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主力
09-17
那么长,放弃
施政报告2025|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附报告全文)
香港与大湾区合作开拓大宗商品和碳交易业务,推动科技企业融资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宣布,香港将与大湾区内交易所合作开拓大宗商品交易和碳交易等新业务,同时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1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479631736226544,"tweetId":"479631736226544","gmtCreate":1758121702110,"gmtModify":1758121704401,"author":{"id":307941910291466,"idStr":"307941910291466","authorId":307941910291466,"authorIdStr":"307941910291466","name":"超级主力","avatar":"https://static.laohu8.com/default-avatar.jpg","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7,"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themeId":"622abad4ae78697d22026d2be4696859","categoryId":"2929bb7468f5415f853fd96fb35d7c3b","name":"香港与大湾区合作开拓大宗商品和碳交易业务,推动科技企业融资","type":2,"rnLink":"https://laohu8.com/RN?name=RNTheme&page=/theme/special/finance&rndata={\"themeId\":622abad4ae78697d22026d2be4696859}&rnconfig={\"headerBarHidden\": true}","description":"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宣布,香港将与大湾区内交易所合作开拓大宗商品交易和碳交易等新业务,同时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image":"https://static.tigerbbs.com/2e481f4e71b4bce92a7ffe94747a5812"}],"images":[],"coverImages":[],"html":"<html><head></head><body><p>那么长,放弃</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那么长,放弃</p></body></html>","text":"那么长,放弃","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79631736226544","repostId":1115054206,"repostType":2,"repost":{"id":"1115054206","kind":"news","weMediaInfo":{"introduction":"为用户提供金融资讯、行情、数据,旨在帮助投资者理解世界,做投资决策。","home_visible":1,"media_name":"老虎资讯综合","id":"102","head_image":"https://static.tigerbbs.com/8274c5b9d4c2852bfb1c4d6ce16c68ba"},"pubTimestamp":1758081906,"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1115054206?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5-09-17 12:05","market":"us","language":"zh","title":"施政报告2025|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附报告全文)","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1115054206","media":"老虎资讯综合","summary":"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立法会发表2025年《施政报告》。李家超表示,香港将与大湾区内交易所合作开拓大宗商品交易及碳交易等新业务。港交所是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的控股股东,将继续加强两地合作,发展好大豆离岸现货市场。港交所碳市场CoreClimate亦会与大湾区试点碳市场研究试验跨境交易结算。香港将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加强对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南向交易。","content":"<html><head></head><body><p>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7日上午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期内第四份施政报告,主题为“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p><p>李家超表示,香港将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加强对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南向交易。</p><p>《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通读发言搞全文,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以经济与民生为两大主轴、既着眼短期成效又布局中长期结构性变革的总体蓝图。报告以「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时间节点为背景,以「由治及兴」为主线,贯穿「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国家战略的对接落实,体现出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品质生活的政策逻辑。其总体意图,是在强化治理、加快重大区域与产业转型、深化国际联通的同时,把经济增长的成果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可感可及变化,并通过制度与机制建设的提速提效,为香港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把握新机遇、实现新突破奠定坚实基础。</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总体定位与施政主轴:以经济带动民生,以民生反哺经济</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开宗明义指出,改善民生是施政的最终目标。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和民生两大主轴,强调两者相辅相成:经济增长创造就业与财富,并为公共服务提供资源;民生改善反过来带动需求、激活市场。从上任三年的阶段性成绩可见,这一逻辑已开始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改善:公屋综合轮候时间由6.1年降至5.1年;家庭收入中位数三年增长约11%;经济由负转正,今年预计增长2至3%;金融中心地位升至世界第三;整体竞争力升至世界第三;人才竞争力两年上升12位至世界第四;安全城市世界第七。报告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更为系统化的改革与发展部署,涵盖治理体系、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国际交往、金融与贸易、教育科技人才、文化体育旅游与住房土地交通等多个维度,并配以量化目标与时间表。</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治理体系强化: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制度护航与效能改革双轨并举</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坚守「一国两制」,巩固法治与安全</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重申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强调「一国」原则越坚固,「两制」优势越彰显。国家安全方面,报告强调《香港国安法》实施五年来,香港「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并提出将持续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与执行机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加大国家安全教育力度,包括国家安全展览、地区导师培训等,目标是「居安思危、防范风险,确保长治久安」。</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完善选举与地区治理,落实「爱国者治港」</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指出完善选举制度与地区治理后,「爱国者治港」已全面落实,并将于12月举行第八届立法会选举。地区治理方面,成立了地区治理领导委员会及专组,聚焦环境卫生、社区美化、设施建设和地区服务,并通过民青局、民政总署、区议会、地区三会及关爱队汇聚地区力量。</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文化弘扬</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在爱国教育上安排系统部署,包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与深圳合作红色研学路线、梳理和修缮抗战遗址;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打造「中华文化节」与中国通史展览品牌,推进设立介绍国家发展成就的博物馆及中华文化体验馆;推广内地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纳入特区教育基地;学校层面强化国民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并优化高中中史与历史课程框架。</p><p style=\"text-align: start;\">(四)「部门首长责任制」:以制度化责任与独立调查提升执行效能</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将司局长的政治问责与公务员执行的行政问责更好衔接。责任制的目的包括:推动部门首长建立有效管理团队与运作系统、破瓶颈补短板,持续优化流程;当部门出现问题时,查找不足、厘清责任,并依据公务员管理制度作相应处理,后果包括警告至革职等。调查机制分两级:一般问题由部门首长负责;严重或系统性问题、涉及部门首长角色等由独立调查小组负责。为此将扩大「公务员敍用委员会」职能纳入调查,并以附属法例落实。启动机制上,由局长向司长报告并经同意启用二级独立调查,或由司长主动指示。同时强化公务员评核机制,要求更严谨地区分表现等级,并由各司局长加强督导各层级人事管理。此举体现报告所述的「以结果为目标」文化深化为制度化安排,旨在以公平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提振优秀公务员士气并公正处理不当行为,提升部门整体效能。</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五)成立「AI效能提升组」:以科技重塑流程与政务运作</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成立由政务司副司长任组长、创科局局长与数码政策专员任副组长与秘书长,并邀请业界代表任副组长的「AI效能提升组」,统筹政府部门有效应用AI,推进流程重组与技术革新,并优先支持与市民接触面较大的部门。报告以统计处与1823服务的应用举例,说明AI可带来倍数级效能提升。在强调「以安全为舵」意识下,报告亦提出推进「AI+」发展,落实AI政务,并促进AI在各行业广泛应用。这一安排与之后在产业与教育板块的AI部署相互呼应,形成「政务应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协调推进。</p><p style=\"text-align: start;\">(六)「有为政府+高效市场」结合: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营运模式</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在康文署服务中引入市场营运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包括开放场地作多元租用、收费导赏、开发文创产品、邀请市场参与营运等,体现「把『高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的理念。</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从顶层决策到专属法规的全链条加速</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定位与决心</p><p style=\"text-align: start;\">北部都会区与深圳接壤,面积与人口均占香港约三分之一,是香港的战略发展区域与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巨大经济价值与发展潜力,能创造大量职位并提升生产力。报告指出,北都需加速推进,为此提升决策层次,成立由行政长官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并订立加快发展的专属法律,目标是以「既安全又省钱省时」的方式推进,并以市场导向引入产业。</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三大工作组:模式设计、大学城、全流程管理</p><ol start=\"1\" style=\"list-style-type: decimal;\"><li><p>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财司司长任组长):为指定发展区设计发展与营运模式,包括为产业园区成立园区公司或专门机构、设计公私营合作(如BOT)、推动「双信封制」从「价高者得」走向「产业绑定」、设计股份、债券、政府注资、「土地参股」等融资方案。发展局在洪水桥约23公顷产业用地进行产业园公司政策研究,将在今年内公布建议。</p></li><li><p>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政务司司长任组长):成立调研专班,研究大学城模式并广纳本地、内地及国际知名大学意见,推动学科优势与产业深度结合,并促进内地与国际领先高校或研究中心进驻。三批土地最早分别于2026年(洪水桥)、2028年(牛潭尾)及2030年(新界北新市镇)供使用;将按片区与产业导向提出定位与愿景,并与第三间医学院与综合医教研医院等联动。</p></li><li><p>规划及发展工作组(财司副司长任组长):负责由规划到执行的全流程管理,统筹规划、工程、土地、交通、环保等,特设专案监督办公室并设时限与阶段通报机制加快审批。