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厂研究员Will
粮厂研究员Will认证个人
老虎认证: 野生小米学家,专注研究小米的一切。
IP属地:未知
1关注
2076粉丝
0主题
0勋章

粮厂研究员Will | YU7现象 — 小米给中国汽车工业的答卷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2022年8月11日,雷军在第三次年度演讲上提出了小米的“智能制造”新愿景: “未来十年,智能制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的崛起,小米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三年后的今天,雷军兑现了这份承诺。继SU7之后,小米YU7再次证明了小米方法论的成功,实现现象级首销:“3分钟200,000台,1小时289,000台”。 YU7发布会前,虽然我预演了无数次火爆的情形,但没想到真实情况还是超出了我最乐观的预期。小米只用了3分钟,就卖掉了大部分新能源车企一年的销量。 这种“YU7现象”,网上已经有太多关于产品力的评测。这篇文章我想聊点别的:从YU7本身延伸开,聊聊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我认为,小米YU7的成功不仅是自身方法论的成功,背后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功。造车和造手机不一样,Deepseek告诉我:“一部智能手机有1000-1500个零件,而一辆新能源汽车至少有2-3万个零部件,且生产环节和供应链管理复杂度更高。” 一家成功的车企,注定是地方经济的经济增长亮点。地方政府可以以整车厂为中心,构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对当地的GDP、就业、税收甚至房价都是极大促进,蔚来之于合肥就是最好的案例。 然而,也正因为造车的难度太高,绝大对数的新势力支撑不起大家的期待。一些是项目无法兑现,最终只有ppt发布,例如拜腾之于南京,另外一些是形成了卖不掉的低效产能或者骗补贴的无效产能,类似高合之于青岛,除了烂尾的固定资产外,还有银行坏账和员工失业等等社会问题。 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整个中国的经济母命题是一致的:如何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国家希望看到的是,在妥善解决已有落后汽车产能的同时,还持续保持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车行业的竞争优势。 我
粮厂研究员Will | YU7现象 — 小米给中国汽车工业的答卷

粮厂研究员Will | 瓜哥提YU7了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小米粥’4群的管理员是老夏,我们一般都喊他瓜哥。 瓜哥在去年4月第一批提了SU7创始版后(粮厂研究员Will:基金经理们根本不懂米粉),今天又作为江西交付中心的第一位车主提了YU7 Max。 瓜哥是小米粥最早的成员,也是科班出身的资深米粉。他从1999元的初代小米手机,一直买到了最新玄戒O1芯片的15s Pro;连车牌号都是7317,寓意是“小米汽车,余生一起”。瓜哥的儿子小瓜,也子承父业,这次穿着“御风而行”的T恤,戴着小米最新的AI Glass前去提车。 在我心里,可能没有人比瓜哥更符合雷总在发布会上的描述: “那些双肩扛着责任,但内心不甘于平庸,仍有远方的人”。 坐标在小城市新余,瓜哥有一次喝多了告诉我,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这可能是他努力奋斗的天花板,他对此很知足。但他心中也有不甘,希望让小瓜能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走得更远。我知道小瓜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本《一往无前》,梦想是未来能考上武汉大学的雷军班。 瓜哥去年提SU7时托我给雷总发了一条信息;现在再读,依然能感受到瓜哥的真情实意: “雷总,初代米粉今天和家人一起去提su7创始版啦,我们没有看过实车也没试驾过su7,对小米和雷总的产品完全信任,在上个月的发布会没开之前,跟雷总一样,一个月都没睡好,又期待又激动,我们的小家庭都是米粉,家里的小米粉和小米手机1代同岁,我爱人和小米粉都比较遗憾没有去北京提车,雷总欠我们一个拥抱,情不知所以起,一往情深,希望雷总自己好好保重身体,带领小米和米粉共同奔赴星辰大海。雷总,小米,加油!” 对了,如果看过去年文章的朋友,应该还记得瓜嫂。她已经从原来SU7时的“不稀罕”变成了这次YU7的“不买你就没媳妇了”  粮厂研究员Will 20
粮厂研究员Will | 瓜哥提YU7了

粮厂研究员Will | 我为什么要买一台小米YU7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我为什么要买一台小米YU7?” 我带着这个问题,登上了香港飞往苏梅岛的航班。 飞行途中,我重读了《存在主义咖啡馆》(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仿佛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就坐在身边,用手画着圈问我:“什么是一杯咖啡?” 我可以根据它的化学成分和咖啡树的植物学来定义它;并补充一份总结,分析咖啡因对身体的影响,或者讨论国际咖啡贸易。我可以用这些事实写满一部百科全书,但我仍然说不出面前这杯特定的咖啡是什么。 相反,这杯咖啡是一抹浓郁的香气,闻起来既朴实又芬芳;是从咖啡表面升起的一缕旋曲热汽的缓慢运动。它是一片慢慢靠近的暖意,之后是一种我舌头上强烈、浓厚的味道,始于一丝略微严肃的震颤,而后平缓地变为一种惬意的温暖。 