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新氧(SY.US)股价大涨9.43%,收于4.06美元/股,总市值达到4.03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仅在一周前,公司刚刚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却显示,二季度营收为3.79亿元,同比下降7.0%
财务表现的反差,背后是商业模式的重构。新氧不再依赖平台广告和信息服务作为核心收入来源,而是把重心逐步转向直营诊所的线下医美服务。
二季度,线下医美服务收入同比暴增426.1%至1.44亿元,首次超过平台广告业务,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自2023年第一家“新氧青春诊所”开出以来,新氧已在全国九大核心城市落地34家门店,其中25家单月实现现金流为正。
2024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连锁化与合规化浪潮加速席卷。线上平台在整体盘子中收入有限,真正的交易额与利润正逐步沉淀至线下机构,资本与玩家们的下注点也随之转移。
“我们这是在革自己的命,用新业务逐步替代老业务,为公司留出更大的生存空间。”新氧创始人兼CEO金星如此定义这场转型。但能否穿越周期,仍待更长期的市场回响。
线下医美首超线上,新氧四年转型迎来拐点?
新氧科技(NASDAQ: SY)最新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线下医美服务在二季度表现突出,首次跃升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
“从2021年开始布局整个集团的业务转型,可以讲为了这一天我们已经等了4年。”新氧创始人兼CEO金星在媒体沟通会上如此形容这一进展,并将其视作连锁业务阶段性的里程碑。
财报披露,线下医美服务营收达到1.44亿元,同比激增426.1%,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直营门店扩张带来的量能释放,是驱动这一变化的核心因素。截至6月底,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重庆、长沙等九个核心城市开出29家品牌医美中心,其中已有25家实现单月现金流为正,公司计划在年底前进一步增至50家。
与之对应的,是用户侧指标的显著改善。财报显示,到店认证治疗次数同比增加近五倍至6.74万次,活跃用户规模突破10万人,是去年同期的六倍多。由此可见,线下门店的作用正从单纯的收入贡献,延伸到用户留存和复购的长线价值。
不过,线下扩张带来的现金消耗和成本压力同样显而易见。财报显示,医美服务成本在本季度高达1.09亿元,同比激增405%。公司整体毛利降至1.9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52亿元明显下滑。同时,二季度末现金及短期投资余额为9.986亿元,较去年底的12.532亿元减少超过20%,库存也因扩店而增加至2.42亿元 。换言之,新氧正在承受典型的“重资本换规模”的阶段性压力。
与其他零售行业相比,医美门店的复制存在更高的门槛。每一家门店都被视作独立医疗机构,需要单独申请牌照,个别门店审批周期长达一年;同时,医疗团队的组建、磨合与服务质量提升也都难以一蹴而就。这些结构性约束决定了扩张并非纯粹的速度游戏。
因此,新氧在线下战略上保持谨慎。目前公司门店全部为直营。金星强调,医美服务与用户信任高度绑定,在数字化与中台体系尚未成熟前,公司不会以牺牲质量换取速度。新氧的逻辑是先通过直营建立标准化流程与数字化能力,再逐步引入加盟作为补充,从而在规模化扩张和服务品质之间寻求均衡。
线下放量线上承压,“此消彼长”账本背后的业务重构
2024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并在2025年继续增长。行业商业模式趋于稳定:线上平台在整体盘子中的收入体量有限,主要依赖广告投放、流量分发及供应链合作;而线下机构则掌握了绝大部分交易额与利润创造,连锁化与合规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在此背景下,新氧并未把赌注放在流量和加盟速度上,而是选择向下游诊所延伸,同时把上游产品和工厂纳入体系,打造“产业垂直整合”模式。金星比喻平台业务如同“收租的商场”,依赖广告费来分配流量;而如今的To C模式,则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生意,靠服务与口碑决定市场份额。
过去三年,新氧的落子路径清晰:通过收购光电设备、代理爱拉丝提玻尿酸产品,再到签下多款针剂,公司逐步在供应链上建立纵深,以降低成本端波动。与此同时,自2022年起推出“新氧优享”虚拟连锁,把获客、供应链、定价和培训集中到中台,以实现门店的可复制化。到2023年,第一家“青春诊所”开出,切入点选择在抗衰领域。金星解释,相较于“变美”等更强调个性化的需求,抗衰更容易形成统一的诊断和治疗路径,因此具备标准化基础。但他也坦言,医美整体仍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业。
线下医美服务继续放量,与此同时,传统平台和上游业务的比重显著下降。二季度,信息与预约服务收入同比下滑35.6%至1.35亿元,医疗产品及维护收入同比减少28.1%至7,600万元。这反映出机构在广告投放与产品采购上的意愿减弱,也使得公司整体收入结构出现“此消彼长”。
对于这一矛盾,金星认为平台和上游的客户仍是医美机构,而公司自营连锁天然与之存在竞争,这种“左右手互搏”必然在财务上有所体现。但他同时强调,从长期看,线下业务能沉淀优质用户,并为平台导流,从而在不同业务之间形成协同共赢。
巨头入局,医美行业真正的护城河在哪里?
在新氧持续加码线下的同时,互联网巨头也在加速进入医美赛道。美团和京东均已将医美列为重点业务,前者通过本地生活入口做获客与验证,后者则依托电商体系切入供应链和自营诊所,试图把医美嵌入原有生态。
不过,金星并不认为新氧与巨头之间是正面竞争。他举例新氧的青春诊所同样入驻了美团。线下诊所的逻辑与线上平台截然不同——线上容易形成寡头格局,而线下更接近“百花齐放”,机构各自依赖人群定位与服务差异化生存。在他看来,线下的关键并非盯紧对手,而是持续打磨服务质量与交付细节。
金星表示,新氧当前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千店连锁”。“我们之所以有信心达成这一目标,是因为前期已在供应链和中台建设方面进行了系统布局,并且持续加大了在数字化领域的投入。
与此同时,新氧也将AI视为未来的重要变量。目前AI主要应用在两个场景:其一是“医美管家”,帮助用户完成咨询、预约和术后随访;其二是质量监控,用来确保医护及咨询人员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金星认为,AI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在他看来,诊断与操作的自动化才是真正的未来突破。如果机械臂能够在标准化方案下执行治疗,其稳定性和精确度甚至可能超越人类医生。金星预测:“在AI的推动下,未来可能会诞生超过十万家的超大规模连锁企业。”
从长期看,医美行业真正的护城河并非流量入口,而是交付体系的稳定性。标准化诊疗方案、可复制的连锁模式、稳定的医生团队,才是决定医美服务能否形成长期壁垒的核心。平台型玩家和线下连锁的差异化路径,也意味着行业竞争将逐渐从“流量之争”走向“交付之争”。
来源:腾讯财经
作者:杨心玥 编辑:刘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