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1.75亿美元:中国Biotech完成赴美借壳上市

牛唐
08-25

2025年7月,在生物医药领域,有3家公司采取IPO形式上市,3家公司宣布借壳上市。

一、IPO上市

7月,仅有3家公司生物医药公司以IPO的方式赴美上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Biotech IPO市场的冷淡。

三家公司中,值得关注的是两家医疗设备科技公司:Carlsmed与Shoulder Innovations。

1、Carlsmed(NASDAQ:CARL)

7月23日,Carlsmed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5美元,发行670万股,融资规模超1.005亿美元。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医疗科技公司完成IPO:可穿戴除颤器制造商Kestra Medical在3月完成了2.02亿美元的IPO、人工胰腺公司Beta Bionics在1月完成了2.04亿美元的IPO,而全球人工心脏头部企业SynCardia也已经递交了招股书,计划在下半年上市。

Carlsmed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商业化阶段的医疗科技公司,致力于开创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脊柱手术解决方案,改善脊柱手术及其他领域的疗效并降低医疗成本。

Carlsmed开发了一项名为Aprevo的技术,该技术结合了人工智能(AI)和3D打印技术,用于为脊柱融合手术定制个性化的钛植入物。许多外科医生现在选择3D打印技术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植入物,而不是使用通用的现成植入物。

Aprevo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获准用于腰椎和颈椎手术,获得了“突破性器械”称号。

Aprevo的使用流程是:首先对患者的脊柱进行CT扫描,然后将扫描数据上传至Carlsmed平台,利用专有软件模型,结合脊柱骨盆对齐目标和历史结果数据,生成完全定制的手术计划。一旦获得外科医生的批准,每个植入物都会通过3D打印制成,以匹配患者独特的解剖结构,并且无菌包装运至手术室使用。整个流程耗时不到10天。

在手术过程中,Carlsmed的Mya Prevo应用程序提供植入物和手术计划的详细3D可视化,实现精确对齐,使手术更易于执行;手术后,公司会对术后影像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达到临床目标。这种反馈循环有助于改进未来的规划,并支持不同病例获得可重复的结果。

在疗效方面,目前已有超过500名患者接受了这些植入物。大多数患者实现了植入物与骨骼之间的牢固接触,即所谓的“骨整合”,这对于脊柱融合的成功至关重要。此外,翻修率低于2%,这意味着很少有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

招股书显示,Carlsmed在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1378万美元、2717万美元;运营亏损分别为1859万美元、2412万美元;净亏损分别为1890万美元、2426万美元。

虽然亏损,但Carlsmed的毛利率已经做到 74.9%,几乎接近SaaS行业的水平。在2025年第一季营收为1019万美元,上年同期的营收为509万美元,同比增长接近翻倍;用户数也翻倍,说明产品跑通后进入规模复制阶段。

在一级市场,Carlsmed完成多轮融资:

  • 2022年4月,公司完成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B Capital Group领投,U.S. Venture Partners等原股东跟投;

  • 2024年3月,公司完成5250万美元的C轮融资,继续由B Capital与U.S. Venture Partners联合领投。

2、Shoulder Innovations(NYSE:SI)

7月31日,Shoulder Innovations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5美元,发行规模500万股,融资规模7500万美元。

Shoulder Innovations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注于革新肩关节外科护理市场的医疗科技公司,目前提供先进的肩关节置换植入系统。

Shoulder Innovations的InSet™ 肩关节盂技术是公司产品的基础,其生物力学设计旨在减少骨植入物界面的应力,改善固定力学,增强稳定性,并减少微动,从而有效解决肩关节盂松动这一肩关节置换术的主要问题。

目前,公司有两种植入系统:

  • InSet™全肩关节置换系统:基于 InSet™肩胛盂设计,解决解剖型肩关节置换中关节盂松动问题,提升植入物稳定性和长期使用寿命;

  • InSet™反向肩关节置换系统:创新设计的反向肩关节置换方案,与患者现有肩袖协同工作,最大化保留自身组织功能,改善术后活动能力。

此外,公司还有ProVoyance™肩关节手术规划软件,可提供详细的术前洞察和用户友好的规划环境,外科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偏好和需求调整。

临床数据显示,InSet™技术使关节盂固定强度提升40倍,在 FEA(有限元分析)模型中关节盂稳定性提高87%,同时简化手术操作流程,减少术中暴露,降低并发症风险并延长植入物使用寿命。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一共卖出Implant systems 1503套。

招股书显示,Shoulder Innovations在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1927万美元、3162万美元;净亏损分别为1266万美元、1562万美元。

在一级市场,Shoulder Innovations在八年间累计筹资近1.9亿美元:

