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轶啸
付轶啸认证个人
老虎认证: 窝轮牛熊证专家、港美A股实盘达人
IP属地:北京
12关注
849粉丝
2主题
0勋章

丰银禾拆股开门迎散户,WEB3.0+币股联动能成创业板黑马

国庆长假刚过,港股创业板的丰银禾悄悄放了个大招一一把每手交易股数从5000股砍到1000股。这一下,入场费直接从4.46万港元降到8920港元,对于想凑凑热闹的散户来说,门槛一下就从“踮脚够不着”变成了“伸手摸得到”。毕竟之前这价钱,加点钱能买小半手腾讯,或者凑齐阿里美团组合,谁愿盯着个陌生小票?这波操作,明摆着是要拉散户进场,给交投提提气。 说起丰银禾,这名字还是去年刚改的,老股民可能记得它以前叫“汇联金融”。2012年就上市的老牌子,早年靠典当贷款、短期融资混饭吃,典型的传统金融生意。可这模式早就不吃香了,2022年差点就退市,后来换了老板搞重组,才算捡回一条命,转头扎进了数据安全和WEB3.0的圈子。 真正让这只小票翻身的,是今年花2760万港元拿下的30%傲然技术股权。这笔买卖看着不起眼,实则是捡了块“香饽饽”一一傲然的核心团队是**出来的,手里握着中国、欧盟、英国等好几个地方的专利,光技术背书就够硬。更关键的是业绩能打,2023年利润才几十万港元,2024年直接冲到近千万,增长肉眼可见。 就在10月,傲然刚推了两款新APP:手机加密工具MOw ner和去中心化聊天软件OGene,后者还特意避开了内地市场,专攻海外。这OGene路子挺野,不走Telegram的免费流量路线,反倒学起了高端定制,主打“保密优先、轻社交”,堪称“收费版Signal”。要知道现在有钱人最怕信息泄露,Netf lix、高阶GPT都有人愿意花钱,高端保密服务自然有市场,这定位算是踩准了高净值人群的需求。 更巧的是,这生意刚好蹭上了网安行业的风口。麦肯锡说2025年全球网络犯罪损失能到10.5万亿美元,虽然不是直接市场规模,但足以说明安全需求有多迫切。机构预测更实在,全球网安市场2030年有望冲到5000亿美元,亚太地区增速还比全球快一截,2030年能破1400亿美元。丰银禾早早就在港澳、菲律宾
丰银禾拆股开门迎散户,WEB3.0+币股联动能成创业板黑马

扒一扒义合控股里的「阿里老兵」郭继军,这步棋藏得够深

这两周盯义合控股(1662)一一从配股到收购Trio Al,再到复牌后两天破顶,股价从2.7摸到3.2,表面看是「减息+ Al」的风口推动,但细扒最新披露的承配人名单,里头藏着个关键人物:郭继军。 估计不少人对这名字有点耳熟一一没错,就是那个前阿里副总裁,管过阿里云智能销售和生态的郭继军。这人当年在阿里干的事,本质就是把云算力、AI解决方案铺到企业端,从互联网公司到传统行业,路径玩得贼熟。现在他掏出真金白银买义合,绝对不是看准「小盘股炒题材」那么简单,背后的盘算才是真东西。 先想第一层:他为啥选义合?别看义合以前是做土木工程的,这次收购TrioAI,捞到的是「非美国GPU算力集群+香港CAL算力中心独家合作」一一这两个点太戳痛点了。现在国内AI圈愁啥?一是怕美国算力卡脖子,二是香港要搞智慧城市、北部都会区,政府和企业的AI算力需求马上要爆,但能提供「私有化部署」的本土玩家没几个。TrioAl手上那千张国产GPU(还是和沐曦深度合作的),正好踩在「国产替代+香港政策」的双风口上。 郭继军在阿里干了这么多年,最擅长的就是「把技术落地成业务」。当年阿里云能从AWS嘴里抢企业客,靠的就是懂国内客户的真需求一不是卖裸机算力,是连着解决方案、生态一起打包卖。现在他进来义合,大概率不会让Trio Al只做「算力出租」:一边是义合本身做土木工程,以后香港搞北部都会区、智慧楼宇,完全可以把AI算力、智能监控这些东西嵌进去,变成「工程+Al」的复合业务;另一边,他在阿里云积累的企业资源(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行业客户),说不定能导给Trio Al一一毕竟现在谁都缺安全、稳定的国产算力,这层资源嫁接才是真杀手锏。 再看第二层:股权结构的细节。这次配售只稀释了不到3%,大股东持股没动,郭继军这些「产业投资者」进来,不是来「炒股套利」的一一180天禁售期摆着,更像「带资带资源入场,帮公司做业务」。
扒一扒义合控股里的「阿里老兵」郭继军,这步棋藏得够深

