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挖掘机
港股挖掘机
我们不生产财富,我们只是港股的挖掘机。
IP属地:未知
25关注
1628粉丝
0主题
0勋章

AI“烧钱浪潮”仍然汹涌! 算力产业链继续高歌猛进

据全球知名VC(风险投资)数据提供商PitchBook最新统计数据,全球与人工智能(AI)密切相关联的“烧钱大战”仍然如火如荼,全球范围的风险投资机构们今年迄今已经向包括OpenAI、Anthropic在内的AI初创公司投入了大约1927亿美元——再度创下全球风投资金流向AI领域的全新投资纪录,并使2025年度有望成为首次有超过一半的风投资金流向人工智能相关行业的一年。 统计数据显示,在最近一个季度,AI初创公司拿到的VC资金占比也达到历史新高区间(美国约 62.7%、全球约 53.2%),无疑正在把2025年推向历史上首次“全年超过一半的风投资金流向AI”的年份。不过大部分资金流向了规模庞大且经营模式成熟的AI初创公司,而一些鲜为人知的AI新贵势力则举步维艰,尤其是那些不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初创类型公司。 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资本流向了已具备业内最大规模的AI初创公司——比如Anthropic和xAI本季度均筹得数十亿美元——而其他一些知名度较低的后起之秀则举步维艰,尤其是不专注于AI的公司。PitchBook研究员们发现,公开上市与并购环境的紧缩后遗症也使得部分风投资金对押注未经验证的不成熟初创公司意兴阑珊。 与此同时,美国大型科技巨头们所主导的AI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浪潮也处于极度加速扩张进程之中,推动整个AI算力产业链仍处于全球景气度最高的产业链,这也是为何近期英伟达、台积电以及博通、美光科技、SK海力士等AI算力产业链领军者股价屡创历史新高。AI初创公司疯狂吸金1927亿美元创历史纪录,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全球范围的AI“烧钱大战”仍然如火如荼,这也凸显出AI算力产业链牛市轨迹远未完结。 正是在英伟达、Meta、谷歌、甲骨文、台积电以及博通等大型科技巨头以及AI算力产业链领军者史诗级股价涨势与今年以来持续强劲的业绩带领之下,一股史无前例的AI投资热潮席卷美股市场以及全球股票
AI“烧钱浪潮”仍然汹涌! 算力产业链继续高歌猛进

恒指季检预测:紫金黄金国际(02259)先行一步 三家港股公司跃跃欲试

作为25年全球第二大IPO项目,紫金黄金国际(02259)在10月2日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根据恒生综合指数快速纳入规则要求,紫金黄金国际将于2025年10月15日(星期三)收市后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于2025年10月16日(星期四)起生效。据此,该公司有望于16日进入港股通。 紫金黄金国际所触发的机制为,“如新股在首个交易日收市市值排名在恒生综合指数现有成份股中前10%,该新股将被纳入,新股加入一般于该公司上市后的第10个交易日收市后实施。” 恒生综合指数快速纳入机制还有一条,即“于第一季及第三季上市之证券倘满足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及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的市值要求,将于六月及十二月之指数调整中加入恒生综合指数及其相关指数。” 根据智通财经APP测算,奥克斯电气(02580)、奇瑞汽车(09973)、富卫集团(01828)、等公司有望根据这条规则在三季度指数检讨结果公布后,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和进入港股通。根据公告,11月21日恒指公司宣布25年三季度恒生指数系列检讨结果,12月8日,恒生指数系列成份股变动生效。 此外,银诺医药-B(02591)、中慧生物-B(02627)、佳鑫国际资源(03858)、劲方医药-B(02595)、国富量子(00290)、耀才证券金融(01428)、博泰车联(02889)、维立志博-B(09887)、健康160(02656)、科济药业-B(02171)、派格生物医药-B(02565)、威胜控股(03393)等也在智通财经APP港股通冲退棒中有不错的表现,可以对公司后市表现给予关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今年7月9日上市的极智嘉-W(02590)作为同股不同权公司,需要满足港股通对于同股不同权公司的额外标准,包括市值、成交额、上市时长等要求,未来能否纳入,还需要持续观察。
恒指季检预测:紫金黄金国际(02259)先行一步 三家港股公司跃跃欲试

金矿巨头IPO后连续大涨,市值突破三千亿!GIC与贝莱德们为何纷纷重仓押注紫金黄金国际?

