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基金过去三年狂亏基民1100亿,轻松收走管理费超165亿,多基金亏损谁之过?

市值深研社
07-15

过去三年,市场的起伏成为了众多投资者财富的 “试金石”,市值深研研究员发现,中欧基金旗下的诸多产品却交出了一份令人失望的答卷。

 

Wind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期间,中欧基金所有基金合计亏损超 1100 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在此期间轻松收走基民管理费超 165 亿。如此巨大的反差,中欧基金多基金亏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中欧基金过去三年狂亏基民超1100亿

 

过去三年,中欧基金旗下基金的亏损状况令人瞠目。

 

Wind数据显示,2022 年,中欧基金所有基金亏 824亿元;2023 年,亏损规模虽有所收窄,但仍达到 413 亿元;即便到了 2024 年市场有所回暖,其所有基金盈利也仅 75亿元左右,难以弥补前两年的巨额亏损。​

 

 

 

从具体产品来看,亏损程度更是让基民们欲哭无泪。

 

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中欧基金多只基金成立以来亏损幅度在-40%到-30%之间,包括中欧阿尔法C、A,中欧研究精选C、A,中欧价值成长C,中欧产业前瞻C,中欧碳中和C,中欧优势成长,中欧产业前瞻A等。

 

过去三年轻松收走管理费超165亿,旱涝保收遭质疑​

 

在基金业绩如此惨淡的情况下,中欧基金收取的管理费却颇为可观。

 

2022 年,中欧基金收取管理费 73.1 亿元;2023 年,收取金额进一步上升至 63.1 亿元;2024 年,在整体市场有所好转但旗下基金仍未完全扭转亏损局面的情况下,依旧收取了 30 亿元管理费。

 

三年累计,中欧基金从基民手中收走了超 165 亿管理费。​

 

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质疑。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如今,基金业绩持续亏损,投资者的资产大幅缩水,而基金公司却依旧旱涝保收,这显然不合理。

 

从行业惯例来看,基金管理费通常按照基金资产规模的一定比例计提,与基金业绩表现关联度较低。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无论基金是盈利还是亏损,基金公司都能获得稳定的管理费收入。

 

对于中欧基金而言,在过去三年基金业绩巨亏的情况下,管理费收入却能保持高位,这种反差让投资者难以接受。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这种管理费收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基金公司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投资者的利益。如果基金公司不能将投资者利益与自身利益更好地绑定,那么这种 “旱涝保收” 的局面将继续引发市场的不满。​

 

窦玉民主导下的中欧基金,路在何方?​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在业内可谓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管理信息系统本科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又获得美国杜兰大学 MBA 学位。其职业生涯也颇为丰富,曾在中信国际合作公司、深圳君安证券公司、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任职,2013 年 8 月起担任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窦玉明的主导下,中欧基金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包括股权改制、激励机制改革等,中欧基金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在牛市行情中,中欧基金凭借明星基金经理的效应,如葛兰等,一度在市场中风光无限,管理规模飙升至数千亿。然而,随着市场行情的转变,中欧基金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权益业务方面,中欧基金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且在投资决策上似乎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以葛兰为例,其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等基金在市场调整时业绩大幅下滑。

 

而中欧基金在产品布局上,也被指存在跟风市场热点的嫌疑。在市场热门赛道如医药、新能源等火爆时,大量发行相关主题基金,而当市场风向转变,这些基金便陷入了困境。​

 

中欧基金在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是否忽视了投资质量的提升?在市场变化时,其投资策略的调整是否过于迟缓?中欧基金在过去三年的巨亏,给众多基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窦玉明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中欧基金有能力走出困境,实现业绩的反转。​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