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银行IT的“自主可控”

看懂经济
08-31

作者|苏文力

看懂经济专栏作家,曾供职于阳光保险、中国工商银行

与一家银行的CIO聊天,谈及对IT“自主可控”的一些认知。引发我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与思考。突然意识到“自主可控”是银行一以贯之的追求。现在更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行业稳健发展和技术自主创新,意义极为重大。

从引进中学习提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市场上可供银行选择的计算机系统设备均为国外产品。不仅价格昂贵,进口手续还极为繁琐。银行只有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学习,才能建立起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IT应用体系。

当时世界上知名的IT公司均参与了竞争。行里强调要选择拥有强大实力、技术上引领潮流、且被国外主流银行所采用的设备系统供应商。经过比较筛选,基本锁定了日本的日立公司和美国的IBM公司。

国内银行最早引进的就是日立设备系统。84年工行从人行分离出来时,相应的人、设备和配套机房等设施均划归工行。考虑到在原有设备系统上升级,可以发挥遗留资产的价值。很快就确定继续与之合作。

几家原来使用日立系统的城市分行,采购了新型号日立公司设备系统。依靠相关分行的IT人员,在该公司提供的银行应用平台系统上,开发出符合国内业务需要的应用系统,并持续维护和升级。

从公司实力和技术先进性上,IBM公司是母庸质疑的巨无霸。国外大银行基本都是其客户。一开始我们担心学习掌握有难度。可经过交流,发现其技术本质上与日立系统没太大差异。选择与其合作也就没了障碍。

在应用系统方面,借鉴中银香港的经验,以及引进日立系统时的成功做法,选择了拥有经典银行应用架构的SAFEII应用平台系统,获得了全部源程序。基于此顺利开发推出了对公和储蓄两大应用系统。

该选择在后续被证明相当明智。之后的很多年,我们都是沿着IBM公司的技术路线向前发展。基本是踩着国外大银行IT应用的成功脚印,快速追赶,几乎没走弯路。让工行迅速成为国内IT应用的领先银行。

逐渐日立公司的技术发展陷入停滞。加上日元的大幅升值,采购成本增加,后续就没有扩大推广使用的城市范围。已经使用日立系统的几家分行,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升级换代设备系统。

进口终端设备非常昂贵,导致难以大面积向网点部署使用。仅一台IBM4702终端控制器就要28万,相当于当时一台奥迪车的价格。而由终端、存折打印机、密码键盘和磁条读写器所构成的柜员工作站,更是很大一笔开销。

有些国内厂商与国外公司合资办厂,将国外多种品牌终端设备引入到国内生产。实现了用人民币采购结算,银行无需自己大费周章地申办外汇指标。这些终端设备在市场上激烈竞争,使得价格成本有所下降。

即便如此,购买费用还是难以承受。部门国内公司研究用国产设备借助仿真软件替代国外品牌工作站。同样也能满足银行的实际需要。虽然价格仅为国外厂商的三分之一以下,却还有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

一些国内公司看到了机会,开始将目标瞄准国外终端控制器。在国产服务器上开发仿真软件,实现了功能的完全替代。不仅价格实惠,区别于国外终端设备所采用的陈旧技术,国内采用的是通用流行技术,更容易上手掌握,开发体验大幅提高。

1992年我们开发信用卡应用系统时,涉及大量汉字处理需求。可在国外终端设备系统上根本无法开发实现。最终采用国产仿真终端设备系统,开发实现效果非常好。至此国外品牌终端设备逐渐退出了市场。

这种主机设备完全靠进口,应用开发靠自己,网点选择国产终端设备的模式就此确定了下来。不仅在工行得以全面推广,也被其他银行所认可和采用。该模式因生产运营表现稳定,且相对经济实惠,延续了二十多年。