市场对港股今年第二大IPO给予了积极正反馈。 10月2日早盘,紫金黄金国际(02259)高开高走,截至上午11点,在上市首日大涨68.46%的基础上扩大涨幅,盘中最高突破139港元,最大涨幅一度突破15%。 在国际现货黄金价格节节攀升的背景下,紫金黄金国际头顶港交所年内首家中资背景国际黄金开采企业的光环敲响上市钟声。 作为近期大热门新股,此次紫金黄金国际共计发行 348990700 股股份,募资总额高达约249.8亿港元,使其成为年内港股第二大IPO项目,规模仅次于宁德时代。 招股期间,市场反应已极为热烈,孖展认购在首日下午便已超购逾134倍,吸引了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贝莱德(BlackRock)、高瓴资本在内的29家全球顶级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比例高达 49.9%,几乎占据了全球发售股份的一半。 上市首日,公司股价表现异常强劲,开盘即报111.5港元,较71.59港元的发行价大幅高开55.75%。截至收盘,股价收报120.60港元,涨幅68.46%,总市值突破 3164亿港元,彰显了资本市场对这艘黄金 “航空母舰” 的认可与追捧。 Part.01 中国黄金巨头迎来独立定价时刻 此次紫金黄金国际独立上市,核心动因之一在于解决其黄金业务长期面临的 “估值错配” 问题。 作为紫金矿业集团内部的 “隐形巨头”,其黄金板块在 2024年的产量已达73吨,净利润规模远超国内任何纯金矿企业。然而,在母公司综合矿业的估值体系下,其黄金业务的价值一定程度上被市场低估。 通过将所有中国以外的黄金矿山整合并独立分拆上市,紫金黄金国际得以更清晰地展现其作为全球领先黄金开采公司的真正价值。 从业务基本面来看,紫金黄金国际强大的资源基础和全球化的业务布局,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截至最后可行日期,公司在中亚、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全球核心黄金资源富集区持有8座黄金矿山的权益,其
金矿巨头IPO后连续大涨,市值突破三千亿!GIC与贝莱德们为何纷纷重仓押注紫金黄金国际?

实地调研6家泡泡玛特门店后,大摩结论:在美暂无对手,客流量仅次于苹果门店

泡泡玛特的美国门店成功吸引到了一群不速之客——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们。 9月28日,大摩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上周实地走访了泡泡玛特在美国的6家门店,通过三项观察进一步印证了观点——泡泡玛特美国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尚无其他玩具/爱好类门店能提供与泡泡玛特相同的消费体验,例如拆盒带来的乐趣、极具吸引力的产品设计以及丰富的IP矩阵。而6家门店中有5家的客流量和交易额超过周边门店,仅次于苹果门店。 大摩分析师们走访了泡泡玛特的纽约及新泽西州门店,包括美国梦购物中心店、泽西城花园购物中心店(试营业)、史泰登岛店、世界贸易中心店。   还有泡泡玛特的旧金山门店,包括石镇购物中心和联合广场店(试营业)。 核心发现 新客群与产品广度:在多数门店中,发现有新顾客询问公司 “盲盒” 产品的定义。同时,顾客购买的IP/产品种类丰富,并非仅聚焦于Labubu毛绒玩具(部分门店无该产品在售,或实施限购)。这表明零售门店是推广泡泡玛特丰富IP/产品组合的有效渠道。 门店布局与客群基础:目前泡泡玛特在美国的50家门店大多位于居民区,在核心商业中心(如曼哈顿中城)的门店数量较少。与全球其他市场类似,美国门店的持续扩张对于构建稳固的核心客群至关重要。 运营优化空间:尽管部分门店盈利能力良好,但仍存在优化空间:例如部分门店面积过小(约100平方米);另有部分门店仍通过Instagram发布补货通知,数字化运营手段有待升级。 (Labubu示意图) 关键信息 客群特征 与其他市场相比,美国门店中儿童(由成人陪同)占比更高,这可能与美国消费者购买力较强有关。多数顾客为20-40岁的成年人;亚裔顾客在部分门店占比 30%-40%,在其他门店占比10%-20%。 客流量与交易额 即便未销售Labubu毛绒玩具,多数受访门店的客流量依然可观。6家门店中有5家的客流量和交易额超过周边门店,仅次于苹果门店;唯
实地调研6家泡泡玛特门店后,大摩结论:在美暂无对手,客流量仅次于苹果门店

大行研究|美银:铜供应短缺加剧,2026年铜价预期上调至1.13万美元/吨

铜价未来的预期,依然看涨。 美银全球商品研究团队近期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当前全球铜市正面临 “供应端扰动加剧、需求端逐步企稳、库存端持续低位” 的三重支撑,因此将2026年铜价预期从每吨10188美元上调至11313美元,2027年预期进一步上调至13500美元/吨。报告强调,全球前三大铜矿(埃斯康迪达、格拉斯伯格、卡莫阿 - 卡库拉)的运营问题,是铜供应短缺的核心推手,仅印尼格拉斯伯格铜矿的事故就可能导致2026年全球铜缺口扩大27万吨,而欧洲需求触底回升与中国需求企稳则为铜价提供了需求端支撑。 01 铜大涨:供需错配下的必然 美银此前对2026年、2027年铜价的基准预期分别为 10188 美元/吨、12000美元/吨,但随着供应端问题持续发酵,团队将两年预期分别上调11%、12.5%,至 11313美元/吨与13500美元/吨。这一调整背后是三大核心逻辑: 1. 供应端:运营问题冲击全球顶尖铜矿 全球铜市供应高度依赖头部矿山,而当前前三大海量铜矿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运营扰动: 埃斯康迪达矿(年产能100万吨):作为全球最大铜矿,其 2025-2026 年实际产量预计低于额定产能,选矿厂产量从 2024 年的 105.8 千吨降至 2026 年的 85.7 千吨,虽浸出产能略有提升,但整体贡献有限; 格拉斯伯格矿(年产能73万吨):自由港旗下该矿因 “泥浆涌入事故”,2025 年第四季度至 2026 年产能需 “分阶段重启”,2026 年铜产量或较事故前预期下降 35%(原预期 17 亿磅),仅该矿就可能让 2026 年全球铜缺口扩大 27 万吨; 卡莫阿 - 卡库拉矿(年产能55万吨):刚果(金)矿区遭遇渗水问题后,中期产能目标从60 万吨/年下调至55万吨/年,2026-2027年产量指引需待排水区域检查完成后确定。 2. 需求端:欧洲触底 + 中国企稳,需求韧性显现
大行研究|美银:铜供应短缺加剧,2026年铜价预期上调至1.13万美元/吨

