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期压力下,交通银行中报实现“利息净收入”852.47亿元,同比增长1.2%,是国有大行中唯一实现增长的银行。
文/每日财报 仲宇
日前,交通银行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上半年,交通银行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资产质量不断向好、结构持续优化。在行业普遍因息差收窄而承压之际,提交了一份营收、利润双增长的高质量业绩。
“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各项部署,立足交行的特点,围绕落实国家要求,努力在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实现交通银行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特别要立足交行的资源禀赋,聚焦重点、打造特色。”交通银行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张宝江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正如交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周万阜在业绩会上介绍,交行上半年业绩指标呈现三个特点:盈利保持韧性,净营收实现正增长;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强化风险防控,资产质量总体稳定。综合来看,通过聚焦“五篇大文章”和集团战略发展要求,交通银行整体保持着“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跟着副行长周万阜的点评,来看看交通银行上半年的具体表现。
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
作为国有大行,交通银行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为抓手,积极履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职责,精准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截至6月末,交行总资产规模为15.44万亿元,较期初增长3.59%;在聚焦主责主业战略下,客户贷款总规模来到9万亿元,较期初增长5.18%,增速高于集团总资产及生息资产增速;其中,科技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养老产业贷款增幅均高于集团贷款平均增幅。
科技金融方面,交行持续推动各类金融资源向科创领域聚集,在集团全牌照经营优势下,建立“股贷债租托”(股权、信贷、债券、租赁、托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上半年,交行在上海设立 23 家科技特色支行,实现上海地区科技金融服务触角全覆盖;建强“股贷债租托”,新增上海地区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超 27 亿元,牵头承销银行间市场上海市首单科技创新债券。截至6月末,交行已为6.8万户企业提供科技贷款支持,获贷企业数量较上年末增长11.12%,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23万户;贷款余额突破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93%。
普惠金融方面,交行通过加强对服务小微企业、乡村振兴、提振消费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支持力度,持续深化改革和创新优化服务体系,实现扩面增量的同时,推进全行普惠金融业务走向高质量发展。截至6月末,普惠贷款余额为8524.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6%。
养老金融方面,交行以“打造长者友好型银行”为发展愿景,推进建设覆盖养老产业金融、养老金金融、养老财富金融、养老消费金融、金融服务适老化提升五大领域的服务体系。2025年以来,交行积极支持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发展,养老产业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拓宽。其中,社保卡、个人养老金业务规模大幅提升,养老金托管规模居行业前列,旗下子公司在养老目标基金管理规模、养老理财产品收益率等细分领域保持优势。截至6月末,全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1.39%。
绿色金融方面,交行持续擦亮绿色底色,围绕重点区域和领域,强化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在充分发挥综合化服务优势下,交行面向全量市场、全量客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截至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超8700亿元,较“十三五”末实现大幅提升;通过加大节能降碳领域重点客户授信支持力度,全行节能降碳产业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58%,在国内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450亿元。
数字金融方面,交行强化规划制定与体制机制改革,修订数字金融行动方案至2027年,提升数字金融产品服务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适配度和普惠性。2025年,交行成立数字化经营中心,对此,交通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钱斌表示,这是交行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具有强化直接经营、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强化基础能力共享复用、加速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和强化集中运营、深化数字技术运用三大作用。交行以“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首批获评基于业务价值的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模型标准(FDMM)五级(最高等级)认证。截至6月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超2,860亿元,互联网贷款较上年末增长8.52%。
