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科两金撑起四成市值,该高兴还是担心?

伍治坚证据主义
08-21

在华尔街流行一句玩笑:“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那八成你买的就是科技股。”放在今天的美股上,这句话格外贴切。标普500的前十大成分股,合计占到整个指数市值的40%。其中有八家都被贴上了“科技”标签,剩下的两家是银行股。更夸张的是,自今年4月市场见底以来,这十家公司贡献了标普500超过一半的涨幅。换句话说,美国股市的表现,几乎就是“科技股”的代名词。

乍一听,这没什么问题。毕竟,这些巨头真金白银地在赚钱:它们贡献了指数过去一年三分之一的收入增长、一半以上的利润增长和资本开支增长。没有它们,标普500的盈利恐怕要黯淡不少。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把钱投到能赚钱的公司里不是理所当然吗?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英伟达、Meta……这些名字就像是当代经济的代名词。

可问题在于,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再结实的篮子也容易让人心里打鼓。市场高度集中,本身并不是罪过,但如果集中在同一条叙事链上,风险就会被成倍放大。这就像一辆跑得飞快的高铁,列车加速没错,但所有人都挤在头两节车厢里,一旦刹车,受冲击的也正是这里的人。

我们先说说“集中”的好处。赢家通吃往往是市场效率的体现:谁能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谁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快的增长。这些利润会反映到指数里,让指数投资者轻松享受红利。从社会层面看,资本集中到最有生产率的企业,也能加速新技术的扩散,比如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等。集中度上升,本质上是经济力量的一种投票结果。

但坏处同样明显。第一个风险是系统性脆弱点加大。当指数的涨跌几乎由几家企业决定时,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放大成市场大事。比如英伟达,市值已高达4.4万亿美元,比整个英国所有上市公司加起来的市值还要大。倘若未来AI的商业回报低于预期,这家公司市值哪怕跌去三分之一,就是1万亿美元蒸发。这种冲击不是单一公司的股价波动,而是足以撼动整个市场的地震。更别忘了,今年全球三分之一的风投资金都投在AI赛道上,一旦链条断裂,冲击不仅限于公募市场,还会波及私募和信贷领域。

第二个风险是政策与监管的刀口。公司越大,越容易成为政策博弈的目标。从反垄断到数据隐私,从劳动保护到地缘政治,监管一旦收紧,打击的就是这些巨头。过去石油巨头的辉煌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年标准石油几乎垄断美国的石油产业,后来被拆分成几十家公司,才结束了它的霸权。今天的科技巨头,已经在广告、搜索、电商、社交、云计算等领域形成了事实上的寡头地位,自然会吸引政策制定者的注意。

第三个问题是投资者的“多元化错觉”。表面上,买标普500好像持有了500家公司,风险分散;但实际上,前十家已经决定了整个指数的脸色。当“八科两金”占了40%权重时,指数的表现更像一个“科技+金融ETF”,而不是多元化的股市。真正的分散化被悄然侵蚀,投资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所有赌注都压在同一张桌子上。

更麻烦的是,“科技股”这个大筐,本身就是个偷懒的分类。苹果是硬件+服务,微软是软件和云,英伟达是芯片,亚马逊一半是电商一半是云,Alphabet靠广告收入起家,Meta也是广告平台,特斯拉说到底还是汽车制造。把它们全都归为“科技”,在投资逻辑上很危险。因为它们的盈利来源、监管风险和宏观敏感度完全不同。

举例来说,Alphabet 2024年超过75%的营收来自广告收入,它更像一家广告公司外加一个高速增长的云服务公司。亚马逊的营收主要是零售,但利润发动机却是AWS云服务,而广告业务又是另一块增长快、毛利高的新现金牛。你说它是电商?是云公司?还是广告平台?答案是三者皆是。如果只用“科技”二字一笔带过,就容易让投资者误判风险。

