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见一个有几个月没见的好朋友,他正好提到之前去吃贾三包子。我想,我也有段时间没去过了,上次去还是因为在金融街参加一个调研活动中午抽空去的。
西安贾三汤包,就开在白云观再往东走的那条街上。其实距离长安白云山西驻京办也就是一个红绿灯。陕西美食扎堆白云观啊,老北京说白(bo,二声)云观。
这家店的招牌就是汤包,主要是羊肉和牛肉的汤包,招牌上是清真店。
我觉得吃灌汤包的核心就是得连汤、带皮和馅一起吃。这里的灌汤包都是线包现蒸的,虽然需要等待一会儿才能上菜,但是味道会更加鲜美。
我点的羊肉灌汤包。服务人员会先给上一碟醋带一个勺子,沾点醋,把包子放在勺子上,我争取一口就把主要的汤和包子吃进去。
刚开始吃的时候,包子皮和馅不烫了,但是汤会有点微微烫。据说吃太烫的对消化不好。总之,把握到汤不烫、皮和馅也不凉的状态我觉得刚刚好。
以前我来这会再点个泡馍,今天看菜单就很想喝这个八宝粥。这个八宝粥和北方的做法不太一样,特别像宁夏的八宝茶和白粥的结合。味道还不错,如果是八宝茶的材料,也算是真材实料的八宝茶了。
我突然好奇,灌汤包到底是哪里的?我印象江浙地区灌汤包比较多,怎么西安也有灌汤包呢?然后看到店里的源流介绍。
贾三包子的老板以前是南京的,后来到西安做生意,但是成为灌汤包还是1960-1970年代才由江南嫁入贾家的媳妇融入汤包技艺的。
突然有点怀念在南京吃的灌汤包。真正好吃的东西,就是会让你回忆起来的时候,恨不得飞过去尝一口。当然,我现在写的北京美食,如果你在北京或者来这里玩、出差,也许就可以留意着,来的时候尝尝。
我记得有一次在望京和合作伙伴吃饭,他们在席间说北京没有好吃的,我在想,写美食的好处,至少可以让在北京觉得没有好吃的朋友多一种尝试的选择。
对好吃的,我现在依然是开放的态度,毕竟北京这么多老的、新的餐馆我肯定有很多没吃过的,所以还是保持新鲜感。就像是对新朋友,无论岁月怎么变化,我也依然保持开放的态度。
店里还有贾平凹先生写的文章内容,因为我这不是也写文章么,所以遇到写文章的老师们比以前会更加留意。
其实,美食和文化一直也不分家。苏轼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也能做出东坡肉,也可以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也能做出苏堤,这些本就是可以浑然一体的。
《舌尖上的中国》曾经火爆,我觉得最本质上,民以食为天。在吃不饱的时候,民以食为天就是生存;在吃得饱的时候,如何吃得好就是民以食为天的科研。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认为饮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其实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道德经、论语咱不敢说人人都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咱们中国人,在全球做起饭来,那不瞬间让老外点赞么?其实一样的,美食也载道。
聊道只是为了交流学习,行道,把道做成具体的事物,做成人的品格才是祖先们说的天人合一。把中华美食文化传承好,吃饱饭、吃好饭就是行道的一部分。
我们先辈不仅在书里、在建筑里,在食物里也埋藏了中华智慧的密码。
相关美食文章:
阜成门永和鲜浆:豆浆、油条、卤肉饭、馄饨
从长安白云陕西驻京办,谈食材与做法
北京昌平、门头沟、海淀驾校的小店美食
暑假快到了,在北京除了必吃榜还可以关注必比登
从叶记肠粉的商业模型,谈投资的表与里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