这些预期感受,这气味、色泽与味道,皆是这杯的咖啡的一部分。它们都是通过你自己的真实体验而出现的。 胡塞尔告诉我们:“回到事物本身”(to the things themselves)。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浪费在了次要问题上,例如咖啡的化学成分和贸易流转,而忘记去问那个最重要的问题 —— 它真的好喝吗? 通过自身的真实经验来行动,是一种有勇气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意味着你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萨特说:没有哪个古老的权威能够解除你身负的自由重担。 你尽可以小心翼翼地去权衡各种道德与实际的考虑,但说到底,你都得去试试,去做点什么 —— 而这个什么是什么,由你决定。 我们需要的是真实地探寻自己在经历着的世界,而暂时忽略“这是真的吗”或者“别人怎么看” 。一杯咖啡、一首忧郁的歌、一次兜风、一抹余晖、一种不安的情绪、一盒相片、一个无聊的片刻。它通过调转我们自己通常如空气般被忽视的视角,恢复了个人世界的丰富性。 说回明天晚上
粮厂研究员Will | 我为什么要买一台小米YU7

粮厂研究员Will | 2025年小米投资者日速记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6月3日,小米集团在北京举办了2025年投资者日活动。我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雷总和卢总的发言要点,回头再和大家谈谈个人主观感受。 首先,是雷总发言要点的速记内容:1. 小米智能手机重回中国区第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1)小米高端化战略的彻底贯彻和执行;(2)中国区新零售非常重要。小米从过往的电商模式走了出来,新零售兼顾了效率和成本。2. 关于汽车业务的成功:(1)全力以赴,不留后路:创始人亲自带队,承诺投入650亿,汽车业务的成功会带动集团的胜利;(2)对行业的敬畏之心:小米深知汽车行业的复杂程度,守正才能出奇;(3)小米模式和小米方法论的成功:SU7首战告捷,相信YU7也可以。3. 玄戒O1芯片意味着什么:小米坚持长期主义,芯片可以赋能所有业务品类,是小米的护城河所在。4. 终极问题:小米的护城河是什么:(1)人车家全生态:汽车发布之后生态闭环,生态力量在凸显;(2)小米模式:从爆品、新零售、汽车和芯片,都是小米模式和方法论的胜利;(3)技术为本:过去5年投入了1000亿研发,未来5年还会进一步2000亿研发费用。 5. 小米过去五年的回顾:(1)做的好的是小米战略和目标,人车家全生态实现了闭环,而且把汽车、芯片和工厂从零到一;(2)未来会继续努力,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的引领者。 6. 如何看待AI:小米非常重视AI,之前专注AI应用,去年决定进入大模型主战场。小米有人车家全生态,对大模型的场景落地有巨大价值。 7. 关于YU7车型:(1)YU7兼顾了家庭和日常使用需求,预计用户年龄会大一些;(2)小米的辅助驾驶进展良好,总预算超过35亿元,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Thor芯片,未来小米也会做汽车芯片;(3)小米坚决反对恶性内卷,从
粮厂研究员Will | 2025年小米投资者日速记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进入家电行业,战略上输了吗?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美的总裁方洪波最近在访谈中频频提到小米。5月30日的美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方洪波再次谈及小米:“战术上我重视小米,但战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进来。(小米)现在进入家电行业,首先战略上已经输了。”有投资者在会上进一步询问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方洪波说了三点:(1)家电业高度竞争,门槛不高,可谓一片红海,玩家进入该行业的打法也很固定;(2)行业的效率空间不大,这个市场增长空间没有,只能提升效率和价值链;(3)即使胜出也是巨大的消耗战,无论是小米、红米、追觅,还是现有的几大玩家,都是一样。 我很理解在股东大会上,管理层需要维护自身公司的投资价值;但就方总的这个观点,不是很赞同。原因也有三点:第一,家电行业当下的红海和打法固定,是因为现有玩家太久没有见到鲶鱼了,自己的方法论也太久没有更新。小米造车前,所有人都告诉雷总,新能源车市场是竞争极其惨烈的红海,但SU7就能脱颖而出。我认为小米无论是产品端的爆款方法论,还是销售端的新零售业态,都是现存家电行业所不具备的。第二,关于家电行业的效率和价值链,如果只是聚焦在降本上,就太狭隘了。小米对于家电行业的野心在于生态和数据,就硬件谈硬件确实没意思,但这些硬件(和附加的传感器)所带来的用户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产生的AI应用场景,会对整个行业的效率和价值链产生颠覆式的影响。米家app月活现在断崖式领先后面所有产品,当AI时代降临家电行业时,谁的优势明显一目了然。第三,胜出是巨大的消耗战,从事实角度没问题,确实现在主流的大家电品类行业集中度都很高了。然而,从智能手机时代走出来的小米,最不怕的就是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小米的综合硬件净利润率常年维持在1-3%,其对于供应链和综合成本的控制是世界级的。那么小米的竞争对手面临的是什么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进入家电行业,战略上输了吗?

