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麦格理发布交易员分析文章《Tough choices facing larger EMs》,聚焦 “大型新兴市场的艰难抉择”。文章指出,自苏联解体以来,大型新兴经济体正面临最严峻的地缘政治与贸易环境;随着世界逐渐分裂为 3 个(甚至 4 个)阵营,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等国需在险象环生的局势中寻求出路,平衡自主性与阵营选择。以下是核心观点:
一、背景:世界阵营化加剧,大型新兴市场 “不上不下”
报告将当前全球格局定义为 “多阵营分裂”,而不同规模的新兴市场(EM)处境差异显著:
大型新兴市场的尴尬定位
报告将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大型经济体描述为 “规模不上不下”——既因体量过大难以顺利融入任一阵营,又因实力不足无法凭自身独当一面。相比之下,小型新兴市场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迫 “站队”,自主性极有限。
全球主要阵营划分
“欧亚阵营”:中国、俄罗斯、中亚、朝鲜、伊朗、巴基斯坦,以及东南亚和非洲部分国家,可能形成相对紧密的整体。
“美西方阵营”:美墨加协定(USMCA)大概率能抵御动荡;欧盟(EU)将进一步巩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且在 “特朗普 2.0 时代” 后,可能主动对接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英国,甚至日本与澳大利亚。
二、关键抉择:印度、巴西、土耳其的 “左右逢源” 倾向
尽管全球阵营对立加剧,但报告认为,大型新兴市场未必会 “彻底倒向某一方”,核心逻辑在于 “美中吸引力均下降”:
一是美国的 “例外性” 光环褪色。文章指出,投资者与政策制定者不再将美国视为 “特殊存在”,美国有些做法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例如:反复无常的产业政策、针对企业领导层的打压、对制度支柱的冲击、政府回扣现象,以及试图干预经济新闻的采编与传播,等等)
二是中国的吸引力并未同步上升。尽管美国的支持率大幅下滑,但这并未让中国更具吸引力。
因此,报告预判:
印度:即便特朗普升级贸易战可能推动印度向 “欧亚阵营” 靠拢,但印度仍将继续 “左右逢源”,以争取最大筹码。印度总理莫迪在 2025 年 8 月 15 日的讲话中明确表示:“自力更生是印度实现发展的基础…… 若过度依赖他国,自由便失去了意义”,这一表述也印证了大型新兴市场对 “自主性” 的重视,而非盲目融入全球化。
巴西:不会完全倒向欧盟。
土耳其:将利用自身 “中东与欧盟桥梁” 的定位,尽可能保留自主性。
三、东盟的十字路口
作为东南亚核心经济合作机制,东盟(ASEAN)的处境同样严峻:
过去 30 年,东盟始终未能建立统一的经济框架 —— 各国生活水平差异、政治与文化分歧,以及信任缺失,导致商品、服务、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整合屡屡受阻。
当前,东盟正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需承接中国的产能,另一方面又受到 “阵营站队” 的引力。东盟可能已经站在了十字路口:要么逐渐边缘化甚至解体,要么推动更深层次的整合,而印度尼西亚将是决定这一走向的关键国家。
四、新格局的 4 个关键影响
报告预判,全球阵营化将带来 4 个显著结果:
经济效率下降:每个阵营的全球 GDP 与贸易占比将被压缩至约 25%,即便在服务与资本领域,也将呈现 “阵营内集中化” 趋势。
小国处境艰难:小型国家将被迫 “服从阵营规则”,若缺乏明确规则约束,不确定性将大幅上升。
大型新兴市场的 “自主空间”:由于美中均不再被视为 “理想领导者”,大型新兴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全球自主性(这是相对积极的一面)。
增长核心转向 “内生能力”:在动荡环境中,提高国内生产率、增加附加值、积累本土资本,将成为大型新兴市场实现增长与保留自主性的关键。
简而言之,全球 “阵营化” 已是大概率趋势,大型新兴市场无法再依赖 “全球化红利” 或 “单一阵营支持”;唯有聚焦内生增长、守住自主性,才能在 30 年来最复杂的地缘环境中破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