</p></li></ol><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拆墙松绑与行政优化:以「分阶段开发」与多元模式提速</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一揽子简政放权措施:引入快速审批,采纳各地优秀建造技术;试点「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1.5级开发」),先行低密度设施吸引企业人流与收益再拉动长远发展,并就洪水桥商业用地收集意见;采用原址换地、「片区开发」等多元模式提升市场参与;灵活批拨土地(租期可长于七年)并使用不同招标模式;容许业权人主动交回征收土地抵销原址换地或片区开发所需金额;以「按实补价」减低补地价资金成本,并考虑分阶段补缴;开展凹头用途检讨,考虑引入较大占比私房作为新发展区,明年公布结果。此类行政创新亦可在北都以外地区套用。</p><p style=\"text-align: start;\">(四)专属法律:赋权与提速</p><p style=\"text-align: start;\">将订立专属法例,授权制定简化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园区公司、专项拨款渠道、管理指定地区跨境流动(人、货、资金、数据和生物样本),以吸引科研与高端制造落户;加快建筑图则批出;放宽分区大纲图准许用途与微调发展参数;加快征地赔偿缴付等。这些举措以法律工具保障「快、稳、准」推进。</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五)河套合作区与新田科技城:双核驱动创科与新工业</p><p style=\"text-align: start;\">河套香港园区第一期首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AI等租户陆续进驻,另五座大楼2027年起陆续完工;今年内将推出第一期余下地块、完成第二期发展规划与总体布局,并研究「边建设、边进驻」。新田科技城约210公顷创科用地(不含87公顷河套香港园区),将公布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涵盖顶层设计、定位、布局与引导市场投入的策略,成为创科产业战略基地。</p><p style=\"text-align: start;\">(六)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产业信心</p><p style=\"text-align: start;\">古洞站与洪水桥站分别于2027年与2030年竣工;北环线主线与支线合并同步推展,目标2034年或之前同步开通。跨境铁路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全力推进并已邀请承建与营运意向。报告强调通过打通港深两地地铁网络,提升大湾区互联互通,增强产业进驻信心。</p><p style=\"text-align: start;\">四、产业发展与革新:以政策包、平台化与生态化构建新质生产力</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政策工具组合:灵活批地、税务优惠、资金补助与人才培育</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由财政司司长带队制订促进产业和投资的「优惠政策包」,涵盖批地、地价、资助与税务减免等,引进高增值产业与高潜力企业。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与投资推广署将灵活运用该政策包,与企业洽谈落户细节并由财司司长拍板,同时研究容许行政长官与财司司长制订符合国际规则的税务优惠。方向上,一方面巩固传统优势(金融、法律等),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AI与数据科学等新兴产业,以创造更多优质岗位与提升经济效益。</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新型工业化与先进制造:从飞机回收到电池回收的「产链化」布局</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引入欧洲领先航空服务公司在港设立飞机拆件与零件回收及交易,带动贸易、保险、融资、租赁等产业,并与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合作培训技术人才,巩固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新能源方面,推动建立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链,协同内地政府与全球主要供应商在大湾区发展,目标配合2030年香港国际机场出发航班使用指定比例SAF,并建设混合设施提升议价能力与竞争力;氢能方面制定标准认证,在港岛与九龙设公众加氢设施,推进试点落地,并与广东省共同建设氢能湾区走廊;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预计2026年上半年在环保园启用,将本地退役电池转化为再生黑粉供应内地与周边地区,推动回收产业发展。</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生命健康科技:全链条加速临床、监管与数据平台</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将生命健康科技视为具极大经济与战略机遇的重点领域,提出吸引更多国际与内地顶尖药企在港开展罕见病、高端肿瘤及先进疗法临床试验与治疗,提升患者招募与试验启动效率,并通过「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实现港深同步试验;筹备成立「国际临床试验学院」培养人才并举办国际峰会。监管方面,2026年内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并提交医疗器械规管立法建议,争取成为国际认可的药械权威监管机构;加快「1+」新药审批机制,优先审批医管局建议用于严重或罕见疾病的创新药;推动大湾区内临床数据标准化与真实世界数据平台建设,助力创新药物更快进入内地与国际市场。医管局将成立「引进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办公室」,通过大数据确定本地病人需求与效益,主动引入符合病人利益且具成本效益的创新药械。</p><p style=\"text-align: start;\">(四)AI与数据科学:以「科研—算力—数据—应用—资本」协同推进</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将AI定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提出「以安全为舵、以应用为帆」,并以「加强基建,推动应用导向」为策略。科研端,成立「AIR@InnoHK」平台汇聚过千名专才与近千家AI企业;推出300亿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支持本地资助院校吸引AI等领域顶尖人物来港开展基础研究;预留10亿元于2026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打通上游研发与中下游转化与应用场景。资金端,港投公司作为「耐心资本」继续投资大模型、云计算与AI药物研发等企业。数据与算力端,推动在合规安全下内地数据跨境流动至河套香港园区用于科研;今年内推出北区沙岭约10公顷数据园区发展用地招标,提供先进算力设施。应用与治理端,推动政府AI公务应用与部门自研专门方案,涵盖语音非紧急报案、运输牌照审批、交通管理、「智方便」与「数码企业身份」AI助手、照顾者支援、数字病理与临床生成式AI应用等;在金融领域通过AI沙盒计划推广至更多机构,并建立AI模型评估方法;发展局资助私营工程AI应用;律政司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检视法律配套。此番部署与前述政府内部「AI效能提升组」、教育板块的AI素养与教师培训等形成全局协同。</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五、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重心转换与平台打造</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主动服务内地企业国际化:「出海专班」与一体化支撑方案</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指出,全球贸易秩序重塑下,内地企业战略重心转向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走出去」成为倍速增量机遇。香港将以出口平台优势,打造「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与总部经济,吸引内地企业在港设财资中心与区域总部,开展跨境结算、汇款与融资,聘用香港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对接海外市场,并通过香港推广优势打造国际品牌。为此整合外地办、投促署、贸发局与驻内地办,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由商经局局长督导,协调各政策局与机构,制订多元方案:推动银行业尤其内地银行在港设区域总部,辐射东南亚与中东;完善财资中心税务宽减(2026年上半年完成研究);金管局与沙特PIF签署谅解备忘录,创立10亿美元新投资基金支持大湾区企业「出海」沙特;联同银行公会、商会、工总带队拓展越南等东南亚市场;巩固香港展览业平台功能;推动碳排放核算服务满足国际减排标准。政府亦将协助本地传媒发展海外网络,说好香港故事。</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深化国际交往合作:多边平台与高端盛事双轮驱动</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积极争取亚投行在港设办事处;港交所深化与东南亚交易所合作,吸引二次上市与资产公司在当地发行产品便利配置香港市场;「一带一路」办公室协调培训共建国家人才、为本地专业服务对接项目;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立绿色发展香港合作平台;2026年成立「一带一路」可持续绿色发展培训中心(香港赛马会出资1亿元);邀请「丝路海运」联盟于明年「香港海运周」举办高峰会。大型国际会议密集落地,包括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香港国际创科展、固定收益与货币论坛、国际刑警组织周年大会等,并成立「香港国际惩教应变战术训练学院」。政府支持大学与专业组织争取国际学术会议与期刊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等促进科技创新合作。</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则对接与要素流动的系统升级</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明确香港在大湾区中是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将深化三地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提升人流、物流、数据流、资金流,具体包括:推动东莞空港中心发展,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建设大湾区仲裁员名册与商事调解与仲裁平台;扩展救护车跨境双向转运;优化跨境征信互通与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持续优化跨境支付通并拓展汇款应用场景,便利内地养老长者的现金援助直接汇入内地指定账户;开拓大宗商品交易与碳交易新业务,发展大豆离岸现货市场与试验跨境碳交易结算;港投公司与广东省合作,带领生命健康科技初创强化跨境产业链,首阶段基地为南沙;财库局与深圳与前海深化数字金融与科金融合合作,相关措施今年内公布。</p><p style=\"text-align: start;\">六、巩固国际中心地位:金融、贸易与航运等多维度全面发力</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国际金融中心:股、债、汇、金、险、资、科、绿多引擎并进</p><ol start=\"1\" style=\"list-style-type: decimal;\"><li><p>股票市场:恒生指数年初至今上升逾两成,每日平均成交额近2,500亿元,新股集资至八月底逾1,300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改革方向包括:「科企专线」助力内地科企融资;优化主板与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探索缩短结算周期至T+1;推动海外企业第二上市与中概股回归;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南向交易。</p></li><li><p>债券市场:提升金融基建,CMU OmniClear与港交所研究在单一平台集中管理与抵押不同资产,联动各类「互联互通」;与瑞士、阿联酋等建立连接;推动离岸中国国债作为不同清算所抵押品应用;证监会研究债券电子化交易平台可行性,推动商业回购与中央交易对手制度提升流动性;与内地商讨在港推出离岸国债期货、扩充互换通利率衍生品、推动场外衍生与跨境人民币回购;加强市场接触鼓励企业在港发债;将公布「固定收益及货币」路线图。</p></li><li><p>货币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枢纽,金管局将利用货币互换协议设立新的「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向企业提供年期较长且成本较低的人民币融资,支持实体经济使用人民币,并研究人民币与区内本币在港更便利的外汇报价与交易。政府将发行更多人民币债券,并研究在合适场景以人民币支付政府开支。</p></li><li><p>国际黄金交易市场:推动机场管理局与金融机构拓展黄金仓储,以三年超越2,000吨为目标,建设区域黄金储备枢纽;推动金商在港建立或扩建精炼厂,并与内地研究来料加工后出口至香港交易与交割;建立黄金中央清算系统,并邀请上金所参与,为未来与内地互联互通作准备;丰富黄金投资工具,包括支持发行黄金基金与代币化黄金产品;支持成立黄金行业协会。上金所国际板已在港设首家境外交割仓库并推出在港交割合约,沪港黄金合作将持续推进。</p></li><li><p>国际风险管理中心(保险):拟修例调低保险资金投资基建的资本要求并对本地项目给予优惠;推动专属自保与再保险行业发展,促进跨境养老、跨境自驾与低空经济保险产品。</p></li><li><p>国际资产与财富管理:预计香港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跨境理财通2.0」后,内地投资香港财富产品户口由2.5万增至11万。将进一步优化基金、单一家族办公室与附带权益优惠税制;推动房托基金纳入「互联互通」标的;配合优化QFLP机制、加强与前海与上海合作引入更多境外资金;港投公司通过投资培育本地私募与对冲基金。优化「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中物业计入规则:非住宅计入上限由1,000万至1,500万,成交价不限;住宅计入维持1,000万,但计入的住宅成交价门槛由5,000万降至3,000万。</p></li><li><p>金融科技与数字资产:金管局推进Ensemble项目,推动代币化存款与真实代币化资产交易,并协助政府代币化债券恒常化;落实稳定币发行人制度,就数字资产交易与托管发牌提出立法建议;在保障投资者前提下扩展面向专业投资者的数字资产产品与服务;加强国际税务合作打击跨境逃税;引入自动化汇报与数据监测工具构建数字资产风险防线。</p></li><li><p>绿色金融:港交所Core Climate为全球唯一以港元与人民币结算自愿碳信用的平台,将与大湾区碳市场试点合作,试验跨境结算,共建区内碳市场生态;并联同内地监管部门研究国家参与国际碳市场机制,包括标准与方法、登记、交易与结算等。</p></li></ol><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国际贸易中心:经贸网络、数字贸易与大宗商品生态</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指出贸易为香港第二大行业,贡献GDP的15%,去年贸易额是GDP的3.6倍并增长7.3%。方向上,主动拓展新市场、推动数字贸易并支援中小企升级。