关税大棒再挥:板块分化下的后市轮动应对策略

特朗普政府近期密集抛出的关税新政,以最高100%的税率覆盖药品、家具、重型卡车等关键领域,更传出拟对外国电子设备按芯片数量征税的消息。这场被市场称为"无差别关税攻势"的举措,正打破全球产业链既定格局,A股市场也随之进入板块轮动加速期,如何识别风险与机遇成为投资者核心命题。 一、关税冲击的结构性特征:谁在风暴中心? 此次关税政策并非对所有行业均形成同等冲击,而是呈现出"精准打击与间接波及并存"的结构性特征,不同板块面临的压力差异显著。 (一)直接承压的高风险领域 1. 家具制造:出口依赖型企业首当其冲。美国2024年家具进口额达255亿美元,其中60%来自越南等国,中国亦是重要供应方。50%的厨柜关税与30%的软垫家具关税,直接抬高出口成本。对于此前已因关税压力缩减美国市场份额的企业而言,订单流失风险进一步加剧,尤其依赖欧美高端市场的中大型制造商短期盈利承压明显。 2. 跨国医药企业:本土建厂成"免死金牌"。100%的品牌及专利药品关税看似严苛,但附加了"美国建厂豁免"条款。这使得未在美国布局生产的跨国药企直接受损,日本住友制药、澳大利亚CSL等企业股价已应声大跌;而礼来、阿斯利康等早有美国建厂计划的企业则获得缓冲,行业内部分化加剧。 3. 重型卡车产业链:区域贸易协定成关键变量。美国进口重型卡车主要来自墨西哥,且多数符合《美墨加协定》的免税条件。25%的加征关税最终影响取决于豁免细则,若墨西哥产卡车被纳入征税范围,斯特兰蒂斯、沃尔沃等在墨设厂的企业将直接受冲击,而依赖进口零部件的美国本土制造商也将面临成本传导压力。 (二)潜在波及的预警领域 电子设备行业正处于"关税阴影"下的预警状态。拟议中的"按芯片数量征税"政策若落地,将打破全球电子产业分工格局。从消费电子到工业设备,终端产品成本将随芯片含量同步上升,既会冲击依赖美国市场的电子设备出口企业,也可能间接影响国内芯片设计与封
关税大棒再挥:板块分化下的后市轮动应对策略

小米17破局与股价展望:硬核创新能否撬动60港元关口?

9月25日,雷军以《改变》为主题的年度演讲落幕,小米17系列的发布与玄戒芯片、汽车业务的进展共同构成了这场科技盛宴的核心。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资本市场情绪敏感的背景下,小米17能否实现对iPhone 17的全面对标,集团股价又能否顺势重返60港元,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小米17:参数突围下的对标边界 小米17系列以"跳过16,直奔17"的姿态完成了与iPhone 17的"数字序列对齐",通过三款机型矩阵实现全价位覆盖,在硬件参数与价格策略上展现出明确的对标意图,但全面超越仍面临生态壁垒的制约。 在核心性能维度,小米17全球首发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采用台积电3nm工艺,安兔兔跑分突破400万分,配合6580mm²超大VC均热板,在高负载游戏场景中展现出优于iPhone 17的温控与帧率稳定性。影像系统上,其超大底传感器与徕卡双画质方案形成特色,Pro Max版本的200倍数码变焦更是刷新行业参数,而iPhone 17则凭借AI驱动的视频优化能力保持生态优势。续航与快充是小米17的显著突破口,7000mAh电池与100W有线快充的组合,较iPhone 17的3582mAh电池与35W快充形成代际优势,实测重度使用12小时仍剩20%电量。 价格策略的差异则划定了用户分层:小米17标准版4499元的起售价延续"性价比"基因,而iPhone 17标准版起价5999元,Pro Max顶配版高达17999元。但需正视的是,iPhone 17依托A19芯片的单核性能优势、iOS系统的长期流畅性以及生态协同能力,仍对深度生态用户保持强吸引力。因此,小米17实现了"硬件参数对标",但"全面对标"尚需生态闭环的持续打磨。 三驾马车共振:股价重返60港元的支撑逻辑 小米17的市场表现并非股价的唯一变量,手机、汽车、芯片三大业务的协同进展,与机构的乐观预期共同构成了股价突破的核心动力,重返60
小米17破局与股价展望:硬核创新能否撬动60港元关口?

英特尔拉苹果投资:是“重振契机”还是“埋伏陷阱”?

英特尔近年的困境与突围尝试从未停歇,近期传出与苹果洽谈投资的消息,再次将这家芯片巨头推至风口浪尖。一边是技术滞后、份额流失的“昔日王者”,另一边是全球市值最高、供应链掌控力极强的“科技标杆”,两者的潜在合作充满想象空间。但投资者需清醒:这究竟是可提前布局的“价值洼地”,还是暗藏风险的“概念炒作”? 一、英特尔的“救命稻草”与苹果的“算盘” 英特尔拉苹果入局,本质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博弈: 1. 英特尔的“三重诉求” - 资金补血:近年英特尔在制程竞赛中落后,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90%跌至2025年的65%,研发投入却持续高企(2024年超250亿美元)。引入苹果投资,既能获得资金支持,也能借助苹果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优化自身产能。 - 技术背书:苹果在芯片设计(M系列芯片)、制造协同(与台积电深度绑定)上的能力全球领先,其投资可视为对英特尔技术路线的“隐性认可”,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 美国制造绑定:英特尔承诺4年投入6000亿美元推动“美国制造”,苹果若参与,可强化其“本土化供应链”形象,契合美国政府的产业政策,甚至可能获得更多补贴。 2. 苹果的“潜在收益” - 供应链分散:苹果对台积电的依赖度超80%,投资英特尔可布局第二供应链,降低地缘政治(如台积电台湾工厂风险)和产能波动的影响。 - 技术协同:英特尔在x86架构、先进封装(如Foveros)上的积累,或能为苹果的Mac、iPad产品线提供新的技术选项,尤其是在高性能计算领域。 - 战略布局:苹果近年加码AI硬件(如M4芯片的NPU),英特尔的AI芯片(Gaudi系列)若能与苹果生态整合,可增强其在AI设备端的竞争力。 二、合作落地的“硬骨头”与不确定性 尽管合作逻辑看似顺畅,但实际落地面临多重障碍: 1. 技术路线的根本分歧 英特尔的x86架构与苹果的ARM架构是芯片行业的两大阵营,生态壁垒极高。苹果若投资英特尔,如
英特尔拉苹果投资:是“重振契机”还是“埋伏陷阱”?

