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厂研究员Will | YU7现象 — 小米给中国汽车工业的答卷

粮厂研究员Will
07-09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2022年8月11日,雷军在第三次年度演讲上提出了小米的“智能制造”新愿景:

“未来十年,智能制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的崛起,小米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三年后的今天,雷军兑现了这份承诺。继SU7之后,小米YU7再次证明了小米方法论的成功,实现现象级首销:“3分钟200,000台,1小时289,000台”。

YU7发布会前,虽然我预演了无数次火爆的情形,但没想到真实情况还是超出了我最乐观的预期。小米只用了3分钟,就卖掉了大部分新能源车企一年的销量。

这种“YU7现象”,网上已经有太多关于产品力的评测。这篇文章我想聊点别的:从YU7本身延伸开,聊聊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我认为,小米YU7的成功不仅是自身方法论的成功,背后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功。造车和造手机不一样,Deepseek告诉我:“一部智能手机有1000-1500个零件,而一辆新能源汽车至少有2-3万个零部件,且生产环节和供应链管理复杂度更高。”

一家成功的车企,注定是地方经济的经济增长亮点。地方政府可以以整车厂为中心,构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对当地的GDP、就业、税收甚至房价都是极大促进,蔚来之于合肥就是最好的案例。

然而,也正因为造车的难度太高,绝大对数的新势力支撑不起大家的期待。一些是项目无法兑现,最终只有ppt发布,例如拜腾之于南京,另外一些是形成了卖不掉的低效产能或者骗补贴的无效产能,类似高合之于青岛,除了烂尾的固定资产外,还有银行坏账和员工失业等等社会问题。

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整个中国的经济母命题是一致的:如何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国家希望看到的是,在妥善解决已有落后汽车产能的同时,还持续保持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车行业的竞争优势。

我认为,**和小米分别交出了自己的独特答卷。

**的方法论是充分发挥自己超强的研发优势和品牌影响力,通过to B的方式赋能传统车厂,例如和塞力斯合作问界、和奇瑞合作智界、和北汽合作享界。这种平台化、轻资产的模式,可以迅速改变一家传统车厂,最大程度地盘活无效和低效产能,是国家喜闻乐见的结果。

这个模式很有意思的点在于,有且仅有**可以做到。一方面,小米深刻理解生态赋能的困难,过去在IoT生态里也希望用类似的方式赋能传统制造业,但并不顺利;另一方面,在自动驾驶早早发力的百度,也一度希望采用类似模式,但最后也只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里面的差异,就是前面提到的**超强研发和品牌影响力。

而小米汽车的出现,我认为和**模式形成了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新能源车的新叙事。

小米答卷的关键词在于“效率”。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在于要素效率优先,要通过从依赖资源投入,向通过科技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和管理创新,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本质是一种“发展哲学的重塑”,从追求“量的扩张”转向“质的共生”

首先,小米选择从过去的“专注、口碑、极致、快”方法论,进一步扩展到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以能力促进要素效率的提升。

15年前,小米在诞生之初,曾长期将自己定位为轻资产的互联网企业。从2019年开始,小米选择由轻变重,自我定位从互联网企业转变为智能制造企业。2021年,小米重资产介入芯片和造车行业,持续自建手机、汽车和家电工厂,并承诺在未来10年内投入500亿资金推进芯片研发。这些投入构成了小米未来的基座能力,芯片将为小米产品带来差异化和成本优势,而自建工厂将进一步强化小米对智能制造的全链路掌控,从而为小米打造坚实的竞争壁垒。

其次,小米坚定选择全球化,只有通过海外市场才能彻底激发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活力。

中国虽然有超大规模的本土市场,但仍不足以消化当前的汽车产能。日经新闻网曾经统计过,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大家电和新能源汽车,几乎可以覆盖全世界的消费者需求。因此,在消费端只专注中国,只会加速行业内卷;而消费出海,会形成降维打击。

小米集团拥有极高的海外美誉度和品牌价值,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在全球58个市场排名前3,在68个市场排名前5,有相对比例的营收来自于海外。

而在小米造车的第一天,内部就形成了汽车出海的共识,并由雷军和核心高管直接负责。最早将在2026-27年启动,预计将从小米擅长的欧洲和东南亚首先试点。同时,总裁卢伟冰在2024年投资者日提到,将在海外推动新零售模式,建立超过10,000家小米之家,作为全品类出海的基础设施。

小米汽车证明了中国经济预期并不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科技创新的向往没有变化。同时,也说明消费不是没有动力,而是没有足够好的产品去提振消费。因而,中国汽车行业真正应该卷的不是价格,而是体验和创新。只有硬核科技、先进产品和消费出海才能打破同质化内卷。

很多人听完可能一笑了之,觉得这是在给小米加戏,哪家新势力不是这么画的饼?那我的答案又回到雷军身上。

在造车这件事上,雷军已经通过SU7和YU7,连续两次证明了自己的靠谱和声誉。

过去十年,有多少企业家高举高打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多少能够把一辆车从PPT里开到路上,又有多少能够在新冠疫情里,不折不扣地兑现自己的三年之约?

我不知道恒大、格力、甚至苹果这些曾经重金造车的企业,看到小米造车的大获成功会怎么想;也不知道老对手OV的管理层在否定造车、削减IoT、砍掉SoC后,怎么看现在和小米的竞争关系。

我只知道,小米汽车做到了变革者的角色,不仅实现了自身商业的成功,更是为如何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效率,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2025年7月9日

粮厂研究员Will 于 香港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