在落实落细“五篇大文章”的同时,交通银行以上海主场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为战略突破口,持续发挥主场优势,坚持以“一件事”思维和数字化手段重塑服务模式及业务流程。交通银行副行长杨涛表示,交行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央各项部署,全力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2025年上半年,交行与 60 个市级重大项目、118 个区级重大项目建立合作关系,深度融入上海金融市场建设,达成“债券通”交易超 4,880 亿元、“互换通”交易超 4,910 亿元;持续推进跨境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CIPS 标准收发器合作客户数保持市场领先;获批债券“南向通”托管清算银行资格,助力提升上海跨境资金枢纽地位;与上海清算所联合发布上海清算所交银理财科技金融债券指数,并发布国内首只挂钩该指数的理财产品。持续推广数字人民币,作为唯一入选银行机构,推动上海申通地铁、上海磁悬浮闸机改造项目;作为独家合作银行落地上海地区首单数字人民币燃气费缴纳场景。
业绩说明会上,交通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殷久勇表示,交行上半年整体的贷款投放符合预期,已经超过全年计划目前的60%;展望全年,交行将持续助力经济企稳向好,继续坚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信贷策略。
盈利保持韧性,净营收实现正增长
2025年上半年,交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33.68亿元,同比增长0.77%;归母净利润录得460.16亿元,同比增长1.61%。众所周知,2025年以来,由于LPR下调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政策性因素,银行业普遍因息差走弱而承压,但交行却保持韧性,实现逆势双增。尤其是传统的利息业务,在周期压力下,实现“利息净收入”852.47亿元,同比增长1.2%,是国有大行中唯一实现增长的银行——这,要得益于交行在资产负债结构上的优化调整。
截至6月末,交通银行生息资产为14.2万亿元,较去年末增长5.94%。资源配置上,交行既响应政策加大力度扶持实体经济,也贴合集团战略需求优化资产结构;显著可以看到,“客户贷款”和“证券投资”两项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增速都高于平均值,占比也较去年末有所提升。财报显示,交行上半年实现利息收入2139.61亿元,同比下降6.17%。
利率下行带来的行业性压力无法避免,但交行通过负债结构优化,在成本管控上取得显著成效。截至6月末,交通银行计息负债为13.28万亿元,较去年末增长6.33%;在保持存款稳步增长的同时,交行借助利率下行契机加大债券发行,降低整体负债成本:截至6月末,交行债券平均余额为2.15万亿元,较去年末大幅增长22.85%,占比提升2.17个百分点至16.16%;客户存款平均余额较去年末增长5.28%至8.83万亿元,占比下降0.67个百分点至66.49%。因此,交通银行上半年利息支出为1287.14亿元,同比减少10.49%,在积极的“节流”下,“利息净收入”录得同比增长。
注:从整体上看,债券的成本率为1.95%,高于客户存款的成本率;但主要因为整个行业的客户存款呈现定存化趋势,交行亦如此,上半年公司、零售活期存款分别同比减少0.99%和增长6.37%,但定期存款则分别增长4.95%和10.67%;而公司、零售定期存款成本率分别2.42%和2.51%,较债券成本高出不少。
此外,对于业内关注较高的息差趋势,周万阜副行长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5月份主要商业银行下调了存款挂牌利率,多个存款品种的下调幅度均大于LPR的下调幅度;在不考虑新的LPR下调,越往后会更有利于息差的稳定,预计息差降幅将逐步收窄。
强化风险防控,资产质量总体稳定
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是交通银行的发展战略;2025年以来,交行在资产负债、盈利能力等规模指标上取得了稳中有进,而资产质量向好、风险抵补能力提升,则补足了稳中提质的内涵要求。
截至6月末,交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28%,较去年末下降3bps;其中,公司类贷款不良率为1.47%,较去年末大幅下降17个bp。上半年新发生不良较去年略有提升,主要是零售类、小企业贷款和信用卡等方面的新发生不良有所上升,这也与当前周期下零售及小微抗风险能力弱有关。对此,交通银行副行长顾斌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交行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78亿元,同比增加27.9%;预计今年底,交行的不良率、预期贷款率等指标将继续保持平稳。
不过从财报数据来看,各级贷款的迁徙率较去年末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潜在趋势是向好的。
资产质量提升的同时,交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较去年末提升7.62个百分点至209.56%,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升。并且,上半年,交通银行完成向财政部、中国烟草和双维投资的1200亿元的定向增发,进一步增强了资本实力,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去年末提升1.18个百分点至11.42%,提升稳健经营和风险抵御能力,未来将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的作用。
结语:在当前,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交通银行作为国有大行,突出“稳”字当头,关键的经营指标呈现出稳增长、优结构、强韧性的发展态势。管理层表示,下半年,交行将继续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助力金融强国建设贡献交行力量。 $交通银行(601328)$ $交通银行(03328)$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