阿里3800亿AI押注下的恒科指:是“带飞”引擎还是短期躁动?

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抛出3800亿AI基建投资计划、官宣与英伟达的Physical AI合作,叠加“木头姐”加仓中概股的信号,让持续震荡的港股恒生科技指数(下称“恒科指”)迎来行情催化剂。作为恒科指权重占比超15%的核心成分股,阿里的AI大动作能否成为撬动指数的“支点”?市场需穿透短期情绪,从产业链联动、估值逻辑与资金流向三个维度拆解本质。 一、阿里AI战略:不止于“砸钱”的全产业链撬动效应 阿里此次AI布局并非单一维度的算力堆砌,而是通过“基建+技术+生态”的全链条布局,形成对恒科指成分股的多维辐射。其战略核心有三重突破点: 1. 3800亿基建的“算力乘数效应” CEO吴泳铭明确的三年内3800亿AI基建投入,直指“超级AI云”建设,目标到2032年实现算力规模10倍增长。这一投资并非孤立行为,而是直接拉动恒科指内及关联产业链的需求爆发: - 硬件端:阿里云发布的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单柜支持128个AI计算芯片,已带动中际旭创800G光模块占据其70%采购量,1.6T产品也进入验证阶段; - 算力端:杭钢股份为通义大模型提供30%推理算力,这类算力服务型企业将持续受益于阿里的算力租赁需求; - 芯片端:自研AI芯片由中芯国际7nm工艺代工,良率达92%,且兼容CUDA生态,预计拉动国产半导体增量超500亿元,间接利好恒科指内的半导体成分股。 2. 与英伟达合作的“技术破局意义” 双方联手推进的Physical AI(物理AI),聚焦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这一合作突破了此前AI多停留在“数字世界”的局限,为恒科指内的应用端企业打开想象空间: - 对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企业而言,阿里的算力支撑与英伟达的技术协同,可加速算法迭代与场景落地; - 百度等拥有AI大模型的企业,能借助Physical AI实现从“语言交互”到“物理行动”的延伸,拓宽商业化边界。
阿里3800亿AI押注下的恒科指:是“带飞”引擎还是短期躁动?

鲍威尔“温柔泡沫预警”下的美股博弈:估值高企与政策定力的角力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9月降息后的首次公开表态,如一枚精准投掷的石子,在美股市场激起涟漪。他以“温和却明确”的措辞警示美股估值高企,引发三大指数集体跳水。这一信号背后,是美股在政策宽松与估值泡沫间的艰难平衡,也是投资者对“最后狂欢”与“风险临界点”的认知博弈。 一、鲍威尔“温柔预警”的三重信号 鲍威尔的讲话绝非空穴来风,其表态蕴含对市场的多重指引: 1. 政策定力:降息不代表“放水无度” 尽管9月美联储实施了25个基点的降息,但鲍威尔强调“政策将根据数据动态调整”,打破了市场对“持续宽松”的惯性预期。这意味着,若经济数据(如就业、通胀)出现反弹,美联储可能快速转向“中性甚至鹰派”,而非被市场情绪绑架。这种“数据依赖型”政策框架,本质是对市场过度乐观的纠偏。 2. 估值警示:“相当高”的表述暗藏深意 鲍威尔用“相当高”描述美股估值,直指市场核心矛盾。当前标普500动态市盈率约22倍,纳斯达克100更是高达35倍,均处于历史90%分位以上。这种估值水平若缺乏盈利增长支撑,极可能在政策收紧或情绪逆转时崩塌。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科技股的“市梦率”已脱离基本面,如某AI概念公司PS(市销率)超50倍,完全依赖想象空间。 3. 市场影响:从“听而不闻”到“瞬间反应” 讲话后美股的跳水(纳指一度跌超1%),证明市场对鲍威尔的警示并非“视而不见”,只是此前选择“选择性忽略”。这种反应也暴露了美股的脆弱性——在高估值环境下,任何政策收紧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资金踩踏。 二、美股估值高企的底层逻辑 美股估值为何在鲍威尔预警前持续攀升?这源于三重动力的共振: 1. 降息预期的“流动性幻觉” 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定价从“年内1次”飙升至“年内3次”,推动资金大量涌入股市,尤其是对利率敏感的科技股。这种“流动性驱动型上涨”本质是“货币宽松预期”的提前透支,一旦政策预期反转,估值逻辑将瞬间瓦解。 2. AI
鲍威尔“温柔泡沫预警”下的美股博弈:估值高企与政策定力的角力

