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主要涉及大A&港股宏观方面的判断,涉及政策预期、基本面。 不妨从几个有意思的数据开始谈起—— 1港股通占比港股成交量一路飙升,日均数据从2024年前占比不到20%,稳步至30%,而2025年2月17日,南向港股通全天成交额达2006.71亿港元,首次占港股市场总成交额的50%以上,创历史新高(这一点在25.2.13《叙事超越周期》谈及过),整个四月港股通占比就没有低于30%了。 2五月以来,三连谈及适时适度降准降息,操作类似地通过新工具管理MLF、TLF,投放流动性,意思相当明确,看似适时适度实则敌不动我不动,投放流动性、积极地窗口指导+管理,暂时忍忍吧。 3三月份全市从关税战大跌后重新振作的阶段,HSI、上证、创业板近10%的涨幅,但私募持股并没有出现较为显著的仓位变动(下图) 图片 图-华润信托平台统计的数据 华润信托主要是境内头部、中部私募基金,2月->3月那一轮涨幅没有出现较为显著的仓位调整(整体持股仓位甚至是偏下降的),唯一一个解释,公募为代表的国家队进场,比如前一阵子吵吵闹闹的汇金出手··· 从当前宏观场景来看,除了经济周期如出一辙外,资金盘口的力量是最为集中的,意味着在政策窗口指导不变的情况下“内控”是稳定的,这种稳定力量往往无视经济周期的力量,唯一的敌人就是外部变量因素。 当前外部变量显然是贸易战,这部分会另开一期,和过往拜登政府为表的民主党选择”精细化的微创手术“,即小步慢跑的软脱钩(对应笔记被吃了不少,留下几篇能看的《回去?回去得先加钱···》,《新特朗普时代与中国经济》)。而Trump采取的是关羽的刮骨疗伤大手术,直接硬脱钩砸一棒。 这对于龙鹰而言,长短周期表现不一样,鹰短期很痛,但经济韧性强,产业资本纵深度高,找替代更容易;而龙则是钝刀子割肉,短期可以依赖政策、信仰那只看似无所不能的大手,但政策总是有成本的,一如市场总存在反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