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换挡期的价值答卷:光大银行如何重塑增长内核

看懂经济
09-04

八月底,多家银行集中披露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平均同比增速分别为0.56%和0.69%。在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背景下,银行业为顺周期行业,机构业绩增长普遍承压。

然而敏锐的市场观察者也发现,增速换挡期往往隐藏着价值重塑的机遇。尽管盈利指标出现波动,但业务规模稳步扩张、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深化,正逐步勾勒出“金融服务实体、降速不降质”的新经营逻辑。

以光大银行为例,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59.2亿元,净利润247.4亿元,同比增长0.5%,仍保持正向增长。截至6月末,其资产总额达7.24万亿元,贷款规模4.08万亿元,展现出坚实的经营基础。

财报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光大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根基愈发扎实,创新与转型的路径也更加清晰。这种“向内生长”的态势,既是金融回归本源的切实体现,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底气。

一场围绕“新兴产业、数字化转型与生态协作”三个领域的价值重塑,正在光大银行悄然发生。

押注“硬科技”:向产业要价值

超200亿元——这是光大银行对半导体芯片产业的贷款余额。

从消费电子到新能源汽车,从航天军工到人工智能,半导体作为“数字时代的钢铁”,已深入千行百业。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行长郝成表示,该行对中国芯片全产业链的贷款余额已突破200亿元。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战略体现。

以宁波分行为例,2023年光大银行向某半导体企业提供3000万元授信,支持其晶圆产线验证;2024年更突破传统风控逻辑,依据企业技术实力与订单潜力将授信额度提升至1亿元。这种对硬科技的“长期陪伴”,正是其“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战略的生动诠释。

半导体只是光大布局科技金融的一角。该行系统构建了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推出“阳光科创”品牌,提供“科技研发贷”“专精特新巨人贷”等专项产品。2025年上半年,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170.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8%;有贷户数量12934户,增长16.91%。

支持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彰显出光大“国之所需,我之所能”的金融担当,也是其主动融入科技自强战略的重要实践。

为提升服务精准度,光大发布“科技金融工作方案2.0”,配套“强服务、强产品、强生态、强行研、强数智”的“五强”特色支撑体系,明确聚焦集成电路、算力、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通过“政策、行业、客户、产品”四维协同的行研机制,推动宏观战略落地为服务实效。在组织层面,构建“1+16+100”三级专营架构,目前已有16家分行设立科创金融中心,66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实现重点区域网格化覆盖。

科技金融之外,光大银行专业化、体系化的布局正在多领域释放协同效应:绿色贷款余额增长12.37%,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普惠金融构建“3+1+N”线上产品体系,普惠与涉农贷款分别增长3.95%和9.18%;养老金融贷款增长近30%,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光大的实践表明,当银行将自身成长融入国家战略,即使在短期波动中,也能实现服务能力与价值创造的双重进阶。

苦练“数字化”:向转型要价值

在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进程中,光大银行清醒意识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唯有深化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与质效。

在光大看来,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用数据识别信用、用AI提升效率,更是以符合数字时代的组织架构推动系统性创新。

尤其对于轻资产、重创新的科技企业,传统信贷模式往往难以识别其价值。光大通过搭建数字化风控体系破解了这一难题。

在“选对企业”上,光大银行聚焦重点客群,结合大数据挖掘的股权融资信息、上下游关联数据,为轻资产科创企业画像,并自主研发“科创力”评价体系为银行筛选出了更具成长潜力的优质标的。除了“事前筛选”,光大银行的风险防控更在“事中动态监控”。其将环境、气候等ESG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阳光预警平台”对企业风险进行实时追踪。

数据和智能在助力信贷业务的同时,也在提升光大银行的内部效率。

最直观的,就是光大银行推出的“六大AI助手”,覆盖了报告撰写、合规答疑、远程服务等场景。比如,授信调查报告的撰写助手能在5分钟生成报告,上半年已完成超1万份,有2235位客户经理在使用;智能问数的助手覆盖了全行2700多个指标和100多份行业分析报告,迅速了解业务和行业情况,准确率高达80%;远程银行的服务助手通过预判客户诉求,将通话时长压缩10%,稳定率累计在90%以上等等。这些"数字员工"让一线人员能够更加聚焦客户需求。

比内部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光大银行也正在打造一个业务与技术融合的创新组织体系。

光大银行正把科技和业务“拧成了一股绳”。其搭建了“数字金融发展委员会—工作组—专班”的三级架构,把620个科技人员(包括技术人员、数据分析师和模型工程师)直接派到普惠、供应链这些业务一线,打破了“技术与业务两张皮”的壁垒。2025年上半年,光大银行科技投入同比增长至7.87%,科技人员占全行员工的8.34%,但这份投入没有变成“沉没成本”,而是通过与业务融合,转化为服务实体的“加速度”。

共建生态圈:向合作要价值

在科技赋能与数字转型的基础上,光大银行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构建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生态圈。

光大银行跳出传统“单点融资”思维,用差异化工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初创期有投联贷、科技人才贷解渴,成长期靠“科技研发贷”、“数据资产贷”助力,成熟期则通过债券承销、并购贷款对接资本市场。这种“陪跑式”服务,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与企业共担成长的生态共建。

个人业务也在生态思维下焕新。持续打造光大“阳光财富”特色品牌,构建大财富管理生态圈。“阳光理财”依托稳健低波多元的产品体系,已成为广受市场认可的银行理财品牌,去年创新性推出“自选到期日理财”“旅游钱包”等功能性产品,受到市场好评;“阳光金选”围绕公募、私募、保险等业务着力提升专业选品能力,强化多元配置策略,构建合作生态,全面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特别是,业内首创的金融社交平台——“金知了”小店,已成为理财经理的好帮手,同时也是客户的财富管理好伙伴,上半年访问量超过1480万人次。养老金融领域,发挥光大集团协同优势,整合资源,打造“金融+医养康旅”与“银保养”两大服务特色,面向养老客群推出了4大类13项增值服务。不断提升线上线下服务水平,线下创建64家“养老金融服务中心”,线上升级手机银行养老金融专区,上半年服务客户超过260万户。  

连接金融与民生的“光大云缴费”平台,已成为关键枢纽。截至上半年,该平台累计接入缴费代收服务项目1.88万项,服务超16亿人次,缴费金额超3800亿元。看似平常的水电缴费,通过“缴费后荐理财”“社保对接养老金”等设计,将民生流量转化为业务增量,形成“便民—获客—反哺业务”的正向循环。

响应政策方面,光大同样敏捷。结合消费刺激政策,在手机银行简化补贴申领流程;围绕“文旅以旧换新”等场景,联合平台推出支付立减与分期优惠,以数字化手段激活消费市场。

数据印证了生态共建的成效:2025年上半年,手机银行交易笔数超12亿笔,个人手机银行活跃客户同比增长6.3%,支付活跃客户增长4.9%。既普惠于民,又为自身零售信贷与支付业务拓展了新空间。

真正的成长,不仅体现为短期业绩的攀升,更源于内在结构优化与价值创造能力的重塑。

这正是光大银行践行金融回归本源、实现价值重塑的生动写照。

通过在科技金融的深耕、数字化能力的淬炼以及多场景生态的构建,光大正从一家传统银行,转型为“数智化引领的价值银行”。

这一转变,不仅为其赢得科创企业与民生客户的信任,更给银行业带来重要启示:只有将“金融所能”与“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紧密相连,才能在时代转型中开辟新的增长之路。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