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热潮后的政策与市场选择

方舟投研
09-02 16:39

七月与八月,以芯片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板块无疑是市场瞩目的焦点。部分龙头企业市盈率达到惊人的五、六百倍,创下历史新高。此等高估值,即便放眼全球市场,亦属罕见。一家头部GPU芯片制造商的市盈率仅为五十余倍,而国内同类企业估值则高出十倍,其中蕴含的风险值得深思。

市场观察,一些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已开始通过公告或声明,澄清市场传闻,提醒投资者理性看待估值。

譬如,某半导体公司否认发布新品的计划,并指出其股价已脱离实际业绩支撑;另一云服务巨头亦辟谣,称并未大规模采购特定芯片。这些举动,无形中为过热的市场泼下冷水,揭示出虚假利好传闻的风险。

在市场狂热之势下,监管部门的微妙态度变化,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

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降温”措施:部分券商调整了融资杠杆率,调低了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敞口。

财经媒体的报道基调也从前期的乐观转向了强调“冷思考”。

例如,有主流证券报刊发文,采访多位基金经理,文章主旨围绕“热钱涌动下需冷思考”,传达出长期看好但短期警惕部分赛道风险的观点。这些间接信号,反映出监管层对局部市场泡沫的关注,旨在引导市场回归理性,避免2015年股市极端行情重演。

当时的股票市场出现部分标的市盈率高达千倍,即便十年过去,许多高位投资者仍未能解套,这警示着盲目追高可能带来的长期损失。

长期视角,中国在AI智能投资领域及芯片投资自主化方面肩负历史使命,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全球芯片巨头每年数百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有望逐步占据。这条道路光明,但也充满波折。当前的泡沫化估值,可能透支了未来数年的增长预期。市场由“害怕错过”的恐慌情绪驱动,将所有利好(包括未经证实的)纳入定价,这可能导致短期内的高位震荡甚至大幅回调,对个人投资者而言,风险收益比已不划算。

国内资金态度的韧性与结构性切换

面对部分赛道的调整,国内资金的态度表现出一定的韧性,并未呈现大面积的“吓退”迹象,反而显现出寻找新方向的“再接再厉”态势。

八月以来,市场成交量持续维持在每日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高位,这远超正常水平,表明市场活跃度不减。个人投资者依旧亢奋,他们通过直接入市或基金理财股票投资等渠道,积极寻找投资机会。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八月最后一周,即便芯片等热门板块出现回调,通过融资渠道进入市场的资金仍新增千亿元人民币,这说明部分投资者并未将其视为市场终结,而是期待市场风格的切换。

此外,八月份公募基金的发行量创年内新高。这些新增资金在九月面临建仓需求,有望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国内产业资金国家队资金层面,亦未出现大规模减持,市场保持相对稳定。

当前的股票市场呈现结构性上涨特征。八月份的涨幅,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赛道。一些投资者虽然满仓,却因持仓不在热点板块,经历了“满仓踏空”的境况。这表明市场情绪虽整体偏暖,但尚未达到全民狂热的极端阶段。市场仍处于一种“慢牛”状态,在监管呵护下谨慎前行。

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中,投资者需警惕情绪化交易,避免追逐短期热点。保持本金安全,并持续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投资方法论,成为应对市场波动的关键。

外资回流:人民币升值与香港市场的机遇

第三股重要力量——海外资金,正呈现出回流中国的迹象,这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多方数据显示,八月下旬以来,海外配置性资金对中国资产的加仓动向有所增强。尽管北向资金的每日净流入流出量不再公开,但其成交量的显著增长,揭示了海外投资者活跃度的提升。

人民币汇率是观察外资动向的直观指标。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明显的升值趋势,官方中间价亦偏向升值方向引导。这种“小步升值”的态势,吸引了更多海外资金流入。历史经验表明,当汇率波动幅度不大,但趋势明确向上时,资金会预期持续获利,从而加速回流。

港币汇率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八月初,港币曾一度触及7.85兑一美元的弱势区域,显示抛售压力。但近几周,港币已脱离弱势区域,向7.75的强势端靠拢。由于港币与美元实行联系汇率制,港币走强意味着有资金流入,需求增加。

