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三年调整后,2025年主动管理权益基金终于迎来业绩爆发。截至8月7日,95%的产品年内斩获正收益,平均收益率突破15%,其中医药主题基金表现尤为抢眼,包揽了全部4只翻倍基金。与此同时,百亿级基金经理阵营呈现明显分化,多数人收获正收益,但仍有包括刘彦春在内的4人陷入亏损,市场格局正在悄然重塑。
一、业绩全面回暖:医药主题成最大赢家,规模缩水隐忧仍在
主动权益基金在2025年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动能。这类基金与被动跟踪指数的ETF不同,基金经理可自主决定行业配置、个股选择和资金分配,以追求超越基准的收益,其涵盖普通股票型(股票仓位80%及以上)、偏股混合型(60%以上)和灵活配置型(0-95%)三类产品。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全市场4500余只主动权益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达15.03%,跑赢股票指数基金(11.8%)及沪深300(4.6%)、中证500(10.6%)等主流宽基指数,95%的产品实现正收益。其中,4只收益翻倍的基金均聚焦医药领域,包括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中银港股通医药等,永赢医药创新智选以30.4亿元规模成为其中最大的产品。
不过,业绩狂欢背后仍有隐忧。尽管A股自二季度起持续攀升,但基民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信心尚未完全修复。2025年二季报显示,截至6月末,主动权益基金总规模3.39万亿元,若剔除净值波动影响,总份额较去年末减少1982.4亿份。从长期收益看,万得数据显示,近3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收益为-6.4%,意味着三年前入场的投资者仍未完全回本,而5年前买入的投资者已普遍盈利。
二、百亿经理阵营:张坤规模领跑,"规模魔咒"持续显现
作为行业风向标,百亿级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动态备受关注。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这类经理共有90人,管理规模庞大且客户覆盖广泛,其投资动向直接影响市场情绪。
从规模看,易方达基金张坤以550.47亿元在管规模成为唯一的"500亿级"经理,中欧基金葛兰以399.08亿元紧随其后,谢治宇(兴证全球)、刘彦春(景顺长城)、刘格菘(广发)则构成"300亿级"梯队。基金公司层面,广发基金以9名百亿经理位居榜首,易方达(8人)、中欧(7人)分列二、三位。
业绩方面,90名百亿经理年内偏股型指数平均收益14.3%,86人实现正收益,但"规模魔咒"依然显著:管理规模超300亿元的经理平均收益仅9.8%,200亿级为12.5%,均低于整体水平。以张坤为例,其年内偏股型指数涨幅7.5%,虽4只在管基金均为正收益,但全部跑输业绩基准,其中易方达优质精选等两只产品任职回报仍为亏损,仅规模超300亿元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年化回报维持在9.45%。
张坤在二季报中坚持其深度价值投资逻辑,称持仓公司"低估值叠加可观的股东回报"对长期投资者具有吸引力,认为"判断什么发生比判断什么时候发生更重要"。其前十大重仓股仍聚焦腾讯、阿里、茅台等商业模式稳定的龙头企业。
三、分化加剧:头部收益超60%,4人陷亏损王明旭垫底
百亿基金经理的业绩分化成为2025年市场的突出特征。汇添富基金张韡、永盈基金张璐以65.8%、53.4%的收益领跑,两人分别押注医药和机器人、卫星互联网赛道,精准踩中创新药和人形机器人投资热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发基金王明旭、郑澄然,兴证全球基金董理,景顺长城基金刘彦春4人年内偏股型指数收益为负。其中王明旭以-7.4%垫底,其管理的8只基金中7只年内浮亏,5只任职回报亏损。尽管其管理时间最长的广发内需增长A年化回报达12.7%,但近期"均衡"风格与市场主线脱节,前十大重仓股涵盖银行、家电、电力等板块,未能跟上行情节奏。
王明旭曾坦言近三年"总是站在市场对立面",强调投资需"着眼长期、保持审慎"。值得注意的是,他管理的广发首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广发价值稳进A"自6月成立以来收益为-1.1%,未能扭转颓势。而刘彦春虽以-1%的收益略好于王明旭,但作为景顺长城的核心经理,其长期重仓消费股的策略在市场风格切换中持续承压,反映出部分资深经理面临转型挑战。
整体来看,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反弹为行业注入信心,但基民信心修复、基金经理策略适配仍是待解难题。随着市场风格快速迭代,无论是押注单一赛道的"极致派",还是坚守价值的"稳健派",都需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平衡。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