经贸网络方面,与卡塔尔的投资协定已大致完成谈判,正与沙特、孟加拉、埃及与秘鲁探讨新投资协定;继续争取尽早加入RCEP;今年设立吉隆坡经贸办,深化东盟推广,并扩展覆盖至拉美与中亚。数字贸易方面,金管局将制定Cargoˣ路线图,试行以货运数据降低融资成本与审批时间;与上海市数据局在Ensemble探索代币化电子提单与系统对接;扩大「跨境快件清关便利安排」额外试点;逐步扩大「贸易单一窗口」涵盖更多文件,与海关总署推进两地连接并探讨与东盟连接;明年提出企业对企业贸易文件电子化立法建议。大宗商品交易方面,LME已批准八个在港交割仓库,政府支持设立更多认可仓库;为大宗商品贸易商落户提供半税优惠,明年上半年修法;金管局与巴西央行合作测试提单电子化与存款代币化优化交易流程;深化与广州期货交易所等内地市场联通;成立由财司司长领导的「大宗商品策略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与长期策略。</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从国际教育枢纽到新型工业化的人才支撑体系</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国际教育枢纽:扩容、提质与全球推广</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指出香港拥有五间百强大学,是全球唯一具此优势的城市。将加速建设「北都大学城」,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发展应用科学大学,并吸引高端人才与师资。政策方面,维持本地生15,000个资助学额不变,同时放宽非本地生自费就学比例——资助专上院校非本地生上限由40%增至50%,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超额收生自资上限由100%增至120%(自2026/27学年);学生宿舍方面推出「城中学舍计划」,便利商厦(含酒店)改为宿舍免改划并保留过剩地积比,且扩展至拆卸重建的新宿舍;政府将在年内预留土地兴建新宿舍并邀请意向书。招揽方面,教育局成立「留学香港专班」,推出大型宣传计划,并由教资会拨款4,000万元支持八大加大国际与内地宣传与师生招揽,推动更多暑期游学活动;鼓励应科大与内地与海外龙头企业加强产教融合,与广东顶尖职校共建交流平台;与内地探讨副学位互认,有助职专毕业生跨境升学就业。</p><p style=\"text-align: start;\">基础教育层面,以试点形式容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非本地生人数;加大DSE国际认受性推广;打击违规提供DSE课程与「借壳办学」,设举报机制、突击巡查、制定《私校实务守则》与「私校名册」;支持国际学校发展,在北都预留土地并鼓励优质国际学校以自资模式增建优化设施,包括宿舍。数字教育方面,优质教育基金预留20亿元支援,2026年发表中小学数字教育蓝图,优化资讯与创科教育课程、订定AI素养学习架构、将AI教育纳入核心课程、加强教师AI培训并引入企业资源。教与学质量方面,推出新阶段专项拨款,鼓励价值观教育、理财教育与创新精神等。</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三园五院与低空经济、航天科技</p><p style=\"text-align: start;\">创科布局方面,推进「香港微电子研发院」两条中试线组装;明年内完成生命健康研发院与AI研发院筹建。新型工业化方面,提速建设第三个InnoHK平台(聚焦可持续发展、能源、先进制造与材料),2026年上半年成立旗下研发中心;下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门槛至1.5亿元,并提供技术人员配对资助;2026-27年度启动「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政府引导投资策略性新兴与未来产业。惠民科研方面,运用创科基金引入新科技义肢,推出两年计划,全额资助本地截肢人士使用。低空经济方面,制订「发展低空经济规划行动纲领」,通过完善民航法例与规管框架,为超过150公斤的非传统飞行器立法;推进专用频谱、起降场、航路网络、卫星定位、三维空间数据系统、智能低空交通管理系统等;优化「监管沙盒」,对较成熟应用恒常化,并推出「监管沙盒X」涵盖跨境与载人应用;鼓励研发与人才培训,举办低空经济论坛;保险业界成立专责小组开发低空经济保险产品。航天科技方面,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支援嫦娥八号任务;推出「航天科技」特别征集支持大学项目;商经局研究简化低轨卫星牌照审批并推动未来6G应用;港投公司推进商业航天与太空经济相关投资。</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以金融、估值、法治与推广构建IP交易生态</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推动知识产权融资、估值与保障,并加强对外推广。将联同金管局推出知识产权融资沙盒,协助试点行业利用IP融资。香港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年底运作后,将按国家标准为本地中小创科企业提供专利评估,并推出两年先导计划资助专利估值作为信贷参考。法律保障方面,去年就完善《版权条例》以保障AI发展完成公众咨询,将制订实务守则并拟备立法建议;检视本地外观设计注册制度,年底前展开咨询。推广方面,将在「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推广IP融资,并推荐本地企业参与「中国专利奖」。</p><p style=\"text-align: start;\">(四)人才:从青年发展到高端人才引进与产学研流动</p><p style=\"text-align: start;\">青年方面,推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提供更多参与国际组织实习与国际会议机会;推出「传媒专题内地实习计划」、深化「青年理财教育计划」、开展调解工作坊;继续推展内地与国际交流资助;「青年驿站」旅舍「启航1331」试业并年内开幕,未来五年筹办约100个青年活动,促进多元交流;柴湾青年广场与南昌平台扩展互动空间。输入人才方面,自新政策实施以来超过23万人才来港,高才通计划续签率达55%,获批续签者多数从事创科、金融等,按月收入计95%高于收入中位数,50%高出近一倍,预计每年带来约340亿元经济贡献(约GDP的1.2%);七成在40岁以下,有助纾缓人口高龄化。香港人才排名两年内上升12位至世界第四,亚太地区位列榜首。报告表示将持续推行人才政策,确保竞争力,并推出「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鼓励大学教授参与企业研发,邀请企业高管与技术专家参与教学与课程设计,加强产学研联动。</p><p style=\"text-align: start;\">八、文化、体育、旅游协同发展:以「盛事+产业+社区」增动能、提吸引</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从西九生态到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落实《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巩固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打造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构建机场城市艺术生态圈,集创作、画廊与贸易,建设大型艺术品仓储;深化与巴塞尔艺术展合作;研究艺术品交易的税务、融资与人才政策。西九方面,明年起推出艺术广场大楼招商策略吸引产业链机构;建立艺术品修复国际合作网络并提供培训;系统化扩展策展、文物修复与艺术行政人才培训;举办国际高峰活动,推进M+与香港故宫馆藏国际巡展与联合策展;筹划原创音乐剧《大状王》更多内地巡演,打造经典长演;年底启用西九码头,提升交通便利并加强文化、娱乐与旅游互动;成立「西九文化区学院」提供专业培训。文创产业方面,推进「亚洲时装设计中心」建设,「香港时装荟」联乘巴黎与米兰时装周,发展数码与永续时尚;文创处通过电影发展基金的资助影片占票房近三成,并将加强国际与内地宣传、交流与配对;支持优化「亚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并支援本地原创打入内地与国际市场。表演场地方面,重塑功能布局:红馆演唱会优先、东九文化中心推动长期演出与艺科、沙田大会堂演奏厅设为粤剧优先。旗舰品牌方面,持续推出「香港流行文化节」、「亚艺无疆」、「中华文化节」、「香港演艺博览」、「香港非遗月」等,打造「香港处处有非遗」。康文署引入市场营运模式,开放场地作商业或私人活动、收费导赏、文创产品开发,并探讨市场参与鲤鱼门公园度假营与指定沙滩营运。</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无处不旅游」:产品提质、通关提效与市场拓展</p><p style=\"text-align: start;\">截至今年8月,访港旅客达3,320万,同比上升12%。报告提出多条赛道并进:发展游艇经济,新增约600个泊位,并在「机场城市」建设游艇港湾提供逾500个泊位(含80米以上超级游艇);放宽访港游艇要求并设动态监察系统,允许安全有序自由航行与锚泊;提升电子业务系统实现一站式入境资料预审;授权内地机构考试与短训便利取得在港航行资格并适时拓展海外;与广东省商讨「港艇北上」与「北艇南下」便利。发展「盛事+旅游」,通过节庆与项目组合延长停留与复游;香港迪士尼20周年提升设施,海洋公园与旅发局推出更多大熊猫主题活动,马年打造赛马旅游;消防处为低风险场地临时娱乐场所牌照实施视像消防验收便民。邮轮旅游方面,预计今年航次较去年增约20%,年内展开启德邮轮码头营运商招标并优化租赁条款。生态旅游方面,落实「四山」旅游、提升郊野公园配套、建设树顶历奇、户外遗迹博物馆与露营设施;串连乡郊景点如村落农田、宗祠书室与风俗活动,拓展徒步与单车游体验。特色深度游方面,推广「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红色路线,打造18区主题花木园区,推广工业品牌旅游、旧城中环、九龙城、维园市集、开放旧油麻地警署等,并开放米埔与沙头角海边境禁区。餐饮消费方面,旅发局推出升级版「香港美酒佳肴巡礼」,加强全球宣传;分阶段美化兰桂坊与附近街道,推进「社区营造」。民宿与度假营方面,优化指引便利乡郊营运,发展局便利村屋改装为民宿或餐厅。高端客群方面,为高端消费客群定制星级行程与礼宾服务。中东与东盟市场方面,推进穆斯林旅游「认证、教育与宣传」策略,推出资助餐厅清真认证计划(至2026年底可获半额资助,上限5,000元)。通关体验方面,在新皇岗与沙头角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放宽常访旅客e-道登记,并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设全港首个「无感通关」试点;推出「杰出服务奖励计划」表彰优质服务,传播「好客之道」。</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推动体育发展:盛事化、专业化、产业化与普及化协同</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全力办好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香港赛区赛事,联合粤澳推动整体办赛并与业界推出相关旅游产品,安排免费电视转播以凝聚社会。启德体育园作为重要载体,将与香港大球场发挥协同,善用现有设施支持体育总会办公、球赛与训练及大型活动;已与国际重要高尔夫巡回赛LIV Golf达成长远合作,吸引国际顶级球员来港比赛。运动员方面,持续通过资助提供更稳定的经济环境专注训练,并通过运动医学科研提升效能。管治方面,优先与管治完善的体育总会合作,加快落实《机构管治守则》,并着力通过体育总会支持亚洲或国际组织落户香港,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p><p style=\"text-align: start;\">九、安居乐业:住房、土地与交通的系统性安排</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住房供给与置业阶梯:量的跃升与制度优化并行</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将保障基本住屋需求置于首要任务,提出在供应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加大基层置业支持。公营房屋方面,2026-27年度起五年总体建屋量(含简约公屋)达189,000个单位,较上任时增加约80%;综合轮候时间已降至5.1年,目标在2026-27年度降至4.5年;简约公屋3万个单位中,年底前约1万落成启用,另2万将在未来一年半内全部落成;「简朴房」规管制度若获通过将于明年3月实施;房委会今年内公布马头围邨及西环邨重建,并研究重建模范邨。置业阶梯方面,提出六项重要优化:居屋供应较上届五年期预期增加约50%,将绿白表配额比例由40:60调为50:50,以促使公屋流转;白居二配额增加1,000至7,000个,其中500个拨予40岁以下青年家庭及一人申请者;批准信发放数额适量大于配额以避免浪费;提升居屋与绿置居较大面积单位比例;放宽新出售单位转让限制年期由15年降至10年;推出「长者业主楼换楼计划」,年满60岁且拥单位十年或以上者在第二市场出售后不须补价,购买较小或较偏远单位,腾出市区或较大单位。另有先导计划容许拥有资助出售单位十年或以上的业主,在缴付出租准许费后将未补价单位出租予合资格白表申请者(名额3,000)。私营房屋方面,未来十年需求为126,000个单位,政府将有足够土地满足需求并务实部署供应来源,包括政府卖地、铁路物业、市建局与私人发展项目。</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土地开发与造地降本:建立健康土地储备与流程重塑</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将土地储备比作「银行存款」,提出未来十年准备约2,600公顷「熟地」,既满足发展需求又形成健康储备。为减低建造成本,将继续精简法定程序与行政流程:简化工程审批并设服务时间承诺;房屋署设「项目促成办公室」协调加快公屋工程,房屋局以新管控方法「倒逼」各环节加快;善用科技,明年推「成本管控数码平台」,以AI分析过往成本数据确保设计成本效益;「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检视政府工程标准要求,房屋局研究在公屋物料审批时认可更多地区标准;放宽私人发展项目中地面不超过两层停车场的总楼面面积豁免,取消建地库作为豁免条件的强制要求;发展局试行中央集中采购(钢筋与组装合成构件等),房屋局试行集中采购组装合成构件并设标准物料资料库以加快审批。工业用地方面,将展开新一轮研究并于明年提出建议,包括活化工厦未来路向。市区重建方面,以新思维推动:放宽同区地积比率转移,容许跨区转移至其他地区甚至新发展区;在古洞北与粉岭北预留三幅地予市建局作将来「楼换楼」替代单位;针对七个重建迫切地区,试行适度增加私人重建项目地积比率并允许将增加的部分转移至北都或其他地区,或以金额抵销在投地或地契修订与原址换地的地价。建筑安全方面,明年修订《建筑物条例》,加大处罚并加强承建商规管。</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交通运输:规划引领、制度创新与技术应用</p><p style=\"text-align: start;\">年底前公布《运输策略蓝图》。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项目将快将招标,并于明年就东九龙与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项目招标;为加快引进各地新型集体运输系统,将制订可适用于不同技术与营运商的规管框架,明年提交条例草案。自动驾驶方面,已建立规管框架,今年批出三个测试区域,以跨区行走与接驳为目标,加速无人化、规模化发展并尽快商业营运,支持业界以香港平台开拓尤其右軚市场。网约车方面,存在超过11年的监管问题将由本届政府推动立法,争取在本届立法会休会前通过规管法例,保障出行安全。</p><p style=\"text-align: start;\">十、指标化管理与阶段性成果:以量化目标支撑「以结果为目标」文化</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贯穿以清晰目标、时间表与可量化指标推动落实。