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投资和自由

走马财经
07-17

佛、投资和自由,我都很喜欢。

接触佛越多,我越喜欢。

毕业后第二年(2006年),我就开始投资,2016年买房时还用到了早年投资基金的收益——华夏大盘精选,收益超过12倍,可惜当时买的少,只买了几千块钱。

我刚进A股时行情很好,到2007年底时赚了几倍,过年回家感觉自己是股神,还承诺帮亲人投资,并夸下海口,“赚了归你赔了算我的”,凭运气赚来的钱,最终我凭实力都亏了回去,2008年我把所有利润吐回,最后忍痛保本出,不过我也兑现承诺,把本金全额还给了亲戚。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那之后近20年,我再也没碰过A股。

自由,显然在我的人生序列中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我不想说得很绝对,但很可能是第一位的。

我想起来,而且时不时会想起。

大学毕业那年,快要毕业答辩的时候,我在准备毕业论文,因为压力,和一位同城的高中同学见面叙旧。

说到人生理想,我说自己想要自由的生活,如果能成为一个专栏作家,我会很满足。

兜兜转转,我的梦想几乎实现了。

最近几年,我过着近似专栏作家的生活,只是写作的内容是投资,而不是虚构作品。

想到这些,我很感激那位同学,在那种时候,还愿意听我虚无缥缈的幻想——她当时也在准备毕业答辩。

1

去年夏天,我在泰国,看了大量佛像,有曼谷寺庙里的大佛,也有阿瑜陀耶古城废墟里的各种佛像。

我不知道有没有顿悟的瞬间,但每次看到那些佛像,都觉得他们很好看,能得到一些安宁、慰藉。

最近,我到了洛阳,去看了龙门石窟。

石刻佛像给人带来更大的冲击,尤其考虑到它们来自1000多年前,建设周期就长达数百年。

图片

有读者朋友提醒我,龙门石窟和万里长城都是中国封建王朝对普罗大众极限压榨的象征。

是的,我同意这种说法。

不过,相对来说,龙门石窟还有些额外的意义,它并不完全出于外力胁迫,也跟当时全民信佛有关系。

卢舍那大佛的神秘微笑、宾阳三洞北洞阿弥陀佛萌萌的剪刀手、婀娜多姿的多闻天王和金刚力士,如果没有虔诚的信仰基础,这些艺术品很难呈现今日之样貌。

人们为什么喜欢佛像呢,似乎不止我一个人有这个偏好。

有人会说,是因为这些佛像里有佛性。

那么,什么又是佛性呢?

今天,我在咖啡馆里写作的时候,远处坐着两个年轻人,女孩在玩弄手机,满头长发,男孩坐在她身边,帮她把头发一缕一缕整理起来,足足整理了两个多小时。

他们就那样重复地、慢条斯理地做着这个,仿佛时间静止了,我看得出神,那一刻也看到了佛性。

在我看来,佛性就是注视与被注视感。

当你心无杂念,全神注视,你和被你注视的万物,就有了佛性。

为什么我们在佛像前会安静下来,因为有被注视感。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被注视感,小时候是父母的凝望,成年后是恋人的回眸、爱好的精进,穿越尘世,是佛陀的神秘微笑。

爱情,可能是普通人通往佛性最近的通道。

众生向佛,是因为众生从佛那里得到被注视的感觉,我佛慈悲,其实是从注视众生开始的。

《红楼梦》里有个细节,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宝玉倚着窗儿,痴望着那园中山石花木,只见一双鸳鸯在池中嬉戏,雨越下越大,那鸳鸯飞不起,竟缩在芰荷之下,彼此交颈摩喙,作依恋之态。宝玉不觉神游物外,感动道: “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生若得一心一意如此相依相怜,岂不比那功名富贵强多了?” 一时悲喜交集,若有所悟。

贾宝玉以前是个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主,在那一刻他顿悟了。

2

佛说,“一切法皆无常”,万物都是变化的,人生如此,爱情如此,投资亦如此。

正如我们所知,波动性是市场常态,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也没有只跌不涨的。

接受波动,拥抱波动。

这首先意味着,从心态上,我们对市场的一切波动都不应该感到过分惊讶,不必涨了狂喜,跌了大悲。

从策略上,应该分散投资,做好资产配置,将大仓位放在确定性高的标的上,分散是策略,前提还是要做功课,了解再投,不懂不投,从这个角度看,又要专注,专注于你懂的公司、商业模式,分散和专注并不矛盾,即便在结果上也是如此,分散在不同行业、区域,但重注应该下在那些有限的标的上,而不是简单平均,无的放矢。

从思维上,反而应该逆向操作,大跌时加仓,大涨时减仓,也就是常说的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

佛也说,“贪嗔痴是痛苦的源头”,投资又何尝不是呢。

贪婪是亏损之源,情绪化让人失去理智,愚昧无知必然亏损,即便侥幸赚了,也一定会亏回去。

佛还说,“种善因,结善果”,投资虽然有高度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短期看有很多运气的成分,但长期看是因果积累。

唯有高度专注、深入研究、积极修行、提升洞察、摒弃情绪、逆向操作,才有可能不断提升胜率,随着时间复利成长。

3

如果我们足够幸运,迟早有一天,会意识到账户里面波动的数字,真的就只是一串数字。

财富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工具,无法定义人生。

相反,如果过度看重金钱本身,我们就不可能降低情绪波动,做出理性决策,反而容易陷入我执的牢笼之中。

投资是实现财务自由的理想通道,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的生活不依赖于投资结果,反而更容易实现理想。

财务自由本身是非常主观的,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即便同一个人,不同人生阶段标准也不同,贪欲有可能使得财务自由永远无法实现。

即便实现了标准意义上的财务自由,那又怎样呢。

被注视并不会因为财务自由自动出现,如果别人的注视中带着杂念,贪欲,你不会感受到佛性,只会感到困扰。

通常而言,财务自由是通往真正自由的前提,但一种无需世俗意义上的财务自由而实现的灵魂自由,似乎更具现实意义。

如若不然,教师就不配拥有自由,正直的医生也不配拥有,普通上班族也不配谈精神自由。

但事实不应该这样,一个热爱教育的老师,是可能在物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实现精神自由的,有热爱的事业,能满足温饱,有互相关心的伴侣,就能做到有爱、不做违心之事。

自由的终极奥义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你也许会说,老师无法想不教书就不教书,是的,但一个教师如果不想教书了,就谈不上热爱教育,它不是失去了自由,而是失去了方向。

如果你一定要说,什么都不想干,就想混吃等死、享受人生,这可能也是另一种执念,有爱——无论是爱某件事还是某个人,才是实现精神自由的前提。

在爱中的人是自由的,爱最大。

做好投资的根本奥义是热爱投资本身,而不是投资的结果。

如果我们真的热爱投资,此刻应该正沐浴在佛性之中。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