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比特币(03008)$ $博时以太币(03009)$
以太坊生态:起点是以太坊区块链,末梢是去中心化应用,以Defi金融产品为代表。
为什么要了解以太坊生态?通过了解以太坊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全貌,可以真正知道以太币的价值来源,同时也能窥见其中的风险和瓶颈。
详细来看,剖析以太坊生态,可以从四个层面入手:(1)基础层,(2)开发层,(3)应用层,(4)治理层。
在基础层,我们将分享以太坊静态架构的核心要点,主要介绍核心功能、消除误区。在开发层,我们将分享以太坊和其Layer2网络具体是怎么运作的。在应用层,我们将分享终端客户可以接触到的产品形态及其运行机制。最后在治理层,我们将解开以太坊维护团队的面纱。
区块:区块按时间顺序块块相连、单向递增组成区块链。智能合约是以太坊的最大特点,然而以太坊区块内部记录的核心内容为交易指令,并不会直接存储智能合约代码,也不存储合约调用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合约代码都记录在一棵状态树中,区块内部只记录调用指令、调用后新的状态树根哈希值(当然还记录很多其他次要内容)。
以太坊区块记录什么、不记什么:以太坊区块有Gas消耗量限制,比特币区块有容量限制。这两种限制的性质有极大差异。比特币区块限制容量,是实打实的保护区块体积,维护网络稳定性和统一性。但以太坊区块限制Gas量,更在于限制每个区块产生时段内处理的合约计算复杂度,尽管这个合约调用指令可能只占区块很小部分空间。
Blob:Blob是专为Layer2数据设计的临时存储器,每个区块最多能携带6个Blob,Blob的数据只会存储18天。虽然被称为“区块携带Blob”,但Blob在共识层,区块在执行层,两者并非单纯主从关系,每个区块会记录所携带Blob的KZG承诺以便验证。
通过以太坊交易处理流程理解Blob:一笔交易提交到以太坊,会被首先暂存在内存池以等待节点挑选处理,然后共识层节点会选择性打包成一个区块,再送到执行层进行执行合约、验证存储区块。如果此笔交易涉及到Layer2数据,则可以在共识层打包完成后即可存入Blob,不必送到执行层。
状态树:状态树是以太坊世界状态的全局快照,记录了网络中所有账户的余额、合约代码和存储数据,是以太坊运行的核心数据结构。它的地位类似于以太坊的“内存数据库”,为每一笔交易和智能合约执行提供即时状态参考。每一个全节点都会维护一棵状态树在本地,但一般来说都会保持同步统一,这也导致每一个全节点目前至少需要1TB以上的存储空间,同时也需要具备强大的算力。这是制约以太坊效率的关键环节。
以太坊虚拟机:以太坊虚拟机(EVM)是以太坊的核心执行引擎,负责运行智能合约和处理交易逻辑。当某个智能合约被调用时,处理节点会使用这台处理器来编译、计算合约代码。可以理解EVM是一套编译、运算代码的规则,消耗处理节点的算力资源来进行合约执行。
EVM虚拟机到底如何存在:当前很多人把EVM称作一个庞大的虚拟计算机,这样容易造成一些误导。实际上,EVM就是全节点人手一份的操作指南,节点照本宣科处理代码、消耗算力、获取结果。并不是一个大房子包括以太坊所有部件的角色。
L2链:L2链有多种实现方式,但本质都是构建一条新的区块链(不一定完全去中心化),通过桥接机制链接到以太坊主链,而后定期向主链提交验证数据来保证真实可靠。也有的链不定期提交验证数据,即是一条独立的侧链,仅仅是名义上寄生在以太坊主链上,但不再拥有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篡改等性质。
以Arbitrum One链为例,本链通过一组智能合约建立在主链上。其有非常近似于主链的功能:有一系列持续生成的区块链,可以部署智能合约并执行。但出块是中心化的方式靠排序器完成。排序器还会定期打包本链上的交易压缩后提交到主链的一个智能合约以实现验证。这种模式就是Opstimistic Rollup技术。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