机构评级|高盛:上调华虹半导体目标价至87港元

高盛发布研报称,上调华虹半导体 (01347) 目标价13%至87港元,相当于预测2028年市盈率51.5倍 (此前为45.7倍),对公司2028年至2029年平均每股盈利年增长率的预测大致维持在31%,这也是高盛对中国半导体公司持续进行重新估值。 高盛称,看好华虹半导体未来前景,因为公司正逐步转向40nm/28nm制程并扩大产能。目前,中国正在建立更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第三期规模达470亿美元,随着本土晶圆厂客户需求增长,加上本土设备公司产品线更齐备,高盛认为华虹市值具备持续上行空间。 高盛对华虹 2025年至2027年的盈利预测基本维持不变,但基于对华虹长期成长机会更为乐观的看法,将2028年至2029年的净利润分别上调 0.2% 及0.6%。高盛轻微调高了华虹 2028至2029年的收入预测,预期中国的政策及基金支持将带动华虹下游客户及本土设备供应商蓬勃发展,从而利好公司收入及毛利率。 高盛对华虹2029年的毛利率预测上调 0.1个百分点,主要反映其对产能利用率前景略为乐观。对华虹2025年至2029年纯利预测分别为8200万元、2.67亿元、3.56亿元、4.8亿元及6.11亿元人民币。 高盛提醒投资者注意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第三期的动作。近日,第三期基金宣布投资拓荆科技旗下子公司Piotech Jianke,该公司专注于沉积设备、键合设备以及用于3D集成的量测检测设备。此次投资显示内地政策对半导体供应链的支持,有利于强化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
机构评级|高盛:上调华虹半导体目标价至87港元

不相信“假曙光”?美股小盘股创新高,投资者忙于落袋为安

美国股市中风险最大的板块在过去几周里表现强劲,过去四年里因小盘股而遭受过多次损失的投资者们将这些账面收益变现。从追踪罗素 2000 指数的最大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资金流动情况来看,投资者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套取利润,而且他们的获利速度几乎与撤资速度同步。今年已有约 54 亿美元资金从 iShares 罗素 2000 ETF中撤出,而该指数也已攀升至历史新高。自疫情以来,小盘股的表现一直逊于大盘股。在 2022 年的熊市中遭受重创,并且在随后的广泛牛市中也没有迅速反弹。该板块往往在经济繁荣、利率相对较低时表现更佳,因为许多公司没有盈利,需要借款来维持运营。直到现在,美联储才在一年内首次降息,而且美国经济也正朝着实现连续两个季度增长率超过 3%的方向发展。此时,小盘股投资者似乎才开始对这一群体能否与大盘股保持同步发展感到些许信心。9 月份的资金流入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未达到足以弥补全年资金外流的程度。彭博分析师Athanasios Psarofagis表示,该板块多年来的“假曙光”现象已经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Psarofagis称:“看起来他们可能只是趁机捞点好处而已,因为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这种出色表现似乎从来都不会持续太久。”罗素 2000 指数是美国主要股票指数中最后一个在最近的熊市过后重新站上历史高点的指数,它用了四年时间才完成这一壮举。在此期间,受人工智能热潮推动的纳斯达克 100 指数上涨了约 50%,不断刷新纪录。最近,小盘股实现了近五年来最长的连续周涨幅,因为投资者预计还会有多次降息举措以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据Fulton Breakefield Broenniman研究主管Michael Bailey称,这种情况改变了市场情绪。不过,市场上的不安情绪却十分普遍。从小型企业股票到加密货币,再到毫无盈利前景的科技公司,这些高风险资产的价格已经开始显得过高,而投资者
不相信“假曙光”?美股小盘股创新高,投资者忙于落袋为安

