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水秀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700字)
“商业有两种模式:一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二是教育消费者成熟。百果园选择后者。”
近期,针对百果园水果价格昂贵遭到的讨论纷纷,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亲自发布的一段回应视频,迅速引发热议。
视频中,他说道:
“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我们想告知消费者,最后是消费者自己选择……。”
“尽管水果看似平常,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却寥寥无几。即便是外观相似的水果,内在品质也可能相差四五倍。市场上,廉价水果供过于求,而优质水果却常常供不应求,这正是其价格偏高的原因。”
“我们时常听到顾客抱怨百果园价格高,但同时,我们也拥有数千万忠实会员。如果没有这些真正认可百果园价值的顾客,百果园也难以立足。”
2025年8月9日晚间,#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词条冲上热搜。一些网友纷纷给出了“你赚我钱还想教育我”、“不迎合就算了,又不是没地方买水果”、“市场会给它答案”之类回应。甚至有网友讽刺称,百果园这是在“教消费者认清自己穷”。
与此同时,跟余惠勇自诩为“消费者教育者”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百果园各地门店的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触碰底线。
2024年3月,湖北经视《3·15我们在行动》节目曝光了百果园武汉一门店的违规操作。记者暗访发现,店员将部分腐烂的苹果处理后制成高价果切拼盘,并将隔夜水果存放冰箱,次日充当鲜果售卖。
事件发酵后,百果园发布声明称,“虽是个别门店问题,但同样凸显出公司管理的漏洞和瑕疵”,“截至声明刊发时,未发现同类问题”。
正经社分析师搜索发现,其实,早在2022年5月,百果园就曾因两家门店将变质水果做成果切登上过热搜。彼时,上海市消保委还指斥其“一味追求扩张速度,疏于对加盟店的管理和监督”。
2025年8月11日,正经社分析师在黑猫投诉上输入“百果园”,相关的投诉超过3000条。其中,售卖腐烂变质水果且不退款、缺斤少两等问题较多。
就在6月7日,一位深圳网友发布投诉称,在百果园购买的榴莲没熟,想到百果园“不好吃可以申请退款”方面的宣传,就尝试申请退款,2天后竟被门店直接拒绝,期间无人与其联系。就这样超过了7天,变成了“无法三无退货”,打电话给百果园客服,只是一味和稀泥。
该网友称,对百果园已失去信任,要求退还会员费,但百果园却要在扣除消费者会员期间曾经享受的节省金额后,才把剩余会员费折算再退。
6月21日,有消费者投诉称,“在棠安路百果园接龙一个4斤99.9元榴莲,6月8日到店核销,因榴莲5斤超重部分补了接近30元,店员告知两天后可开壳食用,开后发现不仅有烂,而且口感特别差,持续联系两天后百果园告知可退回全部款项,一直到6月15日才收到两笔合计90元的款,剩余39元一直未收到,6月16日再次联系百果园,店员告知店长上班处理,持续到20日仍未有结果,20日晚再次联系问结果,店员告知尽快处理但仍迟迟未有回复。”
6月25日,百果园方面回复称:尊敬的顾客,您好,抱歉给您带来不好的体验了,已安排专员联系您未联系成功,核实订单已经部分退款成功,无法二次退款,感谢您的反馈,祝您生活愉快!
25日当天和27日,该消费者分别补充投诉称,没有收到百果园方面的任何电话联系。
讽刺的是,那些遭遇质量问题或索赔艰难的消费者,是该教育董事长余惠勇,还是该继续接受百果园的“再教育”?
从市场数据来看,百果园“教育消费者”的效果似乎并不乐观。2024年,百果园净利润为-3.86亿元,同比下降高达206.72%;全国范围内关闭了近千家门店,日均关店近3家,有媒体戏称之为把“甜水果”做成了“苦生意”。
资本市场上,顶着“中国水果零售连锁第一股”光环的百果园,2023年1月登陆港交所时,市值一度高达90多亿港元,然而,上市当天即高峰,随后就一路震荡下行,如今,股价已跌至不到2港元/股,市值已在26亿港元左右,蒸发量高达60多亿港元。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消费者不需要被教育成熟,他们只需要品质正常、价格公道的好水果。当余惠勇下次再谈“教育”,或许该多看看自己门店的监控录像——那些被店员削去霉斑的苹果,正在教育整个市场何为真正的商业本质。【《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