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私募信贷(Private Credit)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资产类别,各类基金公司纷纷推出各种夺人眼球的产品,主打“高收益、低波动、低相关性”的卖点。 最近一位读者给我发了一份M基金的宣传材料,便是其中的代表案例。宣传材料里充斥着“年化目标收益9–12%”“顶尖管理人”“高度分散”“稳健月度分红”等吸引眼球的字眼,听起来仿佛是一份风险与回报兼得的“完美答案”。 但仔细剖析,这类产品并没有宣传中看上去那么美好,甚至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极易误导普通投资者。本文将逐条分析,解释为什么投资者在面对这种产品时必须保持高度谨慎。 一、目标回报只是水中月,缺乏真实可验证的业绩纪录 M基金宣传的“预期年化收益率9–12%”,看似诱人,但问题在于,这只是一种假设性的目标,并非真实的历史回报纪录(track record)。任何基金经理都可以轻易写下一个目标数字,甚至通过回测或模拟组合来“证明”其可行性,但这与投资者最终能拿到手的实际回报并无直接关系。 投资者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基金成立以来的净值表现和分红记录,即真实的、经过审计的回报数据。而在M基金的资料里,几乎看不到透明的业绩披露,只有“预计”“模拟”“目标”这样的表述。对投资者来说,这些都是空中楼阁,等同于画大饼。 比如我们看这段宣传材料某页底部的小字注解:注:M母基金预计于2025年X月成立。所述业绩基于投资组合目标资产配置自2022年X月起的回测回报进行模拟,所述业绩未包含以下费用: a) M母基金层面的费用, b) M相关费用。 我不知道有多少投资者会去认真读这些小字。我在这里给你翻译一下:1)显示的业绩是回测的(并且只有短短的3年),就是电脑模拟出来的,并非真实回报业绩。2)该模拟回报没有扣除各种费用,并不是投资者能够最终落袋拿到手的回报。那么在扣除费用后,投资者能够拿到多少呢?你自己去算喽。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纸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