粮厂研究员Will | 从“赛博U型锁”说起 —— 转一位业内朋友的小米观点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关于小米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和很多朋友做了交流。有一位业内朋友的观点非常犀利且到位。在征求同意后,我完整转载了他的观点,如下: 1、“赛博U型锁” 有朋友的朋友在小米上班,提及过去的一个月,说到是到处都是水军。 我直觉觉得不可能。询问了几个传媒业的朋友,都觉得,如果各处评论区里的攻击,都是花钱买来的,估计没哪家掏得起这笔钱。 那怎么解释大家看到的现象呢?那就是“赛博U型锁”,有人成功地煽动起了这样的认知,是真的有一大群普通网民真的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米有罪,需要严厉批评。 我一直主张,不低估人群的道德热情,也不高估人群的认知能力。在互不见面的互联网广场上,是没法正经辩经的。逻辑越简单、声音越粗暴,才有机会赢。 你首先应该理解,绝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只是互联网舆论场的看客,不发生的。这就是所谓“沉默的大多数”,而剩下的互联网的积极参与者中,质疑和攻讦,是最有力、也最容易满足表演欲,以及获得奖励(主要是流量和认同)的手段。 攻击能带来快感,批评能带来优越,理解了“赛博U型锁”的本质,才能理解互联网舆论场的本质。 2、“恶意守恒”和“谁赢他们帮谁” 朋友无法理解,按照批评者的逻辑,一辆车过去一年,各路权威机构、专业媒体都反复验证了非常OK,怎么一个月之内突然发现问题很多,这不合逻辑。 其实,这不需要什么逻辑。只要能理解,挥舞“赛博U型锁”的人群根本动机就好了。我总结就是两条: 第一条叫“恶意守恒”。互联网舆论场的攻讦中,总有那么多闲人,他们总要在各类议题下发表意见、表达胜利。恶意总是要表达出来,“赛博U型锁”总是要砸向某些人的脑袋的。不是你,就是他而已。不光是小米、去年的理想的MEGA遭遇的一切其实同理。最近你家被干破防了,被扣上“有罪推定”
粮厂研究员Will | 从“赛博U型锁”说起 —— 转一位业内朋友的小米观点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事故的延伸讨论 — 人工智能的恐惧与迷恋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2025年3月29日,一辆开启辅助驾驶的小米SU7在安徽铜陵发生了交通事故,车上三名年轻人不幸遇难。车祸事件把小米卷入了巨大的舆论漩涡,不仅打乱了小米后续产品发布的节奏,资本市场股价也遭遇波折。 事件发生过去了一个多月,互联网上关于流量的追逐已经褪去,只留下那些真正关心小米和事件本身的人。我知道小米内部已进行了多轮的复盘和讨论,并正在着手做出改变。我也希望从我的专业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事件底层的思考角度。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过去5年在工作之余,先后获得了香港大学法学院的法学硕士(LLM)和爱丁堡大学哲学院的科技哲学硕士,正在着手申请人工智能伦理(AI Ethics)方向的PhD。 这篇文章约7700字,内容是从我的PhD申请材料里节选,并结合小米的案例展开分析;从车祸本身延伸开来和大家分享:在人工智能呼啸而来的时代里,小米应当如何更好地应对和生存。 时间闪回到2018年3月18日晚,一辆沃尔沃XC90改装的Uber自动驾驶测试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以约64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时,撞上49岁行人Elaine Herzberg,致其死亡。 这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也是第一起有记录的自动驾驶车辆(self-driving car / autonomous car)造成的行人死亡案例。 似乎所有人都没准备好这个事件的到来,学术界和产业界为“谁来负责”的问题展开了漫长的讨论,很多与此相关的概念和讨论框架都同样适合小米的事故案例。 1. 先等等,你在讨论哪些责任? 学哲学的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讨论问题前,先讨论“定义”(Definition),“责任”也不例外。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两个概念:“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在英语里,这是两个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事故的延伸讨论 — 人工智能的恐惧与迷恋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24年度报告的一些细节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小米在今日收盘后发布了《2024年度报告》。报告里的财务数据在3月18日已经公告披露,这次的年报新增加了董事会报告、ESG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等内容。 时间关系,我简单浏览了报告内容,挑出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和大家分享: P16 - 小米在2018年上市前承诺了综合硬件净利润率不超过5%。