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数在8月25日放量突破25800点关口,单日成交金额达3696.98亿港元,创近四年新高 。这一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底层逻辑共振的结果:
一、放量突破背后的底层动能
1. 资金面的天量注入
南下资金在8月15日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互联互通机制启动以来的历史纪录。今年累计净流入已超9389亿港元,远超2024年全年的8078亿港元规模。这种“北水南下”的汹涌态势,直接推升了港股的流动性水位。从配置方向看,科技龙头如腾讯、阿里巴巴,消费巨 头如美团、京东成为资金主攻目标,南下资金在科技板块的持仓占比已从年初的28%提升至35% 。
2. 科技周期的强劲共振
AI浪潮下,半导体和电子元件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8.3%,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增速达23.39%,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港股科技股作为产业链关键环节,网易、快手等科网股单日涨幅超5%,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等芯片企业更是收获两位数涨幅 。这种产业升级红利,正在重塑港股的估值逻辑。
3. 政策底与市场底的双重确认
中国政府近期密集出台消费刺激政策,3000亿元以旧换新资金覆盖家电、汽车等品类,直接拉动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市场预期9月降息概率超70%),港元拆息持续下行,为港股提供了宽松的货币环境。
二、科技与消费双主线的复苏密码
(一)科技:从概念到业绩的兑现阶段
1. 半导体行业的戴维斯双击
二季度半导体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2.01%,净利润增长11.57%,其中二季度环比增速达64.21%。韦尔股份、澜起科技等龙头企业净利润同比增幅超600%,DDR5内存渗透率提升、AI芯片出货放量成为核心驱动力。港股市场的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凭借先进制程突破,估值已从历史低位修复至行业平均水平 。
2.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重估
在反垄断政策边际宽松的背景下,港股互联网公司迎来业绩拐点。阿里巴巴、腾讯二季度营收增速分别回升至9%和12%,自由现金流同比增长18%和21%。市场开始用“现金流贴现模型”重新定价这些平台型企业,当前港股科技指数的PS估值(市销率)仅为2.1倍,显著低于美股纳斯达克科技指数的3.8倍 。
(二)消费:从政策驱动到内生增长的转换
1. 必选消费的防御价值凸显
在经济复苏初期,食品饮料、医药等必选消费表现出较强韧性。7月白酒板块涨幅达12%,华润啤酒、农夫山泉等龙头企业凭借提价权和渠道优化,毛利率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港股市场的蒙牛乳业、中国飞鹤等标的,因估值低于A股同类公司20%-30%,成为南下资金的重点配置方向。
2. 可选消费的复苏弹性释放
暑期旅游、黄金珠宝等可选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7月体育娱乐用品销售同比增长13.7%,黄金股珠峰黄金单日涨幅超11%,紫金矿业、山东黄金等企业受益于金价突破2100美元/盎司,股价创年内新高 。港股市场的周大福、六福集团,因香港旅游市场回暖,同店销售增速回升至15%以上。
三、A股新高与港股联动的深层逻辑
1. 资金共振效应的传导路径
8月22日A股成交额突破2.55万亿元,科创50指数单日涨幅超8%,这种“赚钱效应”通过南下资金传导至港股。数据显示,A股科技股每上涨10%,港股科技指数次日平均跟涨3.2%。当前AH股溢价指数(HSCAI)处于140点的历史高位,港股科技股较A股同类公司折价约35%,这种价差正在吸引跨市场套利资金 。
2. 产业协同的价值重估
A股的算力、AI服务器等硬科技领域与港股的互联网应用端形成互补。例如,A股的中科曙光、浪潮信息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突破,直接利好港股的腾讯云、阿里云业务扩张。这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使得两地市场的科技股呈现“同频共振”特征 。
3. 风险对冲的配置需求
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中,港股作为“离岸人民币资产”,成为全球资金对冲A股波动的重要工具。今年以来,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规模增长超230亿港元,资金流入速度是同期A股科技ETF的2.3倍 。这种“避险+增值”的双重属性,使得港股在A股调整时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
四、短线行情的风险与机遇
1. 技术面的关键支撑位
从日线级别看,恒指突破25800点后,下一目标位指向26200点(2021年3月高点)。MACD指标显示红柱持续放大,5日均线与10日均线形成金叉,技术面呈现多头排列态势。但需警惕30分钟级别MACD顶背离风险,若成交量无法持续放大至4000亿港元以上,可能出现技术性回调。
2. 资金博弈的潜在变量
近期南下资金在科技板块的持仓集中度已达历史高位(前十大重仓股占比超60%),若出现美联储降息预期反复、地缘政治风险升温等外部冲击,可能引发短期获利盘抛售。此外,港股通标的纳入门槛提高至90亿港元市值,部分中小市值科技股可能面临流动性折价压力 。
3. 配置策略的动态平衡
短期:可关注港股通互联网ETF(513040)、恒生科技ETF(513010)等工具,把握科技股的回调上车机会;消费板块可重点配置香港本地零售股(如周大福)和餐饮股(如海底捞),受益于旅游复苏红利。
中长期:建议采取“核心+卫星”策略,以低估值蓝筹(如汇丰控股、友邦保险)为底仓,搭配高弹性的科技龙头(如腾讯、美团)和消费成长股(如安踏体育、李宁) 。
结语:长牛逻辑下的战略定力
恒指突破25800点,不仅是技术面的突破,更是中国资产长牛逻辑的阶段性验证。在产业升级、政策托底、资金流入的三重支撑下,港股市场正从“估值洼地”向“价值高地”演进。尽管短期可能面临技术性回调,但中长期看,科技与消费双主线的复苏、A股与港股的联动效应,将为投资者提供结构性机遇。正如莲华资管首席投资官洪灏所言:“港股下半年至少会达到三年来的新高,回调就是加仓的好时机” 。在这场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浪潮中,保持战略定力、把握产业趋势,方能在市场波动中收获超额收益$恒生指数(HSI)$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