新股消息|欧洲市场排名第一,海上风电装备供应商大金重工递表港交所

据港交所 9 月 29 日披露,大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大金重工)(002487.SZ) 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华泰国际、招商证券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以 2025年上半年单桩销售金额计,大金重工是欧洲市场排名第一的海上风电基础装备供应商,市场份额从 2024 年的 18.5% 增长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29.1%。 大金重工于 2000 年创立,2010 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截至 9 月 29 日总市值 301.53 亿元人民币,是中国 A 股首家风电塔桩上市公司。 招股书显示,大金重工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海上风电核心装备供应商,深耕新能源行业近二十年,为全球大型海上风电开发商提供风电基础装备 “建造 + 运输 + 交付” 一站式解决方案。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大金重工是亚太地区唯一实现向欧洲批量交付单桩的供应商。 为满足客户一站式、多样化需求,大金重工的产品和服务由海上风电基础装备研发与制造逐步延伸到远洋特种运输、船舶设计与建造、风电母港运营等领域,并积极布局了新能源开发与运营业务,逐步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 大金重工的客户主要包括全球领先海上风电开发商及风电整机制造商。2023 年公司将 “两海战略” 升级为 “新两海战略”。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业务突飞猛进,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 16.4% 显著提升至 79.0%,代表了 “新两海战略” 的持续落地以及客户的高度认可。 欧洲海上风电市场具有壁垒强、高附加值的显著特点,欧洲市场销售的增长是驱动大金重工盈利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公司在欧洲市场收获了良好的国际品牌信誉,并以欧洲市场为基础构建了全球战略营销体系。公司已在欧洲、日韩等地设置多个常设驻外机构,建立起了覆盖全球海风主要开发地域的营销网络,未来将以此为基石
新股消息|欧洲市场排名第一,海上风电装备供应商大金重工递表港交所

高盛分析师警告:美国经济可能重新加速,小心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

9月28日,高盛分析师 Cosimo Codacci-Pisanelli 和 Rikin Shah 在最新报告中称,美国经济面临重新加速的可能性正在上升,这一预期建立在劳动力市场韧性、财政刺激预期以及宽松金融环境等多重利好因素基础之上。 报告称,这一经济重新加速的前景将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美联储选出新主席人选的背景下。高盛指出,关键问题在于美联储是否会在经济健康运行时仍将利率降至中性水平以下,以及是否能够在特朗普任期内实施加息政策。 Part.01 多重顺风助推经济 “重新加速” 高盛的分析显示,美国经济在多项关键指标上展现出强劲表现。 据高盛称,其美国宏观经济意外指数 (US MAP surprise index) 近期大幅飙升,本周的初请失业金人数也令人鼓舞。该行全球投资研究部 (GIR) 预计,美国第三季度 GDP 环比年化增长率将达到 2.6%的健康水平。 报告列举了推动这一风险的关键因素: 01 宽松的金融条件 风险资产的良好表现、美联储未来的降息预期以及美元走弱,共同营造了宽松的金融环境。 02 财政与投资 预计明年上半年将迎来积极的财政政策脉冲,同时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本支出将继续提供增长动力。 03 消费者与监管 美国消费者基础依然稳固,而去监管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高盛称,这些顺风因素的叠加,使得经济在明年出现超预期增长的可能性增加。 Part.02 货币政策路径取决于美联储新主席 高盛强调,2025年与2026年的美联储政策路径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故事。 对于今年剩余时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本周的表态很好地总结了当前形势:近期就业增长速度低于 "盈亏平衡" 水平。因此,高盛认为: 关税看起来仍将是价格水平的一次性调整,而服务业通胀放缓仍在持续。 这为美联储将政策利率正常化至更接近中性水平 (3-3.5% 区间) 提供了路径,因为过长时间维持限
高盛分析师警告:美国经济可能重新加速,小心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

新股消息|晶晨半导体递表港交所,芯片累计出货量超 10 亿颗

据港交所 9 月 25 日披露,晶晨半导体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晶晨半导体) 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中金公司及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披露,晶晨半导体是全球布局、世界领先的系统级半导体系统设计厂商,面向智慧家庭、智慧办公、智慧出行、娱乐教育、工业生产场景,提供卓越而领先的智能终端控制与连接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多媒体与显示 SoC 主控芯片、AIoT SoC 主控芯片、通信与连接芯片、智能汽车 SoC 芯片等,致力于赋能全球智能终端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 2024 年的相关收入计,晶晨半导体在专注于智能终端 SoC 芯片的厂商中位列全球第四,在家庭智能终端 SoC 芯片领域位列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二。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晶晨半导体的芯片累计出货量超 10 亿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的资料,2024 年,全球每 3 台智能机顶盒即搭载一颗公司智能机顶盒芯片、每 5 台智能电视即搭载一颗其智能电视芯片。晶晨半导体的业务遍布全球,覆盖全球主流运营商 250 余家、全球前 20 大电视品牌的 14 家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的资料),以及众多 AIoT 厂商及汽车厂商,已成为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庭中数亿块屏幕的 “大脑”。 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向全球电信运营商、领先的电视品牌商 (如小米、创维、TCL、海信、海尔及希沃) 以及广泛 AIoT 品牌商提供 SoC。 按收入计,全球智能设备 SoC 市场从 2020 年的 419 亿美元增加至 2024 年的 657 亿美元,2020 年至 2024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1.9%。预期于 2029 年前,全球智能设备 SoC 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至 1,314 亿美元,2024 年至 2029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4.9%。 财务方
新股消息|晶晨半导体递表港交所,芯片累计出货量超 10 亿颗

