担任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且未转任公司其他岗位。翟相栋在招商基金任职期间业绩亮眼,2022 年 4 月接手该基金时,其规模不足 0.4 亿元,属于迷你基金;而在他管理的不到三年时间里,截至 2024 年底,产品规模已突破百亿。 截至卸任时,招商优势企业 A 规模达 81.31 亿元,三年多的任职回报达 124.59%,年化回报近 27.96%,在同类 2890 只基金中排名第五。不过,今年二季度该基金净值表现不佳,A 类份额净值增长率为 - 3.63%,C 类份额净值增长率为 - 3.77%,同期业绩基准增长率则为 1.67%。值得注意的是,翟相栋的离任早有迹象,7 月 22 日,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已增聘陆文凯为共管基金经理。 事实上,除翟相栋外,今年 4 月已有苏燕青、王岩、马龙三位基金经理从招商基金离任。其中,马龙在公司固收业务中地位关键,2024 年上半年末其管理规模达 876.18 亿元,占招商基金债基总规模的 21.6%。 从离职基金经理的去向来看,贾成东转任申万菱信副总经理,马龙加入天弘基金,市场传言翟相栋下一站或将加盟高瓴资本旗下的二级私募投资公司瓴仁投资。 二、高管团队的调整与公司概况 与基金经理变动相呼应的是,招商基金高管团队也在今年经历了多次调整。5 月 20 日,总经理职位由徐勇变更为钟
明星基金经理接连离任,招商基金如何在震荡中破局?

又欺骗基民?中欧基金增聘基金经理引争议:新基成立三日即“换人”,是策略协同还是“挂羊头卖狗肉”?

8月13日,中欧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8月8日刚成立的中欧核心价值混合发起式基金(024413),在8月11日增聘吉翔为基金经理,与柳世庆共同管理该基金。 从成立到增聘仅隔3个自然日,如此迅速的人员调整,引发市场对中欧基金产品运作逻辑与“挂羊头卖狗肉”式操作的质疑。 小新基成立“无缝衔接”增聘,运作逻辑存疑 中欧核心价值混合发起式基金成立于8月8日,初始基金经理为柳世庆。然而,8月11日,中欧基金便公告增聘吉翔为基金经理。 从时间线看,该基金几乎在成立后“无缝衔接”引入新基金经理,留给柳世庆单独管理的时间仅8月8日-8月10日这3天。 这种操作与新发基金差异甚微。通常,新发基金由特定基金经理主导产品设计、发行及后续运作,投资者基于对该基金经理的信任与投资策略的认可选择申购。 但中欧核心价值混合发起式基金成立后迅速增聘,相当于让投资者在极短时间内,面对基金经理团队的变更,投资逻辑从单一基金经理主导转向双经理协同,且新加入的吉翔此前管理的产品(如宝盈龙头优选股票型基金、宝盈祥明一年定期开放混合型基金)与中欧核心价值混合发起式基金的投资方向是否完全契合,也未在公告中明确说明。 “挂羊头卖狗肉”?或暴露产品管理隐忧 市场质疑中欧基金“挂羊头卖狗肉”,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基金成立初期是建仓关键期,基金经理对市场的判断、标的的选择,直接影响基金后续走势。柳世庆单独管理仅3天,吉翔随即加入,两人投资理念、策略的磨合时间极短,能否形成有效协同,让基金按照初始设计的“核心价值”思路运作,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吉翔虽有10年证券从业及投资管理经验,但其过往管理的产品多为宝盈基金旗下产品,2025年2月才加入中欧基金,此次迅速接手新成立的中欧核心价值混合发起式基金,更像是让其“新官上任”即主导产品,而最初以柳世庆为核心宣传的基金形象,似乎被快速淡化。这让投资者不禁怀疑,中欧基金是否在产品发行
又欺骗基民?中欧基金增聘基金经理引争议:新基成立三日即“换人”,是策略协同还是“挂羊头卖狗肉”?

