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延续星球老板点播《自我听证会——这里和其他金融媒体的差别(一)》,另一部分则是在公号文末的星球笔记上,谈最近的持仓总结笔记(最近平仓吉比特)。
自我听证会的起点来自于朋友间的交流,一笔投资/交易结束后,怎么放松,有谈是玩几天,也有是常心依旧,另一些是拿一部分盈利去搞点娱乐··笔者一样不落,毕竟你我皆是俗人。
但有一项小细节坚持至今(最终机缘巧合促成了星球的诞生),就是在每一轮平仓后会把“平仓笔记”作为这一标的的投资笔记的收尾,类似于(投前)研究人员把标的研究报告,时限判断,风偏调研,分析建模···(投中)定期观察,调整持仓,记述成册···(事后)侃侃这一路持仓的对错得失,进退攻防。
PS在《查理·芒格传》中谈及过他自己每天都会写投资日记。传闻,当他作自传时,经年累月的薄纸日记已及肩高。
图片
Q1:要不要使用杠杆?
A1:这要取决于你的资金规模、风险偏好、投资框架,但篇幅受限简略回答···最经典的提问场景之一,则是年轻人兜里有一两年的积蓄,然后考虑去做投资,然后被”交易商“、“朋友”们鼓动上杠杆,于是出此下问。
杠杆的唯一就是给了很多小资金、小仓位去撬动大资金的能力,从而给予了翻倍的希望(诱惑)···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投资,不妨去尝试使用杠杆(可控的资金内),因为人是无法拒绝以小博大的诱惑。
实际上人是可以赚到运气以外的钱(比如彩票),比如大牛市中用杠杆···所以与其纠结要不要,资金+杠杆=大资金(表象说辞),(内心)更准确的是,杠杆+运气=大运气。所以,如果在纠结“杠杆->翻倍”的希望,实际上是问错了问题,应该问如何去运气浓度高的地方。
至于为什么笔者推荐第一次接触投资的“玩家”,要勇于用可控现金流去上杠杆,这是因为拥抱希望同时,以待来日享受绝望。好比最近“AI意林题”——我曾踏足山巅,也曾跌落谷底,二者都让我受益良多。
当然对于成熟投资者,杠杆应当是配套工具而不会成为持仓主导,比如对冲正反套,指数增强···而对于仅需记住一句话,不要把所有资金都变成杠杆资产,一般是3-7、2-8。
举一个杠杆资产的典型案例,细剖杠杆特征,正好最近比较火的比特币、黄金都有对应的两倍甚至三倍做多基金···
场景A:资产标的100,先涨10%,再跌5%,以此往复三轮——
零杠杆配置场景:100*(1.1*0.95)^3 ≈114.11。
三倍杠杆配置场景:100*(1.3*0.85)^3≈134.9。
三倍杠杆在(涨幅绝对值>跌幅绝对值)的10%-5%=+5%场景中,盈利比率其实并没有”三倍“,35/14=2.5<3(显著比3小),这是正收益+波动率损耗场景中非对称性。
场景B:资产标的100,先跌10%,再涨5%,以此往复三轮——
零杠杆配置场景:100*(0.9*1.05)^3 ≈84.39。
三倍杠杆配置场景:100*(0.7*1.15)^3 ≈52.17。
而三倍杠杆在(跌幅绝对值>涨幅绝对值)的-10%+5%=-5%场景中,亏损比率远高于”三倍“,-47.83/-15.61>-48/-16=3(反正是肯定比3大),这是负收益+波动率损耗场景中非对称性。
通熟易懂的说法,杠杆是博弈论次的敌人,更非”时间的朋友“。
Q2当自己的观点和其他著名分析师、投资人的观点冲突时?
A2:叙述的偏好可能会削弱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因为叙述的本质是借助他人的阅读和旁观来强化自己对某件事物的体验、判断、观念···
笔者很清楚有些分析师、研究员、经理们的观点、看法嗓门足够大,毋庸置疑(某某观点不接受反驳),以至于每次陈述观点时都像一场战争。
但其实市场很宽大,不是只允许有一颗足球的足球场,更准确来说所有人的观点都是绿地上的草坪,等待足球(市场结果)过来证伪。
这就是笔者沉迷市场无法自拔的缘故,允许多个声音和观点的碰撞。
最次不妨可以设想一个场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要是虫子不存在,不叫嚷,不准时,不凑巧···那么鸟儿早起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彼此是彼此的等待者、分享者,当然也是彼此的捕食者。
所以不要对自己的观点有任何”自卑“,大不了成为别人的虫子,下把再来。
其次观点的对碰,不亚于在当前技术封建时代缔造的成熟信息茧房中,知识的孤岛们,为了防止被信息的洪流&时间的潮水冲走,那让它们”聚合“形成丰富的地形地貌,最终成为独树个人的投资框架&轮廓,这就是知识成体系的魅力。
或来日某时某刻,岛屿上某果树结出果子,浅尝一口,此味非比寻常也。
Q3对于普通人投资的秘诀?
A3:如果删繁就简剩下一句话,久期投资的秘诀是让概率形成洁癖。
实际上高中学习的古典概率论足以支撑一般投资者去战平、决胜市场。以下也是一个“意林故事”(最近这种故事问问AI就能批量生产):
每隔两年,巴菲特都要和一些好友到加州的水晶海滩打高尔夫球。有一年GEICO保险董事长拜恩提议小赌一把,如果有一个人能一杆进洞,他就输给每个人1万美元,如果没有,每人输给他10美元。
所有人都同意参加,只有巴菲特拒绝了。据说巴菲特讲:“我仔细计算过,一杆进洞的可能性太小了,几乎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
要是因为可能性小不参与,那么如果变成10美元可以打十杆,也就是把可能性放大十倍,是否参加呢?巴菲特不愿意下注的原因是,这是一个负期望值的游戏,不值得参与。
根据统计数据,业余球员一杆进洞的概率是1/12750。拜恩开出的赌局,对巴菲特而言期望值的计算是:10000/12750-10=-9.22
不出这十块钱,除了智力炫耀,更多理解为决策概率上的逻辑洁癖。
任何观察、决策、框架都基于不同的场景和条件组合呈现出有效与否,但如何保证其效率和适应性,笔者认为只有尊重概率,养成一种概率的逻辑洁癖——概率洁癖就是框架长久常新的保鲜剂。
有老的投资者,也有胆大的投资者,但没有又老又胆大的投资者。
近期的持仓笔记的更新。
吉比特的笔记,参考往期25.5.2《关于政策的敌不动我不动》:
但你要说有没有边际改善的行业?参考当年日本通缩三十年,游戏行业异军突起,25Q1游戏行业松绑后整体还是有些起色(23.12.17《大A最后一期,讲一些利好》)——但越到这种时间点越要警惕,宏观场景不能支持盈利和估值,我都要的场景···
至于上述都在谈分子端,分母端就是那句——敌不动我不动,时间窗口留到六月(原文笔记)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