小摩调研12家中资半导体企业后结论:板块估值有望上调,优选晶圆制造设备商

9月,A 股半导体板块迎来显著上涨,为验证市场情绪,摩根大通团队联合20多位客户调研了12家半导体企业,从上游的晶圆制造设备(WFE)供应商,到中游的代工厂、OSAT(外包半导体封装测试)/ 测试服务商,再到下游的半导体设计公司。调研结果显示,不同环节企业对行业前景分化明显 —— 制造与封装测试端偏向乐观,设计端(聚焦传统终端需求)则相对谨慎,但整体锚定 “本土 AI 驱动” 的长期机遇。 一、核心摘要 9 月以来 A 股半导体板块上涨 11%,供应链调研印证乐观情绪。晶圆制造设备(WFE)、代工厂、OSAT / 测试服务商指引积极;虽半导体设计企业对汽车、家电、智能手机需求偏谨慎,但 2026 年新兴 AIoT 设备出货将保持稳健(受益于本土 AI 发展)。长期看,板块估值有望上调,优选 WFE子板块及 AI 赋能者,核心推荐中微公司、豪威集团、闻泰科技。 二、产能利用率与 2025 年四季度价格趋势 1. 产能利用率:AI 需求带动回升 受益于国内及海外 AI 相关需求的拉动,供应链反馈 2025 年四季度半导体行业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上升,为板块业绩提供支撑。 2. 价格分化:存储上涨,成熟逻辑承压 存储产品:平均售价预计上涨,其中 NOR 闪存保持稳定,SLC NAND 表现温和,DRAM 涨幅呈激进态势; 成熟逻辑产品:微控制单元(MCU)、CMOS 图像传感器等品类可能面临降价压力; 模拟产品:尽管中国政府对美国供应商开展反倾销调查,但预计 2025 年四季度价格仍将保持稳定。 三、国内 WFE 需求:进口增长与中微公司的核心优势 1. WFE 进口数据印证需求韧性 中国 8 月 WFE 进口统计数据显示,同比增长 12%,年初迄今累计增长 3%,这一数据支撑了摩根大通对半导体行业整体资本支出的乐观看法(预计增速持平或达个位数)。 2. 重点推荐:中微公司 作为
小摩调研12家中资半导体企业后结论:板块估值有望上调,优选晶圆制造设备商

大行报告|美银:全球智能眼镜竞赛已加速,中国牢牢占领制造中心地位

  核心摘要: 随着Meta等科技巨头密集推出新型智能眼镜,行业正迎来 “爆发临界点”。9月22日,美银发布一份研究报告,认为2025-2027 年人工智能眼镜(AI glasses)将主导增长,2028 年起增强现实眼镜(AR glasses)有望接棒成为核心驱动力;而中国将凭借超 80% 的供应商占比与制造中心地位,在全球智能眼镜供应链中占据关键角色。在报告中,美银将歌尔股份、水晶光电、舜宇光学等企业列为核心受益标的。 行业趋势:从 “AI 先行” 到 “AR 主导”,出货量增速可期 美银分析师在研报中判断,智能眼镜行业已进入需求加速释放阶段,核心增长逻辑呈现 “两阶段分化” 特征: 第一阶段(2025-2027 年):AI 眼镜领跑增长 无显示屏的 AI 眼镜因技术成熟度高、成本可控,将率先成为消费级市场主流,主要应用于语音交互、环境感知、健康监测等轻量化场景,预计此阶段 AI 眼镜出货量年均增速达 25%。 第二阶段(2028 年起):AR 眼镜接棒主导 随着显示技术(如 Micro OLED)、光学方案(如光波导)成本下降及算力提升,有显示屏的 AR 眼镜将逐步替代 AI 眼镜,切入导航、工业辅助、沉浸式交互等复杂场景,预计 AR 眼镜出货量年均增速高达 101%。 从整体市场看,2025-2030 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 40%,其中 2027 年前后有望迎来出货量 “翻倍拐点”,主要受消费电子换机周期、企业级应用落地及科技巨头生态投入推动。 供应链格局:中国为核心制造基地,EMS 向东南亚延伸 全球智能眼镜供应链呈现 “中国主导、区域分工” 特征,具体布局如下: 供应端:中国企业掌控超 80% 核心环节 从零部件到整机组装,中国供应商覆盖摄像头、光波导、微机电系统(MEMS)、电池等关键领域,其中摄像头模组(舜宇光学)、光学
大行报告|美银:全球智能眼镜竞赛已加速,中国牢牢占领制造中心地位