苹果秋季发布会前瞻:AI突围与定价博弈下的市场策略解析

iPhone 17系列定价呈现显著分化特征,Pro版通过存储配置调整实现“隐形涨价”,而Air版以极致轻薄设计切入中端市场。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Pro系列起步存储从128GB升级至256GB,带动起售价提升至1099美元(国行约8999元),较前代上涨10%。这一策略既应对零部件成本上升压力,又通过“加量加价”维持高端市场溢价。相比之下,全新推出的iPhone 17 Air以5.5毫米超薄机身和145克轻量化设计为核心卖点,起售价949美元(国行约6999元),精准卡位6000-7000元价格带,有望受益于国内售价低于6000元机型可享15%国补的政策红利 。 一、定价策略分化:Pro系列涨价与中端市场卡位 这种定价组合反映苹果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分层:Pro系列服务于追求极致性能的高净值用户,而Air版则瞄准对价格敏感但注重设计的中端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17标准版保持5999元起售价不变,但通过升级至120Hz LTPO屏幕和A19芯片实现“隐性增值”,形成对**Mate 80等竞品的差异化竞争。 二、AI技术突破:端侧模型重构移动计算范式 苹果在AI领域的布局呈现“软硬协同”特征,其核心突破集中于端侧AI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能力。最新开源的FastVLM和MobileCLIP2模型,分别在实时字幕生成和图像-文本交互领域实现革命性提升:FastVLM的首字延迟较竞品快85倍,支持摄像头实时分析视频流并生成字幕,而MobileCLIP2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将模型体积压缩50%,可在iPhone上实现离线图像检索和翻译。这些技术已通过Hugging Face平台开放WebGPU Demo,开发者可直接调用Core ML工具链集成至iOS应用,标志着“手机跑大模型”从概念走向现实。 发布会可能重点展示AI在影像、交互和隐私保护领域的落地场景:例如,Pro系列的4800万
苹果秋季发布会前瞻:AI突围与定价博弈下的市场策略解析

非农数据定调降息预期,美股估值承压下的博弈逻辑

北京时间9月5日晚20:30,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将发布8月非农就业数据,这是BLS“换帅”后首份关键经济指标,市场普遍认为其将直接影响美联储9月20日FOMC会议的降息决策。当前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高达89% ,但数据发布前的预期博弈已呈现出显著分化。 一、非农数据与降息预期的逻辑重构 从历史规律看,非农数据对降息预期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2024年8月非农新增14.2万人(预期16.5万),失业率4.2%,薪资同比增长3.8%,数据公布后市场迅速定价9月降息25基点,并推动全年降息预期从2次上调至3次。但2025年7月非农数据出现史诗级修正,5-6月新增就业从28万下修至3万,修正幅度达90%,直接导致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认知重构,9月降息概率从37%跃升至82% 。这种数据修正的“滞后性”和“颠覆性”,使得本次8月非农数据的可靠性面临空前质疑。 当前市场对8月非农的预期存在显著分歧。机构预测中值显示,新增就业人数可能在7.5万至11万之间,失业率预计升至4.3%,薪资增速环比或放缓至0.3%。若数据符合预期,美联储可能维持9月降息25基点的基准路径;若新增就业低于5万且失业率突破4.5%,市场可能提前定价50基点降息 。反之,若数据超预期(如新增就业15万+,失业率回落至4.1%),降息预期可能大幅降温,甚至引发市场对年内不降息的重新定价。 二、美联储政策路径的多维制约 尽管就业市场的疲软为降息提供了充分理由,但美联储的决策逻辑已从单一的就业数据转向“就业+通胀+政策独立性”的三维框架。 1. 通胀黏性与关税扰动 7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2.9%,仍高于2%的长期目标,且8月PPI数据显示生产者价格环比上涨0.9%,远超预期的0.2% ,反映出供应链压力和特朗普关税政策对通胀的潜在推动。若8月CPI数据回升至3%以上,可能显著削弱
非农数据定调降息预期,美股估值承压下的博弈逻辑

ALT5 Sigma: 市值折半的特朗普加密概念股,是捡漏还是踩坑?

最近币圈里,聊得最多的不是比特币涨跌,而是家叫ALT5Sigma的公司一一前阵子还在加拿大安安静静做加密清算技术,给对冲基金做后台支持,现在突然摇身一变,成了特朗普家族加密生态的“上市钱包”,市值还折了一半,不少人拿着计算器算“到底值不值”。 作为币圈半个老江湖来说其实并不会太复杂,先掰扯下它现在的“家底”,这是最实在的:当前市值才9.66亿美元,但资产表按最保守的算法算,有21.6亿一一7.5亿是现金(相当于公司保险柜里的活钱),13亿是WLFI生态的代币持仓(占了USD1稳定币的3.75%),资产表按最保守的算法算,有约18.6亿美元约17.6亿来自WLFI生态的代币持仓(占总发行量的8%),再加上每年能赚2200万的老业务保守估值1亿。相当于你花100块买件衣服,拆开发现里面还藏着200块现金,这折价幅度,在加密概念股里少见。 为啥会有这“定价时差”?因为大部分人还把它当“小支付公司”看,没搞懂它现在的核心逻辑已经换了。现在的ALTS,赚的不是以前的技术服务费,而是靠USD1稳定币“滚雪球":USD1是特朗普家族推的,100%靠美债和美元存款背书,机构用它做跨境支付、 DeFi抵押,规模越大,赚的利息就越多。然后公司会拿一部分利息去买WLFI代币,买完直接销毁一一就像市场上的苹果越扔越少,剩下的自然更值钱,ALTS手里握着8%的 WLFI,跟着水涨船高。这逻辑跟传统公司回购股票拉股价一样,只是把“股票”换成了“加密代币”,本质是“现金流→资产增值→市值重估"的闭环。 现在市场等着两个“引爆点":一个是USD1已经登陆Coinbase了,这相当于拿到了合规入场券,机构想买不用再绕弯子;另一个是9月1日WLFI已经正式上交易平台,到时候有没有真需求、代币能不能稳住价,都是“照妖镜”目前观察真实需求和价格稳定性,就是最好的“照妖镜”。更妙的是Eric Trump(特朗普次子
ALT5 Sigma: 市值折半的特朗普加密概念股,是捡漏还是踩坑?

