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财年Q1,阿里巴巴营收同比增长2%至2476.52亿元,但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滑18%至335.10亿元,低于市场预期。这一数据看似疲软,实则暗藏战略深意:
一、财报数据的双面解读:利润承压与战略定力
1. 利润下滑的结构性成因
- 研发投入的爆发式增长: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在AI基础设施及产品研发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其中仅本季度AI相关资本支出就达386亿元。这种投入直接导致利润率收缩,但为长期技术壁垒奠定基础。
- 即时零售的战略性亏损:淘宝闪购日均订单突破1.2亿单,骑手规模达200万,虽拉动淘宝DAU增长20%,但履约成本同比激增47%,成为利润侵蚀主因。
2. 云业务的逆周期韧性
阿里云外部商业化收入同比增长26%,AI相关收入占比超20%,主要受益于:
- 大模型推理需求爆发:通义千问日均调用量突破50亿次,带动算力租赁收入增长137%。
- 政企市场突破:与国家气象局合作建设的气象AI平台,单项目合同金额达12亿元。
二、AI芯片战略:填补算力缺口与重构竞争格局
阿里宣布打造AI芯片填补英伟达空白,当日美股飙升12.9%,市值增加367亿美元,其战略价值体现在:
1. 技术路径的精准卡位
- 兼容CUDA生态的降维打击:新芯片支持动态指令翻译层,可无缝运行英伟达CUDA代码,工程师迁移成本降低70%以上 。这一设计直击国产芯片生态短板,预计2025年底量产时将抢占30%的推理芯片市场。
- 国产供应链的全链条突破:采用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95%+)和华虹半导体7nm工艺(2026年量产),实现从设计到代工的100%自主可控 。这与****形成差异化竞争,后者仍依赖台积电部分制程。
2. 成本重构的战略意义
- 采购成本的断崖式下降:以寒武纪思元370为例,阿里采购价约3.7万元/片 ,而自研芯片量产成本可控制在1.8万元/片,预计2026年节省采购成本超50亿元。
- 算力定价权的争夺:当前国内智算集群租赁价格为1.2万元/卡/天,若自研芯片规模化应用,可将价格压降至0.8万元/卡/天,直接冲击英伟达H20的市场地位。
三、行业竞争格局的再平衡:从电商内卷到算力军备竞赛
1. 中概科网股的分化逻辑
- 美团的困境与启示:净利润同比下滑89%,反映出本地生活服务的流量红利见顶。其外卖业务面临淘宝闪购日均1.2亿单的直接冲击,未来需在即时零售与供应链效率上破局。
- 拼多多的增长瓶颈:尽管Q2营收增长7%,但股价“过山车”揭示市场对其低价策略可持续性的担忧。相较之下,阿里通过AI芯片布局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形成差异化叙事。
2. 算力霸权的终局之战
- 市场规模的诱人蛋糕: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425亿元增至2029年的1.34万亿元 。阿里若能抢占20%份额,将带来2680亿元年收入,相当于2025年总营收的1.1倍。
- 政策红利的强力助推:国务院近期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明确支持AI芯片攻坚与智算集群建设。阿里作为首批参与“东数西算”工程的企业,已获得西部数据中心15%的算力配额。
四、投资价值评估:技术拐点与风险对冲
1. 短期入场的三大信号
- 技术验证的里程碑:2025年9月芯片流片测试结果若达到H20性能的80%,将触发机构投资者的重新定价。
- 政策催化的窗口期:预计10月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可能发布首款商用AI芯片,成为股价催化剂。
- 估值修复的空间:当前阿里前瞻PE为18.28倍,低于拼多多的22倍和京东的25倍,存在估值切换机会。
2. 长期持有的风险缓释
- 研发投入的资本化路径:未来三年3800亿元技术投资中,约40%可计入无形资产,改善财报表现。
- 现金流的安全垫:截至Q1,阿里现金储备达3860亿元,足以覆盖未来两年AI芯片研发与量产所需的280亿元资金缺口。
- 地缘政治的对冲策略:通过“自研+采购”双轨制,阿里可在英伟达H20断供风险下保持算力供给弹性。
结论:AI芯片开启算力帝国的第二曲线
阿里巴巴Q1财报的“增收不增利”是战略投入期的必然代价,而AI芯片战略的公布标志着其从电商巨头向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转型。短期看,股价波动可能加剧,但三大核心变量将决定长期价值:
1. 2025年底芯片量产进度:若如期落地,预计2026年贡献营收80-120亿元;
2. 阿里云AI收入占比:若2026年H1突破30%,将重构市场估值模型;
3. 政策支持的落地力度:若获得国家级智算中心运营资质,可能带来年均150亿元的增量收入。
在消费互联网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阿里的AI芯片战略是少数能打开万亿级市场空间的破局点。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时点更需关注技术落地节奏而非短期利润波动,2025年Q4或将成为价值重估的关键窗口$阿里巴巴-SW(09988)$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