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擎轰鸣,数据要素与AI双轮驱动,中国金融体系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科技革命。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周祥昆在6月24日国家数据局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央行将研究制定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出台深化运用金融科技推动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政策文件。
这一政策信号标志着金融科技发展进入系统性深化阶段。央行还将联合国家数据局开展“数据要素×”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在安全合规前提下激活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数据引擎。
政策布局,央行四维推进金融科技体系化
中国人民银行在推进“数据要素×”相关工作中已形成系统性框架,从四个维度构建金融科技发展基础。
在政策规划层面,央行全面实施《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该规划曾提出八大重点任务,包括强化金融科技治理、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等。
当前央行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依法合规、守正为民、业务赋能、强化保护”原则,促进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金融服务深度融合。
试点示范工作同步推进。央行组织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等示范项目,推动金融机构“上云用数赋智”3。通过场景化引导,优化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强化风险防控。
安全管理始终是金融科技的底线。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指导机构依法保障业务数据安全,在开发利用与安全防护间寻求平衡1。
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央行推动实施《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明确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的实施路径;执行金融数据安全分级指南行业标准,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策略。
技术落地,金融智能体进入“放手”实践期
技术应用正从探索走向深度实践。在2025中国国际金融展上,蚂蚁数科副总裁余滨指出:“大模型在金融业已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正融入核心业务流程和复杂业务场景。”
金融机构的大模型落地呈现四种典型路径:
-
技术基建型:构建大模型中台赋能应用,如大地保险的AI中台支撑70+智能应用
-
渠道重构型:以手机银行为载体打造AI原生服务体系
-
场景赋能型:在风控、理财等环节提升效率
-
全面重构型:将大模型作为全行战略项目驱动流程再造7
金融智能体发展达到关键节点。余滨用自动驾驶比喻发展现状:当前正处于“放开手(L2)和放开脚(L1)之间”,需向可信智能体演进。**则通过技术底座支撑智能化转型,其OceanStor存储实现99.99999%超高可靠性,服务国内1800多家金融机构。
**正与金融机构探索思维链和多智能体协同,重塑交易、决策和运营模式。基础设施升级带来架构变革,随着硬件能力提升,银行正从分布式转向集中式部署,在保障高可用的同时降低改造复杂度。
服务实体,科技金融破解企业融资瓶颈
科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持续释放,但深层挑战犹存。清华大学田轩教授指出,2025年一季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达3.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高出各项贷款平均17.1个百分点。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关键作用。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硬科技领域。商业银行创新“知识产权质押+银税互动”“人才积分贷”等产品,部分银行通过投贷联动实现债权与股权融资协同。
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增强。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形成错位发展格局,注册制改革使上市条件更具包容性。创投市场呈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特征,认股权确权转让等创新持续突破。
田轩同时指出系统性短板:制度协同不足导致政策落地存在“温差”;间接融资与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特性错配;资本市场“耐心资本”供给不足6。这些痛点制约“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形成。
未来趋势,可信数据空间与全球布局并进
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成为金融科技新基座。根据国家数据局《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到2028年我国将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
金融业是重点培育领域,为数据流通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公共数据开发加速推进,税务、社保、电力等多源数据与金融数据融合,推动绿色债券、信贷产品创新。
安全技术持续升维。从隐私计算演进到密态计算,保障数据全链路安全;代码疫苗技术融合多种安全手段,实现从漏洞检测到防护的全生命周期防护。
金融科技出海呈现纵横延伸态势。毕马威报告显示,68%的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已经或计划出海,较上年增加8个百分点。目的地从东南亚向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扩展,业务模式从支付服务向金融基础设施深化。
企业经营策略转变。投资人从关注规模增长转向利润健康度,金融机构科技投入更看重解决核心痛点的实效性。在资本市场遇冷背景下,2024年上半年金融科技行业总投资额仅6.2亿美元,金融强国建设有望带来增量资金支持。
蚂蚁数科宣布将联合金融业伙伴推出超过100个金融场景智能体解决方案,覆盖银行、证券、保险、通用四大领域;**存储产品线总裁周跃峰提出做“数据觉醒时代的造纸人”,打造“永快、永稳、永智”的金融数据基础设施。
随着央行新政落地,中国金融机构将站在全新起点:一边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政策东风,一边是AI大模型重构业务流程的技术浪潮。
金融科技的未来不属于炫技者,而属于那些能让技术创新在严格风控框架内踏实服务实体经济的企业。
注:文章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本文只为交流,不作投资参考使用。
相关阅读:
快手Q1海外业务首度盈利 总营收达326.08亿元
美团 Q1营收865.57亿元 净利润同比激增87.3%
信也科技2025 Q1财报分析:AI技术构筑长期壁垒 国际业务成新引擎
联想集团 2024/25 财报解析:AI原生服务爆发 非PC业务占比达47%
全球最大IPO宁德时代港股上市首日上涨16.43%
搜狐Q1财报分析:老牌劲旅的破局之道
高途2024财报发布:增收不增利,AI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从“用户为先”到“AI驱动”,阿里能否重燃动力?
腾讯Q1财报发布:To B业务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
京东物流财报分析:业绩增长与挑战并存
马拉松 “高攀不起” 背后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