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好,我是villike,很高兴见到各位。
今早出门吃早饭的时候,突然决定把这个事情写出来,说干就干,写完已经深夜,你们看到文章的时候是周一早上。
6月底7月初的时候,我从上一家公司离职了,原因已是过眼云烟、不必再提,都过去了。倒是之前有读者问我,在工作中有什么感触可以分享,今天我就来讲几条,咱们就当聊天,说到哪算哪。
工作感受分享
第一条感触就很劲爆,叫做: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在上一家公司的时候,工作上难度很大,但一直都还应付得来,事实上,领导同事们对我的工作成果评价是相当高的。
就这么在公司干了一年以后,由于各种机缘巧合,股东方出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小差错,但放到公司里面,就导致公司从上到下出了很大的变动,最终影响到了我。
由于公司还处于上市阶段,也由于这里面涉及到太多敏感的事情,我在这里真的无法展开了,但我很想借这个事情——让我亲身体会、拿走我工作的事情,讲出来我的收获: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想在公司职位越高,越能体会到这一点,也只有真正自己遇到的时候,才能听到以后咧开嘴笑一笑,至于是苦笑,还是开悟的笑,我想,人跟人之间的反应会有不同吧。
当然,我还要补充一句:绝对不要因为这一条而放弃努力!在大多数人的工作中,大部分时刻你还是可以有所选择、更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现状的,我讲的这一点,是一种比较痛的领悟,如果你将来碰到了,提前听我说过,可能会冲击小一点哈。
第二条还是很劲爆,叫做:打工是没有前途的。看来我今天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了,哈哈~
你以为我开玩笑?这可是我的切身体会,我总结自己去年的文章里说过,表面上看,一家企业的高管工资(相对)高,这一点也经常被(投资)人吐槽,但事实是:
理性一点想一想就会明白,在公司里的级别越高,工资的性价比越低。
这个话题不是为了抬杠,当然有些公司高管拿钱不少、工作轻松,我是从概率层面来讲的,原因在于,通常一个人级别低的时候,工作对公司影响越小——我指的是正常履职前提下,保安把坏人放进来一把火把公司烧了,那叫没有正常履职——换句话说,个人工作的容错率比较高,一个文员今天值班日志写得潦草一些,不会太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随着级别升高,公司对你的产出要求会指数级上升,你的决策也会对公司产生长远影响,举个例子来说,董事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让公司有什么样的文化,进而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甚至生死存亡产生本质上的影响。
但是从收入角度来讲,在很长一段级别范围内,收入也会以百分比的形式增长——涨薪百分之多少,但天花板是迟早会到来的,因为公司给钱不是任性给的,而是会和市场水平作比较,去看类似公司类似职位的薪酬范围是多少,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所以,现实就是,公司对你的产出要求越来越高,而收入增长有天花板,这就天然决定了打工的局限。
以上是努力往上会碰到的问题,如果你“知足”,选择不再往上走,在如今的商业组织里,你迟早会遇到“年轻人比你更努力,你凭什么拿得比他们多”这个问题,不同的只是公司会不会跟你明着谈这个问题而已。
今天讲得来兴致了,我再偷偷告诉你们一个事情:
等你在公司到了一定的级别,你的能力依然重要,但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毕竟你下面还有那么多人帮你干活,这时候,你所在组织的“郑智环境”重要性的弹性会非常高,可以是微乎其微,也可以是“核心决定因素”。
我知道你们看的不过瘾,可惜这里我只能讲这么多,作为补充,我给你们讲本书吧,我们讲讲《三国演义》。
我大概上半年看完了这本书,准确说是上下两册,我从厚厚的大概1500页文字里,就悟出了这么个道理:
打工是没有前途的。
这本书讲了从东汉末年开始往后108年的历史演绎,整整100多年的时间里,无数人物出场谢幕,大多数人数在里面占据的全部文字就是“某君主遇到某个问题,大惊,某某人出场,“臣有一计,……”,君主大喜或不然,后者往往让某某人出门长叹而去,从此这本书里大概率不会再出现这个人了。