2024年,小米集团硬件业务综合净利润率为1.0%;和2023年度的~3.0%有下滑,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汽车和AI等业务的投入和研发在加大。 P30 - 截止2024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的资本负债率是-31.1%。资本负债率 = 净债务/总资本,其中净债务等于总借款减去现金及等价物。这个负数反应了小米充沛的在手现金,原大于借款金额。 P31 - 小米报表上还留有一笔2020年12月17日发行的8.55亿美元可转债,其中转股价是36.74港币。考虑当前的股价水平,绝大多数CB投资人会选择转股获利,而不是让小米兑付本金;有助于降低小米的现金流压力。 P32 - 截止2024年12月31日,小米集团有全职雇员4.3万人,和2023年的3.3万雇员相比有显著提升。其中,研发人员超过2.1万人,占员工总数48.5%。 P100 - 2024年高管薪酬里,年薪超过1000万港币的(含股票或期权)有8人,和2023年度持平。 P103 - 2024年,小米将地缘政治、AI技术、竞争、海外本地经营和舆情/危机应对列为公司最重要的五个风险;而2023年度的风险分别是全球宏观经济、地缘政治、产品及服务质量、供应链和信息安全及隐私。(这个变化很重要) P112 - 2024年,小米全年研发投入241亿元人民币,专利储备4.2万件。小米集团累计参与国家标准计划48项、国家标准98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24年度报告的一些细节

粮厂研究员Will | 理性看待信息真空期的小米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过去一周很多机构朋友和我讨论了小米的情况,我发现大家在关切SU7锁单的同时,对近期小米的车祸和融资的事实部分理解,仍有偏差。 当前处于事故报告前的信息真空期,很快小米又将进入Q1财报前的静默期,很容易散播谣言和不利言论。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系统性地回应这些问题。由于内容较多,我尽可能只写干货: 【以上内容完全基于公开信息,不代表小米公司,一切以官方为准】  I. 车祸事故  1. 湛江徐闻事故:从事实角度(1)驾驶员非车主 & 手动状态;(2)驾驶员肇事后弃车逃逸;(3)电动两轮车起火引发的SU7起火。—— 小米已经回应,事实清晰,几乎可以确定小米没有法律责任。 2. “329”安徽事故: - 从事故事实角度:(1)驾驶员非车主;(2)夜晚行车 & 复杂路况;(3)以近百公里撞击石墩;(4)辅助驾驶已退出,由驾驶员接管;(5)小米没有权力单方面发布调查报告(小米甚至还没有拿到事故车),须由警方、地方政府和权威机构进行调查并发布报告;考虑到事情的严肃性和影响,报告很可能要到5月份发布; - 从法律责任角度:小米存在设计问题和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很小。在我看来,这就是一起交通事故,法律上应当由交警和保险公司处理。当然,我相信以小米的价值观,会在法律之外的道德抚恤层面,也做好相关工作; - 从新能源车角度:(1)很多人跳出法律范畴,指责小米的问题,如辅助驾驶水平、电池起火和打不开车门;(2)这些是当前新能源车共同存在的问题,其他家车厂都存在类似情况。在我看来,小米不仅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而且在行业内是相对领先的;(3)大家把刚刚进入汽车行业的小米当成了领导者,认为小米必须绝对领先其他厂商,这是不现实的;(4)但无论
粮厂研究员Will | 理性看待信息真空期的小米

粮厂研究员Will | 关税只是分析问题的起点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和很多朋友一样,这两天我也读了无数关于关税和宏观的报告,从花旗银行Mohammed Apabhai的神预测,到桥水Ray Dalio的恢弘叙事。结合小米的投资,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税是分析问题的起点,但其后续带来的潜在影响却非常复杂。 从关税实质角度来说,小米几乎不受到任何影响。供应链上,小米BOM里绝大多数供应商和美国无关;很多看起来是美国公司,但生产却在美国之外。销售端上,小米都没有进入过北美市场,更谈不上加税。 关税后续的发酵,会带来政治、地缘、大宗商品、货币市场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间接影响股价。例如关税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铜、油、钢铁等)会影响自身产品的BOM成本;关税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变动会影响公司的海外业务结算和财报数据;关税带来的货币政策变化,会影响公司的融资成本和现金支出;关税带来的地缘不利政策会影响公司的全球化扩张和布局;关税带来的全球投资者risk on/off会直接冲击股价和流动性。 这些宏观因素里,有一些是公司可以规避管理的,例如通过衍生品合约对冲汇率、利率和大宗的价格波动(类似于买个保险),这需要小米有成熟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执行能力。但是,更多的风险是小米也无能为力的,例如地缘政治格局下的不利政策和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等。 几乎可以很肯定的预测,在Trump任期内,这些不可控因素会越来越多。一方面,来自于Trump本人的不确定性,频繁跳出游戏规则,来换取博弈优势。另一方面,来自于中美之间的底层逻辑,中美在核心利益上的分歧和竞争远未达到平衡,尤其是在芯片和AI这样的尖端科技上。 回到投资小米的角度,我的建议个人投资者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 在Trump任期内,类似“对等关税”的事件随时会再来(即便现在