贾成东路演曝光!申万菱信基金陷“自家员工维权”风波:新聘明星基金经理成“赌狗”?内部强压任务亏惨基层

一份金融圈内部爆料近日在网络发酵,将申万菱信基金推至风口浪尖。 爆料人自称是申万宏源证券基层员工,因被迫购买公司旗下申万菱信新发基金,结果“亏成狗”,愤怒控诉公司“羞辱智商、践踏尊严”,还直指新聘明星基金经理贾成东“赌狗”式操作。 员工被迫买基亏惨,控诉公司欺骗 爆料人表示,自己购买的是今年6月3日首发的申万菱信行业精选混合基金,买基源于集团领导张剑(申万宏源证券负责人、法定代表人或为其)的强压任务。动员会上,张剑展望市场大好形势,强调产品重点配置高分红,公司也宣称封闭期内缓慢建仓不超6成。 但实际情况是,该基金6月3日刚成立,不到3天就梭哈6成仓高位追新消费,亏了之后又砍仓追高银行股,银行股回调再次亏损。更离谱的是,某周银行板块整体涨2.22%,基金净值却跌1%,爆料人质疑“又砍仓银行追高其他”。 目前,贾成东管理的两只基金表现惨淡:申万菱信行业精选A亏损8.23%,在4673只同类基金中排4672名;申万菱信新动力A亏损6.2%,在4573只同类基金中排4491名。 明星基金经理“光环”褪色,操作风格引争议 贾成东曾因管理招商行业精选、招商优质成长任职回报分别达192.09%、140.27%,年化回报15.45%和13.41%,成为明星基金经理。2024年12月入职申万菱信并任副总经理,却在新东家遭遇“滑铁卢”。 爆料人怒斥贾成东“赌狗风格,拿大家的钱重仓赌”,其管理的基金实际操作与公司宣传的高股息方向完全不符。虽申万菱信行业精选尚未披露具体持仓,但万得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贾成东在管基金前10大重仓股持仓合计占比67.81%,前10大行业持仓占比高达87.61%,集中度过高加剧波动风险。 公司发展隐患重重,投研转型遇挫 申万菱信近年发展难言乐观。基金经理层面,近一年新聘5人却离职6人,团队稳定性不足。规模上,虽二季度恢复至826亿,但超半壁江山靠债券型基金支撑,股
贾成东路演曝光!申万菱信基金陷“自家员工维权”风波:新聘明星基金经理成“赌狗”?内部强压任务亏惨基层

近一年翟相栋、马龙等三位顶流基金经理同时离职,招商基金陷大换血,新总经理钟文岳如何改革?

​ 在公募基金行业的版图中,招商基金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近期这家老牌基金公司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翟相栋、马龙等三位顶流基金经理集体离职,冲击着招商基金的根基。 与此同时,新总经理钟文岳匆匆上任,面对这一混乱局面,他究竟能否力挽狂澜,还是会让招商基金在困境中越陷越深?这成为了整个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 一、“三巨头”出走,招商基金大厦将倾?​ (一)权益黑马翟相栋的离去​ 翟相栋在招商基金的舞台上曾大放异彩。他接手濒临清盘、规模仅0.4亿的“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凭借着出色的投资策略,在短短3年内将其规模做到百亿级别,任职回报高达122.95%。在2023-2024年这两年间,更是连续斩获超27%的收益,机构持仓占比一度高达70%。他的投资风格犀利而精准,对行业趋势的把握独到,深受投资者追捧。 然而,这样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却在今年8月9日因个人原因决然离任,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同时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了注销手续。他的离去,让众多投资者对招商基金的权益投资前景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毕竟,其管理的基金在市场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大量投资者基于对他的信任而选择了招商基金的相关产品。如今他一走,这些投资者的资产该何去何从?招商基金又能否找到能够替代他的投资高手,继续为投资者创造丰厚回报,一切都是未知数。​ (二)固收一哥马龙的“叛逃”​ 马龙在招商基金的地位举足轻重,堪称固收领域的“定海神针”。他管理的规模一度高达876亿,占公司固收板块的35%,其代表作招商产业债,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年化回报达到5.36%,最大回撤却仅为2%,这样稳健且出色的业绩表现,让他在业内声名远扬。 然而,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马龙陆续卸任其管理的9只产品,到2025年4月1日,彻底卸任招商安心收益债券基金,清空了所有在管产品。 随后,他加盟天弘基金的消息得到证实。马龙的离去,对于招商基金的
近一年翟相栋、马龙等三位顶流基金经理同时离职,招商基金陷大换血,新总经理钟文岳如何改革?