这100多年的历史中,大多数人都是打工人,老板也不少,最厉害的打工人——是谁?我想当之无愧是最牛CEO诸葛亮——也不过就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下场,至于诸葛孔明身后被人千古流传,恐怕对他也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了,毕竟人都死了。
反过来看,讽刺的是哪怕是像个傻子一样的刘禅,纵然留下“乐不思蜀”的骂名,至少人家做了多年的太子和皇帝,就因为他是“老板”,小时候就有副总裁赵子龙浴血长坂坡,以性命相保,长大了还有CEO诸葛亮七出岐山、最终星落五丈原……
说多了都是泪,这就是“当老板”和“打工”的差别,只是这些都隐藏在历史里、文字里,看出什么、看到多少、悟出多少,我觉得这就靠自己了。
对了,还有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翻译成现在就是“股权激励”忽悠打工人的翻版——这是我们三兄弟的天下呀!实际情况却是一个从头到尾当老大,另外两个受尽苦楚,最后结局也都不怎么好。
打工的感触今天就讲这么多,以后来兴致了再讲哈。
接下来我干啥
至于我接下来干啥,我还没完全想好,本着“正着想不明白就倒着想”的原则,不为清单是什么,我已经想好了:
不慌、不急、不委屈。
今天你们看到这里了,我再透露一个小小的秘密,如今我的非工作收入,已经可以覆盖我的家庭支出了,你管它叫财务自由或者别的什么也好,总归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只要我提醒自己,我就不需要心慌了(打了十几年工,突然不打了,心里习惯性会慌),同时我也要求自己不要着急,没想清楚就慢慢想,没找到大路就不必要奔跑,原地休息也可以。
所谓不委屈,就是一旦我觉得做某个事情会让我觉得有委屈自己的意思,那我就不做了,比如你让我去做一份想想就觉得没激情的工作,我就不会去了。
对应这个不为清单,我给自己定的大方向是“看长远,慢慢来”,方法跟投资一样:
如果我站在十年后的今天,回头看我今天的决定,我会满意吗?慢慢来的意思容易理解,就是不慌不急,重点在于让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然后再逐渐沿着这个方向努力。
到了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联想到我今年以来的一些变化了,没错,你们发现的一些变化,大多数是我在做的一些探索,今天就讲讲我的一些做法和背后的想法。
初心从未改变
我这个公众号,名字叫“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名字我是认真的,这个公众号记录的就是我逐渐实现财务自由的过程,以及伴随这个过程的生活。
就像开一个公司,如果要开得长久,甚至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就要有自己的使命,也就是公司存在的价值,做这个公众号,包括我在其他地方做分享,我一开始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你的初心是什么?
我2017年注册这个公众号,2020年开始比较多的做分享,在当年我的这篇文章里:给我所有读者的一封信,我就讲了我的初心,那是我认真思考的结果:
通过独立分析,赚取财富、追求财务自由,也希望帮他人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既然是初心,就不会改变,这么多年下来,我一直在通过自己的独立分析去做投资,也一直在把自己的思考、做法一五一十地写文章发出来,给愿意去阅读的读者参考。
做企业,要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做分享这件事情也是一样,换句话说,如果这个事情不能赚钱,我也还愿不愿意做,我依然愿意,但要明白的是:
“即使赚不到钱,也愿意做”不等于“不去赚钱”。
再说得直白点,就算付费的人不多,我也会继续做分享,但这并不等于我所有的分享都应该不收费。
我今天就一次性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像当初我在前面那封信里给大家讲广告一样。
三种收入和说明
前面说了,我的初心没有改变,上面那段话依然掷地有声,接下来的第一个问题是:
做分享,应该有财务回报吗?
