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当前美股(特别是纳指和标普500)的走势,结合最新的非农数据和市场反应,判断是否到了阶段性拐点,以及后续可能的方向。
核心事件与市场反应回顾
1.非农数据爆冷:7月新增非农就业仅18.7万(低于预期的20万和前值下修值),失业率微降至3.5%,但更关键的是薪资增长环比0.4%(高于预期的0.3%)。数据整体显示劳动力市场在降温,但薪资压力仍在。
2.市场解读与反应:
降息预期急剧升温:市场认为疲软的就业数据(尤其是连续两个月下修)可能促使美联储更快停止加息甚至提前考虑降息(尽管薪资数据是个隐忧)。利率期货市场对明年降息的预期大幅提前。
美股大跌:纳指跌超2%,标普500录得5月以来最大跌幅。
VIX恐慌指数突破20:显示市场波动性和担忧情绪显著上升。
美债收益率大跌:对利率敏感的2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显著下行,反映降息预期。
美元下跌:降息预期导致美元走弱。
这是阶段性拐点吗?回调还是继续向上?
从目前的信息和逻辑来看,更倾向于认为美股(尤其是科技股为主的纳指)正处于一个阶段性拐点,面临短期回调/盘整的压力增大,而非立即继续向上突破。理由如下:
1.技术面出现重要警示信号:
大幅单日下跌:纳指创下5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且跌破关键短期均线(如10日、20日均线)。标普500也录得显著跌幅。
VIX跳升:VIX突破20是市场情绪从极度贪婪/平静转向警惕的重要信号。虽然20并非绝对高位(熊市常高于30-40),但其快速突破关键心理位(15-20区间)意味着波动性回归,调整风险加大。
前期涨幅过大、估值过高:纳指和标普500今年以来的涨幅(尤其是以科技“七姐妹”为首的驱动)非常可观,估值(特别是成长股)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本身存在技术性回调的内在需求。非农数据成了触发获利了结的催化剂。
2.基本面逻辑的微妙变化:
“坏消息即好消息”的边际效应减弱:过去几个月,疲软的经济数据(显示通胀可能更快降温)常被解读为利好(降息预期),推动股市上涨。但周五的下跌表明,市场开始更担忧“坏消息”中“坏”的一面——即经济实质性放缓对企业盈利的损害风险。薪资增长超预期也部分抵消了就业疲软的利好。
降息预期的“双刃剑”效应:虽然降息在中期是利好,但降息预期急剧升温,往往伴随着对经济前景恶化的担忧加剧。市场开始质疑:如果经济真的弱到需要美联储快速转向降息,企业的盈利前景还能支撑当前的高估值吗?这种担忧在周五的下跌中体现得更明显。
盈利与估值的再平衡:当前市场估值隐含了相对乐观的盈利增长预期。如果经济放缓迹象增多,市场将开始下调盈利预测。在降息尚未真正落地、且可能因经济走弱而加速的背景下,估值扩张可能暂停甚至收缩,以等待盈利预期的调整或验证。
3.后续关键驱动因素的不确定性:
通胀数据(CPI/PCE):下周将公布的7月CPI数据至关重要。如果通胀(尤其是核心通胀)回落不及预期,将打击降息预期,并可能加剧对“滞胀”的担忧,对股市构成双重压力。即使通胀符合预期,在周五的“经济担忧”主导下跌后,其提振作用也可能有限。
美联储的沟通:美联储官员如何看待这次非农数据?他们会否反驳市场激进的降息预期?任何鹰派言论都可能加剧市场波动。
经济数据持续表现:需要观察7月非农是孤立事件还是趋势的开始。后续的零售销售、PMI等数据将提供更多经济健康状况的线索。
企业盈利:虽然二季报整体好于预期,但市场更关注的是前瞻指引。在经济放缓担忧加大的背景下,企业对未来的展望尤为重要。任何下调指引的行为都可能引发个股乃至板块的抛售。
结论与展望
阶段性拐点概率大:综合考虑技术面破位、情绪指标(VIX)跳升、估值偏高、以及市场对“坏消息即好消息”逻辑的边际效应减弱(开始担忧盈利),美股(特别是纳指)很可能已经进入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或盘整期。这并不意味着长期牛市结束,但短期风险显著上升。
短期回调/盘整是主基调:在关键的通胀数据出炉、市场消化经济前景和盈利预期的变化、以及美联储给出更清晰信号之前,市场更可能呈现震荡回调或区间盘整的格局,而非立即恢复单边上涨。
继续向上突破难度增大:除非接下来的通胀数据显著好于预期,且美联储释放非常鸽派的信号,同时后续经济数据证明7月非农只是噪音而非趋势,否则短期内重拾强劲升势、再创新高的难度很大。高估值需要时间消化或更强的盈利支撑。
关注支撑位与催化剂:
技术面关注纳指能否守住关键支撑位(例如17500点附近或50日均线)。
基本面紧盯下周CPI数据以及之后的美联储官员讲话。
市场情绪(VIX)是否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0)或进一步攀升。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