多位百亿基金经理收益反弹!易方达基金张坤规模领衔,广发基金王明旭7产品年内亏损

在经历三年调整后,2025年主动管理权益基金终于迎来业绩爆发。截至8月7日,95%的产品年内斩获正收益,平均收益率突破15%,其中医药主题基金表现尤为抢眼,包揽了全部4只翻倍基金。与此同时,百亿级基金经理阵营呈现明显分化,多数人收获正收益,但仍有包括刘彦春在内的4人陷入亏损,市场格局正在悄然重塑。 一、业绩全面回暖:医药主题成最大赢家,规模缩水隐忧仍在 主动权益基金在2025年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动能。这类基金与被动跟踪指数的ETF不同,基金经理可自主决定行业配置、个股选择和资金分配,以追求超越基准的收益,其涵盖普通股票型(股票仓位80%及以上)、偏股混合型(60%以上)和灵活配置型(0-95%)三类产品。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全市场4500余只主动权益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达15.03%,跑赢股票指数基金(11.8%)及沪深300(4.6%)、中证500(10.6%)等主流宽基指数,95%的产品实现正收益。其中,4只收益翻倍的基金均聚焦医药领域,包括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中银港股通医药等,永赢医药创新智选以30.4亿元规模成为其中最大的产品。 不过,业绩狂欢背后仍有隐忧。尽管A股自二季度起持续攀升,但基民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信心尚未完全修复。2025年二季报显示,截至6月末,主动权益基金总规模3.39万亿元,若剔除净值波动影响,总份额较去年末减少1982.4亿份。从长期收益看,万得数据显示,近3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收益为-6.4%,意味着三年前入场的投资者仍未完全回本,而5年前买入的投资者已普遍盈利。 二、百亿经理阵营:张坤规模领跑,"规模魔咒"持续显现 作为行业风向标,百亿级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动态备受关注。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这类经理共有90人,管理规模庞大且客户覆盖广泛,其投资动向直接影响市场情绪。 从规模看,易方达基金张坤以550.47亿元在管规模成为唯一的"500
多位百亿基金经理收益反弹!易方达基金张坤规模领衔,广发基金王明旭7产品年内亏损

华夏基金 2025 上半年业绩:净利 11.23 亿 ETF 规模居行业首位

8 月 6 日,中信证券披露控股子公司华夏基金 2025 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其在资产规模与 ETF 布局上的表现引发关注。 一、核心财务数据与资产规模 2025 年上半年,华夏基金实现营业收入 42.58 亿元,同比增长 16.1%;净利润 11.23 亿元,同比增长 5.7%,净利润增速低于营收增幅。 截至 6 月末,华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 28512.37 亿元,较去年末增加 3867.06 亿元。Wind 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6 日,其管理的公募产品规模为 20648.3 亿元,较去年末增长 20.6%(增加 3522.5 亿元),规模仅次于易方达基金(20992.9 亿元)。 二、ETF 规模稳居行业第一 在指数化投资升温的背景下,华夏基金 ETF 布局成效显著。截至 8 月 6 日,其管理的 ETF 规模达 7947.87 亿元,较去年末增加 1362.1 亿元,增幅 20.7%,继续保持行业 “一哥” 地位。 三、业绩指数表现 Wind 基金公司综合指数显示,截至 8 月 5 日: 华夏基金综合指数年内涨幅 6.47%,在管理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中排名倒数第四; 偏股型业绩指数年内涨幅 10.42%,在偏股型产品规模前十的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二。 注:华夏基金股东 Mackenzie Financial Corporation(持股 27.8%)的控股股东 IGM Financial Inc. 将在其 2025 年第二季度业绩中披露华夏基金主要财务数据,此次中信证券披露数据基于信息披露公平原则。
华夏基金 2025 上半年业绩:净利 11.23 亿 ETF 规模居行业首位