我认为应该有,很简单的道理,没有什么比赚到钱给到的激励更直接了,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生意是赚不到钱、还一直为爱发电的。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要有收益,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换句话说,钱从哪来,刚好借这个机会,我跟大家讲讲我的思考和探索。
做一个自媒体,不管是以文字、语音为载体的公众号,还是以视频为载体的抖音、视频号,收入来源大概有这么几类:
第一种,流量分成,以公众号为例,你们在原创文章中看到的广告,都是腾讯提供的,叫做“流量主”收入,简单点理解,一篇文章的阅读量越大、广告的点击率越高,腾讯赚的钱越多,给我分的钱也越多,在此说明,我没有鼓励你们去点广告的意图哈,只是告诉你们这个生意的特点。
这个收入是非常少的,最好的时候,我一篇文章也就是小几百的收入,如今可能也就是几十块钱,甚至十几块钱,像我这种发文频率,一个月能有个几百块就不错了。
第二种,广告投放,这个话题我在前面那封信里写得很清楚,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广告几乎没有了,单篇广告收入也已经“脚踝斩”了,但我在那篇文章里关于广告的承诺,到今天基本思路依然掷地有声,说话算数。
为了方便阅读,我再把关于广告的关键点列一下:
1、当我发广告的时候,我这个号只是个“渠道”,并不是“推荐”,更不是“背书”,你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择就行;
2、广告的文案是广告商(也就是“特约发布商”)提供的,我已经尽量确保你明白这是一篇广告(开头没有“我是villike”;结尾有一段“声明”;作者处不是“villike”);
3、如今广告实在太少了,当年饱和时提出的3篇原创1篇广告的发文规律,已经无法实行,如今有合适的广告我就接,但总体来看,原创和广告的比例是绝对超出当时说法的。
广告的收入,如今也很少了,因为广告商也都没啥钱了,所以广告越来越少、单价越来越低,再加上我又很坚持一些东西,所以收入就更少了。
(前几天就黄了一个,我所有的广告文末都有一段“声明”,而且一定要求跟正文字体大小相同,黑色、加粗,那个广告商要求一定不能加粗,就这样,最后没谈成,我就不发了,那笔钱就这么没了,事后想想自己是有点“犟”,但再来一次,我还会这样,因为这是我写的承诺。)
第三种,付费阅读,不管是出书、还是线上文章的付费都是一样。
出书就不提了,如果你们以为出书可以赚钱,那我只能说如果一本书不能卖到10万本,赚的钱不值一提,而大多数财经投资类书籍的销售量不会超过5000本。
这里我重点说的是线上文章付费,这种方式我从2023年中开始尝试,今年以来明显提高了价格。
对于以上三种收入来源,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第一种流量的方式,等于把自己完全建立在平台的基础上,而且是从平台那里分成——你猜谁会分到大头——更不用说除非达到篇篇10W+的流量,这种收入几乎是可以忽略的。
第二种方式,我会尽量把广告“纯粹化”,但是公众号的广告天然就不是“伊利优酸乳”那种类型的,大的广告商很少会在小的渠道做投放,这是你们都看得到的事情,这个收入方式不光很多读者会诟病,我自己其实也不是很喜欢,但没办法,想要有收入,这就是之前看起来最靠谱的收入。
至于第三种付费阅读,我当然知道这种方式很难,我理解,网络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免费”,利用的就是人性中喜欢占便宜的天性,我们大多数也已经习惯了网上什么东西都免费,尤其是各种观点、信息,那么多免费的渠道、那么多免费的公众号,我去点开一下都是给TA面子了,凭什么要给钱?
答案很简单,既然要给钱,那一定要有价值,抛开读者和我之前的情感价值不谈,这个价值就是:我的分享,是实打实的赚钱的实盘。
你们关注我的时候都会看到,我这里有三类内容,我的实盘和交易记录,我的公司分析,以及我的阅读感受(这部分以后我可能会升级一下,变成随便聊聊的内容,目前想法是涵盖对新闻热点的观点、书籍阅读感受和生活感受分享),如今收费的只是我的实盘和交易记录,其他内容还是不要钱的。
如今A股账户的中位数是10万,过去十几年,我的账户年化收益率跑赢指数十几个百分点,就按照10%超额收益率来看,我的实盘可以有10万乘以10%等于1万的超额收益率,至于说收费多少合适,那就见仁见智了,就算有一个读者真的完全符合前述情况,也肯定不是全是我的功劳,所以我就取了个20%的比例,也就是2000元1年,这种按年付费具体的途径,我在最近几篇付费文章里都有写。
再结合过去十几年的实盘和交易文章情况,以及“零售要比批发贵”的溢价,单次价格的199就是这么一步步算出来的。
这种模式对我来说,最关键的是我的实盘要有超出指数的超额收益率,这也是我自己投资的关键,我的全部注意力都会放在这上面。
对读者来说,最关键的是我的实盘的真实性,关于这一点,我投资十几年、公开展示每一笔操作至今也已经5年了,真实性你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数据都摆在那里了。
说得再直白点,如果我的实盘是可信的,我这里的付费阅读,就是绝对有价值的。
今天来了兴致,说得实在不少了,差不多就到这吧,8月会是一年中我最忙的两个月之一,半年报密集出炉了,持有和感兴趣公司的半年报我都会分析和写文章的哈。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