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例子。19世纪末,美国铁路公司长期主宰股市市值榜单。铁路扩张确实推动了经济,但也让市场几乎完全暴露在单一行业上。后来,技术替代和反托拉斯打击,让铁路股迅速衰落。上世纪80年代,能源公司在标普的权重一度高达两三成,但在油价下跌和利率高企的环境下,能源股经历了长期回落。1970年代的“漂亮五十”,则是估值集中在少数“永远成长”的蓝筹身上,结果在73–74年的熊市里,这些公司跌得更狠。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更是经典案例:估值和权重齐飞,但盈利缺位,结果纳指腰斩,标普也陷入十年“零回报”。2006–07年金融板块权重曾超过22%,随后住房泡沫破裂,整个系统受到重击。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当一个行业既是市场权重中心,又是叙事中心时,结局往往不妙

当然,现在的情况并非完全一样。今天的巨头是真赚钱,有厚实的现金流和护城河。这让它们和2000年的“PPT公司”完全不同。微软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居标普前十,从未缺席,就是网络效应和长期竞争力的最好例证。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当下的集中等同于泡沫。问题在于,当市场上所有故事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时,哪怕基本面稳固,也会让系统更脆弱。就像把整个工厂的电闸都接到一台超强主机上,效率惊人,但停电的风险也集中在同一个点。

那么,投资者该怎么办?第一步是改掉行业偷懒的习惯。别再用“科技”一词把所有巨头打包,而是要按照现金流来源贴标签。Alphabet是广告+云,亚马逊是电商+云+广告,苹果是硬件+服务,英伟达是芯片+AI基础设施。这样分类,才能看清它们在利率、监管和周期上的不同风险暴露。第二步是备好降落伞。在配置里确保全球范围的多元分散,有美国股票,也有其他国家的股票。有股票,也有债券和房地产等其他资产。这样,至少能在“叙事反转”时有个缓冲。

眼下的股市有点像《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都被AI和科技巨头的故事吊着,觉得前路永远甘甜。可真到了梅园里,才发现能解渴的梅子远远不够。八科两金撑起的繁荣,既是实力,也是一种脆弱。一旦故事破碎,就可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投资之道不在热闹喧嚣,而在居安思危。唯有在“风平浪静”时系好安全绳,才不会在波涛骤起时手足无措。

参考资料

【1】FT Unhedged Podcast, Transcript: Is the market too concentrated?, 2025年8月19日. https://www.ft.com/content/2652beb6-c6b8-488e-b189-c1ec926d584b【2】MSCI & S&P Dow Jones Indices, GICS Reclassification — Creation of Communication Services sector, 2018年9月24日. https://www.msci.com/documents/1296102/1339060/GICS-S%26P-Dow%2BJones-Indices%2Band-MSCI-announce-updates-to%2Blist-of-companies-changing-due-to-revisions-to-the-GICS-structure-September-2018.pdf【3】Alphabet Inc., Form 10-K for FY2024, 2025年2月.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652044/000165204425000014/goog-20241231.htm【4】Amazon.com, Q4 & FY2024 Earnings Release, 2025年2月6日. https://ir.aboutamazon.com/news-release/news-release-details/2025/Amazon-com-Announces-Fourth-Quarter-Results/default.aspx【5】Adweek, Amazon’s Ad Revenue Was $56 Billion Last Year, 2025年2月6日. https://www.adweek.com/commerce/amazons-ad-revenue-was-56-billion-last-year/【6】Bespoke Investment Group, Historical S&P 500 Sector Weightings. https://www.bespokepremium.com/interactive/posts/think-big-blog/historical-sp-500-sector-weightings【7】Jeremy Siegel, Valuing Growth Stocks: Revisiting the Nifty Fifty, 2005. https://csinvesting.org/wp-content/uploads/2015/11/valuing-growth-stocks-revisiting-the-nifty-fifty.pdf【8】Harvard Business School Library, Railroads and the Stock Market. https://www.library.hbs.edu/hc/railroads/finance.html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 老汉特朗普
    08-23
    老汉特朗普
    所以说英伟达是未来!是希望!抓住最后一次暴富机会,全仓干英伟达!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