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存钱还是先投资?

伍治坚证据主义
08-18

那天有一个投资者朋友问我:现在有没有什么稳赚不赔的热门投资?AI概念股?黄金?比特币?我没有急着回答他,而是也给他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明天你被裁员,你手上有没有能撑三个月的应急金?这位朋友认真想了一下,然后露出尴尬的笑容,承认说还真没有。

如果连三个月的应急金都没有,对一个中产家庭来说就是裸泳的节奏:当潮水退却时,裸泳者的尴尬被一览无遗。过去几年中国经济放缓,不少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跟着腰包抽筋:工资涨不上去,能保住工作已经万幸,但房贷、车贷一样没少,孩子教育、父母医疗、日常开销统统压在身上。这期间,旅行少了,换车的计划搁浅,所谓品质生活都降格成了先保命活下来

美国著名理财专家Dave Ramsey 在其畅销书《The Total Money Makeover》中强调,任何一个家庭首先应该建立三到六个月生活费的应急储备【4】。在有足够的应急储备之后,最好可以把家庭收入的 15% 定期投入养老金账户或其他税收优惠账户,以确保储蓄与投资两不误。这话听起来老气横秋,却道出了理财的本质。在风高浪急的市场里,那笔看似不起眼的储蓄,才是让你安然过冬的羽绒服。

这个道理,对于投资本金不多的年轻人,更加重要。这背后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起步资金对幸福感的影响远超想象。理财顾问尼克·马吉乌利在其文章中援引研究指出,拥有2000美元应急金的人,财务幸福感提升21%2】。疫情期间应急储蓄少于5000美元的人,比有超过5000美元储蓄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高出52%;储蓄不到2万美元和储蓄超过2万美元的人,两者患抑郁症的概率差距高达49%2】。这些数据说明,第一桶金的力量就像搭建大厦的地基,虽然不起眼,却决定了整栋建筑的稳固程度。没有这笔钱,任何投资策略都像是在沙滩上盖房子,一阵海浪就能摧毁。

很多人没有理解的朴素事实在于,真正的有钱人往往比你想得更低调。美国的畅销书《邻家的百万富翁》里提到一组有趣的数据。美国百万富翁最常驾驶的汽车,不是奔驰、法拉利或者兰博基尼,而是丰田(12.5%)、本田(11.4%)和福特(9.0%3】。也就是说,真正积累财富的人,并不是因为口袋里钱多就大手大脚,而是懂得让钱用在刀刃上。他们会把钱放进能保值增值的地方,而不会用来买那些光鲜却无法增进财富的东西。这就像村里的老农种稻田:他不会把宝贵的水资源用来灌溉田边的观赏花,而是集中灌溉稻田,让稻谷茁壮成长、结出粮食。他深知未渴先掘井的道理,储蓄如同开井,为未来可能的荒年做好准备。理财高手也一样,把钱用在粮田,比如低成本投资与资产本身,而不是浮华的花朵。这样才能让储蓄和投资根植生长,而不是浮于表面。

同时,聪明的理财高手时刻提醒自己避免高成本的陷阱。加拿大知名理财作家,畅销书《The Wealthy Barber》【5】的作者大卫-奇尔顿在一档节目中提到,加拿大的共同基金费用高达每年2%2.5%,甚至超过3%1】。长期看来,高昂的管理费就像蛀虫啃噬你的投资收益。因此奇尔顿提醒广大投资者严格关注自己买的理财产品的投资费用,尽量购买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和ETF

同时,他指出很多人大大低估了自己家庭的刚性支出。比如自家住的房子,每年维修和更新的费用可能会达到房屋价值的1%甚至更多。然后再加上全家需要的保险,以及各种税费。这些保费和税费的年增长率,很可能会超过平均通胀率1】。如果我们忽视这些日常成本,再盲目跟风投资热门赛道,很容易陷入富表穷里的尴尬境地。

理财不仅是数字游戏,更关乎情绪。行为经济学研究指出,有应急金的人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更加淡定;而缺乏缓冲的人则容易被恐慌和贪婪左右,做出冲动决策。大卫-奇尔顿指出,很多家庭本该存下10%15%的收入,却因为享受低利率环境,养成透支消费习惯【1】。马吉乌利的统计也提醒我们:全球有40%的人净资产不足1万美元,另外有43%的人的净资产在1万到10万美元之间【2】。也就是说,全球80%以上的人的净资产不到10万美元。贫富差距的关键,不在于一次押中黑马,而在于长期坚持储蓄和控制支出。

有人也许会说,大环境这么不确定,又有什么用?确实,我们无法左右美联储的利率,也无法预测AI泡沫何时破灭,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是否提前准备安全垫,是否愿意花时间学习理性投资。宏观经济就像天气预报,说不准;理性投资则像出门带伞,你不能控制天气,却可以决定是否淋雨。倘若把全部身家押在所谓风口上,就像在暴雨天穿着拖鞋横穿马路,稍不留神就会滑倒。

几千年前,孟子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今天的理财其实延续了相同的哲理:节制欲望、合理规划,才能让幸福自然而然地浮现。那些问我明天买什么股票好的读者朋友们,其实也可以同时问问自己:账户里有没有为失业、看病、子女教育准备好的现金?每个月的房贷和车贷占据了家庭收入的百分之多少?是否清楚自己购买的基金每年收多少费用?当这些基础问题得到满意的回答后,再去讨论AI和热门投资也不迟。

投资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真正积累财富的人,懂得先修渠,再引水的道理,先把基本盘打牢,再谈后续收益。中国古话讲未雨绸缪,就是这个道理:先准备屋顶的瓦片,等雨真的下来了,才不会被淋得透湿。理财高手也是如此,先储备应急金、打好稳健投资的地基,再把高风险投资当作增色之笔,这样财富才有根基,才能经得起风雨。

在信息纷繁的当下,最可靠的投资不是追逐风口,而是先磨练自己的理财素养与自制力。古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打好基础才能走得更远。与其追问哪只股票能一夜翻十倍,不如先把储蓄、节制和长远规划这些根基筑牢。根深方能叶茂,有了安稳的根基,财富之树才可能四季常青。

参考文献:

1Rational Reminder播客访谈:DaveChiltonThe Wealthy Barber》。https://rationalreminder.ca/podcast/3702NickMaggiulli,《The First $10000 is the Most Important》。https://ofdollarsanddata.com/the-first-10000-is-the-most-important/3Thomas J. Stanley and William D. Danko,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The Surprising Secrets of America’s Wealthy, Longstreet Press, 1996.

4Dave Ramsey, The Total Money Makeover: A Proven Plan for Financial Fitness, Thomas Nelson, 2003.

5David Chilton, The Wealthy Barber: The Common Sense Guide to Successful Financial Planning, Stoddart Publishing, 1989.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