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亏损收窄到场景落地:科大讯飞自主可控与应用扩张中进阶

躺平指数
07-14

日前,科大讯飞发布了自己的半年报预告,其中多个财务指标其实是好于我们之前的预期。

首先,是净利润亏损收窄:公司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2亿元至2.8亿元,同比减亏1.2亿元至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额为3.2亿元至4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缩窄30%至50%;营收、毛利较上年同期增幅达到15%至20%,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回款情况,公司上半年销售回款总额约103亿元,同比增长约13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较去年同期增加超7亿元,增幅约50%。以公司主要面对的市场情况来看,回款大幅度改善是很有助于现金流状况的好转,维持稳定运营,增强抗风险能力。

这份业绩预告的背后,是中国AI行业在自主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落地交织中,头部企业凭借战略定力实现的突围。在很多人印象里,上半年中国AI除了Deepseek的横空出世之外,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行业进展;但实际上,中国AI行业几乎是以全球领先的进度,加速从L2阶段向L3阶段进化,并诞生出许多值得关注的创新。

翻开生成式AI这几年的发展史,存在一个明确的阶段划分。在OpenAI的概念里,AI应用被划分为L1至L5五个等级,L1代表了对话机器人,就是最初ChatGPT的产品形态;再到Deepseek横空出世,尽管产品形态还是对话式,但它的内涵已经实现了跨越,是能提供完整逻辑、帮你通过简单推理解决问题的L2阶段了。

现如今,L1和L2阶段的竞争行进尾声,市场重点关注的,将是L3级别的AI应用,特别是在企业中的应用扩张。根据公开招标信息整理统计,2025上半年我国大模型相关项目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中标项目累计达1810个,金额突破64亿元,中标项目数超2024全年,市场需求迎来大爆发。

另外,全栈可自主也成为上半年中国AI行业的另一个关注焦点。

从今年二三月份开始,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就在多个公开场合中肯定中国在AI领域的技术实力,并称赞**是世界上最强的科技公司之一。特别是在五月份的台北电脑展上,公开称美国对华半导体封锁注定失败,认可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等等,翻开外网,只要是黄仁勋有关的新闻,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再说这事。

黄仁勋的无脑吹捧之下,六年没有接受过公开采访的**任正非,在6月接受了人民日报的采访,上来就谈到**的**芯片。他说中国的芯片技术还是落后美国一代,不过中国可以用数学补物理,就是利用我们强大的电力供应,建设规模更大的计算中心,弥补单体芯片上和美国的技术差距。

国产算力适配、场景落地扩容,可能很少有中国的AI企业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发展轨迹,科大讯飞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1月才刚发布的星火深度推理大模型X1(70B)在4月20日得到了大幅度升级,在模型参数比业界类模型小一个数量级的情况下,比肩国际顶尖模型水平(如DeepSeek-R1 671B)同级别效果,且大幅降低了企业AI私有化部署与定制门槛。

研发实现了“全栈自主可控”,其价值最终要体现在落地应用上。根据中国大模型中标项目监测与洞察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公开渠道统计到的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数量为1295个,中标项目披露的金额约为39.6亿元。其中,科大讯飞超越百度、火山引擎等,成为中标项目数量和中标金额上的双第一。

科大讯飞的应用突破,着重体现在了央国企的市场领域上。与中国石油共建的昆仑大模型使代码开发效率提升73%,行业知识问答采纳率超95%;为国家能源集团开发的智能评标助手获国资委点名表扬;与中海油合作的“海能”人工智能模型已在招标采办、员工健康等领域应用,并正在研发海上油田稳产增产等专业场景模型。

TOC业务方面,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基于“讯飞星火大模型”的AI硬件在“618”电商节销售额同比增长42%;其中,科大讯飞AI学习机连续三年位居京东及天猫“618”全周期销售额榜首,2025年半年度收入保持翻番增长。

这就是科大讯飞的“稀缺性”所在,只有他们基于国产算力平台进行应用研发并且已经实现规模化的企业级和消费级商业应用。业绩预告发布的第二天,公司股价从开盘时的最低-3%一路上升,至收报46.98元/股,当日涨幅0.36%,也显示出资本市场对这份半年成绩的认可。

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还会再度寻找推动进一步上涨的主线,而这个主线有很大概率依然会是AI。自主可控、商业扩展,会带来基本面的持续改善,也会带动科大讯飞进一步增长。 $科大讯飞(002230)$ $英伟达(NVDA)$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