自主创新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工行开始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期间业务流程做法不断调整优化,服务品类大幅增加。但我们IT人员却越来越感到有心无力。问题就出在系统架构过于陈旧,已经无法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原系统设计考虑的是分别服务一个城市内的对公和个人业务,实现本地业务的电子化处理。这不仅无法实现计算中心的规模经济,且给业务部门开展城市之间、以及对公和个人业务之间互联互通的创新,造成了极大阻碍。

另外,受系统架构的制约,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极为有限。仅注重账务处理,无法支持工行所实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再就是其采用汇编语言编程,开发维护成本很高,人才培养周期非常长。

为此,行里决定启动开发新一代银行业务核心系统。要求借鉴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最佳实践,适应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目标是要更好的满足业务创新发展的需要、生产安全水平上一个大台阶。

最终确定采用IBM更加先进的主机并行耦合体系,实现全行业务的大规模集中处理。外围网点则使用国产设备系统。为便于开展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将原SNA专用网络协议,改为采用开放的TCP/IP协议。

应用系统方面还想复制以前的做法,引进成熟的应用平台产品,做为我们二次开发的模版框架。找了一年多时间,看了不少国内外的产品,均因所能支持的业务规模有限,或技术上过于陈旧而被一一排除。

图片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研究和试验。对比各种技术实现方案的可能性,结合业务的发展方向,确定了新系统所应具备的概念框架。既然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产品,而我们自身具备一定的能力,干脆下决心自己做。

我们大胆采用了第四代编程语言、关系数据库等新技术。极大的简化了应用开发的难度。即使刚毕业的大学生,经过简单培训很快就能上手。产出成倍提升,且不会留下导致系统崩溃又难以被识别的隐患。

考虑到主机与终端两方系统需要无缝衔接,我们选择了IBM PS2设备系统做为终端开发平台。鉴于该设备价格较高,后续难以广泛推广,且要确保已有设备能够延续使用,我们安排同步开发终端仿真系统。

前后历时近五年,终于推出了完全自主创新的新一代银行核心业务处理系统。在深圳试点期间,发现要帮助开发实现大量本地创新需求,以适应本地市场竞争的需要。仅靠总行开发中心的力量,显然无法应对后续全国推广时的工作量。

恰好有一家公司来营销尚不完全成熟的中间业务系统。可以将其部署在分行,由分行IT开发人员进行简单的配置开发,即可推出本地特色服务。我们仅需提供主机标准接口,进行必要的安全管控。

可这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公司,担心其若出现经营问题会拖累我们。但该系统实在吸引人,下决心予以引进。要求其提供全套源代码。我们同时承诺,尊重其知识产权。设想若真遇到什么极端情况,还可以依靠留下的源程序,确保业务运营的延续性。

经过共同开发磨合,该系统很快成熟起来。在实现各行本地特色业务的创新开发上,表现令人眼前一亮。分行认识到投产新一代系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开展本地特色业务创新。极大提升了各分行投产新一代系统的热情。

既然该系统在开发和运行上表现这么好,我们随即决定以其底层技术为平台,开发终端系统。先是替代了我们自己的仿真系统,然后终止了在IBM PS2设备系统上的终端系统开发,全部统一到一个系统上。

为保持技术路线的选择弹性,我们在开发信贷、国际结算等新应用系统时,没有采用主机架构模式。而是增加了小型机加PC的C/S架构,并跟随技术潮流,转变为B/S架构。以此接触最新技术,扩展技术选项,提升人才厚度。

经验总结和思考

坚持对外开放与“自主可控”并不矛盾。只有引进国际IT大公司的设备系统,才能让我们有机会学习掌握世界上的先进技术。从而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实现在较高IT应用水平上的“自主可控”。

引进设备技术要在整体策略上有所部署,避免对单一供应商过于依赖。一般要安排两家以上公司入围,营造售后服务的竞争环境。同一设备系统品类不能太杂。那会导致维护人员的学习成本、维修配件成本等的大幅增加。