海外机构看好中国市场 QFII 二季度积极布局 A 股

在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资产凭借稳健的基本面、优化的营商环境及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吸引外资流入。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披露,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最新持仓情况浮出水面。 一、QFII 二季度持仓概况 截至 8 月 5 日,有 23 家上市公司的二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出现 QFII 身影。以 6 月 30 日收盘价计算,这些股票合计持股市值达 37.37 亿元,平均每股获持仓市值 1.62 亿元。 从持股市值来看,九号公司 - WD、东方雨虹、海大集团、宏发股份位居前列,分别为 11.69 亿元、10.17 亿元、5.03 亿元、4.93 亿元。其中,九号公司 - WD 获阿布达比投资局增持 211.99 万份,施罗德投资管理 (香港) 有限公司新进重仓 756.56 万份,且公司拟每 10 份存托凭证派发现金红利 4.23 元,合计派发 3 亿元。 与一季度末相比,23 股中 5 股获 QFII 增持,13 股被新进重仓,加仓股数量占比达 78.26%。沃华医药的持股数量环比增幅最大,瑞银集团、巴克莱银行新进重仓,摩根士丹利增持 28.19 万股,总持股数环比增长 234.76%,二季度以来公司股价累计上涨 67.04%;新进重仓股中,金浦钛业、鼎通科技持仓市值超 5000 万元。 二、重仓股业绩与行情表现 业绩方面,23 只 QFII 重仓股中,除新中港未公布半年报数据外,其余 22 股中,华康洁净、东安动力实现扭亏为盈,大湖股份减亏,9 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整体报喜比例达 54.55%。其中,华康洁净上半年归母净利润 1868.3 万元,获摩根大通、巴克莱银行、高盛公司新进重仓,合计持股市值 0.42 亿元;公司表示上半年完成 22 个项目交付,截至 6 月末在手订单 38.27 亿元。 行情上,4 月以来这些重仓股平均涨幅达 19.5
海外机构看好中国市场 QFII 二季度积极布局 A 股

公募二季度利润激增 1179% 医药主题成亮点

2025 年二季度公募基金报告已全部披露,机构产品利润数据正式出炉,整体表现远超市场预期。Wind 数据显示,二季度公募基金利润总额约 3966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178.96%,环比攀升 57.06%。 一、各类基金利润表现 从基金类型看,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和 QDII 基金成为利润主力,具体数据如下: 股票型基金贡献 1204.50 亿元,环比增长 142.58%,同比激增 207.94%; 混合型基金贡献 1037.52 亿元; 债券型基金贡献 617.23 亿元; QDII 基金贡献 540.81 亿元,环比增加 66.51%,同比上涨 89.15%。 其中,股票型和 QDII 基金表现尤为亮眼,增长势头强劲。 二、单只产品利润排名及特点 单只产品的利润排名揭示了当下的赢家格局: 广发纳斯达克 100 联接 A 以 13.40 亿元利润位居榜首; 汇添富创新药 A 紧随其后,利润 13.10 亿元; 广发全球精选人民币 A 以 11.46 亿元位列第三。 前十榜单的类型分布为:QDII 基金占 3 席,偏股混合型占 4 席,灵活配置型和普通股票型各占 2 席与 1 席。值得注意的是,利润 TOP10 产品中,医药主题基金占据半壁江山,葛兰、赵蓓等明星经理的产品均在列,引发行业对医药赛道持续热度的讨论。此外,广发基金和汇添富基金各有两只产品跻身前列。 风险提示:以上观点具有时效性,不构成投资建议。上文中提到的个基业绩仅为阶段性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
公募二季度利润激增 1179% 医药主题成亮点