例如:公屋轮候时间目标降至4.5年;简约公屋分两批在一年半内全部落成;北环线主线与支线2034年或之前同步开通;河套香港园区五座大楼2027年起陆续完工;大学城三批土地使用时间点(2026、2028、2030);黄金仓储三年超2,000吨;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2026年上半年启用;沙岭数据园区今年内招标;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2026年成立;AI研发院2026年成立;氢能首批28个试验项目推进并在港岛、九龙设公众加氢设施;游艇泊位总量新增约1,100个(机场城市逾500个+其他约600个);邮轮访港航次全年较去年增加约20%;「跨境理财通2.0」带动户口增长至11万;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优化物业计入标准;货币市场推出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等。这一系列「里程碑式」安排,与「部门首长责任制」和「AI效能提升组」共同构成以绩效为导向的落地机制。</p><p style=\"text-align: start;\">十一、内在逻辑与系统协同:从顶层设计到跨界融合的纵横联动</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多处强调跨界融合与系统协同,形成「区域—产业—平台—人才—治理」的全链条推进:</p><ul style=\"list-style-type: disc;\"><li><p>区域带动产业:北都与深圳接壤定位为新引擎,以专属法律与行政创新提速,以大学城与法定园区公司为载体,以交通与跨境铁路增强互联互通,以河套与新田科技城构成双核创科平台。</p></li><li><p>产业牵引人才:生命健康科技通过临床试验生态、监管中心与真实世界数据平台形成国际与大湾区联动;AI通过科研平台、算力设施、数据跨境与应用落地形成一体化推进;新能源通过SAF、氢能与电池回收形成纵向产业链;飞机回收与航材服务带动贸易、保险、融资与租赁。</p></li><li><p>平台统筹资源:「出海专班」整合外地办、投促署、贸发局与驻内地办,量体裁衣为企业制订金融、税务、展览与绿色合规组合方案;金融与贸易通过「互联互通」、CMU OmniClear与黄金清算系统等平台化基础设施,提升流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p></li><li><p>人才支撑发展:国际教育枢纽的扩容、宿舍供给、应科大与职专互认、DSE认受性推广与国际学校发展,为香港吸纳与培养多元人才;输入人才政策带来数量、质量与年龄结构的优化;产学研联动计划让科研与产业形成双向互动。</p></li><li><p>治理保障落地:通过「部门首长责任制」强化执行问责,通过独立调查小组保障公正独立;通过「AI效能提升组」推进流程重塑与政务应用;在「一国两制」与国家安全法治护航下,确保改革发展行稳致远。</p></li></ul><p style=\"text-align: start;\">十二、结语:以制度优势承载发展动能,以发展成果回应民生关切</p><p style=\"text-align: start;\">总体而言,报告在理念上坚持「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福祉」,并在具体路径上,将国家战略与香港自身优势结合,将区域布局与产业升级融合,将治理改革与技术革新互促,将国际交往与大湾区协同并进,以一套有顶层设计、有法律保障、有行政创新、有平台载体、有时间表与绩效指标的系统性方案,谋划香港在「十五五」时期实现新突破。民生方面,从加大公营房屋与简约公屋供给,到重构置业阶梯与长者换楼,再到土地储备、造地降本、智慧交通、网约车立法等,均以「快见效、可持续、重公平」为取向。经济方面,从北都引擎到河套与新田科技城,从生命健康到AI与新能源,从国际金融到国际贸易与大宗商品,从教育科技人才到文化体育旅游,都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引链入圈」为抓手。治理方面,以「一国两制」与国家安全为根基,以「部门首长责任制」与「AI效能提升组」为工具,以「有为政府+高效市场」为方法,力求以制度化、法治化、数字化和市场化的组合拳,确保政策落地提速、提效、提质。</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最后强调,感谢社会各界对施政方针与政策的认同,并以附篇细列措施与事宜。这种「总报告+附篇」的结构与「目标—措施—指标」的表达,体现了本届政府「以结果为目标」的治理取向。综观全篇,从「行稳致远」的制度信心,到「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行动部署,再到「由治及兴」的阶段性成果与中长期路径,报告呈现的是一幅面向「十五五」的综合施政蓝图:以国家战略为底色,以国际联通为窗口,以区域平台为载体,以产业升级为抓手,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以治理现代化为保障,把经济与民生的「双轮驱动」真正落在城市运行与市民生活的具体细节上。所有这一切,指向的是同一个目标——让香港在新一轮全球新技术革命与国际经贸格局重塑中,抓住「走出去」的新机遇,做强自身优势,创造更多优质岗位与更高收入,提供更优公共服务与更好生活,让市民过上更美好的日子。</p></body></html>","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施政报告2025|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附报告全文)</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施政报告2025|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附报告全文)\n</h2>\n\n<h4 class=\"meta\">\n\n\n<a class=\"head\" href=\"https://laohu8.com/wemedia/102\">\n\n\n<div class=\"h-thumb\" style=\"background-image: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8274c5b9d4c2852bfb1c4d6ce16c68ba);background-size:cover;\"></div>\n\n<div class=\"h-content\">\n<p class=\"h-name\">老虎资讯综合 </p>\n<p class=\"h-time\">2025-09-17 12:05</p>\n</div>\n\n</a>\n\n\n</h4>\n\n</header>\n<article>\n<html><head></head><body><p>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7日上午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期内第四份施政报告,主题为“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p><p>李家超表示,香港将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加强对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南向交易。</p><p>《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通读发言搞全文,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以经济与民生为两大主轴、既着眼短期成效又布局中长期结构性变革的总体蓝图。报告以「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时间节点为背景,以「由治及兴」为主线,贯穿「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国家战略的对接落实,体现出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品质生活的政策逻辑。其总体意图,是在强化治理、加快重大区域与产业转型、深化国际联通的同时,把经济增长的成果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可感可及变化,并通过制度与机制建设的提速提效,为香港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把握新机遇、实现新突破奠定坚实基础。</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总体定位与施政主轴:以经济带动民生,以民生反哺经济</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开宗明义指出,改善民生是施政的最终目标。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和民生两大主轴,强调两者相辅相成:经济增长创造就业与财富,并为公共服务提供资源;民生改善反过来带动需求、激活市场。从上任三年的阶段性成绩可见,这一逻辑已开始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改善:公屋综合轮候时间由6.1年降至5.1年;家庭收入中位数三年增长约11%;经济由负转正,今年预计增长2至3%;金融中心地位升至世界第三;整体竞争力升至世界第三;人才竞争力两年上升12位至世界第四;安全城市世界第七。报告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更为系统化的改革与发展部署,涵盖治理体系、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国际交往、金融与贸易、教育科技人才、文化体育旅游与住房土地交通等多个维度,并配以量化目标与时间表。</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治理体系强化: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制度护航与效能改革双轨并举</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坚守「一国两制」,巩固法治与安全</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重申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强调「一国」原则越坚固,「两制」优势越彰显。国家安全方面,报告强调《香港国安法》实施五年来,香港「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并提出将持续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与执行机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加大国家安全教育力度,包括国家安全展览、地区导师培训等,目标是「居安思危、防范风险,确保长治久安」。</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完善选举与地区治理,落实「爱国者治港」</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指出完善选举制度与地区治理后,「爱国者治港」已全面落实,并将于12月举行第八届立法会选举。地区治理方面,成立了地区治理领导委员会及专组,聚焦环境卫生、社区美化、设施建设和地区服务,并通过民青局、民政总署、区议会、地区三会及关爱队汇聚地区力量。</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文化弘扬</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在爱国教育上安排系统部署,包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与深圳合作红色研学路线、梳理和修缮抗战遗址;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打造「中华文化节」与中国通史展览品牌,推进设立介绍国家发展成就的博物馆及中华文化体验馆;推广内地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纳入特区教育基地;学校层面强化国民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并优化高中中史与历史课程框架。</p><p style=\"text-align: start;\">(四)「部门首长责任制」:以制度化责任与独立调查提升执行效能</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将司局长的政治问责与公务员执行的行政问责更好衔接。责任制的目的包括:推动部门首长建立有效管理团队与运作系统、破瓶颈补短板,持续优化流程;当部门出现问题时,查找不足、厘清责任,并依据公务员管理制度作相应处理,后果包括警告至革职等。调查机制分两级:一般问题由部门首长负责;严重或系统性问题、涉及部门首长角色等由独立调查小组负责。为此将扩大「公务员敍用委员会」职能纳入调查,并以附属法例落实。启动机制上,由局长向司长报告并经同意启用二级独立调查,或由司长主动指示。同时强化公务员评核机制,要求更严谨地区分表现等级,并由各司局长加强督导各层级人事管理。此举体现报告所述的「以结果为目标」文化深化为制度化安排,旨在以公平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提振优秀公务员士气并公正处理不当行为,提升部门整体效能。</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五)成立「AI效能提升组」:以科技重塑流程与政务运作</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成立由政务司副司长任组长、创科局局长与数码政策专员任副组长与秘书长,并邀请业界代表任副组长的「AI效能提升组」,统筹政府部门有效应用AI,推进流程重组与技术革新,并优先支持与市民接触面较大的部门。报告以统计处与1823服务的应用举例,说明AI可带来倍数级效能提升。在强调「以安全为舵」意识下,报告亦提出推进「AI+」发展,落实AI政务,并促进AI在各行业广泛应用。这一安排与之后在产业与教育板块的AI部署相互呼应,形成「政务应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协调推进。</p><p style=\"text-align: start;\">(六)「有为政府+高效市场」结合: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营运模式</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在康文署服务中引入市场营运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包括开放场地作多元租用、收费导赏、开发文创产品、邀请市场参与营运等,体现「把『高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的理念。</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从顶层决策到专属法规的全链条加速</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定位与决心</p><p style=\"text-align: start;\">北部都会区与深圳接壤,面积与人口均占香港约三分之一,是香港的战略发展区域与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巨大经济价值与发展潜力,能创造大量职位并提升生产力。报告指出,北都需加速推进,为此提升决策层次,成立由行政长官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并订立加快发展的专属法律,目标是以「既安全又省钱省时」的方式推进,并以市场导向引入产业。</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三大工作组:模式设计、大学城、全流程管理</p><ol start=\"1\" style=\"list-style-type: decimal;\"><li><p>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财司司长任组长):为指定发展区设计发展与营运模式,包括为产业园区成立园区公司或专门机构、设计公私营合作(如BOT)、推动「双信封制」从「价高者得」走向「产业绑定」、设计股份、债券、政府注资、「土地参股」等融资方案。