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美团非常热门。很多人说美团的外卖系统是他的护城河。这些年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美团的护城河逻辑是不是确立?
美团最早就是靠团购和外卖起家,后来合并了大众点评,一时间在外卖、餐饮广告等领域都风头无两。
虽然那时候美团还没有实现财报的净利润,但是在某个阶段,美团如果扣除新业务部分的投入,单纯看其营业利润,也大概能到400亿以上了。
后面做净利润,营收也在涨,但是财报利润大概就在这个400亿左右摇摆。
大概在2022-2023年,抖音开始做外卖业务。虽然,字节跳动和抖音核心其实是用广告流量切外卖,但是较大的优惠力度,抖音在巨大年轻用户中的影响力,还是让资本市场担心了好一阵。
字节的风潮后来过去了,美团也随着财报利润规模越来越确定,股价也逐步上涨。
其实,前几年我对美团做了一些调研。我发现美团最大的优势还是在外卖以及大众点评的一些广告相关业务,而新业务比如买菜优选之类的规模不小,但是能不能做出较大规模的利润,其实当时还是打个问号。
毕竟,买菜这种业务规模可以靠投入撑起来,但是买菜的来源太多了,超市、菜市场、传统的如北京的沙河市场这种、甚至农家在街边自己摆摊都算竞争对手,门槛并不很高啊,如何做到有足够的竞争力和护城河,只能从你这里买菜呢?
所以,对美团的新业务,一直打个问号。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公司某个新业务无法确定其是否盈利,或者不确定巨大投入后是否有较为确定的合理的利润规模,那这个公司和这个新业务就要谨慎。
2025年,京东开展外卖业务。以前字节进入外卖会给人可能是流量变现的感觉。但京东进入外卖总觉得他真有可能把价格打下去。毕竟,京东也可以多年不盈利去做一些事。
有时候我也在想,京东是不是最想做成类似于costco的模式,就是我做到足够便宜足够量大,虽然看似利润率低,但是我可以最终实现在零售业的规模利润。
但是,电商和零售的经验,放在外卖上不知道是不是可复制。
总之,字节、京东、包括原来就在市场中的饿了么,这些公司总是跃跃欲试,没事就在美团核心外卖业务上插一脚,总让人思考美团到底有没有护城河。
前几年我去参加股东会,从王兴的口吻中,也很看听出来他对新业务有确定性。
创业嘛,非常理解很多事是有风险的。而且很多事就是需要去尝试。如果从做公司或者创业的角度去看,王兴和美团团队是非常出色的。
但是从投资角度讲,作为投资者,我最看重的还是新业务投入进去最后的收益我是否能确定,如果我确定不了,我就得给他的估值打个折扣。甚至觉得这部分业务是影响阶段性利润的。
而当核心业务被外部竞争的时候,我就更需要去反复确认,美团到底有没有护城河?哪部分业务是美团不可撼动的基本盘呢?
我需要确认美团未来一些年达到什么样的利润规模。
投资的本质不一定是看短期的分红和回购,但是一定要算总账。在风险和收益中找到一种平衡和长期利益最大化。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