平安惠享纯债赎回费打 2.5 折:让利背后的机构身影

近日,平安基金旗下 “平安惠享纯债” 债券型基金推出赎回费率优惠活动,引发市场关注。这场为期一个月(2025 年 8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的优惠,看似是向投资者让利,但其背后的运作逻辑与持有人结构,却暗藏值得玩味的细节。 一、优惠活动:哪些投资者能享 2.5 折? 根据公告,本次优惠仅针对通过平安基金直销柜台赎回的份额,且不同份额的优惠范围不同: A 类份额:持有 7 天至 2 年的投资者可享优惠,原赎回费率 0.10%(7 天≤持有 < 1 年)、0.05%(1 年≤持有 < 2 年),优惠后分别降至 0.025%、0.0125%,相当于 2.5 折;持有不足 7 天或 2 年以上的,费率不变(1.50% 或 0%)。 C 类份额:持有 7 天至 30 天的投资者可享优惠,原费率 0.05% 降至 0.0125%(2.5 折);持有不足 7 天或 30 天以上的,费率不变(1.50% 或 0%)。 D 类份额:无优惠,持有不足 7 天费率 1.50%,7 天及以上为 0%。 值得注意的是,优惠期间赎回费归入基金财产的比例均调整为 100%,而原规则中 A 类、C 类份额仅 25% 归入基金财产。 二、基金底色:机构主导,份额波动剧烈 平安惠享纯债成立于 2016 年 10 月,初始募集规模 2.023 亿份,目前已形成 A、C、D 三类份额(C 类 2020 年增设,D 类 2024 年增设)。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其总份额 5.52 亿份,资产净值 6.34 亿元,其中 A 类份额占比超 97%(5.36 亿份,6.17 亿元净值)。 从持有人结构看,该基金自成立起就由机构投资者主导:2016 年年报显示,机构持有占比达 99.26%;2016-2019 年,机构持有比例始终维持在 99% 以上。2022 年后,机构 “进进出出” 导致份额
平安惠享纯债赎回费打 2.5 折:让利背后的机构身影

QDII 基金溢价高企 多家机构密集发布风险提示

近期,QDII 基金市场因溢价问题引发关注,多只基金密集发布风险提示公告,部分基金单月发布次数超 20 次。 多只基金高频预警溢价风险 8 月 5 日盘后,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 ETF(QDII)再次发布溢价风险提示,称其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显著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若 8 月 5 日溢价幅度未有效回落,基金有权申请盘中临时停牌或延长停牌时间。这是该基金 7 月以来第 14 次就溢价问题提示风险,截至 8 月 5 日,其收盘价为 1.81 元,IOPV 溢价幅度达 6.82%。 同类基金中,景顺长城标普消费 ETF(QDII)、国泰标普 500ETF(QDII)7 月以来均发布了 27 次溢价提示,几乎每个交易日都有提醒。进入 8 月,仅 3 个交易日就有 5 只 QDII 基金发布 14 份相关公告。 QDII 基金受捧背后 QDII 基金是境内金融机构发行的、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的基金产品,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低门槛的全球资产配置渠道。近期受外围股市上涨推动,部分 QDII 基金净值增长显著,如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 ETF 年初至今净值增长率达 14.06%,引发投资者热捧。 数据显示,截至 6 月末,境内 QDII 基金数量达 319 只,规模 6837.73 亿元,较去年末增长 11.85%,创历史新高。知名经济学家盘和林分析,美股屡创新高、港股呈牛市趋势,刺激了投资者出海热情,进而推高 QDII 基金溢价。 市场监管与投资建议 热度之下,多家 QDII 基金近期暂停申购,如国泰标普 500ETF 在恢复申购仅一个月后,于 7 月 28 日再度暂停。同时,交易所对多只溢价基金的异常交易行为加强监管,采取重点监控、暂停账户交易等措施。 盘和林建议,投资者通过 QDII 参与海外投资是可行策略,但需保持理性,尤其美股当前处于高位,若未来美国经济与股市表现不匹配,可能出现冲高回落
QDII 基金溢价高企 多家机构密集发布风险提示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