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元基金、上银基金…基金经理 “晒实盘” 升温:利益绑定表象下的合规迷雾

市值深研社
07-18

近期,基金经理 “晒实盘” 成为资管行业新动向。鑫元基金刘俊文、上银基金陈博、海富通基金纪君凯、永赢基金任桀等多位从业者,纷纷在第三方平台公开个人投资组合 —— 这些组合 100% 配置其本人管理的产品,投入资金从数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多数呈现盈利状态。然而,这场看似 “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的操作,却因合规边界模糊、营销属性凸显,引发行业对 “晒盘” 行为风险与规范的热议。

 

 

一、实盘晾晒潮:从几万到数百万,收益冷暖不均

基金经理 “晒实盘” 的操作细节,折射出不同的投资风格与收益分化。

 

永赢基金任桀的操作颇具代表性。他在天天基金 APP 上持续更新 “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 C” 的定投动态,6 月 23 日至 7 月 7 日期间,每周加仓 1000 元,截至 7 月 11 日,该组合成立以来收益率达 62.21%,其投入资金累计收益约 8 万元,资产净值达 21.41 万元。海富通基金纪君凯的 “财富自由之路” 组合则聚焦被动指数产品,62.14% 仓位配置海富通中证港股通科技 ETF 联接 A,37.86% 配置海富通中证 A100 指数(LOF)C,截至同期收益率 2.11%,总资产 4.92 万元。

 

 

更受关注的是大额投入案例:国金基金姚加红以 390 余万元投向自家两只量化产品,累计收益超 93 万元,成为目前公开实盘中规模最大的案例。不过,“晒盘” 并非都能盈利,鑫元基金刘俊文的 “防守反击赢” 组合 100% 配置其管理的鑫元价值精选混合 A,最新资产约 113 万元,成立以来累计亏损约 2700 元;德邦基金雷涛的实盘更是 “涨跌互现”,旗下一只产品持有收益率 43%,另一只却亏损超 20%。

 

 

事实上,这类操作并非全新模式。2023 年起,国泰基金梁杏、易方达成曦等便已在蚂蚁理财社区公开实盘超两年,通过定期发布 “实盘笔记” 维持与投资者互动,如今这一模式正被更多基金经理效仿。

二、合规边界模糊:营销属性与监管空白的博弈

“晒实盘” 的争议核心,在于其合规定位的模糊性 —— 看似 “自购”,却难逃营销嫌疑,而现行监管规则尚未对此类行为划出清晰边界。

 

从操作本质看,基金经理 “晒实盘” 与传统 “自购” 存在差异:前者金额普遍低于正式公告的自购规模,且通过第三方平台高频更新调仓动态、附带市场观点,互动性更强。但多位行业合规人士指出,这种模式已显现 “变相带货” 倾向:部分基金经理在动态中使用 “长期持有稳赚”“当前是布局好时机” 等表述,虽未直接承诺收益,却可能违反《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宣传推介材料管理暂行规定》中 “禁止暗示收益” 的要求。

 

更关键的是,监管规则存在明显空白。《基金法》仅要求基金从业人员证券投资需事先申报并避免利益冲突,但未明确 “公开实盘展示” 的披露标准 —— 例如,披露时间、频次是否需规范?是否允许选择性披露盈利组合而隐瞒亏损?此外,基金经理个人账号发言的权责归属、与投资者社群互动的内容边界等,均缺乏细则约束,导致机构内部合规审查标准不一,进一步放大了操作风险。

 

风险提示的形式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多数 “晒盘” 动态仅以 “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一笔带过,对产品风格偏移、市场系统性波动等具体风险揭示不足,易导致投资者对风险认知产生偏差。

 

三、平台与机构之责:平衡互动与风险的未解难题

基金经理 “晒实盘” 的流行,与第三方平台的推动密不可分,但平台业绩导向与风险防控的平衡,成为新的挑战。

 

蚂蚁、天天基金等代销平台正大力推动基金经理入驻,将 “实盘展示” 作为增强用户粘性的核心功能。一位基金电商业务负责人透露,实盘动态需高频输出调仓信息与市场观点,涉及多部门协同合规审核,无形中增加了机构工作量。但平台以成交量为核心业绩指标,可能纵容 “晒盘” 频率与程度过度,甚至出现 “业绩好时高频晒、业绩差时停更” 的选择性展示现象。

 

 

中国 (香港) 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指出,“晒实盘” 确实能通过利益绑定增强投资者信任,但需明确三方责任:基金经理需杜绝误导性表述,机构需建立统一合规审查标准,平台需强化风险提示与全周期监控。否则,这场 “投资陪伴” 的尝试,可能沦为违规营销的工具,最终损害投资者利益。

 

目前,行业对 “晒实盘” 的规范呼声渐高,但从模糊到清晰的边界划定,仍需监管细则的及时补位。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