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两大公募巨头的规模竞速背后,藏着券商资管行业的深刻变革。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易方达基金以2.05万亿元管理规模居首,华夏基金以2.03万亿元紧随其后,两者差距从2024年底的2189亿元骤缩至276亿元。
根据媒体报道,这一戏剧性变化的关键推手,是华夏基金承接了中信证券资管等多家券商资管的大集合理财产品。
而这并非孤例,7月以来,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加速变更管理人、向公募子公司转移,标志着这一存续超7年的产品形态正迎来终局,万亿规模的转型浪潮正重塑资管行业格局。
公募巨头规模竞速:华夏靠承接券商资管产品缩小差距
易方达与华夏的“2万亿之争”成为行业焦点。2024年底,两家基金公司规模差距达2189亿元;而到2025年二季度末,差距仅剩276亿元,半年内差距缩小超1900亿元。
这一变化的核心动力来自两方面:
ETF资金密集流入:汇金系资金在二季度大手笔买入华夏基金旗下多只宽基ETF,总买入量居市场前列,直接推动华夏ETF规模扩张;
承接券商资管产品:华夏基金成为中信证券资管产品的主要承接方。7月22日,中信证券资管将9只集合理财产品管理权移交华夏基金,这是今年以来中信证券资管的第N次类似操作。作为头部资管巨头,中信证券资管2024年底总规模7947亿元,其中117只大集合产品规模合计1642亿元,此类产品后续仍将分批转移至华夏基金。
华夏基金的“逆袭”并非个例,而是券商资管大集合向公募转移的缩影。7月以来,国信证券资管、国投证券资管、信达证券资管、广发证券资管等均启动产品管理人变更,将管理权让渡给旗下公募子公司,形成行业性趋势。
大集合加速退场:从延期徘徊到终局临近
券商资管大集合的退场节奏正在加快,这一过程可追溯至2018年的监管要求。当年证监会明确,存量大集合需在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公募化改造,改造后合同期限不得超过3年(即2023年12月31日到期)。但实际操作中,多数产品通过延期“续命”,截至2025年,存量产品仍未完全消化。
今年以来,退场进程显著提速:
时间线前移:4月已有券商资管将公募化改造截止时间提前至6月30日;7月多家机构密集启动产品管理人变更,较往年同期频次翻倍;
头部率先行动:中信证券资管作为行业标杆,年内多次转移产品至华夏基金,其1642亿元大集合规模的转移将直接影响行业格局;
政策倒逼终局:业内共识认为,经过多次延期后,存量大集合已无缓冲空间,2025年内将通过转型、清盘等方式迎来终局。
从历史数据看,券商资管大集合规模曾超1万亿元,涉及4600余只产品。随着市场行情好转,部分产品规模有所回升,但这并未改变其“退出倒计时”的命运。
转型路径分化:持牌者突围与无牌者收缩,公募行业坐收红利
券商资管大集合的转型呈现四大路径,行业分化加剧:
直接转型公募(持牌者专属):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或资管子公司可将大集合直接转为公募产品。目前仅有14家机构具备此资格(3家券商+11家资管子公司),如东方红资管、财通资管等,这类机构凭借牌照优势实现平稳过渡。
移交公募子公司(主流选择):无牌照券商将产品转给参股/控股的公募子公司,实现“肥水不流外人田”。华夏基金承接中信证券资管产品、方正富邦基金承接方正证券产品均属此类,这直接推动券商系公募规模“被动增长”。
转私募资管:部分产品选择退出公募化赛道,转为私募。如国投证券“安信资管瑞元添利”将于2025年9月到期后转为私募,避开公募监管要求。
清盘退场:无牌照且缺乏公募子公司的中小券商资管,只能通过规模管控直至清盘。东莞证券、东海证券等多家机构已提示旗下产品可能触发终止条款,因“存续期不得超过3年”的合同限制无法再延期。
这场转型对行业影响深远:对无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而言,规模缩水与营收下滑不可避免;对持牌机构及券商系公募而言,则迎来规模与客户的双重红利。
华夏基金与易方达的“贴身肉搏”,正是这场行业重构的微观缩影——当券商资管大集合的“历史包袱”转化为公募基金的“规模增量”,资管行业的新旧交替正加速上演。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