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学历、11年公募投研履历、前海开源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曲扬的职业标签曾闪耀行业。
但如今,他管理的多只基金中多只任职回报为负,部分产品四年亏超42%,基民账户“腰斩式”缩水;与此同时,市值深研发现,前海开源基金股权穿透揭开隐秘一角:曲扬以1100万出资间接持有前海开源基金股份,在基金规模缩水、基民巨亏的背景下,曲扬作为间接股东,无论基金业绩如何,都能通过股权享受公司盈利分红。
这种“基民血亏、基金经理股东‘旱涝保收’”的利益割裂,正撕开公募基金利益绑定机制的裂缝。
曲扬一拖多魔咒:有基金多年巨亏超四成
数据显示,曲扬管理的前海开源优质企业6个月持有混合A(010717)的业绩奇差:2021年1月8日任职至今,4年198天的任期内,任职回报-42.52%,同系列C类(010718)更惨,规模3.62亿元,任职回报-44.56%,近乎“腰斩”。
市值深研发现,曲扬管理的多只基金中,除了两只规模超3亿的产品(优质企业A规模27.84亿、源利一年持有A规模3.75亿),其余6只规模均低于1亿元(最小的仅0.18亿元)。这类“迷你基金”管理费收入微薄(如0.2亿规模基金,1.5%管理费年收入仅30万),却消耗基金经理精力。
行业惯例中,“一拖多”往往伴随“规模导向”隐忧:基金经理为维持产品线、冲规模拿管理费,分散精力管理多只基金,最终导致“多而不精”。
曲扬管理的前海开源国家比较优势混合C(011871),任职4年122天,回报-48.80%;沪港深蓝筹精选混合C(012711),任职4年37天,回报-36.61%——多只产品同步亏损,侧面印证精力分散的影响。
股权暗线:曲扬竟是千万富豪,出资千万入股前海开源,股东身份对冲业绩风险?
通过天眼查层层穿透,前海开源基金的股东结构浮出水面:
四大股东各持25%股权:深圳市和合投信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市中盛金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长和世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限制高消费)、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被执行人)。
其中,和合投信是曲扬的“股权跳板”:他以1135.766万元认缴出资,持有和合投信10.6295%股份,间接持有前海开源基金股权。
公募基金的盈利逻辑是“管理费旱涝保收”:即使基金亏损,只要规模在,管理费照收。以前海开源优质企业A为例,27.84亿规模、1.5%年管理费,每年管理费收入超4176万元,四年合计超1.67亿元——这笔钱流入前海开源营收,或成为股东分红的基石。
曲扬作为间接股东,无论基金业绩如何,都能通过股权享受公司盈利分红。更关键的是,基金规模越大,管理费收入越高,股东分红越丰厚——这导致基金经理“规模导向”压倒“业绩导向”:即使产品亏损,只要能维持规模(如通过营销、发新基金),股东收益仍有保障。
前海开源的四大股东中,开源证券是被执行人(天眼查显示其为“被执行人”),长和世纪被限制高消费——这类股东的经营风险,是否传导至基金公司治理?
业内人士指出,股东层面的风险可能导致投研资源倾斜、合规管理松懈。曲扬作为副总兼投决会主席,在“问题股东”背景下,如何平衡业绩与股东利益?这一疑问,为基金巨亏的迷局增添了更多想象空间。
基民怒问:利益割裂下,公募如何守护“信任”?
天天基金论坛上,有基民发问:“四年下来连债基都不如,你真有脸把这基金经理当下去……前海开源董事长也和他一路货!”
这类情绪并非个例。在曲扬管理的基金评论区,“亏损”“失望”成为高频词。
业内人士表示,曲扬的案例暴露出公募基金深层矛盾:基金经理收入与管理费(规模)强绑定,与业绩弱关联;若同时是股东,更有动力“冲规模”而非“提业绩”。
对比海外市场,部分公募采用“管理费与业绩挂钩”模式(如业绩不达标则降费),或要求基金经理持有自家产品(与基民共担风险)。但在国内,这类机制仍未普及,导致“赚管理费,股东分红,基金经理受益”的闭环持续运转。
曲扬的学历(清华博士)、履历(南方基金出身)曾是行业“标杆”,但业绩与光环的反差,折射出“学历≠能力”“履历≠业绩”的行业现实。更值得警惕的是,前海开源作为中小型基金公司,依赖“明星经理+股东绑定”模式扩张,却在利益割裂中陷入“规模膨胀,业绩崩塌,基民流失”的恶性循环引发业内人士深思。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