粮厂研究员Will | 关税只是分析问题的起点

粮厂研究员Will | 关于小米事件的一些想法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关于小米最近的事件,简单说几句: 1. 三位女生因为事故离开了,这是一场无可争议的悲剧。每一个为人父母的都难免会有代入感而产生强烈的共情。因此,我们应当充分理解,并且尊重女生父母在事件后的言行,因为悲伤的消融过程必然包含否认(denial)、愤怒(anger)和恳求(bargain),最后才是接受(acceptance)。 2. 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共情”,我们看到铺天盖地的舆论,来表达自己的正义感。但是对于非当事人,尤其是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放纵自己朴素的正义感,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不正义(过去互联网舆论反转的案例比比皆是);往往是善良的愿望,把人们带入人间地狱。所以,法律从来都是强调“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只有在程序中才能产生可看见的、可接受的、对当事双方都公允的正义。在这次的事件里,很多朋友可能需要先厘清执法权、知情权、隐私权的常识,才能对整个调查和披露过程有基本的认知。 3. 在善意的共情之外,也有非善意的抹黑和蹭热度。这是小米作为网红体质公司的双刃剑,在享受互联网流量放大自身优点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负面舆论下,互联网对小米会比其他企业更苛刻。大家可以简单反思一下,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其他车企身上,大家是否会发出同样的声量和投入同样的情绪?厘清这一点,大家就不会轻易被互联网的恶意舆论所裹挟,而找到评价这件事的基准线。 4. 更重要的是,社会是否需要给与这些科技领域前沿的探索者一些宽容?无论承认与否,科技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一些所有人都不希望发生的代价。从1952年伦敦光化学污染事件,到1979年福特工厂首例机械臂击中工人身亡,再到2018年uber发生第一起自动驾驶撞人致死,以及最近的美国少年被AI教唆
粮厂研究员Will | 关于小米事件的一些想法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集团2024年财报速评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3月18日收市后,小米集团发布了2024年Q4及全年的财报。这份财报非常精彩,我的速评如下: 1. “全年及单季营收/利润均历史新高” 2024全年,小米集团总营收录得3,659亿元,同比上涨35%,经调整利润272亿元,同比上涨41.3%,均为历史新高;其中核心业务利润为334亿元,对应造车和创新业务相关亏损为62亿元。其中,2024年Q4,小米总营收首次破千亿,达到1,090亿元,经调整利润83亿元。 即便不计算汽车收入,小米主业营收也达到历史新高的3,331亿元,超过了2021年的3,283亿元;同时,2024年全年和每个季度公司毛利均稳定超过20%,既保证了全年超240亿元的研发支出,也重塑了小米在资本市场的credibility,毛利水平和其波动是小米估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估值角度,资本市场赋予小米主业的PE倍数,已经从10x区间来到了20-25x)。 2. “智能电动汽车成为确定无疑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4年是小米汽车的答卷之年,首车SU7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汽车全年营收录得328亿元;交付13.6万台,毛利率为18.5%,ASP为23.4万元。其中四季度汽车营收167亿元;交付7万台,毛利率为20.4%(同期特斯拉毛利率为16.3%)。今日收盘后,雷军还发布微博,将2025年小米汽车交付量上修至35万台。 相比于其他新势力,小米汽车的首年表现真的无可挑剔。尤其得益于高毛利水平,EV业务在Q4的亏损已显著缩小至7亿元,说明扭亏为盈的主动权已经来到了小米手里,只需收紧研发和开支就随时可以实现盈利。当然,我相信雷军关心的是EV的长期发展,所以这个时间点对我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 3. “智能手机稳住全球前三,毛利率见底回升” 20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集团2024年财报速评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集团投资十问(下)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前文链接: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集团投资十问(上)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集团投资十问(中)Baillie Gifford的成长股十问的最后一辑:第八:公司如何分配自己的资本?Q8: How do you deploy your capital? 