可以选择以一家公司为主,其他次要的公司也要控制在少数几家之内。根据这些公司的表现,调整后续采购中各公司所占设备数量的权重,甚至淘汰更换表现欠佳的公司。以避免这些公司出现懈怠。

有些领域存在不同公司设备系统无法相互适配的问题,可以要求技术占优势的那家公司给出解决方案。经过碰撞沟通,一般都会找到变通的手段。只选择一家公司也并非不可接受。那会简化系统架构,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开发也更为轻松。

采用国产化设备系统,更容易做到“自主可控”。国内IT公司借助更贴近市场、成本更低的优势,以模仿起家,继而创新发展。随着用户购买量的上升,国内公司进一步摊薄成本,竞争力越来越强。

跟国外大公司打交道,若所提需求仅涉及中国市场,往往会遭其无视。国内公司的参与搅动了整个市场竞争的格局。其更珍惜机会,更能理解我们的需求,更愿意配合我们创新,甚至不惜先期投入大量资源。

在引入国内公司时,要允许其初期产品质量存在瑕疵,没必要苛责完美,关键是注重经济实用。同样的经费投入,其所能覆盖起效的范围要大的多。既然咱们自身经济条件有限,那就应该主打一个实惠。 

要给国内公司留下必要的利润空间,不应一味压低价格,而是要争取创造双赢的局面。这些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公司,会不断完善产品,进而发展壮大。长期的合作关系,会使彼此更加了解,更有利于保证服务的效率和品质。

采购IT公司的应用系统产品并不会影响“自主可控”。当业务部门提出新领域的IT应用需求时,先要考虑其未来需求变动的可能性。若预计变动不大,就应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符合要求的产品。

即使该产品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甚至还需在局部通过开发来满足一些业务的特殊需要,只要不涉及对系统架构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还是应该选择采购现成的应用产品。因为综合来看更划算。

自主开发的周期一般会比较长,且初期的质量也无法保证。早一天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意味着业务部门能早一天创造出更大价值。另外这样能将节省出宝贵的开发资源,向最能带来业务价值的应用领域倾斜。

或许使用该产品一段时间后,业务有了新想法,或技术进步导致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那就升级该产品系统,或直接换个更好的产品。而云服务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产品选项。

不用过于担心供应商倒闭带来的风险。一般其出现经营问题总会提前显现出苗头,比如服务水平大幅下降。这时完全有时间寻找替代方案。若咱们所选产品有价值,一定会有其他公司愿意接手,填补所留下的市场空白。

如果该产品将被淘汰,那市场上肯定有更好的替代品,只要正常更新换代即可。若市场上没有更好的产品选项,说明别人没有类似的需求,那就应认真思考当前需求的合理性,或许就该停止该部分应用。若实在认准了要继续用,那可以把市场上的相关人才吸纳进来。

真正的竞争大多集中在业务核心领域。这涉及大量创新需求,要求IT部门必须及时开发实现。业务的底层逻辑和实现方法比较稳定,市场上推出有相应的应用平台产品,供银行基于此进行二次开发。

要积极寻找并引进这样的平台,从而站在平台之上快速达成业务目标。购买时要注意该平台的扩展与适配能力,确认供应商拥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和持续发展实力。另外还要获取源程序,保留最后的应对手段。

只要在选购的应用平台上启动维护开发,咱们就能很快掌握所涉及到的系统程序。不必急于掌握全部系统,需要时再考虑也不迟。随着业务需求范围的扩大,开发所涉及的相关系统程序也会增加,咱们就会更充分地掌握该平台。

若实在找不到适合自己使用的应用平台产品,就只能依靠自主开发了。该做法比较适合有实力、想要引领市场的企业。好处是不受别人的制约,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创新发展。坏处是难以享受到别人现成的经验,需承担巨大的责任压力。

金融机构与生俱来的“审慎”基因,造就其对“自主可控”的不懈追求。这其中有很多方法和经验可以总结。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化的今天,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和经验,重新审视IT的相关风险和应对选项,做出必要和有效的调整。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