发展局在洪水桥约23公顷产业用地进行产业园公司政策研究,将在今年内公布建议。</p></li><li><p>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政务司司长任组长):成立调研专班,研究大学城模式并广纳本地、内地及国际知名大学意见,推动学科优势与产业深度结合,并促进内地与国际领先高校或研究中心进驻。三批土地最早分别于2026年(洪水桥)、2028年(牛潭尾)及2030年(新界北新市镇)供使用;将按片区与产业导向提出定位与愿景,并与第三间医学院与综合医教研医院等联动。</p></li><li><p>规划及发展工作组(财司副司长任组长):负责由规划到执行的全流程管理,统筹规划、工程、土地、交通、环保等,特设专案监督办公室并设时限与阶段通报机制加快审批。</p></li></ol><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拆墙松绑与行政优化:以「分阶段开发」与多元模式提速</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一揽子简政放权措施:引入快速审批,采纳各地优秀建造技术;试点「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1.5级开发」),先行低密度设施吸引企业人流与收益再拉动长远发展,并就洪水桥商业用地收集意见;采用原址换地、「片区开发」等多元模式提升市场参与;灵活批拨土地(租期可长于七年)并使用不同招标模式;容许业权人主动交回征收土地抵销原址换地或片区开发所需金额;以「按实补价」减低补地价资金成本,并考虑分阶段补缴;开展凹头用途检讨,考虑引入较大占比私房作为新发展区,明年公布结果。此类行政创新亦可在北都以外地区套用。</p><p style=\"text-align: start;\">(四)专属法律:赋权与提速</p><p style=\"text-align: start;\">将订立专属法例,授权制定简化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园区公司、专项拨款渠道、管理指定地区跨境流动(人、货、资金、数据和生物样本),以吸引科研与高端制造落户;加快建筑图则批出;放宽分区大纲图准许用途与微调发展参数;加快征地赔偿缴付等。这些举措以法律工具保障「快、稳、准」推进。</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五)河套合作区与新田科技城:双核驱动创科与新工业</p><p style=\"text-align: start;\">河套香港园区第一期首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AI等租户陆续进驻,另五座大楼2027年起陆续完工;今年内将推出第一期余下地块、完成第二期发展规划与总体布局,并研究「边建设、边进驻」。新田科技城约210公顷创科用地(不含87公顷河套香港园区),将公布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涵盖顶层设计、定位、布局与引导市场投入的策略,成为创科产业战略基地。</p><p style=\"text-align: start;\">(六)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产业信心</p><p style=\"text-align: start;\">古洞站与洪水桥站分别于2027年与2030年竣工;北环线主线与支线合并同步推展,目标2034年或之前同步开通。跨境铁路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全力推进并已邀请承建与营运意向。报告强调通过打通港深两地地铁网络,提升大湾区互联互通,增强产业进驻信心。</p><p style=\"text-align: start;\">四、产业发展与革新:以政策包、平台化与生态化构建新质生产力</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政策工具组合:灵活批地、税务优惠、资金补助与人才培育</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由财政司司长带队制订促进产业和投资的「优惠政策包」,涵盖批地、地价、资助与税务减免等,引进高增值产业与高潜力企业。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与投资推广署将灵活运用该政策包,与企业洽谈落户细节并由财司司长拍板,同时研究容许行政长官与财司司长制订符合国际规则的税务优惠。方向上,一方面巩固传统优势(金融、法律等),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AI与数据科学等新兴产业,以创造更多优质岗位与提升经济效益。</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新型工业化与先进制造:从飞机回收到电池回收的「产链化」布局</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引入欧洲领先航空服务公司在港设立飞机拆件与零件回收及交易,带动贸易、保险、融资、租赁等产业,并与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合作培训技术人才,巩固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新能源方面,推动建立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链,协同内地政府与全球主要供应商在大湾区发展,目标配合2030年香港国际机场出发航班使用指定比例SAF,并建设混合设施提升议价能力与竞争力;氢能方面制定标准认证,在港岛与九龙设公众加氢设施,推进试点落地,并与广东省共同建设氢能湾区走廊;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预计2026年上半年在环保园启用,将本地退役电池转化为再生黑粉供应内地与周边地区,推动回收产业发展。</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生命健康科技:全链条加速临床、监管与数据平台</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将生命健康科技视为具极大经济与战略机遇的重点领域,提出吸引更多国际与内地顶尖药企在港开展罕见病、高端肿瘤及先进疗法临床试验与治疗,提升患者招募与试验启动效率,并通过「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实现港深同步试验;筹备成立「国际临床试验学院」培养人才并举办国际峰会。监管方面,2026年内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并提交医疗器械规管立法建议,争取成为国际认可的药械权威监管机构;加快「1+」新药审批机制,优先审批医管局建议用于严重或罕见疾病的创新药;推动大湾区内临床数据标准化与真实世界数据平台建设,助力创新药物更快进入内地与国际市场。医管局将成立「引进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办公室」,通过大数据确定本地病人需求与效益,主动引入符合病人利益且具成本效益的创新药械。</p><p style=\"text-align: start;\">(四)AI与数据科学:以「科研—算力—数据—应用—资本」协同推进</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将AI定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提出「以安全为舵、以应用为帆」,并以「加强基建,推动应用导向」为策略。科研端,成立「AIR@InnoHK」平台汇聚过千名专才与近千家AI企业;推出300亿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支持本地资助院校吸引AI等领域顶尖人物来港开展基础研究;预留10亿元于2026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打通上游研发与中下游转化与应用场景。资金端,港投公司作为「耐心资本」继续投资大模型、云计算与AI药物研发等企业。数据与算力端,推动在合规安全下内地数据跨境流动至河套香港园区用于科研;今年内推出北区沙岭约10公顷数据园区发展用地招标,提供先进算力设施。应用与治理端,推动政府AI公务应用与部门自研专门方案,涵盖语音非紧急报案、运输牌照审批、交通管理、「智方便」与「数码企业身份」AI助手、照顾者支援、数字病理与临床生成式AI应用等;在金融领域通过AI沙盒计划推广至更多机构,并建立AI模型评估方法;发展局资助私营工程AI应用;律政司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检视法律配套。此番部署与前述政府内部「AI效能提升组」、教育板块的AI素养与教师培训等形成全局协同。</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五、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重心转换与平台打造</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主动服务内地企业国际化:「出海专班」与一体化支撑方案</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指出,全球贸易秩序重塑下,内地企业战略重心转向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走出去」成为倍速增量机遇。香港将以出口平台优势,打造「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与总部经济,吸引内地企业在港设财资中心与区域总部,开展跨境结算、汇款与融资,聘用香港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对接海外市场,并通过香港推广优势打造国际品牌。为此整合外地办、投促署、贸发局与驻内地办,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由商经局局长督导,协调各政策局与机构,制订多元方案:推动银行业尤其内地银行在港设区域总部,辐射东南亚与中东;完善财资中心税务宽减(2026年上半年完成研究);金管局与沙特PIF签署谅解备忘录,创立10亿美元新投资基金支持大湾区企业「出海」沙特;联同银行公会、商会、工总带队拓展越南等东南亚市场;巩固香港展览业平台功能;推动碳排放核算服务满足国际减排标准。政府亦将协助本地传媒发展海外网络,说好香港故事。</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深化国际交往合作:多边平台与高端盛事双轮驱动</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积极争取亚投行在港设办事处;港交所深化与东南亚交易所合作,吸引二次上市与资产公司在当地发行产品便利配置香港市场;「一带一路」办公室协调培训共建国家人才、为本地专业服务对接项目;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立绿色发展香港合作平台;2026年成立「一带一路」可持续绿色发展培训中心(香港赛马会出资1亿元);邀请「丝路海运」联盟于明年「香港海运周」举办高峰会。大型国际会议密集落地,包括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香港国际创科展、固定收益与货币论坛、国际刑警组织周年大会等,并成立「香港国际惩教应变战术训练学院」。政府支持大学与专业组织争取国际学术会议与期刊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等促进科技创新合作。</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则对接与要素流动的系统升级</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明确香港在大湾区中是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将深化三地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提升人流、物流、数据流、资金流,具体包括:推动东莞空港中心发展,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建设大湾区仲裁员名册与商事调解与仲裁平台;扩展救护车跨境双向转运;优化跨境征信互通与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持续优化跨境支付通并拓展汇款应用场景,便利内地养老长者的现金援助直接汇入内地指定账户;开拓大宗商品交易与碳交易新业务,发展大豆离岸现货市场与试验跨境碳交易结算;港投公司与广东省合作,带领生命健康科技初创强化跨境产业链,首阶段基地为南沙;财库局与深圳与前海深化数字金融与科金融合合作,相关措施今年内公布。</p><p style=\"text-align: start;\">六、巩固国际中心地位:金融、贸易与航运等多维度全面发力</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国际金融中心:股、债、汇、金、险、资、科、绿多引擎并进</p><ol start=\"1\" style=\"list-style-type: decimal;\"><li><p>股票市场:恒生指数年初至今上升逾两成,每日平均成交额近2,500亿元,新股集资至八月底逾1,300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改革方向包括:「科企专线」助力内地科企融资;优化主板与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探索缩短结算周期至T+1;推动海外企业第二上市与中概股回归;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南向交易。</p></li><li><p>债券市场:提升金融基建,CMU OmniClear与港交所研究在单一平台集中管理与抵押不同资产,联动各类「互联互通」;与瑞士、阿联酋等建立连接;推动离岸中国国债作为不同清算所抵押品应用;证监会研究债券电子化交易平台可行性,推动商业回购与中央交易对手制度提升流动性;与内地商讨在港推出离岸国债期货、扩充互换通利率衍生品、推动场外衍生与跨境人民币回购;加强市场接触鼓励企业在港发债;将公布「固定收益及货币」路线图。</p></li><li><p>货币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枢纽,金管局将利用货币互换协议设立新的「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向企业提供年期较长且成本较低的人民币融资,支持实体经济使用人民币,并研究人民币与区内本币在港更便利的外汇报价与交易。政府将发行更多人民币债券,并研究在合适场景以人民币支付政府开支。</p></li><li><p>国际黄金交易市场:推动机场管理局与金融机构拓展黄金仓储,以三年超越2,000吨为目标,建设区域黄金储备枢纽;推动金商在港建立或扩建精炼厂,并与内地研究来料加工后出口至香港交易与交割;建立黄金中央清算系统,并邀请上金所参与,为未来与内地互联互通作准备;丰富黄金投资工具,包括支持发行黄金基金与代币化黄金产品;支持成立黄金行业协会。上金所国际板已在港设首家境外交割仓库并推出在港交割合约,沪港黄金合作将持续推进。</p></li><li><p>国际风险管理中心(保险):拟修例调低保险资金投资基建的资本要求并对本地项目给予优惠;推动专属自保与再保险行业发展,促进跨境养老、跨境自驾与低空经济保险产品。</p></li><li><p>国际资产与财富管理:预计香港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跨境理财通2.0」后,内地投资香港财富产品户口由2.5万增至11万。将进一步优化基金、单一家族办公室与附带权益优惠税制;推动房托基金纳入「互联互通」标的;配合优化QFLP机制、加强与前海与上海合作引入更多境外资金;港投公司通过投资培育本地私募与对冲基金。