新股消息|长风药业通过港交所聆讯

据港交所 9 月 22 日披露,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 “长风药业”) 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中信证券及招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长风药业成立于 2007 年,专注于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专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哮喘、COPD及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巨大。据估计,目前全球有将近 25 亿人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预计该数字日后还会增加。2024 年,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规模估值为 999 亿美元 (约人民币 7,292 亿元),预计到 2033 年将达到 1,572 亿美元 (约人民币 11,47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5.2%。 招股书核心摘要 本次 IPO 拟募资主要用于核心管线研发、生产基地扩建及商业化能力提升。 一、核心管线:锚定高需求专科领域,研发进度领跑 招股书显示,公司构建了包含 16 款在研产品的管线组合,其中呼吸科领域占比超 60%,聚焦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高发疾病,匹配中国 2.5 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需求: 后期核心产品:重组人干扰素β1b 雾化吸入溶液(用于病毒性肺炎)处于 III 期临床,为国内首个雾化给药的干扰素类生物药,较传统注射剂型安全性更优;盐酸左沙丁胺醇吸入粉雾剂(哮喘治疗)已完成 III 期临床,预计 2026 年提交上市申请。 改良型新药突破:针对吸入制剂“递送效率低” 行业痛点,开发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雾剂采用独创多单元给药技术,肺部沉积率达 42%(行业平均不足 30%),目前处于 II 期临床。 皮肤科补充布局:两款湿疹治疗小分子创新药进入 I 期临床,采用局部给药技术降低全身副作用
新股消息|长风药业通过港交所聆讯

机构评级|大摩半导体设备股最新评级出炉:应用材料、泛林集团获上调,科磊遭下调

摩根士丹利在修订 2026 年晶圆制造设备 (Wafer Fab Equipment,简称 WFE) 市场预测的同时,对三只核心半导体设备股的评级做出调整:将应用材料 (Applied Materials,AMAT.US) 评级上调至 “增持”(Overweight),将泛林集团 (Lam Research,LRCX.US) 评级上调至 “中性”(Equal-weight),并将科磊 (KLAC.US) 评级下调至 “中性”(Equal-weight)。 2026年WFE市场预测上调 存储设备成核心驱动力 以谢恩・布雷特 (Shane Brett) 为首的分析师团队表示,已将 2026 年全球 WFE 市场规模预测从 1220 亿美元 (同比增长 5%) 上调至 1280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0%)。他们指出,此次上调几乎完全由存储设备领域贡献 —— 当前对存储设备 WFE 的基准预测 (487 亿美元) 已接近此前的乐观预测 (500 亿美元)。 具体来看,分析师将 2026 年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DRAM) 相关 WFE 预测上调至 349 亿美元,接近 350 亿美元的乐观预期;将 NAND 闪存相关 WFE 预测上调至 138 亿美元,略低于 150 亿美元的乐观预期。 布雷特团队分析称,DRAM 价格走强很可能会转化为更激进的 DRAM 资本支出 (capex) 计划;但 NAND 闪存资本支出的改善可能会存在一定滞后性 —— 一方面是因为部分资本支出会向 DRAM 倾斜,另一方面是存储厂商希望保持更审慎的资本纪律。 应用材料:估值折价显著,增长潜力突出 摩根士丹利将应用材料的评级从 “中性” 上调至 “增持”,并将目标股价从 172 美元上调至 209 美元。 分析师团队表示:“目前应用材料的估值较泛林集团低 25%,而 202
机构评级|大摩半导体设备股最新评级出炉:应用材料、泛林集团获上调,科磊遭下调

高盛标普500目标价层层加码:年末看6800点,明年剑指7200点

近日,高盛将标普500指数的年末目标点位从6600点上调至6800点。以该指数最新收盘价计算,仍有2%的上涨空间。高盛表示,上调目标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美联储政策立场趋于温和,以及企业盈利表现具备韧性。在上周五发布的报告中,高盛还将标普500指数的6个月及12个月回报预期分别上调至5%和8%,按此推算,对应指数点位将分别达到7000点和7200点。此前一周,美联储自去年12月以来首次实现降息,并表示随着劳动力市场逐步降温,计划在10月和12月进一步降息。高盛仍预测这两次会议均将采取25个基点的降息幅度,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多数华尔街大行的认同。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4月推出"解放日"关税政策后,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引发全球股市抛售潮,各大行纷纷将标普500指数目标点位下调至6000点以下。但此后,关税政策的松绑以及美联储宽松预期的升温缓解了投资者焦虑,降低了衰退风险,推动股市创下历史新高。据标普全球数据,标普500指数自4月8日的低点已累计上涨超30%,并在7月至9月间多次刷新收盘纪录,截至9月初最新收盘价已达6693.75点。 $(.DJI)$ $(.IXIC)$ $(.SPX)$
高盛标普500目标价层层加码:年末看6800点,明年剑指7200点

