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上证3800突破2015年高点,谈谈投资和人生》,让我突然好奇,想考证一下3800点是不是2015年高点。果然,2015年高点是6月的5178。在此更正一下。
这篇文章正好借此聊一下过去的大牛市的原因,以及一些感想吧。
1. 第一次大牛市:1992年5月 · 1429点
改革开放,南巡讲话,激发信心。
稀缺“老八股”,供需失衡。
取消涨跌停板制度(T+0且无涨跌幅限制)。
见顶原因:
IPO大扩容:发行大量新股,打破供需平衡。
短时间指数暴涨,积累巨大获利盘,风吹草动引发踩踏式出逃。
2. 第二次大牛市:1993年2月 · 1558点
企业盈利情况:经济高速发展,企业盈利改善的预期强烈。
市场情绪与资金情况:社会资金开始大规模涌入市场。
见顶原因:
为抑制当时通货膨胀,央行提高利率,影响市场的流动性,提高无风险收益率(如定存),使得股市吸引力下降。
3. 第三次大牛市:2001年6月 · 2245点
网络科技泡沫,A股市场也疯狂炒作“网络股”、“科技股”概念。
“5·19”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六点意见》。
见顶原因:
科技泡沫破裂: 纳斯达克指数崩盘,科技股寒冬。
按市价减持国有股为社保基金筹资。
互联网泡沫,笔者只是听说过,当时网易股价好像都0.11美金了。有看到过丁磊和段永平谈到当时这个情况。其实就是许多互联网都是概念,没有真正的业务,最终概念的泡沫破裂了。
4. 第四次大牛市:2007年10月 · 6124点(迄今历史最高点)
企业盈利情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利润大幅提升。
股权分置改革: 解决非流通股问题,统一所有股东的利益。
国际情绪与资金:人民币升值吸引国际“热钱”,推高人民币资产价格。
国内情绪与资金: 居民储蓄搬家,基金发行火爆,散户踊跃入市。
见顶原因:
估值: 市场平均市盈率高达70倍以上。
资金: 央行连续多次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全球金融海啸。
2007年,笔者只是听一些朋友描述过,并没有真正参与过,2007年-2010年最大的印象有几个。第一个是美国次贷危机后,第二年国内找工作都非常难。第二个是美国次贷危机后,中美都推出了大金额的刺激计划,房地产之后迎来了巨大幅度的上涨,而且维持了多年资金面影响大于基本面的上涨。第三是,如果第一次入市赶在次贷危机以前,且资金巨大,能没有在这一次受波及产生巨额亏损,其实还相当不容易啦。
5. 第五次大牛市:2015年6月 · 5178点
杠杆配资: 融资融券(场内杠杆) 和场外配资(场外杠杆)。
央行处于降息周期,市场流动性充裕,资金成本低。
并购重组活跃,尤其是涉及互联网概念的股票被疯狂炒作。
见顶原因:
严查场外配资,清理违规的配资账户。强制平仓。
估值: 中小盘股、创业板股票市盈率高达百倍甚至数百倍。
笔者是2011年以价值投资初学者身份进入股市。前几年都在研究调研、财报、能力圈等最基本的概念。直到2025年,笔者也不敢说自己对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理解多么深刻,因为没过几年,都会理解再多一些,所以今天觉得理解的还不错了,过几年可能发现还是可以优化。
2015年当时对笔者最大的挑战就是,价值投资好像阶段性失灵了,整个市场都已经不再关注估值,企业经营情况,全都在关注故事,概念,甚至是某某小道消息之类的。
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2024年国庆的时候我觉得是突然上涨。没什么迹象。但是2025年其实在8月份上涨引发很多人重点关注之前,我觉得已经发生了很多像2015年那样的事情,比如很多我当时就曾经看过的一些热门股又突然暴涨,这种迹象其实几个月前就有了。
6. 第六次结构性牛市:2021年2月 · 沪深300指数 5930点,上证3731
“核心资产”(各行业龙头白马股)和部分赛道股(如新能源)上涨。
“核心资产”逻辑: 在经济不确定性中,龙头公司抗风险、持续成长。
资金层面:为应对新冠疫情,全球大放水,追捧优质资产。
结构层面:公募基金火爆,“爆款”频出,大量资金通过基金涌入龙头股。
见顶原因:
估值达到高位: 成分股估值普遍处于历史最高分位数,性价比降低。
经济复苏,流动性最宽松的阶段已经过去。
“抱团松动”与负反馈: 股价下跌,基金赎回,被迫卖出股票,从而进一步加剧股价下跌,形成负反馈循环。
2021年新进入市场的人普遍也都是高点进入的,大多集中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初。其实每次牛市来临,大量的资金都是牛市中后期进来的。做到理性,做到独立思考,做到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并不容易。
7.总结与共性规律
估值: 当平均估值(PE/PB)远高于历史均值和国际水平时,意味着价格已严重脱离价值。
投资者行为与情绪: 牛市顶部伴随着极度狂热、贪婪和“散户大军”的全面入场。当最后一批买家都买入后,市场也就失去了继续上涨的动力。
外部因素: 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通过情绪和经济传导。
资金: 无论是加息、提准还是“去杠杆”,一旦收紧流动性,资金变少。
8.2025年8月25日,3883时的备忘
今天收盘上证指数3883,我看我关注的不怎么热门的股票都要普涨了。说实话,这和2015年还真的很像。难道真的10年有个周期轮回么?让我不禁想到十天干就是每十年一个循环。
当我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发,现在这种行情还有什么可以买么的时候。我想到2015年的时候,我曾经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10年过去了,回看2015年的自己,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2015年那轮市场下跌以后,我抱着巴菲特的书反复阅读,然后发出感叹,原来巴菲特是这个意思啊。
在这十年中,最大的收获不是股票投资赚了多少钱,最大的收获是每隔一段时间,回看自己的投资之路,都能看到自己以前对价值投资哪里理解的还是有偏差,每隔一段时间还有对某个概念比如安全边际有一点新的认知和体会。
我也清楚的认识到,投资,或者说价值投资,是一个无止境的事。在和朋友讨论他的专业的时候,我也意识到,投资到一定程度,就如同自我修养或自我觉悟一样,或者像优秀的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一样,或者如中华精髓的儒释道等文化一样,都是需要持续在事上练的、是没有止境的最终也是和各种精髓的文化相通的。
这些年,虽不如芒格先生读书那么勤奋和高效,但也养成了涉猎各种学科的好书的习惯,相对我个人来说,读书的效率提升了很多。
最后,把我今天写在本子上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
不赔钱的三条原则:
1.别买烂公司:如果是真的烂公司,再来一轮牛市也不一定能回本。如果是烂公司,亏损也要卖出。
2.别因为下跌亏损而卖出真正好的公司。
3.别买在市场情绪和估值高点。
赚钱的三条原则:
1.买好公司,买能力圈内自己能看懂的好公司。
2.买安全边际足够的公司。
3.在估值过高的价格卖出,若估值没高过自己看懂的长期估值则持有。
我个人觉得,不赔钱的三原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赚钱的三条原则,比不赔钱的三原则更难执行。
有时候自以为自己执行的是赚钱原则,实际上连不赔钱原则都没有执行好哦。
精彩评论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