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外汇观察:人民币仍具韧性,印度卢比逢低可布局,韩元优势不足

新加坡交易所集团
09-11

4月2日中美互征关税措施出台后,市场参与者重新评估美元敞口,美元疲软带动亚洲外汇市场的整体回升。

人民币:尽管国内经济前景承压但无需做空

近期通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面临通缩压力。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较6月的0.1%回落至0%,而核心CPI同比升至0.8%,创2024年3月以来新高。但生产价格指数(PPI)同比持平于-3.6%,大幅低于市场预期。

具体来说,耐用品补贴与金价上涨推升核心CPI。服务业价格指数多数分项持平。租金增速停滞,自2025年3月以来始终维持在-0.1%,反映出房地产复苏乏力。

尽管六月实施的限产措施推动上游大宗商品价格显著回升,但PPI在连续四个月下滑后仍维持在两年低点。

其他方面,中国今年前七个月出口总额增长6.1%,略高于去年5.8%的增速,考虑到美国关税因素,这一表现令人意外。该增长主要有两大驱动因素:

  • 更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至欧盟。中国对美出口约50%为消费品。迄今为止,劳动密集型商品是拖累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对欧盟的玩具、家具和纺织品出口的增长,部分抵消了这一下滑。

  • 更多电子机械产品出口至东盟国家,尤其是越南。电子机械行业今年以来增长最为强劲。对越南出口的增长抵消了对美出口的下滑。但由于8月起开始实施40%的转运关税,加之全球需求前景持续恶化,出口前景愈发不明朗。

政策层面,尽管经济前景承压,但预计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措施,原因有二:

  1. 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行业的影响需待8月之后评估;

  2. 决策者将监测去年年底以来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回升对PPI的影响。M1增速回升表明企业经营活跃度提高。历史数据显示,企业现金账户增速与PPI之间存在约六个月的滞后关系。综上,预计决策者仍将保持定力,不会仓促加码刺激。

未来数月持续的通缩压力与逆风经济形势要求进一步宽松的金融环境。

股市表现与中国国债收益率的正相关性减弱,这表明尽管风险偏好增强,机构投资者对避险资产的需求依然强劲。

我们目前对美元/离岸人民币持中性立场,该汇率相对于更广泛的美元指数呈现较低beta系数。

 

印度卢比:逢低买入

8月6日,美国宣布对印度进口俄罗斯原油加征25%的附加关税,于8月27日生效。8月25日美印展开第六轮贸易谈判,留给印度调整或推迟实施该措施的谈判窗口期十分有限。交易员当前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

  • 此举将对印度的外部地位带来多大的额外压力?

  • 8月27日前是否有望达成协议?

  • 印度中央银行(RBI)将如何应对货币压力?

当前三大关键分歧点在于:

  1. 俄罗斯武器采购问题

  2. 印度高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3. 印度拒绝开放其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

我们认为,印度政府在乳制品和农业领域的立场是根深蒂固的,受制于结构与文化因素、小农经济模式、特定生物技术食品禁令,以及对美国乳制品生产方式的敏感性。因此该议题很可能成为任何协议中不可协商的条款。

鉴于印度卢比的交易已经存在显著风险溢价,上述声明对市场影响有限。尽管印度央行行长马尔霍特拉(Malhotra)已表示可以容忍更大的盘中波动,但印度央行仍可能出手干预,以防止由进口商驱动的美元需求急剧攀升,并限制汇率跌至周期性低点附近。

我们认为卢比回调时宜逢低买入。考虑到印度央行更为强硬的立场,关税因素很可能成为未来汇率的主导变量。结合特朗普临阵退缩的倾向,预计未来数月卢比兑美元汇率或将逼近85关口。

 

韩元:相较新台币优势不足

6月3日韩国总统选举中李在明的胜出,结束了韩国为期半年的政治不确定性。这位反对党、中左翼民主党候选人以历史性高投票率获胜,缓解了前总统尹锡悦去年12月实施戒严令后民众对民主制度的隐忧。李在明的施政纲领在民主党占多数的国会中推进阻力较小。

李在明就任后迅速公布第二轮补充预算案。相较于此前吹风的35万亿韩元规模,最终规模为30.5万亿韩元,包含经常性支出、投资支出及针对财政收入下降的调整。为提振消费实施包括发放全民消费券、扩大发行地方商品券、扶持低收入群体(扩大失业救济覆盖范围及再就业援助)以及援助弱势群体等措施。同时,建筑业将通过公共部门项目获得支持,投资项目亦将获得额外资金。

此外,韩国已与美国达成15%关税协议。这将减少影响韩元贸易的不确定性,并可能促使韩国央行在10月降息,同时上调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但这对韩元的直接提振有限。因疲软的内需和较弱的人工智能驱动,韩元大概率仍将落后于其亚洲竞争对手——新台币。

综合情况分析,目前持有韩元似乎缺乏充分理由,因此我们对该货币在未来季度维持中性立场。

 

上文所载的评注不构成要约或征求,也不构成实施或清算投资或进行任何其他交易的建议。上文不应作为任何投资决策或其他决定的依据。任何投资决策都应基于适合您需求的专业建议。以上内容由 Macro Hive Limited 制作。尽管新交所作为发起人参与,但新交所未参与以上任何内容的制作,新交所及其附属机构亦不对以上内容负责。

修改于:09-12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