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了解以太币生态?因为籍此可以根据脉络追溯以太币的价值,也可以窥见其生态的脆弱地带,识别风险和危机的来源与形成逻辑。 $博时比特币(03008)$ $博时以太币(03009)$
几个重要的概念逻辑关系大致如下:
以太币虚拟机(EVM)是土壤,以太币主链是树干,Layer2链是众多树枝(或者独立的小树但根系和以太币主链相连),去中心化应用(包括DeFi)是树叶和果实,以太币(ETH)是养分贯穿整个生态体系。
本系列从四个层面入手:(1)基础层,(2)开发层,(3)应用层,(4)治理层,进行全面深入浅出的讲解。基础层请点击查看系列第一部:“以太币生态 具体是什么?(系列1/4)”,本章的主题是「开发层」如何运作?
区块的创建过程(核心):以太币区块的区块创建和维护流程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去中心化性质、排除垄断和风险的要求。当前以太币采用的PoS机制来生成区块,没有挖矿概念和算力为王,是一种竞争更为平和且需多种角色合作的模式。能指定新区块打包内容的角色为提议者(Proposer),这是每隔12秒通过随机算法指定的节点。当然节点只有通过质押以太币才能参与被抽选。而没选中的节点则作为验证者,伺机校验提议者的新区块。同时以太币正在完善PBS机制,即是Proposer Builder Separation,创建者(Builder)真正进行交易的排序、写入、打包,然后将方案提交给提议者,后者选择心仪的方案(主要根据Builder给出的竞价)进行验证然后全网广播,其他验证者验证无误后被纳入新建区块。新的区块在被全网2/3以上的验证者同意后被Finalized确认。
交易的写入过程:任何拥有以太币帐户密钥对(外部帐户)都可以发起交易,内容需要包括指定接收地址、金额或合约调用数据、费用设置等,但需要自有的节点或者第三方节点广播到内存池。内存池里都是已被提交但尚未被处理的交易。区块创建者将根据费用优先原则筛选打包交易(同时也要考虑从交易排序中寻找套利机会也即MEV),而后执行相应状态树的变更和新区块打包,在被其他节点验证通过后正式完成交易。交易可能失败,但费用不被退还,否则可能出现恶意攻击。
合约的部署过程:开发者使用Solidity语言编写智能合约代码,而后代码编译为EVM字节码(让以太币可以读懂)。部署时,开发者发起一笔特殊交易,将字节码作为交易数据发送到以太币网络,目标地址设为零地址(0x0),表示创建新合约。区块创建者收到交易后,在EVM中执行字节码,生成合约的存储空间并分配一个唯一地址(如0x123...)。这一过程消耗大量Gas,因为涉及存储和计算,Gas费用由开发者支付。部署成功后,合约地址可被用户或DApp调用,执行预定义逻辑。
交易费用的计算逻辑:以太币采用基础费用(Base Fee)和优先费用(Priority Fee)的动态定价机制。基础费用由网络拥堵程度决定,自动调整以平衡交易需求;优先费用由用户设置,用于激励验证者优先打包交易。Gas费计算公式为:总费用 = (Base Fee + Priority Fee) × Gas Used。Gas Used取决于交易复杂度,例如,简单转账约耗21000 Gas,而复杂智能合约调用可能耗数十万Gas。用户通过钱包设置Gas Limit(最大Gas量)和优先费用,区块创建者根据优先费用排序交易。基础费被燃烧销毁,无人能够得到,但以太币的供应因此得到稳定。
Layer2如何建立运行:Layer2是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区块链,一般以牺牲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属性来换取高效的性能,又通过众多验证机制来保持和主链的频繁互通,得以继承去中心化、可靠稳定的特征,达到安全与效率的平衡。以Arbitrum One这一条Layer2链为例,其建立主要涉及部署一个Optimistic Rollup系统。首先,开发者构建Layer2链的架构,包括内部执行环境、内部数据验证机制和与以太币主网的交互协议。Arbitrum One通过部署一组智能合约到以太币主网实现与Layer1的连接,这些合约管理资产跨链转移和交易结果验证。链下(也即是Layer2链内部),Arbitrum运行一个序列器(Sequencer),负责收集用户交易、执行计算(近似于以太币的区块链创建过程)并生成Rollup批次。批次数据压缩后提交到以太币主网。而后欺诈证明机制允许验证者在7天挑战期内检查Layer2链计算的正确性,若发现错误可回滚。