金价突破3500美元/盎司:现在入场黄金赛道,是时机还是陷阱?

9月2日,现货黄金价格突破3500美元/盎司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年内累计涨幅超33%,港股黄金股如中国黄金国际、招金矿业等同步刷新历史高点。在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高达89.6%的背景下 ,黄金赛道的投资热度持续升温。但在一片看涨声中,投资者需警惕市场情绪与基本面的潜在背离,理性评估入场时机。 一、驱动金价上涨的四大核心逻辑 1. 货币政策转向:降息预期支撑金价中枢上移 当前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已达89.6% ,且美联储理事沃勒明确表示“支持9月降息,并预计未来3-6个月进一步降息”。降息周期中,实际利率下行将降低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推动资金从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转向黄金。历史数据显示,2001年、2008年和2019年三次降息周期中,黄金平均涨幅分别达22%、28%和18%。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与美联储的法律纠纷可能加剧政策不确定性。美联储理事库克起诉特朗普非法罢免案仍在审理中,若特朗普成功控制美联储理事会,可能迫使更大幅度降息,这对黄金既是短期催化剂,也是长期风险点 。 2. 美元疲软与地缘风险:双重避险需求共振 美元指数近期持续走弱,9月1日交投于98.05附近,较前月累计下跌2%。美元作为黄金定价基准,其贬值直接推升金价。同时,俄乌冲突持续升级、特朗普关税政策合法性争议等事件,进一步强化黄金的避险属性。例如,8月29日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叠加俄 乌局势紧张,推动伦敦金现单日上涨1.31%至3508美元/盎司 。 3. 央行购金:长期资金的“隐形托底” 全球央行购金热潮仍在延续。中国央行连续第九个月增持黄金,7月黄金储备达7396万盎司,年内累计增持52万盎司。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球央行购金量达166吨,中国、波兰、土耳其合计占比超50% 。央行购金不仅优化外汇储备结构,更通过“实物需求+市场信号”双重路径支撑金价。例如,2022年全
金价突破3500美元/盎司:现在入场黄金赛道,是时机还是陷阱?

中国平安2025年半年报解读:两大指标稳定向好!

最近保险企业也在陆续发布中期财报。保险股票有个特点,不会让你大富大贵,但是却值得拥有。 巴菲特说过:保险是最有价值投资,它不会让你一下子赚很多钱,但能管住现在的钱,挣到将来的钱,保证一辈子都有钱。 现在港股保险业板块的股票估值都还比较低,股票比较便宜,可以找找里面的机会,来看看中国平安。 分析保险行业的财报,不能只看表面的净利润数字,核心要锚定两个“硬核指标”一一营运利润和净资产,这俩指标才是穿透短期干扰、看清保险企业真实 经营成色的关键,尤其要结合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战略底色来解读。 1、先把营运利润说透。 保险行业和普通行业不一样,保单大多是十年、二十年的长期合同,净利润很容易被短期波动“带偏”:比如资本市场短期涨跌导致的投资收益波动,或者像平安好医生纳入合并报表时产生的一次性损益、美元港元可转换债券转股权价值重估损益这类“非日常”项目,这些都不能反映真实的经营能力。 而营运利润就是专门“挤掉这些水分”的指标,它剔除了短期投资波动(比如寿险业务实际投资回报与长期假设的差异)和一次性收支,只聚焦日常稳定运营。 2025年中期,平安归属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达到777.32亿元,同比增长 3.7%,这个增速看似不惊艳,但贵在“稳”,要知道,同期净利润680.47亿元同比下降8.8%,就是被一次性项目拉低了。 所谓一次性项目,前面也有提到,平安一季度财报里说,平安好医生并表产生34亿元的减值影响,还有其他一些债券市场的波动。如果单独计算公司第二季度的净利润,那反而是大概增长8%,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回到营运利润这块,从业务结构看,营运利润的增长很扎实: ①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贡献524.35亿元,同比增2.5%,这背后是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39.8%,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更是暴增168.6%; ②财产险业务贡献100.1亿元,同比增1.0%,综合成本率还优化到95.2%,同比
中国平安2025年半年报解读:两大指标稳定向好!