优化「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中物业计入规则:非住宅计入上限由1,000万至1,500万,成交价不限;住宅计入维持1,000万,但计入的住宅成交价门槛由5,000万降至3,000万。</p></li><li><p>金融科技与数字资产:金管局推进Ensemble项目,推动代币化存款与真实代币化资产交易,并协助政府代币化债券恒常化;落实稳定币发行人制度,就数字资产交易与托管发牌提出立法建议;在保障投资者前提下扩展面向专业投资者的数字资产产品与服务;加强国际税务合作打击跨境逃税;引入自动化汇报与数据监测工具构建数字资产风险防线。</p></li><li><p>绿色金融:港交所Core Climate为全球唯一以港元与人民币结算自愿碳信用的平台,将与大湾区碳市场试点合作,试验跨境结算,共建区内碳市场生态;并联同内地监管部门研究国家参与国际碳市场机制,包括标准与方法、登记、交易与结算等。</p></li></ol><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国际贸易中心:经贸网络、数字贸易与大宗商品生态</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指出贸易为香港第二大行业,贡献GDP的15%,去年贸易额是GDP的3.6倍并增长7.3%。方向上,主动拓展新市场、推动数字贸易并支援中小企升级。经贸网络方面,与卡塔尔的投资协定已大致完成谈判,正与沙特、孟加拉、埃及与秘鲁探讨新投资协定;继续争取尽早加入RCEP;今年设立吉隆坡经贸办,深化东盟推广,并扩展覆盖至拉美与中亚。数字贸易方面,金管局将制定Cargoˣ路线图,试行以货运数据降低融资成本与审批时间;与上海市数据局在Ensemble探索代币化电子提单与系统对接;扩大「跨境快件清关便利安排」额外试点;逐步扩大「贸易单一窗口」涵盖更多文件,与海关总署推进两地连接并探讨与东盟连接;明年提出企业对企业贸易文件电子化立法建议。大宗商品交易方面,LME已批准八个在港交割仓库,政府支持设立更多认可仓库;为大宗商品贸易商落户提供半税优惠,明年上半年修法;金管局与巴西央行合作测试提单电子化与存款代币化优化交易流程;深化与广州期货交易所等内地市场联通;成立由财司司长领导的「大宗商品策略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与长期策略。</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从国际教育枢纽到新型工业化的人才支撑体系</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国际教育枢纽:扩容、提质与全球推广</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指出香港拥有五间百强大学,是全球唯一具此优势的城市。将加速建设「北都大学城」,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发展应用科学大学,并吸引高端人才与师资。政策方面,维持本地生15,000个资助学额不变,同时放宽非本地生自费就学比例——资助专上院校非本地生上限由40%增至50%,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超额收生自资上限由100%增至120%(自2026/27学年);学生宿舍方面推出「城中学舍计划」,便利商厦(含酒店)改为宿舍免改划并保留过剩地积比,且扩展至拆卸重建的新宿舍;政府将在年内预留土地兴建新宿舍并邀请意向书。招揽方面,教育局成立「留学香港专班」,推出大型宣传计划,并由教资会拨款4,000万元支持八大加大国际与内地宣传与师生招揽,推动更多暑期游学活动;鼓励应科大与内地与海外龙头企业加强产教融合,与广东顶尖职校共建交流平台;与内地探讨副学位互认,有助职专毕业生跨境升学就业。</p><p style=\"text-align: start;\">基础教育层面,以试点形式容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非本地生人数;加大DSE国际认受性推广;打击违规提供DSE课程与「借壳办学」,设举报机制、突击巡查、制定《私校实务守则》与「私校名册」;支持国际学校发展,在北都预留土地并鼓励优质国际学校以自资模式增建优化设施,包括宿舍。数字教育方面,优质教育基金预留20亿元支援,2026年发表中小学数字教育蓝图,优化资讯与创科教育课程、订定AI素养学习架构、将AI教育纳入核心课程、加强教师AI培训并引入企业资源。教与学质量方面,推出新阶段专项拨款,鼓励价值观教育、理财教育与创新精神等。</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三园五院与低空经济、航天科技</p><p style=\"text-align: start;\">创科布局方面,推进「香港微电子研发院」两条中试线组装;明年内完成生命健康研发院与AI研发院筹建。新型工业化方面,提速建设第三个InnoHK平台(聚焦可持续发展、能源、先进制造与材料),2026年上半年成立旗下研发中心;下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门槛至1.5亿元,并提供技术人员配对资助;2026-27年度启动「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政府引导投资策略性新兴与未来产业。惠民科研方面,运用创科基金引入新科技义肢,推出两年计划,全额资助本地截肢人士使用。低空经济方面,制订「发展低空经济规划行动纲领」,通过完善民航法例与规管框架,为超过150公斤的非传统飞行器立法;推进专用频谱、起降场、航路网络、卫星定位、三维空间数据系统、智能低空交通管理系统等;优化「监管沙盒」,对较成熟应用恒常化,并推出「监管沙盒X」涵盖跨境与载人应用;鼓励研发与人才培训,举办低空经济论坛;保险业界成立专责小组开发低空经济保险产品。航天科技方面,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支援嫦娥八号任务;推出「航天科技」特别征集支持大学项目;商经局研究简化低轨卫星牌照审批并推动未来6G应用;港投公司推进商业航天与太空经济相关投资。</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以金融、估值、法治与推广构建IP交易生态</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推动知识产权融资、估值与保障,并加强对外推广。将联同金管局推出知识产权融资沙盒,协助试点行业利用IP融资。香港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年底运作后,将按国家标准为本地中小创科企业提供专利评估,并推出两年先导计划资助专利估值作为信贷参考。法律保障方面,去年就完善《版权条例》以保障AI发展完成公众咨询,将制订实务守则并拟备立法建议;检视本地外观设计注册制度,年底前展开咨询。推广方面,将在「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推广IP融资,并推荐本地企业参与「中国专利奖」。</p><p style=\"text-align: start;\">(四)人才:从青年发展到高端人才引进与产学研流动</p><p style=\"text-align: start;\">青年方面,推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提供更多参与国际组织实习与国际会议机会;推出「传媒专题内地实习计划」、深化「青年理财教育计划」、开展调解工作坊;继续推展内地与国际交流资助;「青年驿站」旅舍「启航1331」试业并年内开幕,未来五年筹办约100个青年活动,促进多元交流;柴湾青年广场与南昌平台扩展互动空间。输入人才方面,自新政策实施以来超过23万人才来港,高才通计划续签率达55%,获批续签者多数从事创科、金融等,按月收入计95%高于收入中位数,50%高出近一倍,预计每年带来约340亿元经济贡献(约GDP的1.2%);七成在40岁以下,有助纾缓人口高龄化。香港人才排名两年内上升12位至世界第四,亚太地区位列榜首。报告表示将持续推行人才政策,确保竞争力,并推出「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鼓励大学教授参与企业研发,邀请企业高管与技术专家参与教学与课程设计,加强产学研联动。</p><p style=\"text-align: start;\">八、文化、体育、旅游协同发展:以「盛事+产业+社区」增动能、提吸引</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从西九生态到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落实《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巩固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打造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构建机场城市艺术生态圈,集创作、画廊与贸易,建设大型艺术品仓储;深化与巴塞尔艺术展合作;研究艺术品交易的税务、融资与人才政策。西九方面,明年起推出艺术广场大楼招商策略吸引产业链机构;建立艺术品修复国际合作网络并提供培训;系统化扩展策展、文物修复与艺术行政人才培训;举办国际高峰活动,推进M+与香港故宫馆藏国际巡展与联合策展;筹划原创音乐剧《大状王》更多内地巡演,打造经典长演;年底启用西九码头,提升交通便利并加强文化、娱乐与旅游互动;成立「西九文化区学院」提供专业培训。文创产业方面,推进「亚洲时装设计中心」建设,「香港时装荟」联乘巴黎与米兰时装周,发展数码与永续时尚;文创处通过电影发展基金的资助影片占票房近三成,并将加强国际与内地宣传、交流与配对;支持优化「亚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并支援本地原创打入内地与国际市场。表演场地方面,重塑功能布局:红馆演唱会优先、东九文化中心推动长期演出与艺科、沙田大会堂演奏厅设为粤剧优先。旗舰品牌方面,持续推出「香港流行文化节」、「亚艺无疆」、「中华文化节」、「香港演艺博览」、「香港非遗月」等,打造「香港处处有非遗」。康文署引入市场营运模式,开放场地作商业或私人活动、收费导赏、文创产品开发,并探讨市场参与鲤鱼门公园度假营与指定沙滩营运。</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无处不旅游」:产品提质、通关提效与市场拓展</p><p style=\"text-align: start;\">截至今年8月,访港旅客达3,320万,同比上升12%。报告提出多条赛道并进:发展游艇经济,新增约600个泊位,并在「机场城市」建设游艇港湾提供逾500个泊位(含80米以上超级游艇);放宽访港游艇要求并设动态监察系统,允许安全有序自由航行与锚泊;提升电子业务系统实现一站式入境资料预审;授权内地机构考试与短训便利取得在港航行资格并适时拓展海外;与广东省商讨「港艇北上」与「北艇南下」便利。发展「盛事+旅游」,通过节庆与项目组合延长停留与复游;香港迪士尼20周年提升设施,海洋公园与旅发局推出更多大熊猫主题活动,马年打造赛马旅游;消防处为低风险场地临时娱乐场所牌照实施视像消防验收便民。邮轮旅游方面,预计今年航次较去年增约20%,年内展开启德邮轮码头营运商招标并优化租赁条款。生态旅游方面,落实「四山」旅游、提升郊野公园配套、建设树顶历奇、户外遗迹博物馆与露营设施;串连乡郊景点如村落农田、宗祠书室与风俗活动,拓展徒步与单车游体验。特色深度游方面,推广「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红色路线,打造18区主题花木园区,推广工业品牌旅游、旧城中环、九龙城、维园市集、开放旧油麻地警署等,并开放米埔与沙头角海边境禁区。餐饮消费方面,旅发局推出升级版「香港美酒佳肴巡礼」,加强全球宣传;分阶段美化兰桂坊与附近街道,推进「社区营造」。民宿与度假营方面,优化指引便利乡郊营运,发展局便利村屋改装为民宿或餐厅。高端客群方面,为高端消费客群定制星级行程与礼宾服务。中东与东盟市场方面,推进穆斯林旅游「认证、教育与宣传」策略,推出资助餐厅清真认证计划(至2026年底可获半额资助,上限5,000元)。通关体验方面,在新皇岗与沙头角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放宽常访旅客e-道登记,并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设全港首个「无感通关」试点;推出「杰出服务奖励计划」表彰优质服务,传播「好客之道」。</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推动体育发展:盛事化、专业化、产业化与普及化协同</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提出全力办好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香港赛区赛事,联合粤澳推动整体办赛并与业界推出相关旅游产品,安排免费电视转播以凝聚社会。启德体育园作为重要载体,将与香港大球场发挥协同,善用现有设施支持体育总会办公、球赛与训练及大型活动;已与国际重要高尔夫巡回赛LIV Golf达成长远合作,吸引国际顶级球员来港比赛。运动员方面,持续通过资助提供更稳定的经济环境专注训练,并通过运动医学科研提升效能。管治方面,优先与管治完善的体育总会合作,加快落实《机构管治守则》,并着力通过体育总会支持亚洲或国际组织落户香港,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p><p style=\"text-align: start;\">九、安居乐业:住房、土地与交通的系统性安排</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一)住房供给与置业阶梯:量的跃升与制度优化并行</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将保障基本住屋需求置于首要任务,提出在供应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加大基层置业支持。公营房屋方面,2026-27年度起五年总体建屋量(含简约公屋)达189,000个单位,较上任时增加约80%;综合轮候时间已降至5.1年,目标在2026-27年度降至4.5年;简约公屋3万个单位中,年底前约1万落成启用,另2万将在未来一年半内全部落成;「简朴房」规管制度若获通过将于明年3月实施;房委会今年内公布马头围邨及西环邨重建,并研究重建模范邨。置业阶梯方面,提出六项重要优化:居屋供应较上届五年期预期增加约50%,将绿白表配额比例由40:60调为50:50,以促使公屋流转;白居二配额增加1,000至7,000个,其中500个拨予40岁以下青年家庭及一人申请者;批准信发放数额适量大于配额以避免浪费;提升居屋与绿置居较大面积单位比例;放宽新出售单位转让限制年期由15年降至10年;推出「长者业主楼换楼计划」,年满60岁且拥单位十年或以上者在第二市场出售后不须补价,购买较小或较偏远单位,腾出市区或较大单位。另有先导计划容许拥有资助出售单位十年或以上的业主,在缴付出租准许费后将未补价单位出租予合资格白表申请者(名额3,000)。私营房屋方面,未来十年需求为126,000个单位,政府将有足够土地满足需求并务实部署供应来源,包括政府卖地、铁路物业、市建局与私人发展项目。</p><p style=\"text-align: start;\">(二)土地开发与造地降本:建立健康土地储备与流程重塑</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将土地储备比作「银行存款」,提出未来十年准备约2,600公顷「熟地」,既满足发展需求又形成健康储备。为减低建造成本,将继续精简法定程序与行政流程:简化工程审批并设服务时间承诺;房屋署设「项目促成办公室」协调加快公屋工程,房屋局以新管控方法「倒逼」各环节加快;善用科技,明年推「成本管控数码平台」,以AI分析过往成本数据确保设计成本效益;「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检视政府工程标准要求,房屋局研究在公屋物料审批时认可更多地区标准;放宽私人发展项目中地面不超过两层停车场的总楼面面积豁免,取消建地库作为豁免条件的强制要求;发展局试行中央集中采购(钢筋与组装合成构件等),房屋局试行集中采购组装合成构件并设标准物料资料库以加快审批。工业用地方面,将展开新一轮研究并于明年提出建议,包括活化工厦未来路向。市区重建方面,以新思维推动:放宽同区地积比率转移,容许跨区转移至其他地区甚至新发展区;在古洞北与粉岭北预留三幅地予市建局作将来「楼换楼」替代单位;针对七个重建迫切地区,试行适度增加私人重建项目地积比率并允许将增加的部分转移至北都或其他地区,或以金额抵销在投地或地契修订与原址换地的地价。建筑安全方面,明年修订《建筑物条例》,加大处罚并加强承建商规管。