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横空出世,为新能源车市泼下一盆“流量金汤”,而小鹏G7的降价增配,则像一柄精准刺向中高端市场的利剑。两者看似错位竞争,实则暗流涌动——这场较量背后,是技术沉淀与流量狂欢的博弈,更是小鹏高端化野心的压力测试。
1. 接流量易,接高端化难
小鹏G7的激光雷达+全域800V+XNGP智能驾驶,技术参数足以对标SU7 Max版,但品牌认知却是硬伤。小米用“手机思维”造车,天生自带千万级粉丝基本盘;而小鹏的工程师文化虽打磨出硬核技术,却缺乏情感共鸣。G7若想借势,需跳出参数内卷,用“场景化智能”(如城市通勤自动避障、跨楼层记忆泊车)制造记忆点,否则只会沦为流量盛宴的旁观者。
2. 选择逻辑:要“科技玩具”还是“全能伙伴”?
若预算30万内,SU7的生态互联(米家设备无缝衔接)和设计美学更具诱惑;但若追求实用主义,G7的更大空间、更成熟智驾(小鹏已开放243城高速NGP)和终身免费充电权益显然更香。有趣的是,两者用户画像可能高度重合:年轻科技控。最终选择或取决于“更想用CarPlay刷抖音(小米),还是让车自己开去公司(小鹏)”。
3. 定价策略的双刃剑
G7现价22.99万起,比预售直降4万,看似诚意十足,但风险暗藏:
向上杀:702 Max版(26.99万)与G9 570 Pro(26.39万)价差仅6千,消费者会为“小G9”买单,还是直接加钱上真G9?
向下卷:入门版与G6 755 Pro(23.99万)价格重叠,但G6续航更长,容易引发家族内耗。
小鹏的破局关键,在于用“精准刀法”区分定位——比如将G7的激光雷达下放至全系,或为G9新增后轮转向等独家配置。否则,这场“自己打自己”的消耗战,只会让小米坐收渔利。
结语
新能源车的竞争已进入“长跑阶段”,小鹏需要证明的是:当小米的流量退潮后,G7能否用“智能普惠”的差异化价值,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而消费者的选择,终将回归一个朴素问题:谁更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生活?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