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招股书,星源材质是世界一流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制造商。星源材质亦是首家实现锂离子电池隔膜批量出口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制造商,并且是中国首家及少数兼备全部三种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技术(即干法、湿法及涂覆隔膜)的企业。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星源材质是中国首家掌握锂离子电池隔膜干法单向拉伸技术的企业,2024年按出货量计算,公司的干法隔膜的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一。
星源材质是少数拥有独立设备研究及设计能力的公司之一,并且具备专有的微孔制备技术,已借此建立世界级的电池隔膜生产线。公司为世界领先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提供服务,例如LG新能源、三星SDI、远景动力、村田、SK On、SAFT、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和欣旺达。
一、港股上市的核心优势
1. 缓解债务压力,填补资金缺口
紧迫性需求:截至2025年Q1,公司有息负债达108.24亿元,广义货币资金仅34.79亿元,资金缺口超73亿元,流动比率降至1.06(接近安全红线)。港股募资(拟募资约63亿港元)可直接用于偿还瑞典基地11.8亿元贷款及补充现金流,避免债务违约风险。
降低融资成本:相比A股定增或可转债,港股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国际资本降低利率敏感型债务风险(如欧元浮动利率贷款)。
2. 推进国际化战略,规避贸易壁垒
海外产能落地:募资超54亿港元投入马来西亚基地(占总投资额21.97%)、6.32亿港元用于美国工厂(已投入51.11%),配合瑞典基地建设,可规避欧美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关税限制,贴近北美、欧洲客户(如LG新能源、SK On等)。
品牌溢价提升:港股“国际化资本平台”定位有助于增强全球供应链话语权,巩固全球隔膜出货量第二的地位(2024年市占率14.4%)。
3. 技术转型契机
募资计划明确投入固态电池隔膜、半导体功能膜研发,应对行业技术路线变革(如固态电池对传统隔膜的替代风险),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二、港股上市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1. 行业恶性竞争加剧,盈利持续承压
价格战白热化:2024年干法/湿法/涂覆隔膜均价同比暴跌26%~39%,2025年Q1干法隔膜单价跌破0.4元/㎡生存红线,全行业每平方米亏损0.05-0.08元。
产能过剩恶化:2024年中国锂电隔膜产能达300亿㎡,过剩72.5亿㎡,干法产能利用率跌破60%。公司仍逆势扩产(佛山、瑞典基地在建),可能进一步加剧行业内卷,拖累毛利率(2025年Q1毛利率仅23.6%,较2022年高点下滑21个百分点)。
2. 财务指标恶化,投资者信心不足
增收不增利:2023-2025年Q1净利润同比下滑20.6%、37.6%、52.5%,经营现金流净额2024年骤降67.5%。
低分红高融资历史:A股上市以来累计融资65亿元,分红仅5.07亿元,分红融资比7.81%,远低于同行恩捷股份(11.54%),易引发港股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质疑。
3. 市场环境与政策不确定性
估值折价风险:A股市值较历史高位蒸发逾60%(当前约164亿元),港股流动性偏低可能进一步压制估值。
政策干预隐忧: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整治内卷式竞争”,锂电池行业被点名,若供给侧改革落地,或加速行业出清但短期阵痛难免。
三、结论:双刃剑效应下的战略选择
短期必要性:港股上市是解决债务危机、维持扩张计划的生存刚需,尤其海外产能建设需持续输血。
长期挑战:若行业价格战未因政策或产能出清缓解,叠加固态电池技术替代,港股募资恐难根本性扭转盈利困境,需警惕“扩张-亏损”循环。
建议:投资者需关注两点——(1)政策端对锂电“内卷”的实际整治力度;(2)公司技术转型进度(如固态电池隔膜量产时间表)。若这两点未达预期,港股上市仅能延缓风险而非消除根本矛盾。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