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是真正的答案么?(下)

伍治坚证据主义
08-24

在《平等是真正的答案么?(上)》中,我回顾了《平等之魂》(The Spirit Level)的核心论点,并指出它的相关性证据存在局限:平等更多是一种富裕、安全社会的“奢侈品”,并非普世可行的政策目标。北欧国家的平等是历史、资源与地缘政治环境的产物,而非所有国家都能效仿的蓝图。

那么问题来了:在富裕、安全条件最完备的国家——美国,这一理论为何却失灵?为什么作为全球最富有、最安全的国家,美国仍然是经合组织中最不平等的成员?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美国例外”。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却也是发达国家中最不平等的。如果财富与安全是实现平等的先决条件,美国本应率先进入“平等成熟期”。但事实恰恰相反:美国长期容忍巨大的贫富差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从历史、帝国逻辑与文化三个角度来审视美国。

并非历史唯一

美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容忍不平等以追求财富的国家。历史上有许多类似案例:

  •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疯狂追求工业化与殖民扩张,城市底层陷于贫困。

  • 改开后的中国:明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增长为先。

  • 罗马帝国:依赖征服与贡赋维持社会运转,国内贫富悬殊。

美国并不独一无二,它只是延续了大国与帝国的典型轨迹:优先扩张与创造财富,暂缓甚至忽视平等。

必须持续扩张的帝国

美国的社会契约不是基于平等,而是基于“明天会比今天更富裕”的承诺。这支撑了“美国梦”:人人都有机会成功。只要前沿不断扩展——铁路、石油、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梦想就有可信度。

但反过来,这也让美国的模式更加脆弱。如果增长停滞或技术领先地位丧失,美国梦的幻象就会破灭。罗马停止征服后,粮食与财富不再流入;英国失去全球霸权后,才转向福利国家。美国如果不再是世界财富与创新的引擎,也将面临同样的困境。

阻碍再分配的文化根源

为何不学习北欧模式,建立平等社会契约?这里美国的确有其独特性。它在文化和历史上深植了反对再分配的基因:

  • 利益固化:金钱政治与游说让富人阶层牢牢把控政策。

  • 未完成的南北战争:种族裂痕长期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团结,福利被种族化为“施舍给他们”,而不是“帮助和我们一样的其他国民”。

  • 个人主义文化:新教伦理与边疆神话强调自立,把平等视为软弱。

  • 宗教与民族主义:福音派与保守政治往往为不平等寻找道德合理性。

因此,美国即使富足安全,却始终无法像欧洲或北欧那样转向集体主义的平等契约。

一个无法复制的模式

美国的模式可能适合自己,但不能轻易复制。美国之所以能够承受不平等,是因为它具备独特的条件:

  • 站在技术前沿(互联网、半导体、AI、生物科技、航空航天)。

  • 掌控全球金融体系(美元霸权)。

  • 提供全球安全保护(北约与亚太同盟)。

其他国家若要模仿,就必须与美国争夺头号霸主地位。如果一个国家容忍不平等、追求增长、挑战美国科技和经济优势,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战略对抗。

换句话说,美国的模式只在它独霸全球时才行得通,别人模仿就是与美国竞争。

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美国可以继续容忍不平等,只要它仍是全球技术领导者。Nvidia的GPU、OpenAI的AI、波音与SpaceX的航天、生物制药……这些霸权成果买来了制度合法性。

但其他国家不能照搬。对于他们而言,正确的道路是平衡

  • 追求增长与创新,但不依赖霸权与无限扩张;

  • 控制不平等在可承受范围内,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信任。

北欧、西欧与部分东亚国家走的正是这条“平衡之路”。他们未必全球第一,但他们的社会契约更有韧性。

美国是帝国,而非榜样

美国并不完全独特,它遵循着历史上帝国的老路。但在今天,它确实有一点独特:它的不平等模式只有在保持全球第一时才成立。一旦失去领先地位,美国梦就会失去遮羞布。

对其他国家而言,教训清晰:不要模仿美国。没有霸权与全球领导地位,美国式的不平等模式只会带来动荡。可持续的道路不是“美国梦”,而是增长、创新与可控平等之间的平衡。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