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平心态,属于少看盘更好的时点

不见233
09-12

本期内容谈些宏观杂谈,主要是当前时间尺度下,大A&美股都在25.8.29《善牛尾者》,黄金则是25.9.5《写在黄金新高后》,而未来加仓动手的时点在25.8.20《如果我说在等千股跌停···》

图片

图:VIX&SP500&US2000&FAANG

VIX低位(两三个月,预期是持续至明年的外部性风险),高位分化的头部大科技们(FAANG)集中度,与低位分化美股们(SP500、US2000)——

核心是因为美股当前主动力还是AI,中基本面、弱宏观的格局,弱宏观的核心原因是市场&不确定性,被FED-FOMC降息的”甜蜜芳香“,以及未来美国财政扩张的“承诺”压制。

而实际上长债收益率飙升也正酝酿着下一轮“高利率冲击”。

当AI(主赛道)->AICG(热门赛道之一),LLM大语言模型=>AICG拟人被证伪,高估值直面高利率的冲击,已经不是孤例了···就看什么时候市场端起这个剧本。

眼下的组合就是典型的低波动率下资金融涨,高盘换手的特征,对于宏观猎手而言,不再触发高波动率是不会出手的。

所以当下属于少看盘(市场现在显然在勾引散户们“躁动“),多休息的时间,多看书,顺带降降公号的热度吧。

笔者最近因工作变得忙忙碌碌路···但还是能空下时间看些闲书,不少书目因为各种原因都不适合在公域流量点评,比如《技术封建主义》...

谈一本接地气的,也最容易被”沉默螺旋“算法所淹没的权重话题,《以日为鉴》,延续23.8.11《定投日本的再全球化》:回顾23.6.16《穿越回日本,普通人如何安稳地度过Part3》——庙堂之高们必然会选择牺牲一代年轻人去维护既得利益阶层,日本当年就选择了平成一代去为三十年资产负债表通缩去为债务埋单,令和的今日才算从泥潭中再度走出···当然这也有时代洪流的变动,比如从全球产业链里再度重构东南亚的,日本又能赚得盆满钵满···(原文笔记)

PS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究这个领域,洞悉大众媒体是如何在算法时代被操控的。

笔者简单侃几句,意见族群光谱分布的同类们会形成舆论/观点共振、浪潮,从而不断加强、形成中心化;但当不一致出现时,便选择沉默——最终优势意见族群,会出现在不同的话题中成为强势一极,其他零碎的意见则从公共话语部落中消失,部落化被集群化吞没···

上述演化结局很显然,必然只会剩下为数不多的意见互斥的族群/部落,因为类似雷同、流量趋弱的意见部落必然会被流量更大集群所吞没,长久如此,剩下的必然是”对立“的一极们。

而流量算法、媒体平台当然是推波助澜的好手,孵化、驯服、诱导流量最大化的结局。

所以当代算法的机制,已经没有所谓的信仰和选择,剩下的所谓个人自由选择,不过是算法阉割罢了···

所以回推那一本《技术封建主义》,AI的窘境之一就是AICG从实例逻辑上根本无法成立,因为AICG的自我机制,是程序员给它的指令集+庞大数据库,等价于算法牢笼+人类学图书馆,并非生存、自由的想法···

PS更可能的是,算法+AI,制造规训人类的可能,让各位的思想和行为更符合AI的判断标准,史称AI大统一时代。

回到《以日为鉴》本身,就是对国内媒体谈及”日本失去三十年“间,各行各业的情况,以及年轻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借鉴”。

有几点值得笔者细品回味——

1.社会情绪点爆发,从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年薪百万的时代结束进入就业冰河期、年轻人可能要“干一辈子外包”的就业结构压力,社会上升通道的关闭,地域性婆罗门割据···那一代人的迷茫、破妄跃然纸上。

2.低欲望年轻人、老龄化结构、通缩压力,经济结构特征作用于经济周期愈发明显···而与之相称的则是,官方宏大叙事与个人微观体感的落差,是一种结构叙事的失衡···

3书里的生存指南应该也是这一代年轻人指南针(但愿他们还捧得起书,而不是沉迷在抖音、小红书的意见集群中寻找同温层的安慰),即出海破局、技能转型、小圈子价值重构的方法和案例。

整体来说笔者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国内年轻人、中年人读一读。

尤其是这种市场,火车轨道上可能散落着许多的五分钱硬币,但远处传来若隐若现的呼啸声,最适合我们站在车站旁阅读···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