</p><p style=\"text-align: start;\">(三)交通运输:规划引领、制度创新与技术应用</p><p style=\"text-align: start;\">年底前公布《运输策略蓝图》。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项目将快将招标,并于明年就东九龙与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项目招标;为加快引进各地新型集体运输系统,将制订可适用于不同技术与营运商的规管框架,明年提交条例草案。自动驾驶方面,已建立规管框架,今年批出三个测试区域,以跨区行走与接驳为目标,加速无人化、规模化发展并尽快商业营运,支持业界以香港平台开拓尤其右軚市场。网约车方面,存在超过11年的监管问题将由本届政府推动立法,争取在本届立法会休会前通过规管法例,保障出行安全。</p><p style=\"text-align: start;\">十、指标化管理与阶段性成果:以量化目标支撑「以结果为目标」文化</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贯穿以清晰目标、时间表与可量化指标推动落实。例如:公屋轮候时间目标降至4.5年;简约公屋分两批在一年半内全部落成;北环线主线与支线2034年或之前同步开通;河套香港园区五座大楼2027年起陆续完工;大学城三批土地使用时间点(2026、2028、2030);黄金仓储三年超2,000吨;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2026年上半年启用;沙岭数据园区今年内招标;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2026年成立;AI研发院2026年成立;氢能首批28个试验项目推进并在港岛、九龙设公众加氢设施;游艇泊位总量新增约1,100个(机场城市逾500个+其他约600个);邮轮访港航次全年较去年增加约20%;「跨境理财通2.0」带动户口增长至11万;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优化物业计入标准;货币市场推出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等。这一系列「里程碑式」安排,与「部门首长责任制」和「AI效能提升组」共同构成以绩效为导向的落地机制。</p><p style=\"text-align: start;\">十一、内在逻辑与系统协同:从顶层设计到跨界融合的纵横联动</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多处强调跨界融合与系统协同,形成「区域—产业—平台—人才—治理」的全链条推进:</p><ul style=\"list-style-type: disc;\"><li><p>区域带动产业:北都与深圳接壤定位为新引擎,以专属法律与行政创新提速,以大学城与法定园区公司为载体,以交通与跨境铁路增强互联互通,以河套与新田科技城构成双核创科平台。</p></li><li><p>产业牵引人才:生命健康科技通过临床试验生态、监管中心与真实世界数据平台形成国际与大湾区联动;AI通过科研平台、算力设施、数据跨境与应用落地形成一体化推进;新能源通过SAF、氢能与电池回收形成纵向产业链;飞机回收与航材服务带动贸易、保险、融资与租赁。</p></li><li><p>平台统筹资源:「出海专班」整合外地办、投促署、贸发局与驻内地办,量体裁衣为企业制订金融、税务、展览与绿色合规组合方案;金融与贸易通过「互联互通」、CMU OmniClear与黄金清算系统等平台化基础设施,提升流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p></li><li><p>人才支撑发展:国际教育枢纽的扩容、宿舍供给、应科大与职专互认、DSE认受性推广与国际学校发展,为香港吸纳与培养多元人才;输入人才政策带来数量、质量与年龄结构的优化;产学研联动计划让科研与产业形成双向互动。</p></li><li><p>治理保障落地:通过「部门首长责任制」强化执行问责,通过独立调查小组保障公正独立;通过「AI效能提升组」推进流程重塑与政务应用;在「一国两制」与国家安全法治护航下,确保改革发展行稳致远。</p></li></ul><p style=\"text-align: start;\">十二、结语:以制度优势承载发展动能,以发展成果回应民生关切</p><p style=\"text-align: start;\">总体而言,报告在理念上坚持「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福祉」,并在具体路径上,将国家战略与香港自身优势结合,将区域布局与产业升级融合,将治理改革与技术革新互促,将国际交往与大湾区协同并进,以一套有顶层设计、有法律保障、有行政创新、有平台载体、有时间表与绩效指标的系统性方案,谋划香港在「十五五」时期实现新突破。民生方面,从加大公营房屋与简约公屋供给,到重构置业阶梯与长者换楼,再到土地储备、造地降本、智慧交通、网约车立法等,均以「快见效、可持续、重公平」为取向。经济方面,从北都引擎到河套与新田科技城,从生命健康到AI与新能源,从国际金融到国际贸易与大宗商品,从教育科技人才到文化体育旅游,都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引链入圈」为抓手。治理方面,以「一国两制」与国家安全为根基,以「部门首长责任制」与「AI效能提升组」为工具,以「有为政府+高效市场」为方法,力求以制度化、法治化、数字化和市场化的组合拳,确保政策落地提速、提效、提质。</p><p style=\"text-align: start;\">报告最后强调,感谢社会各界对施政方针与政策的认同,并以附篇细列措施与事宜。这种「总报告+附篇」的结构与「目标—措施—指标」的表达,体现了本届政府「以结果为目标」的治理取向。综观全篇,从「行稳致远」的制度信心,到「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行动部署,再到「由治及兴」的阶段性成果与中长期路径,报告呈现的是一幅面向「十五五」的综合施政蓝图:以国家战略为底色,以国际联通为窗口,以区域平台为载体,以产业升级为抓手,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以治理现代化为保障,把经济与民生的「双轮驱动」真正落在城市运行与市民生活的具体细节上。所有这一切,指向的是同一个目标——让香港在新一轮全球新技术革命与国际经贸格局重塑中,抓住「走出去」的新机遇,做强自身优势,创造更多优质岗位与更高收入,提供更优公共服务与更好生活,让市民过上更美好的日子。</p></body></html>\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https://static.tigerbbs.com/95414d8312d8ee2d8fac46fd621f61e7","relate_stocks":{},"source_url":"","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9f99090a1c2ed51c021029395664489","article_id":"1115054206","content_text":"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7日上午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期内第四份施政报告,主题为“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李家超表示,香港将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加强对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南向交易。《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通读发言搞全文,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以经济与民生为两大主轴、既着眼短期成效又布局中长期结构性变革的总体蓝图。报告以「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时间节点为背景,以「由治及兴」为主线,贯穿「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国家战略的对接落实,体现出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品质生活的政策逻辑。其总体意图,是在强化治理、加快重大区域与产业转型、深化国际联通的同时,把经济增长的成果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可感可及变化,并通过制度与机制建设的提速提效,为香港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把握新机遇、实现新突破奠定坚实基础。一、总体定位与施政主轴:以经济带动民生,以民生反哺经济报告开宗明义指出,改善民生是施政的最终目标。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和民生两大主轴,强调两者相辅相成:经济增长创造就业与财富,并为公共服务提供资源;民生改善反过来带动需求、激活市场。从上任三年的阶段性成绩可见,这一逻辑已开始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改善:公屋综合轮候时间由6.1年降至5.1年;家庭收入中位数三年增长约11%;经济由负转正,今年预计增长2至3%;金融中心地位升至世界第三;整体竞争力升至世界第三;人才竞争力两年上升12位至世界第四;安全城市世界第七。报告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更为系统化的改革与发展部署,涵盖治理体系、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国际交往、金融与贸易、教育科技人才、文化体育旅游与住房土地交通等多个维度,并配以量化目标与时间表。二、治理体系强化: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制度护航与效能改革双轨并举(一)坚守「一国两制」,巩固法治与安全报告重申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强调「一国」原则越坚固,「两制」优势越彰显。国家安全方面,报告强调《香港国安法》实施五年来,香港「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并提出将持续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与执行机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加大国家安全教育力度,包括国家安全展览、地区导师培训等,目标是「居安思危、防范风险,确保长治久安」。(二)完善选举与地区治理,落实「爱国者治港」报告指出完善选举制度与地区治理后,「爱国者治港」已全面落实,并将于12月举行第八届立法会选举。地区治理方面,成立了地区治理领导委员会及专组,聚焦环境卫生、社区美化、设施建设和地区服务,并通过民青局、民政总署、区议会、地区三会及关爱队汇聚地区力量。(三)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文化弘扬报告在爱国教育上安排系统部署,包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与深圳合作红色研学路线、梳理和修缮抗战遗址;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打造「中华文化节」与中国通史展览品牌,推进设立介绍国家发展成就的博物馆及中华文化体验馆;推广内地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纳入特区教育基地;学校层面强化国民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并优化高中中史与历史课程框架。(四)「部门首长责任制」:以制度化责任与独立调查提升执行效能报告提出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将司局长的政治问责与公务员执行的行政问责更好衔接。责任制的目的包括:推动部门首长建立有效管理团队与运作系统、破瓶颈补短板,持续优化流程;当部门出现问题时,查找不足、厘清责任,并依据公务员管理制度作相应处理,后果包括警告至革职等。调查机制分两级:一般问题由部门首长负责;严重或系统性问题、涉及部门首长角色等由独立调查小组负责。为此将扩大「公务员敍用委员会」职能纳入调查,并以附属法例落实。启动机制上,由局长向司长报告并经同意启用二级独立调查,或由司长主动指示。同时强化公务员评核机制,要求更严谨地区分表现等级,并由各司局长加强督导各层级人事管理。此举体现报告所述的「以结果为目标」文化深化为制度化安排,旨在以公平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提振优秀公务员士气并公正处理不当行为,提升部门整体效能。(五)成立「AI效能提升组」:以科技重塑流程与政务运作报告提出成立由政务司副司长任组长、创科局局长与数码政策专员任副组长与秘书长,并邀请业界代表任副组长的「AI效能提升组」,统筹政府部门有效应用AI,推进流程重组与技术革新,并优先支持与市民接触面较大的部门。报告以统计处与1823服务的应用举例,说明AI可带来倍数级效能提升。在强调「以安全为舵」意识下,报告亦提出推进「AI+」发展,落实AI政务,并促进AI在各行业广泛应用。这一安排与之后在产业与教育板块的AI部署相互呼应,形成「政务应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协调推进。(六)「有为政府+高效市场」结合: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营运模式报告提出在康文署服务中引入市场营运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包括开放场地作多元租用、收费导赏、开发文创产品、邀请市场参与营运等,体现「把『高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的理念。三、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从顶层决策到专属法规的全链条加速(一)定位与决心北部都会区与深圳接壤,面积与人口均占香港约三分之一,是香港的战略发展区域与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巨大经济价值与发展潜力,能创造大量职位并提升生产力。报告指出,北都需加速推进,为此提升决策层次,成立由行政长官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并订立加快发展的专属法律,目标是以「既安全又省钱省时」的方式推进,并以市场导向引入产业。(二)三大工作组:模式设计、大学城、全流程管理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财司司长任组长):为指定发展区设计发展与营运模式,包括为产业园区成立园区公司或专门机构、设计公私营合作(如BOT)、推动「双信封制」从「价高者得」走向「产业绑定」、设计股份、债券、政府注资、「土地参股」等融资方案。发展局在洪水桥约23公顷产业用地进行产业园公司政策研究,将在今年内公布建议。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政务司司长任组长):成立调研专班,研究大学城模式并广纳本地、内地及国际知名大学意见,推动学科优势与产业深度结合,并促进内地与国际领先高校或研究中心进驻。三批土地最早分别于2026年(洪水桥)、2028年(牛潭尾)及2030年(新界北新市镇)供使用;将按片区与产业导向提出定位与愿景,并与第三间医学院与综合医教研医院等联动。规划及发展工作组(财司副司长任组长):负责由规划到执行的全流程管理,统筹规划、工程、土地、交通、环保等,特设专案监督办公室并设时限与阶段通报机制加快审批。(三)拆墙松绑与行政优化:以「分阶段开发」与多元模式提速报告提出一揽子简政放权措施:引入快速审批,采纳各地优秀建造技术;试点「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1.5级开发」),先行低密度设施吸引企业人流与收益再拉动长远发展,并就洪水桥商业用地收集意见;采用原址换地、「片区开发」等多元模式提升市场参与;灵活批拨土地(租期可长于七年)并使用不同招标模式;容许业权人主动交回征收土地抵销原址换地或片区开发所需金额;以「按实补价」减低补地价资金成本,并考虑分阶段补缴;开展凹头用途检讨,考虑引入较大占比私房作为新发展区,明年公布结果。