小米集团对于资本的分配逻辑极具雷军的个人特色;简单而言,就是雷军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到的“极度保守下的极度冒进”。Xiaomi's approach to capital allocation reflects Lei Jun’s unique style, often described as a blend of boldness and caution. In simple terms, it embodies what Lei Jun refers to as “extreme aggressiveness under extreme conservatism,” a philosophy he shared in an interview with Chinese media.首先,小米一直预留着充分的现金为潜在的危机和寒冬做准备;截止2024年3季度,小米集团的现金储备高达1,516亿元人民币,而超过千亿的现金储备安排已经维持了十几个季度。这其实是雷军于早期金山创业时学到的教训,在和微软竞争的困难时刻,一度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困境。这段经历让雷军深刻认识到现金流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过:“我一定要在公司账上留一笔现金,天塌下来不许动,确保员工18个月工资发放。”  同时,这些现金也让小米有直面危机、进行转型的底气;例如在2021年3月宣布进入烧钱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集团投资十问(下)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集团投资十问(上)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2025年的小米集团股价气势如虹,在新年第二个交易日即突破了前高35.9元港币,一路上涨至当前的50元港币。股价上涨除了带来惊喜和懊恼,我听到的更多是困惑和疑问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在的小米?现在还能买吗?或者是不是该卖了? In 2025, Xiaomi's stock price is soaring like never before. On the second trading day of the New Year, it surpassed the previous peak of HKD 35.9, now reaching HKD 50. This surge in stock price has elicited a mixture of delightful surprises, regrets, and, more frequently, confusion and inquiries — How should we assess Xiaomi now? Is it still a favorable time to invest? Or is it better to sell? 这篇文章是以著名的Baillie Gifford成长股十问为框架,记录当下我对于小米的看法。Baillie Gifford是一家成立超过百年的英国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哲学是不被短期利益束缚,采用真正的长期视角进行价值投资,其投资组合的平均持仓时间超过10年。 This article is organized around Baillie Gifford's renowned Ten Questions for Gr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集团投资十问(上)

粮厂研究员Will:小米集团重启回购!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过去两天,小米集团股价在突破历史新高达到36.85港币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很多朋友希望听听我的想法: 1. 关于回购:小米集团在1月8日公告重启股份回购,回购430万股,平均价格32.94港币,总金额1.42亿港币。这是时隔4个月后,小米首次启动回购;上次回购还是2024年9月5日,且去年绝大部分回购金额仅为3000-5000万元。应该说,小米愿意在股价接近历史高位的水平,以较大的规模进行回购(如果回购仍能持续),说明了公司对于当前市场噪音的态度,以及对2025年公司基本面的信心。 2. 关于股价:小米集团股价在2025年1月3日突破历史高位35.9港币,并在1月6日触达36.85港币。股价历史新高的潜在含义是所有投资者都在水上,不存在亏钱的投资者。同时,小米本轮股价从启动,到一路上涨至36港币,期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回调。因此,在当前市场出现动荡的时候,部分投资者止盈离场,也是理性选择。 3. 关于基本面:紧密跟踪小米的朋友都知道,2025年将是小米至关重要的一年。我们将在智能手机、IoT和汽车上看到诸多质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会传导至小米的经营和财务数据上。另外,据我所知小米上半年的发布会活动已经排得很满了,值得拭目以待。因此,着眼未来,当下没有理由对2025年的小米基本面悲观。 以上,供大家参考。 粮厂研究员Will 2025年01月09日 于香港
粮厂研究员Will:小米集团重启回购!