阿里AI芯片战略:短期阵痛与长期算力霸权的博弈

2026财年Q1,阿里巴巴营收同比增长2%至2476.52亿元,但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滑18%至335.10亿元,低于市场预期。这一数据看似疲软,实则暗藏战略深意: 一、财报数据的双面解读:利润承压与战略定力 1. 利润下滑的结构性成因 - 研发投入的爆发式增长: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在AI基础设施及产品研发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其中仅本季度AI相关资本支出就达386亿元。这种投入直接导致利润率收缩,但为长期技术壁垒奠定基础。 - 即时零售的战略性亏损:淘宝闪购日均订单突破1.2亿单,骑手规模达200万,虽拉动淘宝DAU增长20%,但履约成本同比激增47%,成为利润侵蚀主因。 2. 云业务的逆周期韧性 阿里云外部商业化收入同比增长26%,AI相关收入占比超20%,主要受益于: - 大模型推理需求爆发:通义千问日均调用量突破50亿次,带动算力租赁收入增长137%。 - 政企市场突破:与国家气象局合作建设的气象AI平台,单项目合同金额达12亿元。 二、AI芯片战略:填补算力缺口与重构竞争格局 阿里宣布打造AI芯片填补英伟达空白,当日美股飙升12.9%,市值增加367亿美元,其战略价值体现在: 1. 技术路径的精准卡位 - 兼容CUDA生态的降维打击:新芯片支持动态指令翻译层,可无缝运行英伟达CUDA代码,工程师迁移成本降低70%以上 。这一设计直击国产芯片生态短板,预计2025年底量产时将抢占30%的推理芯片市场。 - 国产供应链的全链条突破:采用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95%+)和华虹半导体7nm工艺(2026年量产),实现从设计到代工的100%自主可控 。这与****形成差异化竞争,后者仍依赖台积电部分制程。 2. 成本重构的战略意义 - 采购成本的断崖式下降:以寒武纪思元370为例,阿里采购价约3.7万元/片 ,而自研芯片量产成本可控制在1.8万元/片,预计2026年节省采
阿里AI芯片战略:短期阵痛与长期算力霸权的博弈

星舰成功试飞:太空经济新纪元的启幕

北京时间8月27日,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取得里程碑式突破:超重型助推器B16首次实现“中心发动机故障模拟”下的稳定溅落,星舰飞船成功部署8颗星链卫星模拟器并完成在轨发动机再点火测试 。此次试飞不仅验证了火箭冗余设计的可靠性,更通过新一代隔热盾技术将再入精度控制在数十米范围内,标志着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一、技术突破改写太空运输成本范式 (一)成本革命的底层逻辑 星舰的核心价值在于颠覆传统航天成本结构。通过“筷子”机械臂回收技术,SpaceX将火箭复用周期从数月压缩至数天,单次发射成本预计从3000美元/公斤降至100美元/公斤 。这种成本降幅相当于航空业从螺旋桨飞机跃迁到喷气式客机,直接催生三大商业机会: 1. 卫星互联网的规模化扩张:星链2.0卫星重量提升至1.5吨,星舰单次可发射100颗,相比猎鹰9号成本降低80%。据测算,完成4.2万颗星链卫星部署可节省约240亿美元,这将加速全球宽带覆盖并重构通信产业格局。 2. 深空探索的商业化破局:NASA“阿尔忒弥斯3号”登月计划依赖星舰作为登月舱,若2027年载人任务成功,太空旅游票价有望从当前的5500万美元降至1000万美元以下 。 3. 太空资源开发的可行性验证:月球南极水冰开采、小行星贵金属捕获等项目,在成本下降后将具备经济可行性。以月球氦-3开采为例,每吨价值约30亿美元,而星舰运输成本仅为传统火箭的1/30。 (二)产业链重构的涟漪效应 星舰技术突破正引发全球航天产业链的“化学反应”: - 上游材料:第三代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激增,国内光威复材、中简科技的T1100级产品已进入SpaceX供应链,单价较进口降低40%。 - 中游制造:航天环宇(688523)的星载螺旋天线、航天电子(600879)的抗辐射芯片,在星链2.0订单中占比提升至35% 。 - 下游应用:成都盟升电子(688311)
星舰成功试飞:太空经济新纪元的启幕

阿里VS美团财报对垒:价格战终局与战略新局

2025年第二季度,外卖行业经历了从“百亿补贴”到“理性回归”的戏剧性转折。京东外卖单季亏损147亿元的背后,是三大平台日均超2.2亿单的订单泡沫——这种“用补贴换流量”的模式,最终在8月1日被监管部门按下暂停键 。当价格战的硝烟逐渐散去,阿里与美团的竞争焦点正从“烧钱能力”转向“生态韧性”。 一、价格战的本质:从无序竞争到生态博弈的范式转换 (一)财务健康度的终极考验 美团2025年Q1财报显示,其营收865.57亿元,净利润100.57亿元,净利率11.62%。但市场预测Q2净利润可能同比下滑29.3%-50.6%,主要源于外卖市场激进的补贴活动。相比之下,阿里虽未直接披露本地生活板块(含饿了么)的具体亏损数据,但其2025财年Q2(2024年10-12月)整体净利润同比增涨63%至438.74亿元 ,显示出更强的现金流支撑能力。从流动比率看,阿里2025年3月为1.548,美团同期为1.382,阿里的短期偿债能力更胜一筹。 (二)战略定力的分野 美团选择“以战养战”,将补贴重点转向即时零售和海外市场。其即时零售订单量同比增长50%,由电子产品、家电等高价值商品驱动;海外业务收入增长19.2%至222亿元,亏损收窄至23亿元。阿里则通过整合饿了么与飞猪,构建“淘宝闪购+饿了么配送+飞猪场景”的铁三角,2025年6月淘宝闪购日订单量突破6000万单,与饿了么协同效应显著 。这种“远场电商+近场零售”的全场景覆盖,正在重塑竞争格局。 二、核心战场的深度解析:外卖、即时零售与生态协同 (一)外卖市场:从增量争夺到存量博弈 1. 美团的防守反击 美团外卖通过“奶茶咖啡品类补贴”拉动订单量回升,但核心用户的留存率仍保持高位 。其“浣熊食堂”计划未来三年建设1200家外卖集合店,通过集中厨房+供应链管理降低商户成本,试图在价格战暂停后巩固商家生态。 2. 阿里的破局之道 饿了么借助
阿里VS美团财报对垒:价格战终局与战略新局