“桦加沙”考验港交所“打风不停市”新规

超强台风“桦加沙”正在逐步逼近香港,而港交所一年前颁布的“打风不停市”新规,也将受到考验。 截至9月22日20时,“桦加沙”正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维持在17级以上(62米/秒),已进入巴士海峡并向南海东北部海面靠近。 面对台风威胁,港交所一位发言人表示,交易所正与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保持密切沟通。发言人在电邮声明中表示,员工、市场参与者和投资公众的安全仍然是港交所的首要考量,他们将适时作出最新通报。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港交所于去年 9 月实施 “打风不停市” 新规:无论遇上8号或以上台风、黑色暴雨或 “极端情况”,香港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在恶劣天气情况下维持交易,沪深港通、衍生产品假期交易和收市后交易时段,亦如常运作,但上市仪式延期。银行在打风或黑雨下分行继续关闭,所有服务改用电子方式处理。 但即将到来的超强台风“桦加沙”威胁不容小觑。 香港天文台于当天12时20分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并预告将在今晚8时至10时之间,改发三号强风信号。气象数据显示,台风中心目前位于香港东南偏东约 870 公里处,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达每小时 230 公里,预计明日起香港风势将逐渐增强,天气将急速转坏。 中央气象台指出,“桦加沙”呈现典型的“移速快、强度强”特点,其巅峰强度已接近2024年重创华南的台风“摩羯。“桦加沙”预计将于23日凌晨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后,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逐渐靠近广东中西部至海南岛东北部一带沿海,登陆时仍可能维持强台风至超强台风级别。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已于今日 10 时将防风应急响应从 Ⅳ级提升至Ⅱ级,要求各地落实 “六个百分百” 防御要求,预置抢险队伍和应急通信设施。 随着“桦加沙”地逐步逼近,香港金融市场也将进入实战考验的关键阶段。市场人士表示,这场超强台风与“打风不停市”新规的正面碰撞,不
“桦加沙”考验港交所“打风不停市”新规

高盛研判中国大宗商品下半年价格趋势:反内卷成供给侧核心主线

9月19日,高盛发布一份关于中国下半年大宗商品的研究报告。据悉为撰写这份报告,高盛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中国大宗商品专项考察,通过30场会面与视频会议,与中国钢铁、煤炭、锂、基本金属等领域的企业、协会及宏观机构代表深度交流。 一、考察背景与核心结论 本次考察覆盖产业链全环节参与者,从微观的钢厂、矿企到宏观的政府智库、经济学家,核心聚焦 “供给侧结构调整” 与 “行业供需再平衡” 两大主题。 综合各方反馈,高盛得出三大核心判断:其一,多数大宗商品供给政策虽处规划阶段,但整体方向积极,对行业盈利修复具备建设性;其二,若政策目标落地,水泥、钢铁行业受影响最显著,2026 年煤炭、水泥或率先迎来改善;其三,供给侧 “反内卷” 与新政策扰动叠加,短期供给稳定性存疑,而需求端呈现 “制造强、建筑弱” 的分化格局。 二、供给侧核心主线:“反内卷”  1. “反内卷” 政策:聚焦产能再平衡 宏观与行业反馈均证实,多部门正推进供给侧 “反内卷” 行动,核心通过产能退出、分类管控、限制新增三大路径实现行业再平衡,防范长期产能过剩引发的行业困境。 政策聚焦的重点行业明确:优先级最高的是 EV、光伏(上游)、钢铁、水泥、煤炭、医药、电子;基本金属与化工次之。与过往不同,此次政策更注重 “市场与政府平衡”,通过环保、能耗、工艺等技术标准落地,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对短期价格波动的关注度显著降低。 2. 关键政策影响:新采矿法与供给扰动 2025 年 7 月生效的新《矿产资源法》成为供给侧最大变量,其要求 “共生伴生矿产综合开发”,且缺乏细则解读,已引发局部供给扰动: 锂产业:宜春锂云母矿(占 2025 年全球产能 14%)面临伴生钽、铌的开采要求,7 家矿企(不含宁德时代)停产风险中低,但许可证审批或耗时 3-6 个月至 1-2 年,成本或增加 5 万元 / 吨碳酸锂; 铝土矿:山西铝土矿因 “
高盛研判中国大宗商品下半年价格趋势:反内卷成供给侧核心主线

外资大行先后评论中国股市:牛市可持续!摩根大通VS高盛核心观点对比解析

外资大行近期频频发布针对中国股市的牛市研究报告,引发业内关注。 9月17日,摩根大通发布报告称,中国股市的牛市属于“风险收益结构质变驱动的可持续牛市”。而一天后,高盛也发布研究报告评论中国股市,高盛则强调牛市的本质是“估值修复支撑的结构性上涨”。 在报告中,两家大行都提到了AI技术发展对基本面改善的作用,并最终达成共识——中国股市微观结构改善与宏观估值修复形成共振,市场正迈向更具韧性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六大核心维度,进一步提炼双方核心观点要点,并展开深度对比。 一、牛市定性与核心支撑论据 摩根大通核心观点 牛市定位:明确界定为“可持续牛市形成阶段”,核心标志是风险收益结构质变。 关键论据:MSCI 中国指数三个月收益波动率比率升至 0.96(历史均值约 0.6),接近美国市场 1.04,打破 “上涨必伴高波动” 的过往规律。 底层支撑:技术创新、政策支持、资本流动改善三重因素共振;中国科技龙头指数集中度低于美国“七大科技巨头”,市值扩张空间充足。 高盛核心观点 牛市定位:强调“估值修复驱动的结构性上涨”,维持 A 股 / H 股超配评级。 关键论据:沪深 300 指数市盈率仅 13.3 倍,较历史均值低 22%,处于 2018 年熊市底部水平。 底层支撑:AI 技术每年提升上市公司 EPS 2.5%;2024 年 9 月以来超 10 项 “里程碑式” 经济刺激措施落地。 二、科技板块核心逻辑 摩根大通核心观点 关注焦点:AI 叙事强度与市场情绪传导,聚焦具体技术突破标的。 核心标的:阿里自研芯片、寒武纪技术
外资大行先后评论中国股市:牛市可持续!摩根大通VS高盛核心观点对比解析