Layer2的分类:当前分为四大主要类别:Rollups、侧链、状态通道和Plasma。Rollups是主流方案,分为Optimistic Rollups和ZK-Rollups。Optimistic Rollups假设链下计算正确,通过欺诈证明确保安全性,适合通用DApp,属于事后验证;ZK-Rollups使用零知识证明验证交易,安全性更高但计算复杂,属于事前验证。侧链(如Polygon PoS)是独立区块链,通过桥接与以太币连接,速度快但安全性依赖自身共识,低于主网。状态通道(如Lightning Network)通过双方链下协议处理交易,仅在开启/关闭通道时上链,适合高频微交易。Plasma通过子链处理交易,定期提交根哈希到主网,但数据可用性问题限制了其通用性。Validium综合了zk技术可以实现及时确认,但交易数据存储在链下,主链只写入状态根,有中心化风险。
o 进一步看ZK rollups:链下进行复杂的计算和证明的生成,链上进行证明的校验并存储部分数据保证数据可用性。zkRollups数据可用性可以让任何人都能根据链上存储的交易数据,还原出帐户的全局状态,从而消除由于数据可用性带来的安全风险。
o Optimistic Rollups:需要上传到主链的数据较zk更多,将完整的交易列表压缩后进行提交。验证者随时能用这些链上数据重跑交易、构造欺诈证明。
Layer2优势的来源:(以Arbitrum One为例)Layer2链的优势在于大幅提升以太币的扩展性和用户体验,同时最大程度继承主网的安全性。(1)Layer2降低了Gas费用:Arbitrum One将交易处理移到链下,仅将压缩后的批次数据上链。(2)Layer2提高吞吐量:以太币主网的TPS约为14,而Arbitrum One通过批处理可达数千TPS,适合高频DApp。(3)Arbitrum One对EVM的高度兼容允许开发者直接迁移现有合约,无需大幅修改代码,降低了开发成本。(4)Layer2继承主网安全性:Arbitrum通过欺诈证明和主网合约确保链下结果可验证,任何错误可被纠正。
其实Layer2与主链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割裂,也并不完全需要通过「获得-代价」的模型来看待。某种程度上讲:以太币主链本来就是收益远小于投入的(交易处理能力为收益,全球的维护参与度为投入),Layer2是在实现让投入产出更为匹配,而并非凭空创造大量的性能。
Layer2当前瓶颈:数据存储和链间互通
- 数据存储压力:自Dencun升级以来,blob空间已被两大L2消耗超过55%,当前增长率显示仅剩6个月就将饱和,导致主网数据存储成本急剧上升。
- 费用计算不稳定:Layer2的费用计算不稳定源于网络拥堵、Gas机制的动态调整,导致用户在高峰期面临费用波动和不可预测性。
- 确认速度有待提升:Layer2将交易移到链下处理以提升吞吐量,但最终性依赖主网共识:Optimistic方案需7天欺诈证明窗口,ZK方案虽更快但计算密集,平均确认时间仍为12-24秒甚至更长。 核心在于安全优先设计,防止链下错误计算,但这与Web2部分支付场景的毫秒级响应形成反差。
- 中心化风险:多数Layer2(如Arbitrum)的序列器由单一团队(如Offchain Labs)运行,负责交易排序和执行,虽然计划去中心化,但当前中心化导致潜在downtime和操纵可能。
- Layer2间壁垒高企:跨链壁垒高企是Layer2生态的最大缺陷之一,源于其各自的碎片化和桥接复杂性,导致资产转移和互操作成本高企,用户体验碎片化。逻辑上,L2虽扩展了以太币,但每个L2如独立孤岛:资产需通过桥接合约转移,流动性池分裂,开发者需在各链复制合约,造成 bugs 和努力浪费。 原因包括缺乏统一聚合层和标准化,桥接延迟与费用(如高峰期高于交易本身)进一步加剧。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