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 和 YU7 的大定数据看起来好像容易比,但其实根本没可比性:
SU7 作为 小米集团-W(01810)首款量产车,发布时大家还在“观望”阶段,4 分钟才 1 万辆,27 分钟 5 万辆,24 小时才 88898 辆;
后续随街头亮相和各路评测大火,一天租金飙到 7000 元,稳定在 2000 元,半年就能回本,二手车还能溢价——哪有这么香的“理财产品”?
这波热度让交付周期瞬间拉长,没早定的人只能干着急。
YU7 一上来就炸场:3 分钟 20 万辆,1 小时 28.9 万辆——看似远超 SU7,但在完全不同的市场心理下发生的:
错过第一款,不想再错过第二款,跟炒股似的,FOMO + 黄牛加持,狂追不止。
SUV 市场更大。SU7 定位轿跑、受众本就小众,还留有后排支撑小瑕疵;而 YU7 把赛道拉到更宽广的 SUV,市场自然更广。
定价更友好。YU7 配置相当于 SU7 Pro,但只贵 7600 元,性价比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销量转单窗口。SU7 还有 20 多万台未交付的订单,根据雷布斯说法,这部分需求完全可以“顺手”转给 YU7。
所以,单看大定数字很容易被“幻像”蒙蔽:SU7 的后续热度和用户体验加码了一波“理财神话”,而 YU7 刚上市就得益于心理预期和车型优势,才显得“大爆发”。反过来想,就算 YU7 的大定量再高,也可能低于市场对“被 SU7 养大胃口”的超预期……要说为啥?我觉得,或许真是消费开始降速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