汇丰最新评级:比亚迪目标价下调仍喊 “买”

汇丰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深度研究报告中,重点关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头部公司比亚迪,深度报告给出了明确信号:尽管下调目标价,但仍维持比亚迪A 股、港股 “买入” 评级。 短期 “以退为进”:反内卷下的销量与利润承压 汇丰认为,比亚迪刚经历了一轮明显的盈利收缩,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消费低迷期定价疲软,渠道补贴增加;二是公司自行承担了部分自动驾驶技术的新增成本。 为了跳出 “价格战泥潭”,比亚迪主动转向 “反内卷”:放弃销量驱动的折扣策略,转而推行价格自律,聚焦价值竞争。但问题在于,国内竞争对手一边效仿比亚迪的成本控制能力,一边用更激进的新车定价抢市场。 面对这种短期压力,汇丰判断比亚迪将在 2025 年下半年采取 “以退为进” 策略,主动放缓销量增速 —— 将全年销量预期从 540 万辆下调至 480 万辆。 2026 年增长引擎:技术升级 + 垂直整合的 “王牌” 短期承压不代表长期乏力,汇丰最看好的是比亚迪 2026 年的技术爆发潜力,预计明年销量将回升至 560 万辆。 9 月 9 日推出的海豹 7(Tai 7)车型,正是比亚迪技术战略的 “活样本”:通过垂直整合能力、工程优势和规模效应,把原本只用于高端车型的先进技术与配置,直接下放至大众市场。这种 “高端技术平民化” 的打法,已经收获了双重订单红利 —— 不仅吸引了越野爱好者,更打动了看重设计、空间和智能配置的家庭用户。 汇丰认为,本质上,比亚迪的核心优势从未消失:从电池到芯片的垂直整合能力,能让它比竞争对手更快实现技术落地、更精准控制成本。而 2026 年潜在的 “重大平台技术升级”,可能会让这种优势进一步放大。 盈利韧性来源:海外扩张 “对冲” 国内压力 如果说技术升级是 “未来增量”,那海外扩张就是比亚迪当下最实在的 “盈利缓冲垫”。 汇丰给出了一组亮眼数据:2025 年比亚迪海外销量预计突破 90 万辆,较
汇丰最新评级:比亚迪目标价下调仍喊 “买”

法兴银行报告: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采购即将进入关键阶段

法国兴业银行于9月15日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战略石油储备(SPR)采购即将进入关键阶段,其规模与时机选择将对全球原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法兴报告预测,到 2026 年,中国SPR 采购量或增至 2.7 亿桶,日均新增采购量达48万桶,这一规模相当于全球日均原油需求量的近 0.5%。 战略储备采购的核心驱动因素 1、油价窗口期显现 法兴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油价已进入适宜战略储备的窗口期。报告预测,到 2026 年底布伦特原油价格将跌至 51 美元 / 桶,较当前水平线性下跌近 16 美元。历史数据验证显示,当布伦特原油价格低于 12 个月移动平均线时,中国原油进口量会呈现同步上升趋势,形成 "低价补库存" 的典型市场特征。 2、储备设施支撑充足 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仍有 8 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新增库容,为大规模采购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条件。这一库容空间足以容纳未来一段时期的采购增量,确保战略储备计划的顺利实施。 3、机构预测持续上调 能源咨询公司 Energy Aspects 已将 2025 年 7 月至 2026 年 3 月的中国原油采购预测从 1 亿桶上调至 1.2 亿桶,报告同时提示该数字可能进一步扩大至 1.4 亿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采购量或将于 2026 年农历新年前完成,呈现明显的时间窗口特征。 对原油市场的多维影响 尽管中国采购规模可观,法兴银行仍维持对原油市场的看空观点。报告分析认为,即便计入中国新增的近 2.7 亿桶采购量,2026 年全球原油库存日均增加量仍将达到 190 万桶,供应过剩格局未改。 从市场结构看,中国的采购行为能暂时缓解当前市场存在的 "深度期货升水"(远期价格高于近期价格)压力,为油价提供短期支撑。但这种支撑效应的持续性受到全球供需基本面的制约。 报告特别警示,当前对冲基金对美国 WTI 原油的看涨持仓量已降至 2006 年有数据记录
法兴银行报告: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采购即将进入关键阶段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