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基金规模分化:主动权益百亿阵营缩水,被动产品逆势吸金

市值深研社
07-29

2025 年二季度基金定期报告披露完毕,主动权益基金与被动工具型产品的规模分化态势愈发显著。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场百亿主动权益基金数量从去年同期的 27 只缩减至 24 只,张坤、葛兰等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规模普遍缩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ETF、货币基金及债券型基金吸金能力强劲,多只产品单季度规模增长超百亿元,其中沪深 300ETF、债券 ETF 成为资金追捧的焦点。这种分化既反映了市场风格切换下的投资者偏好变迁,也凸显了工具化产品在资产配置中地位的提升。

一、主动权益百亿阵营 “瘦身”,明星产品规模普遍缩水

主动权益基金的百亿俱乐部持续 “减员”。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场规模超百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共 24 只,较去年同期减少 3 只,较今年一季度减少 2 只。

头部产品规模集体下滑:

  • 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以 349.43 亿元稳居规模榜首,但较一季度末减少 39.65 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 40.93 亿元;

  • 葛兰、赵磊共管的中欧医疗健康规模 308.01 亿元,较一季度末缩水 3.77 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 19.86 亿元;

  • 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精选成长、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润规模均超 200 亿元,但较一季度末也有不同程度下滑。

不过,仍有少数产品逆势增长。张璐管理的永赢先进制造智选表现突出,凭借聚焦机器人板块的业绩爆发力(半年涨幅超 50%,今年上半年涨 46.28%),规模从去年年中的不足 5 亿元飙升至二季度末的 138.45 亿元,单季度增长 23.27 亿元,成为主动权益基金中规模增幅最大的产品。此外,广发多因子、银河创新成长等多只百亿基金也实现规模环比上扬。

图片来源网络

二、被动产品成吸金主力,ETF 与债基领涨规模

二季度全市场基金总规模增长 2.11 万亿元,环比增幅 6.68%,达 33.73 万亿元。其中,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分别增加 9043.67 亿元、8586.58 亿元、2487.33 亿元,三类产品合计贡献了超 2 万亿元的增量。

被动工具型产品尤其抢眼:

  • 沪深 300ETF 成 “吸金王”:华夏沪深 300ETF、华泰柏瑞沪深 300ETF、易方达沪深 300ETF 单季度规模分别增长 378.38 亿元、359.82 亿元、314.96 亿元,反映出市场对宽基指数的强烈配置需求;

  • 债券 ETF 爆发式增长:海富通中证短融 ETF 单季度增长 243.14 亿元,规模近乎翻倍;华夏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 ETF 规模从一季度末的 27.56 亿元激增至 216.13 亿元,环比增幅达 684.16%;另有 9 只债券 ETF 单季度规模增长超百亿元,成为债市热度的直接体现。

货币基金作为低风险品类,二季度也延续了稳健增长态势,成为资金避险的重要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

三、部分产品规模 “大缩水”,债基成重灾区

在资金向头部产品和被动工具集中的同时,部分基金规模出现大幅缩水,债券型基金成为重灾区。

  • 广发汇优 66 个月定开规模环比减少 65.41 亿元,降幅达 45%;

  • 兴业天融缩水 62.28 亿元,环比减少 38.90%;

  • 浦银安盛双月鑫 60 天滚动持有规模直接腰斩,从一季度末的 120.45 亿元降至不足 60 亿元;

  • 多只中长期纯债基金规模减少超 50 亿元,部分机构客户占比高的产品因资金撤出,规模降幅甚至超过 80%。

分析认为,债基规模缩水既与市场利率波动、机构资金调仓有关,也反映出部分产品在业绩稳定性和流动性管理上的不足。

结语

二季度基金规模的分化,本质上是市场对 “主动管理能力” 与 “工具化效率” 的再评估。主动权益基金的百亿阵营缩水,意味着投资者对业绩持续性的要求愈发严苛;而被动产品的爆发,则凸显了在市场风格快速切换背景下,低成本、高透明的工具型产品更能满足资产配置需求。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如何在主动管理中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同时布局工具化产品赛道,将成为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