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几年市场追求的是增速,那么今年开始,大家更看重的,是谁能在压力与波动中保持稳健、改善结构,并为未来蓄力。在利率下行、需求承压的大环境中,真正稀缺的不是增长本身,而是确定性。 中国银行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恰恰提供了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样本。 从经营结果来看,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21.15亿元,同比增长2.72%,本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777亿元,同比增长1.08%。净息差为1.26%,与上半年持平。 这并非轻易得来,而是在行业利差承压的大背景下,通过结构调整、经营韧性与审慎策略获得的成果。 这份季报最值得关注的,并不仅仅是“稳住了”,而是“稳得有质量”“稳中在变”。它展现的不仅是当前的经营状态,更体现出穿越周期的能力。 底盘更厚 稳定性带来的确定性 2025年的“稳”,比任何年份都更显含金量。在波动加剧的周期中稳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竞争力。从利润、规模到风险控制,中国银行用数据展现了坚定的“底盘”。 首先是盈利韧性。在净息差持续承压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利润正增长,本身就展现出坚实的经营稳健性。前三季度,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921.15亿元,同比增长2.72%;中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777亿元,同比增长1.08%。净息差1.26%,与上半年持平。这说明,中行并没有以“冲规模”或“压投入”来维持利润,而是通过结构优化、提升服务能力,稳住了利润质量。 其次是规模的稳健。今年9月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7.5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10%;客户存款25.6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10%。在利率中枢下行、居民与企业风险偏好偏弱的背景下,存款仍能持续增长,反映的是客户信任的稳定性与中行“吸储能力”的韧性。资金选择留在哪里,是市场给出的最真实投票,而这张投票表明,中行无疑是客户资金的最佳“安全泊位”之一。 再次,更为关键的是风险控制的稳定。不良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