恒指冲刺两万六:中国资产长牛逻辑下的市场新局

恒生指数在8月25日放量突破25800点关口,单日成交金额达3696.98亿港元,创近四年新高 。这一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底层逻辑共振的结果: 一、放量突破背后的底层动能 1. 资金面的天量注入 南下资金在8月15日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互联互通机制启动以来的历史纪录。今年累计净流入已超9389亿港元,远超2024年全年的8078亿港元规模。这种“北水南下”的汹涌态势,直接推升了港股的流动性水位。从配置方向看,科技龙头如腾讯、阿里巴巴,消费巨 头如美团、京东成为资金主攻目标,南下资金在科技板块的持仓占比已从年初的28%提升至35% 。 2. 科技周期的强劲共振 AI浪潮下,半导体和电子元件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8.3%,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增速达23.39%,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港股科技股作为产业链关键环节,网易、快手等科网股单日涨幅超5%,华虹半导体、中芯国际等芯片企业更是收获两位数涨幅 。这种产业升级红利,正在重塑港股的估值逻辑。 3. 政策底与市场底的双重确认 中国政府近期密集出台消费刺激政策,3000亿元以旧换新资金覆盖家电、汽车等品类,直接拉动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市场预期9月降息概率超70%),港元拆息持续下行,为港股提供了宽松的货币环境。 二、科技与消费双主线的复苏密码 (一)科技:从概念到业绩的兑现阶段 1. 半导体行业的戴维斯双击 二季度半导体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2.01%,净利润增长11.57%,其中二季度环比增速达64.21%。韦尔股份、澜起科技等龙头企业净利润同比增幅超600%,DDR5内存渗透率提升、AI芯片出货放量成为核心驱动力。港股市场的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凭借先进制程突破,估值已从历史低位修复至行业平均水平 。 2.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重估 在反垄断
恒指冲刺两万六:中国资产长牛逻辑下的市场新局

众淼控股并购科创融鑫如何解读一一对标蚂蚁集团,海尔集团孵化了属于自己的“耀才”

上周五8月22日,海尔系旗下的保险科技上市公司一一众淼控股(01471.HK)宣布,以1.65亿人民币收购新三板企业科创融鑫(839037)55%股权,此次战略收购动作引发大量市场关注。 初看这次并购不过是一场普通产业整合,但当我们拆解交易细节、剖析战略意图后仔细分析,一条清晰的估值重塑路径浮出水面。 同时,对标蚂蚁集团收购耀才证券布局稳定币和RWA赛道,作为海尔旗下第7家上市公司,众淼此次收购金融数字化服务商科创融鑫,很可能是在为承接海尔“金融科技”板块做准备,更可能未来准备承接更大的RWA战略使命,这背后深意值得深思。 01 财务增厚的确定性:众淼控股年利润直接增长至少40%+,战略协同后增速有望更高。 作为海尔集团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关键布局,众淼控股自2024年8月登陆港交所以来就展现出强劲的基本面。其核心业务围绕保险代理展开,翻开众淼控股2024年财报,其保险代理业务以91.19%的营收占比撑起基本盘,贡献了1.88亿元营收,公司全年净利润4665.7万元,同比增长15.57%。在传统保险行业增速普遍承压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已属亮眼。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增长轨迹:2021-2023年总收入从1.20亿元增至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0.4%;2024年净利润达4665.7万元,同比增长15.57%。在传统保险行业增速普遍放缓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凸显了其商业模式的韧性。 而被收购方科创融鑫,作为金融资产数字化服务商,根据新三板披露数据,近六年年净利润稳定在3000万以上级别,2024年税后净利达3602.6万元,具备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按55%股权比例计算,仅并表直接贡献就将使众淼净利润跃升近2000万元。 以众淼2024年净利润4665.7万元为基数,并购科创融鑫后,众淼控股的净利润将跃升至近6500万元。也就是说,仅是并表将直接带来约40%以上的净利润增厚;若考虑业
众淼控股并购科创融鑫如何解读一一对标蚂蚁集团,海尔集团孵化了属于自己的“耀才”

佑驾创新2025中报深度解读:L4商业化破局,全球化布局打开估值空间

在智能驾驶产业加速渗透的2025年上半年,港股上市公司佑驾创新(2431.HK)交出了一份颇具看点的中期业绩答卷。这份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6.1%;在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的背景下,毛利率稳中有升至15.0%,展现出“规模扩张+效率提升”的双重积极信号。 透过数据表象,其核心业务的全面爆发、L4商业化的实质性突破、客户结构的高端化升级以及国际化布局的深化,共同勾勒出这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行业变革期的成长路径,也为投资者揭示了其长期价值增长的底层逻辑。 一、核心业务多点开花,座舱与车路协同成增长新引擎。 佑驾创新上半年的业绩增长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呈现出核心业务全面上扬的良好态势。 其中,作为公司营收支柱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上半年实现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32.4%,占总营收比重达69.8%,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座舱与车路协同两大业务线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推动整体业绩攀升的重要力量。佑驾创新的业务矩阵在报告期内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全面增长态势。 而真正点燃增长引擎的则是两大亮点业务一一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和车路协同业务。这两大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优化了公司的收入结构,降低了单一业务风险,更验证了其技术布局的前瞻性与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上半年收入达0.61亿元,同比激增99.0%,几乎实现翻倍增长,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提升至17.6%,这一增长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从政策端看,今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等国家标准明确要求车辆配备驾驶员监控功能(DMS),为座舱业务打开了政策红利窗口。据佐思汽研数据,2025年6月国内DMS装配率仅为22.4%,随着政策落地,这一市场尚存巨大提升空间。 。从产品端看,佑驾创新推出的智能座舱DMS一体机iCabin Lite,通过将摄像头与控制器高度
佑驾创新2025中报深度解读:L4商业化破局,全球化布局打开估值空间

