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分钟,大定 20 万辆,小米又创造了历史,有人为小米鼓掌,也有同行倍感压力。
小米的股价已攀升至 60 左右,随时准备着创新高。各大投行纷纷上调目标价:高盛上调至 69 元,中金上调至 67 元,是传媒互联行业的 Top pick。
如今被各个机构看好,可在 3 年前,小米股价 10 元时,质疑声铺天盖地。我身边很多人都曾在 10 元附近买过小米,包括我自己,但都没拿住,如今股价翻了 6 倍,回过头看,大家仿佛都成了 “放牛娃”。
那么,众多机构唱多,60 元的小米还是好投资吗?当初 10 元的小米为何会被错过?
01 小米上市后的曲折之路
2018 年 7 月 9 日,小米登陆港股,发行价 17 元,却报收 16.8 港元 / 股,跌 1.18%。
首日破发,投资者质疑声四起,雷军却很轻松并放出豪言:将来会让投资小米股票的人赚一倍。
随后,上市一个月内股价冲到 22.5 港元,当时小米在手机领域风生水起,全球市场份额排到第四位,同时推进 IoT 生态链。
然而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2018 年第三季度起手机出货量下降,市场担忧过低的毛利率影响小米盈利能力。
雷军曾说 “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永不超过 5%”,然而,2018 年财报显示硬件净利率仅 1.1%。
受此影响,2019 年初小米股价跌至 10 港元以下。
2019 年全年对小米而言都极为不利,股价在 8 - 13 港元区间震荡,最低到过 8.28 港元,市值比 IPO 时跌去一半。
对那些抱有期待的投资者来说,这一年无比煎熬,股票账户缩水,未来前景迷茫,手机销量可能继续下滑,美国会不会也针对小米,如**一般?许多投资者在那阶段放弃。
同期,2019 年港股和美股大幅反弹,腾讯涨 20%,纳斯达克指数涨 35%,落差巨大。
那时,我犹豫要不要抄底,最终在 13 港元左右买了一些小米股票。虽未看到手机销量回升迹象,但物联网概念正火,小米布局较早,虽对公司营收贡献少,但故事吸引人。
那一年有两个积极信号:小米 IoT 设备连接数达 2.1 亿台,同比增长 61%;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 45%,在印度市场手机业务获第一市场份额。
抄在底部,输在估值
2020 年疫情爆发,全球流动性大放水,物联网增速爆发,小米股价从 8.8 港元涨至 35 港元,涨幅 3 倍。
基本面有积极改善,小米在欧洲市场份额首次进前三,电视稳居国内销量第一,当年净利润 130 亿,同比增长 12%,2020 年堪称小米回血之年。
2021 年,小米股价从年初 35 港元跌至年末 18.9 港元,全年下跌 43%。
这一年,中美市场表现分化,美国科技公司市值高歌猛进,纳指上涨 21%,恒生科技指数却下跌 32.7%。
净利润增速下滑,投行开始下调目标价,估值还在30倍市盈率以上。在跌到18附近时,我终于拿不住了。
2021年,小米还干了一件当时让投资者担忧的大事:小米宣布 10 年投资 100 亿美元造车。
雷军称这是他最后一次重大创业,将押上所有声誉。股价下跌一方面受港股市场调整、外资流出影响,另一方面市场对小米造车投入资金并不看好。
市场看衰小米造车,主要是跨界质疑:汽车大厂都难以成功,小米毫无汽车制造经验,手机靠营销起家,凭什么能做好?
图片
2021 年 3 月 31 日,就在小米官宣造车的第二天,央视发表《梦想 “弯道超车” 小心中途 “翻车”》一文,虽未具体提及小米汽车,但讨论新能源汽车行业问题,许多人对号入座小米。
2022 年,美国通胀上升,美联储加息,全球股市流动性收紧,上市公司盈利下滑严重,资本市场进入单边下跌模式。
小米股价又下跌 42%,最低回到 8.3 港元附近,此时小米 IPO 已 5 年,股价再次腰斩。
2023 年起,小米股价开始反弹,连涨 3 年,2023年末股价反弹到15块附近。
2024年小米 SU7 发布,销量和交付量超出预期,给质疑者狠狠一击,也颠覆了许多投资者对新能源车的认知,后浪确实能将前浪拍在沙滩上。
这时,资本市场真正看好小米,机构纷纷上调评级。高盛将小米电动车业务估值为 1100 亿港元。机构看多促使更多资金买入小米,推高股价。
股价也开始加速上涨,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分别涨了121%,70%。
然而,从净利润看,小米增速并不快。
图片
2021 年净利润 193.4 亿,2024 年净利润 236.6 亿,3 年仅增长 22%,但 2024 年末股价是 2021 年末的 1.82 倍。
即便如此,如今的小米,在机构投资者眼中是电动车、手机及其他智能硬件生态协同效应显著的公司。
02 哪种投资方式更好?
回过头看,最佳买入小米股票的时机是 2022 年全球加息致市场下跌、小米宣布造车,市场看衰之时。
那一年买入,在最短时间内可获最高收益。
但是,那个阶段,要做出买入的决定是很难的:
最初因信仰在 IPO 时买入小米的人,4年后股价腰斩,信仰崩塌。
那一年小米手机业务下滑,净利润同比跌 87%,基本面糟糕,机构评级不高,看空声不断。
如今,雷军兑现承诺,让上市就买小米股票的投资者股价翻倍,小米财务结构也更健康。
互联网服务毛利润率达 68%,汽车业务毛利转正至 9.8%,手机高端化持续推进,芯片自研率从 2023 年的 15% 提升至 40%,研发费用率 72%,远高于行业平均的 5%。
2018 年上市时,小米自定义为互联网公司,市场却只给硬件公司估值。如今,小米不仅是互联网公司,更是科技制造公司。
我前几天参加一次投资者会议上,我非常认同景林投资高云程的一个观点。
他谈到中国上市公司对比美股公司的优势时提到,在中国有一类集合互联网与科技制造为一体的公司,美国不具备,未来会极具竞争力。
小米正是这类公司的佼佼者。
2024 年起,小米基本面逐步改善,股价走高,估值也随之提高。因成长性更好、基本面更确定,机构给予更高估值。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此时投资小米,潜在回报虽不如从前,但不确定性更小。
英伟达股价 2023 年开始起飞,到 2024 年末涨近 9 倍。
然而,2025 年初段永平才开始买英伟达,有网友问他为什么涨了这么多才买。
他说:我没怎么关注英伟达过去涨了多少,我现在看懂了,确信英伟达在人工智能未来会越来越好,现在的估值并不高,所以现在买。
无论是 10 元的小米没看懂而错过,还是 60 元的小米看懂后准备买入,都是认知的体现。
我们能做的是不断提高自身认知,无需在意已经涨了多少,而是在当下,你是否看懂了公司的商业模式,对未来的成长性是否更确定了,以及当下的估值是否有吸引力。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