  • 2017年,公司完成了160万美元的A轮股权融资。本轮融资由Michigan Angel Fund领投,Wakestream Ventures、Genesis Innovation Group和cultivate (MD)等机构跟投。随后,公司又获得了约250万美元的A轮追加融资。

  • 2020年11月,公司完成了2160万美元的股权融资。本轮融资由US Venture Partners和Lightstone Ventures领投,Alumni Venture Partners、Wakestream Ventures等机构跟投。

  • 2023年3月,公司完成超额认购4200万美元的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Gilde Healthcare Partners领投,US Venture Partners、Lightstone Ventures和cultivate (MD) Accelerator Capital、Gilmartin Capital和Aperture Venture Partners等机构跟投。

  • 2023年8月,公司宣布与Trinity Capital合作,成功获得了4500万美元的债务融资。

  • 2025年3月,公司完成4000万美元的E轮融资,由US Venture领投,Gilde Healthcare Partners、Aperture Venture Partners、Gilmartin Capital、Sectoral Asset Management和Arboretum Ventures跟投。

  • 2025年7月,公司完成由Fidelity Management独家投资的4000万美元可转债。

二、反向并购上市(Reverse Merger

7月,有3家生物医药公司宣布了反向并购上市。

1、ImageneBio(NASDAQ:IMA)

7月29日,Inmagene Biopharmaceuticals(下称“创响生物”)完成与Ikena Oncology(NASDAQ:IKNA)合并。合并后,原Ikena股东预计将拥有约34.8%的股份,创响生物股东预计将拥有约43.5%的股份。合并后的公司将以 “ImageneBio” 的名字开启新征程,以“IMA”为股票代码进行交易。

此次合并交易预计将给创响生物带来约1.75亿美元(12.77亿元)的资金,其中包括7500万美元的超额认购私募融资。参与私募认购的机构阵容豪华,不仅有Deep Track Capital、Foresite Capital、RTW Investments等知名机构,也获得了创响生物原有股东BVF Partners、Omega Funds、Blue Owl Healthcare Opportunities和OrbiMed的认购。

被借壳的Ikena Oncology于2021年上市,曾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两条管线的合作开发协议,但在2024年2月双方合作终止,Ikena被迫裁员三分之一,同年5月,Ikena继续削减管线与裁员,寻求被收购,公司账上有超过1.3亿美金的现金

目前,创响生物有三条在研管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IMG-007。IMG-007是目前全球唯一处于临床期、非耗竭性抗OX40的单克隆抗体,该管线于2021年1月,由和黄医药(HCM.US,0013.HK)引入。

OX40是一个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的细胞表面蛋白,主要在活化的T细胞上表达。OX40靶点作用效果更为持久,可以广泛地抑制多种疾病相关信号通路,除特应性皮炎外,还包括哮喘、化脓性汗腺炎、系统性硬化症等。

2024年5月,创响生物宣布IMG-007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中的临床2a期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中期结果。2a期研究共纳入13名患者。患者的基线疾病特征包括:平均EASI评分为29.5,平均体表受累面积(BSA)为52.0%,61.5%的患者研究者总体评估(IGA)为3分,38.5%的患者IGA评估为4分。

安全性方面,IMG-007在研究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 未报告导致研究药物停药的不良事件,且未报告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无患者报告发热或寒颤。

此次反向并购完成后,Miragene于本次交易完成后正式从母公司分拆,开启独立运营,与Imagene无股权隶属关系。除IMG-007以外,原Inmagene旗下的全部产品管线、合作项目将整体转移至Miragene。

对外合作方面,创响生物是国内较早践行Newco出海模式的药企,早在2023年9月,创响生物与美国公司Aditum Bio联合创立Celexor Bio。按照合作约定,Celexor Bio获得了创响生物旗下IMG-018的全球独家权利。根据协议条款,创响生物获得首付款和最高可达2.87亿美元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产品的销售分成。

管理层方面,创响生物创始人王健是曾是OrbiMed的全球合伙人及OrbiMed Asia创始合伙人,在奥博资本任职12年时间,曾联合创建并管理一个11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亦曾经是冠科美博、时代天使等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并投资了包括再鼎医药、亘喜生物等在内的近60家创业公司。

融资方面,创响生物先后完成了三轮融资,但最近一轮融资仍停留在2021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创响生物在一级市场较难获得融资:

  • 2019年9月,创响生物完成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 2020年11月,创响生物完成21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有祥峰投资、瑞伏创投、昆仑资本、中南创投;

  • 2021年6月,创响生物完成1亿美元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弘晖资本和瑞伏创投共同领投,鼎珮资产管理(VMS)、前海勤智(Triwise)、昆仑资本等机构跟投。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