粮厂研究员Will | 你要相信光 —— 2024年小米年终总结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一】“关于造车这件事,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雷总端起手里的咖啡,和我说道。2023年2月8日,我在北京小米集团总部A栋顶楼的办公室,有幸和雷总有一次当面交流的机会。彼时小米SU7的一切都尚未尘埃落定,无论路测、牌照、工厂、渠道和定价,都仍在紧罗密布地推进之中。在2个小时的时间里,雷总耐心且细致地和我阐释了他对于小米造车的战略理解:1. 用造车来承接小米集团增长的第二曲线:在智能手机行业告别高速增长时代的大背景下,汽车业务将成为小米集团新的增长曲线。2. 用造车降维打击解决高端、女性用户和线下渠道的问题:汽车将给小米一次全新的机会,让用户跳出对小米品牌原有的刻板偏见,重塑高端形象,并解决女性用户和线下渠道的问题。3. 用造车重塑小米IoT业务的领先优势:汽车的出现是小米IoT业务的全新机遇,除了构建”人车家生态“之外,还能帮助IoT完成“弱连接到强连接”的新方向。4. 用造车定义消费电子行业的终局方法论:用汽车真正定义消费电子的终局,在成本速降、头部效应和铁人三项三个维度上取得胜利。会面后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观点,记录了上述雷军对于小米造车的四重期待:《当我们谈论小米造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我颇有感触地写道:“面对不可能和疑问,理性的人就只有放弃或否认,并永远为失去的东西而悲伤。这个时候,人只有靠着“信仰之跃”,用信念的力量战胜疑问和理性上通常认为是不可能的事……雷军从2021年3月正式提出小米造车到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了,首辆汽车的发布也进入了倒计时。在当前时点去质疑小米造车的初衷和结局意义都不大。现在需要做的,就是闭上嘴,拭目以待雷军如何完成这智能电动汽车的信仰一跃。”【二】时间来到2024年,
粮厂研究员Will | 你要相信光 —— 2024年小米年终总结

粮厂数据 | 新能源车的跷跷板游戏

“粮厂数据”是粮厂系列新尝试的栏目类型,旨在通过图表等可视化手段,帮助大家理解小米集团的基本面数据,并提供简要的解读内容,也欢迎大家提建议和多多转发。 #粮厂数据:2024年2季度新能源车厂的出货量、ASP和毛利率比较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公开数据和粮厂研究员Will整理。 #粮厂解读:新能源车的跷跷板游戏  1. 和智能手机业务类似,EV业务在财务指标上也是出货量、客单价(ASP)和毛利率的跷跷板游戏。对于绝大多数车厂而言,要在这三者之间进行取舍,而无法兼得。例如,在降价营销增加出货量的同时,就要牺牲ASP和毛利率。2. 不同车厂对于汽车业务毛利率的披露口径和业务范围并不一致,例如比亚迪在24Q2的毛利率达到了惊人的23.9%,但其中包括了其电池业务;小鹏的毛利率仅为6.4%,但是如果算入大众的授权费用,整体将超过14%;小米的毛利率为15.4%,亦包含了小米Life周边、金融保险等。因此,对于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也需要具体拆开分析其构成。3.  从上图来看,特斯拉和理想是在出货量、ASP和毛利率三者之间最为平衡的玩家,但同时也要看到比亚迪虽然客单价较低,但出货量和毛利率表现出色。小米作为本季新加入的玩家,在出货量上相对吃亏,但ASP和毛利率都不弱,处于整个图表的中心位置,未来在三个维度上仍有进一步前进的空间。
粮厂数据 | 新能源车的跷跷板游戏

粮厂数据:小米集团可穿戴手环市场份额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粮厂数据:小米集团可穿戴手环市场份额  “粮厂数据”是粮厂系列新尝试的栏目类型,旨在通过图表等可视化手段,帮助大家理解小米集团的基本面数据,并提供简要的解读内容,也欢迎大家提建议和多多转发。 粮厂解读  1. 全球可穿戴手环市场在过去五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手环在整体出货量中的占比从50%下跌到17%,而基础手表的占比在24年Q2提高到历史新高的48%。Canalys预计到2027年,基础手环的占比会进一步下滑到12%。其中,Canalys对于基础手环、基础手表和智能手表的定义如下:- 基础手环(Basic Band):屏幕尺寸小于 1.6 英寸的腕带,没有操作系统和应用支持。- 基础手表(Basic Watch):屏幕大小大于 1.6 英寸的手表,配备实时操作系统和内置应用程序支持。- 智能手表(Smartwatch):屏幕大小大于1.6英寸的手表,配备先进的操作系统,提供第三方应用程序支持。2. 从基础手环到基础手表的占比变化,背后是可穿戴手表在功能、价格和续航上的综合因素。从功能上,基础手环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从价格上,以Apple Watch为代表的智能手表无法在新兴市场普及;从续航上,基础手表是介于基础手环和智能手表之间的平衡选择。3. 小米集团在这三种不同的可穿戴手环品类里的市占率并不同,其中小米在基础手环占比40%,在基础手表占比13%,在智能手表只占1-2%左右。小米如果想在可穿戴赛道持续领先,需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组合结构,向基础手表和智能手表倾斜是必然选择。
