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里,“暴富梦”从来就像一碗滚烫的面条,看上去热气腾腾,但一口下去往往烫嘴。最近,美国市场上又出现了一批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一些原本毫不起眼的中概股,在短短几天里被炒得天花乱坠,市值动辄飙升几百倍,最后又轰然坍塌。金融时报旗下的播客《Unhedged》披露,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称,在过去几个月里,所谓的“拉高出货”(pump and dump)案件举报数量增加了整整300%【1】。数以千计的投资者倾家荡产,损失动辄数十万美元。有人投入12,000美元,有人血本无归地亏掉了80万美元。可以说,这是一场现代版的“庞氏戏法”,但舞台搬到了纳斯达克。
故事的荒诞之处在于:这些被爆炒的公司,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亏损企业。例如,一家叫做Regencell的中药草本公司,去年净亏损500万到600万美元,但在被一轮疯狂拉抬后,市值一度飙到400亿美元【1】。这是什么概念?一家卖草药的小企业,估值超过了许多世界级的医药巨头。几天之后,泡沫破灭,股价自由落体,最后接盘的散户们只能欲哭无泪。
图1:Regencell公司股价历史
注:该公司股价在2025年5月之前长年处于1美元以下,但是在6月份股价飙升到78美元,然后自由落体下坠到十几美元。
这类骗局并不是新鲜玩意。上世纪90年代的“电话推销股”就靠一通通冷不防的电话,把爷爷奶奶们的退休金忽悠走。如今骗子们与时俱进,武装到了牙齿。诈骗的入口不再是电话,而是Facebook上的广告。点开之后,受害者会被拉进一个WhatsApp或者Telegram群,群里有几十个人,个个看上去像投资“老司机”。他们不会立刻让你掏钱,而是先陪你闲聊、讲故事、发一些似乎靠谱的投资“干货”,有时甚至假装自嘲问你是不是AI机器人,让你放松警惕。等过了几周,他们会推荐一个小股票,先让你投100美元,尝到点“甜头”,接着再引诱你加码到1万、2万,甚至几十万美元。最后等股价被拉到天上,幕后庄家瞬间出货,股价断崖式下跌,群里的“老师们”一夜蒸发,留下一群欲哭无泪的散户。
更讽刺的是,骗子们还玩起了AI换脸。他们用FT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虚拟形象做广告,仿佛这位财经大佬亲自站台,吸引读者上钩【1】。想象一下,如果哪天你在朋友圈看到“诺贝尔奖经济学家教你三天赚十万”的视频,别急着动心,多半是骗子的AI合成。可以说,科技越发达,骗子的“画皮术”也越高明。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烂公司能轻而易举登上纳斯达克?答案很残酷:交易所要赚钱。纳斯达克自诩是“小盘IPO之家”,每年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二的新股都在这里上市【1】。而负责把这些公司推向市场的,往往不是高大上的华尔街投行,而是一群规模很小的承销商,被戏称为“舱底投行”(bilge bracket)。这些小券商专门替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小企业搞上市,每单能融资大约2500万美元。股票流通盘极小,往往只有20%的股份在市场上交易,剩下80%牢牢掌握在公司内部人手里。这意味着只要几个资金账户联手,就能轻松把股价拉上天,再狠狠砸下来。
那么,监管去哪儿了?FBI和SEC当然在调查,但问题是大家都不愿意背锅。Meta说自己“竭尽全力”删除虚假广告,但这些诈骗信息像打地鼠一样,你删一条,明天就换个马甲卷土重来【1】。纳斯达克说自己只是平台,符合标准就能上市。SEC忙着盯大公司财报,哪里有精力天天揪这些小股票。结果就是:骗子、平台、承销商、交易所、监管层,各方都撇清责任,最后只有散户被推入深渊。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那不就是“买者自负”吗?正如美国的俗语所说,“No crying at the casino”—愿赌服输【1】。可问题在于,股市不是赌场,它本该是企业融资、资本配置的正经渠道。若资本市场逐渐被骗子挟持,散户不敢参与,长期的融资功能必然受损。就像一口井,你若任由人往里倒脏水,总有一天会变成臭水沟,谁还敢来喝?
其实这套把戏在历史上早就出现过。100年前的华尔街,所谓“股票联盟”公开操纵股价,甚至还登报邀散户一起来炒。大家心照不宣,直到1930年代金融大萧条爆发,美国才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证券法规,把这种明目张胆的操纵定为非法【2】。如今的情况令人不安:互联网和AI技术,让骗子有了更高效的工具;跨境上市,让监管套利空间更大;加之投资者的“错失恐惧症”(FOMO)不断被利用,骗局总能找到下一个猎物。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自保?一句老话:飞来横财,多半有诈。你在Facebook看到的“稳赚不赔”广告,基本可以直接拉黑。对监管层而言,该是反思的时候了:是不是需要对小盘IPO加强尽调?是不是要对社交平台推广告设立更高门槛?是不是该为散户提供更及时的预警机制?否则,这类骗局会像韭菜地里的镰刀,割完一茬还有一茬。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下的局面,或许最贴切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些公司打着纳斯达克上市的光环,实则一地鸡毛;那些社交广告看似名人代言,实则AI换脸。资本市场的诚信若再被侵蚀,最终可能酿成一场更大的信任危机。到那时,不仅是几个散户血本无归,而是整个市场信誉都要付出代价。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并不仅仅是几个被骗的中年投资者,而是全球金融生态中的信任赤字。资本市场的生命线就是信任,如果再任由骗子横行,谁还会相信“投资能创造财富”这句话?到最后,股市真就沦为赌场了。
参考文献
【1】Financial Times, Unhedged Podcast Transcript: The New Pump and Dumps, August 22, 2025. https://www.ft.com/content/499d6417-7062-4e20-a18a-14365d3949e5【2】Edwin Lefèvre, 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1923. https://www.gutenberg.org/ebooks/11843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