佳鑫国际IPO:机制B下的"钨矿盛宴"与散户博弈困局

当佳鑫国际以"全球最大露天钨矿"的标签叩响港交所大门时,市场的焦点早已超越了矿产本身。这家由江西铜业、中国铁建等国企控股的资源公司,将巴库塔钨矿项目包装成了一场资本狂欢——10.92港元的招股价对应-30.63倍市盈率,看似荒诞的估值背后,是稀缺资源叙事与港股发行机制变革碰撞出的特殊产物。 一、稀缺资源的资本魔术:从哈萨克斯坦钨矿到港股资本局 巴库塔钨矿的"全球之最"头衔确实具有诱惑力:露天三氧化钨资源量全球第一,设计产能全球单一矿最大。但翻开财务报表,2022-2024年累计亏损3.52亿港元,2025年前六月仅1.26亿收入的成绩单,与47.96亿港元的总市值形成鲜明反差。这种"预期透支"的玩法,在港股资源股IPO中并不罕见,但配合机制B下10%的公开发售比例,却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打新生态。 二、机制B的游戏规则:散户沦为"抽签配角" 佳鑫国际的招股书暗藏着一个关键变革:采用机制B发行,公开发售比例固定10%且无回拨机制。这意味着即便公配超购千倍,散户也只能在1098万股的蛋糕里分食——按20万申购人数估算,一手中签率仅4%,甲尾和乙组中签率更是低至万三。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与此前中慧、银诺等股的疯狂超购形成呼应,本质是发行方对散户流动性的精准收割。 机制B的精妙之处在于: - 锁定机构主导权:90%的国际配售份额掌握在机构手中,基石投资者便吃下50%,剩余份额由投行分配给关联基金,形成"机构控盘-散户跟风"的闭环; - 制造稀缺性幻觉:10%的公开发售比例刻意放大供需矛盾,配合"全球最大钨矿"的叙事,诱导散户接受高估值; - 成本转嫁策略:1.08亿港元的发行费用占募资额9.02%,看似合理的开支背后,是将上市成本转嫁给接盘散户的财务技巧。 三、基石阵容的"背书陷阱":国企光环下的资本默契 佳鑫国际的基石投资者名单堪称"国资天团":中国信达、鲁银贸易(山东招金)、广
佳鑫国际IPO:机制B下的"钨矿盛宴"与散户博弈困局

英伟达财报前瞻:AI王座下的冰与火之歌

在人工智能算力军备竞赛的硝烟中,英伟达即将于8月27日揭开2026财年Q2的业绩面纱。市场对这场财报的关注度已超越普通商业事件,更像是一场技术革命的“加冕仪式”——分析师预期营收459.1亿美元(同比+52.8%),期权交易员押注股价波动±7.4%,而资本市场正用显微镜审视着这家市值4.34万亿美元巨头的每一个毛孔 。这场财报的真正悬念,或许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英伟达能否在技术迭代与商业现实的裂缝中,继续书写“AI时代卖水人”的传奇。 一、增长引擎的变速齿轮 1. 数据中心的甜蜜与苦涩 作为英伟达营收占比近90%的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表现将直接决定财报底色 。当前市场预期该部门营收达420-430亿美元(同比+64%),但增速较前几个季度显著放缓——这既反映AI基础设施建设从“爆发期”进入“稳健期”,也暗藏着行业结构性变化的隐忧。 Blackwell芯片的产能爬坡成为关键变量。鸿海等ODM厂商的AI服务器机架出货量预计年内增长两倍,头部四家厂商Q3产量有望翻倍,这为营收增长提供了硬件支撑。但台积电3纳米工艺的良率波动(传闻初期良率仅55%)和地缘政治风险(黄仁勋近期密集访台强化供应链绑定),可能成为制约产能释放的“阿喀琉斯之踵”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市场对H20等特供芯片的采购节奏——尽管美国出口限制加码,但通过“算力租赁”等灰色渠道的需求仍在暗流涌动,这部分未被公开的订单可能成为财报的隐藏彩蛋。 2. 游戏业务的寒意料峭 曾几何时,游戏显卡是英伟达的现金奶牛,但如今该业务正陷入“温水煮青蛙”的困境。随着AI芯片需求激增,台积电先进制程产能向数据中心倾斜,RTX 50系列显卡的供货周期已从3个月延长至7个月,直接导致渠道库存水位降至历史低位。更严峻的是,AMD MI300X凭借“CPU+GPU”异构架构在游戏市场发起突袭,其光追性能较RTX 4090提升37%,而价格却
英伟达财报前瞻:AI王座下的冰与火之歌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