粮厂数据:小米集团可穿戴手环市场份额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汽车“卷”出来了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这次SU7成功之后,小米有了明确区别于苹果的投资亮点,我最近正在和老板力推小米。” 小米发布财报的前两周,我约了外资基金研究员Andrew在香港中环一家咖啡店里见面,他跟我说。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他的观点还是:“坦白说,投资小米的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太高。如果单看手机,无论是出货量、客单价、毛利率,还是硬件衍生出来的软件/服务业务,苹果都是更好的选择。” 比起Andrew,对于电动汽车赛道更为熟悉的内资股票研究员,对小米SU7的观点已经体现在仓位上。 从3月小米SU7发布会后,私募基金经理Ricky就提醒我关注小米的港股通持股比例,因为这是内资对小米最好的情绪风向标。 “我近期加仓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小米的港股通比例已经重新回到入选港股通以来的最高点,特别是在过去一个月股价回调的过程里,港股通的持股比例依然是在不断攀升的。” “股价和港股通比例呈反向走势,我在美团跌破100块时也有观察到,这些仓位对于美团后续反弹起到很大的助力。背后的逻辑有两点,第一是内资逐渐认可小米作为核心资产,开始逢低配置;第二是定价权的交换,从对中国风险偏好较弱的外资开始慢慢交还到内资手中。” Ricky补充解释道。 Andrew和Ricky是我近期交流的数十家机构投资者对于小米观点的缩影,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投资人对于小米集团的兴趣在提升,也开始有更多的问题抛还给我。  I. 加入汽车的小米集团该如何估值? 8月21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业绩。收盘后,市场比往常多了一分期待,因为这是小米第一次正式披露汽车业务。 2024年二季度,小米集团营收8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连续四个季度同比增长;经调整净利润62亿
粮厂研究员Will | 小米汽车“卷”出来了

粮厂研究员Will:“勇气”是当下生活最好的行动指南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今年雷军年度演讲的主题是“勇气”,分享了造车三年来的心路历程。我非常喜欢这次演讲,不仅仅因为演讲中提到了我文章里的申立力教授,更重要的是”勇气”也是我在过去三年中思考最多的一个话题。在我看来,雷军的勇气体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在巨大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出发的勇气;另一个是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质疑声中,继续前行的勇气。I. 在巨大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出发。“当一切都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下,你是否还愿意全心全意地工作?” 这是作家唐诺在《十三邀》中发出的灵魂拷问。让我们重新回到2021年初,小米刚刚宣布造车的处境:2021年1月,小米集团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了军事清单,美国投资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抛售所持有的小米股票和证券,股价因此一落千丈;如果再被进一步制裁,小米可能也会面临华为今天的局面。同时,刚刚发布的小米旗舰系列手机11出现了意料之外的WiFi事件,网络舆情喧嚣尘上,小米高端战略遭遇挫折,眼睁睁地看着苹果攫取华为让出的市场份额。还有,新冠疫情的反复让小米线下10,000家门店的雄心计划遭到冲击,高峰时期接近四成的小米之家没有办法正常营业;而小米新零售偏重的商业模式,相当的损失只能由小米自己吸收。我不知道对于雷军,那段时间在小米创业历史的艰难时刻里能排在第几位,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雷军拍板造车,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九死一生。坦率说,雷军遇到的问题,和大部分普通人在疫情三年中遇到的问题并无二致,都是在时代洪流下的无可奈何。但是区别在于,大部分人认为自己不过是时代的一粒尘,躺平是无可厚非;而雷军选择了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里,勇敢的重新出发。“勇敢之人并非无所畏惧,而是即使忐忑不安,依然勇敢行动。” 这句话来自于心理学家、斯多葛学派作家Donald Ro
粮厂研究员Will:“勇气”是当下生活最好的行动指南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