海外资金回流,与全球金融市场环境密切关联。在过去两年,美股市场表现强劲,美元资产估值普遍较高。但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在九月可能兑现,利好出尽叠加美国资产潜在风险暴露,促使海外投资者考虑分散资产配置。中国资产在2023至2024年的表现相对疲软,形成了一个估值洼地,如今中国经济的企稳与政策的积极引导,对海外资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这种“推力”与“拉力”的结合,构成了人民币升值和外资回流的内在动力。

外资的审美偏好,往往更注重基本面研究。它们青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以及能够真实实现盈利增长的赛道。这与国内个人投资者短期追逐热点的行为有所不同。外资的重新进入,很可能会重塑市场的风格,促使价值投资理念在特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市场带来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

芯片投资之后:新主线赛道展望

芯片投资热潮逐渐降温,市场寻求新动力的背景下,九月及未来一段时间,以下几个赛道有望成为新的投资主线:

  1. 1. 新能源产业:聚焦上游与中游

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其中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上游锂矿电池制造环节,值得重点关注。这些细分领域拥有较高的毛利率、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和全球市场份额。不同于下游整车市场面临激烈的价格战,上游环节凭借稀缺资源和技术优势,盈利能力相对稳定。资金关注这类企业,看重其营收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1. 2. 券商板块:组合配置的防御与进攻

券商板块在八月份表现平平,但作为金融市场的“晴雨表”,在大盘成交量放大、市场情绪不减时,其表现值得期待。券商板块往往在市场底部企稳后具备补涨潜力,且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可提供一定的弹性。在投资策略中,逢低布局券商,并与其他成长性板块进行组合投资,能够更好地平衡风险与收益,实现资产配置的优化。

  1. 3. 香港市场:科技巨头与创新药的吸引力

随着外资回流,香港证券市场中的科技板块具有显著吸引力。香港汇聚了众多中国互联网巨头及新兴科技企业,其技术分析基本面研究的价值凸显。这些企业在AI智能投资技术革新中扮演关键角色,因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人才储备,能够支撑高昂的研发投入和军备竞赛。例如,头部互联网公司在云业务、AI芯片等领域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创新药赛道亦是外资青睐的重点。尽管八月表现平淡,但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海外订单和授权,已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含金量。创新药的研发实力和国际化步伐,使其成为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慢牛”型资产。

  1. 4. 电网建设:特高压与数据中心的双重驱动

电网建设,尤其是特高压输电和智能电网改造,是支撑国家能源战略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伴随新能源发电并网需求增加,以及AI数据中心对电力的巨大需求,“万物皆可计算”的时代,算力升级对电力消耗的拉动倍增。电网建设不仅能够容纳更多新能源,满足AI产业的用电需求,也构成了长期投资的逻辑基础。虽然目前并非市场热点,但其扎实的行业分析逻辑不容忽视。

  1. 5. 机器人产业:关注上游核心部件

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兴起,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关注。然而,目前大部分机器人应用仍处于“展示性需求”阶段,距离大规模“实用性需求”和量产尚需时日。因此,投资重心可放在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如提供关键配件和核心零部件的企业。这类企业通常具有更广泛的业务覆盖,不仅服务机器人产业,也可能涉及汽车制造、高端设备等领域,业务稳定性更高,盈利能力更强。

  1. 6. 稀土板块:战略资源的独特优势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拥有绝对的控制力,这种垄断地位带来了强大的议价能力和高企的利润率。只要全球范围内尚未出现具备同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替代供应,稀土板块有望继续维持高位,甚至存在惯性向上的投资空间。稀土的战略价值及其稀缺性,使其成为具备长期关注价值的独特投资标的。

投资市场充满诱惑与风险。避免因“害怕错过”而盲目追高,坚持组合投资而非“all in”某一赛道,是穿越牛熊的关键。

政策解读资金流向和行业分析的深度理解,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体系,实现财富管理的长期目标。九月市场,或将呈现新的投资格局,敏锐捕捉新方向,是投资者的当务之急。

持续关于方舟投研,专注全球资产配置。

还没跑赢指数!ETF,大家推荐哪些?
截止目前, $标普500ETF(SPY)$ YTD涨幅10.72%, $纳指100ETF(QQQ)$ YTD涨幅11.87%; $恒生指数ETF(513600)$ +27.65%, $沪深300ETF(510300)$ +16.25%🔥🔥🔥 买大盘,至少能确保抓住市场上涨的β收益。除此以外,ETF还能帮大家分散市场风险+放大投资收益,【大家平时会买ETF吗?个股VS ETF,你更倾向于哪种投资?】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