此类行政创新亦可在北都以外地区套用。(四)专属法律:赋权与提速将订立专属法例,授权制定简化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园区公司、专项拨款渠道、管理指定地区跨境流动(人、货、资金、数据和生物样本),以吸引科研与高端制造落户;加快建筑图则批出;放宽分区大纲图准许用途与微调发展参数;加快征地赔偿缴付等。这些举措以法律工具保障「快、稳、准」推进。(五)河套合作区与新田科技城:双核驱动创科与新工业河套香港园区第一期首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AI等租户陆续进驻,另五座大楼2027年起陆续完工;今年内将推出第一期余下地块、完成第二期发展规划与总体布局,并研究「边建设、边进驻」。新田科技城约210公顷创科用地(不含87公顷河套香港园区),将公布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涵盖顶层设计、定位、布局与引导市场投入的策略,成为创科产业战略基地。(六)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产业信心古洞站与洪水桥站分别于2027年与2030年竣工;北环线主线与支线合并同步推展,目标2034年或之前同步开通。跨境铁路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全力推进并已邀请承建与营运意向。报告强调通过打通港深两地地铁网络,提升大湾区互联互通,增强产业进驻信心。四、产业发展与革新:以政策包、平台化与生态化构建新质生产力(一)政策工具组合:灵活批地、税务优惠、资金补助与人才培育报告提出由财政司司长带队制订促进产业和投资的「优惠政策包」,涵盖批地、地价、资助与税务减免等,引进高增值产业与高潜力企业。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与投资推广署将灵活运用该政策包,与企业洽谈落户细节并由财司司长拍板,同时研究容许行政长官与财司司长制订符合国际规则的税务优惠。方向上,一方面巩固传统优势(金融、法律等),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AI与数据科学等新兴产业,以创造更多优质岗位与提升经济效益。(二)新型工业化与先进制造:从飞机回收到电池回收的「产链化」布局报告提出引入欧洲领先航空服务公司在港设立飞机拆件与零件回收及交易,带动贸易、保险、融资、租赁等产业,并与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合作培训技术人才,巩固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新能源方面,推动建立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链,协同内地政府与全球主要供应商在大湾区发展,目标配合2030年香港国际机场出发航班使用指定比例SAF,并建设混合设施提升议价能力与竞争力;氢能方面制定标准认证,在港岛与九龙设公众加氢设施,推进试点落地,并与广东省共同建设氢能湾区走廊;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预计2026年上半年在环保园启用,将本地退役电池转化为再生黑粉供应内地与周边地区,推动回收产业发展。(三)生命健康科技:全链条加速临床、监管与数据平台报告将生命健康科技视为具极大经济与战略机遇的重点领域,提出吸引更多国际与内地顶尖药企在港开展罕见病、高端肿瘤及先进疗法临床试验与治疗,提升患者招募与试验启动效率,并通过「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实现港深同步试验;筹备成立「国际临床试验学院」培养人才并举办国际峰会。监管方面,2026年内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并提交医疗器械规管立法建议,争取成为国际认可的药械权威监管机构;加快「1+」新药审批机制,优先审批医管局建议用于严重或罕见疾病的创新药;推动大湾区内临床数据标准化与真实世界数据平台建设,助力创新药物更快进入内地与国际市场。医管局将成立「引进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办公室」,通过大数据确定本地病人需求与效益,主动引入符合病人利益且具成本效益的创新药械。(四)AI与数据科学:以「科研—算力—数据—应用—资本」协同推进报告将AI定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提出「以安全为舵、以应用为帆」,并以「加强基建,推动应用导向」为策略。科研端,成立「AIR@InnoHK」平台汇聚过千名专才与近千家AI企业;推出300亿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支持本地资助院校吸引AI等领域顶尖人物来港开展基础研究;预留10亿元于2026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打通上游研发与中下游转化与应用场景。资金端,港投公司作为「耐心资本」继续投资大模型、云计算与AI药物研发等企业。数据与算力端,推动在合规安全下内地数据跨境流动至河套香港园区用于科研;今年内推出北区沙岭约10公顷数据园区发展用地招标,提供先进算力设施。应用与治理端,推动政府AI公务应用与部门自研专门方案,涵盖语音非紧急报案、运输牌照审批、交通管理、「智方便」与「数码企业身份」AI助手、照顾者支援、数字病理与临床生成式AI应用等;在金融领域通过AI沙盒计划推广至更多机构,并建立AI模型评估方法;发展局资助私营工程AI应用;律政司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检视法律配套。此番部署与前述政府内部「AI效能提升组」、教育板块的AI素养与教师培训等形成全局协同。五、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重心转换与平台打造(一)主动服务内地企业国际化:「出海专班」与一体化支撑方案报告指出,全球贸易秩序重塑下,内地企业战略重心转向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走出去」成为倍速增量机遇。香港将以出口平台优势,打造「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与总部经济,吸引内地企业在港设财资中心与区域总部,开展跨境结算、汇款与融资,聘用香港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对接海外市场,并通过香港推广优势打造国际品牌。为此整合外地办、投促署、贸发局与驻内地办,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由商经局局长督导,协调各政策局与机构,制订多元方案:推动银行业尤其内地银行在港设区域总部,辐射东南亚与中东;完善财资中心税务宽减(2026年上半年完成研究);金管局与沙特PIF签署谅解备忘录,创立10亿美元新投资基金支持大湾区企业「出海」沙特;联同银行公会、商会、工总带队拓展越南等东南亚市场;巩固香港展览业平台功能;推动碳排放核算服务满足国际减排标准。政府亦将协助本地传媒发展海外网络,说好香港故事。(二)深化国际交往合作:多边平台与高端盛事双轮驱动报告提出积极争取亚投行在港设办事处;港交所深化与东南亚交易所合作,吸引二次上市与资产公司在当地发行产品便利配置香港市场;「一带一路」办公室协调培训共建国家人才、为本地专业服务对接项目;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立绿色发展香港合作平台;2026年成立「一带一路」可持续绿色发展培训中心(香港赛马会出资1亿元);邀请「丝路海运」联盟于明年「香港海运周」举办高峰会。大型国际会议密集落地,包括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香港国际创科展、固定收益与货币论坛、国际刑警组织周年大会等,并成立「香港国际惩教应变战术训练学院」。政府支持大学与专业组织争取国际学术会议与期刊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等促进科技创新合作。(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则对接与要素流动的系统升级报告明确香港在大湾区中是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将深化三地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提升人流、物流、数据流、资金流,具体包括:推动东莞空港中心发展,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建设大湾区仲裁员名册与商事调解与仲裁平台;扩展救护车跨境双向转运;优化跨境征信互通与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持续优化跨境支付通并拓展汇款应用场景,便利内地养老长者的现金援助直接汇入内地指定账户;开拓大宗商品交易与碳交易新业务,发展大豆离岸现货市场与试验跨境碳交易结算;港投公司与广东省合作,带领生命健康科技初创强化跨境产业链,首阶段基地为南沙;财库局与深圳与前海深化数字金融与科金融合合作,相关措施今年内公布。六、巩固国际中心地位:金融、贸易与航运等多维度全面发力(一)国际金融中心:股、债、汇、金、险、资、科、绿多引擎并进股票市场:恒生指数年初至今上升逾两成,每日平均成交额近2,500亿元,新股集资至八月底逾1,300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改革方向包括:「科企专线」助力内地科企融资;优化主板与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探索缩短结算周期至T+1;推动海外企业第二上市与中概股回归;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股票通」南向交易。债券市场:提升金融基建,CMU OmniClear与港交所研究在单一平台集中管理与抵押不同资产,联动各类「互联互通」;与瑞士、阿联酋等建立连接;推动离岸中国国债作为不同清算所抵押品应用;证监会研究债券电子化交易平台可行性,推动商业回购与中央交易对手制度提升流动性;与内地商讨在港推出离岸国债期货、扩充互换通利率衍生品、推动场外衍生与跨境人民币回购;加强市场接触鼓励企业在港发债;将公布「固定收益及货币」路线图。货币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枢纽,金管局将利用货币互换协议设立新的「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向企业提供年期较长且成本较低的人民币融资,支持实体经济使用人民币,并研究人民币与区内本币在港更便利的外汇报价与交易。政府将发行更多人民币债券,并研究在合适场景以人民币支付政府开支。国际黄金交易市场:推动机场管理局与金融机构拓展黄金仓储,以三年超越2,000吨为目标,建设区域黄金储备枢纽;推动金商在港建立或扩建精炼厂,并与内地研究来料加工后出口至香港交易与交割;建立黄金中央清算系统,并邀请上金所参与,为未来与内地互联互通作准备;丰富黄金投资工具,包括支持发行黄金基金与代币化黄金产品;支持成立黄金行业协会。上金所国际板已在港设首家境外交割仓库并推出在港交割合约,沪港黄金合作将持续推进。国际风险管理中心(保险):拟修例调低保险资金投资基建的资本要求并对本地项目给予优惠;推动专属自保与再保险行业发展,促进跨境养老、跨境自驾与低空经济保险产品。国际资产与财富管理:预计香港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跨境理财通2.0」后,内地投资香港财富产品户口由2.5万增至11万。将进一步优化基金、单一家族办公室与附带权益优惠税制;推动房托基金纳入「互联互通」标的;配合优化QFLP机制、加强与前海与上海合作引入更多境外资金;港投公司通过投资培育本地私募与对冲基金。优化「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中物业计入规则:非住宅计入上限由1,000万至1,500万,成交价不限;住宅计入维持1,000万,但计入的住宅成交价门槛由5,000万降至3,000万。金融科技与数字资产:金管局推进Ensemble项目,推动代币化存款与真实代币化资产交易,并协助政府代币化债券恒常化;落实稳定币发行人制度,就数字资产交易与托管发牌提出立法建议;在保障投资者前提下扩展面向专业投资者的数字资产产品与服务;加强国际税务合作打击跨境逃税;引入自动化汇报与数据监测工具构建数字资产风险防线。绿色金融:港交所Core Climate为全球唯一以港元与人民币结算自愿碳信用的平台,将与大湾区碳市场试点合作,试验跨境结算,共建区内碳市场生态;并联同内地监管部门研究国家参与国际碳市场机制,包括标准与方法、登记、交易与结算等。(二)国际贸易中心:经贸网络、数字贸易与大宗商品生态报告指出贸易为香港第二大行业,贡献GDP的15%,去年贸易额是GDP的3.6倍并增长7.3%。方向上,主动拓展新市场、推动数字贸易并支援中小企升级。经贸网络方面,与卡塔尔的投资协定已大致完成谈判,正与沙特、孟加拉、埃及与秘鲁探讨新投资协定;继续争取尽早加入RCEP;今年设立吉隆坡经贸办,深化东盟推广,并扩展覆盖至拉美与中亚。数字贸易方面,金管局将制定Cargoˣ路线图,试行以货运数据降低融资成本与审批时间;与上海市数据局在Ensemble探索代币化电子提单与系统对接;扩大「跨境快件清关便利安排」额外试点;逐步扩大「贸易单一窗口」涵盖更多文件,与海关总署推进两地连接并探讨与东盟连接;明年提出企业对企业贸易文件电子化立法建议。大宗商品交易方面,LME已批准八个在港交割仓库,政府支持设立更多认可仓库;为大宗商品贸易商落户提供半税优惠,明年上半年修法;金管局与巴西央行合作测试提单电子化与存款代币化优化交易流程;深化与广州期货交易所等内地市场联通;成立由财司司长领导的「大宗商品策略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与长期策略。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从国际教育枢纽到新型工业化的人才支撑体系(一)国际教育枢纽:扩容、提质与全球推广报告指出香港拥有五间百强大学,是全球唯一具此优势的城市。将加速建设「北都大学城」,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发展应用科学大学,并吸引高端人才与师资。政策方面,维持本地生15,000个资助学额不变,同时放宽非本地生自费就学比例——资助专上院校非本地生上限由40%增至50%,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超额收生自资上限由100%增至120%(自2026/27学年);学生宿舍方面推出「城中学舍计划」,便利商厦(含酒店)改为宿舍免改划并保留过剩地积比,且扩展至拆卸重建的新宿舍;政府将在年内预留土地兴建新宿舍并邀请意向书。招揽方面,教育局成立「留学香港专班」,推出大型宣传计划,并由教资会拨款4,000万元支持八大加大国际与内地宣传与师生招揽,推动更多暑期游学活动;鼓励应科大与内地与海外龙头企业加强产教融合,与广东顶尖职校共建交流平台;与内地探讨副学位互认,有助职专毕业生跨境升学就业。基础教育层面,以试点形式容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非本地生人数;加大DSE国际认受性推广;打击违规提供DSE课程与「借壳办学」,设举报机制、突击巡查、制定《私校实务守则》与「私校名册」;支持国际学校发展,在北都预留土地并鼓励优质国际学校以自资模式增建优化设施,包括宿舍。数字教育方面,优质教育基金预留20亿元支援,2026年发表中小学数字教育蓝图,优化资讯与创科教育课程、订定AI素养学习架构、将AI教育纳入核心课程、加强教师AI培训并引入企业资源。教与学质量方面,推出新阶段专项拨款,鼓励价值观教育、理财教育与创新精神等。(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三园五院与低空经济、航天科技创科布局方面,推进「香港微电子研发院」两条中试线组装;明年内完成生命健康研发院与AI研发院筹建。新型工业化方面,提速建设第三个InnoHK平台(聚焦可持续发展、能源、先进制造与材料),2026年上半年成立旗下研发中心;下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门槛至1.5亿元,并提供技术人员配对资助;2026-27年度启动「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政府引导投资策略性新兴与未来产业。惠民科研方面,运用创科基金引入新科技义肢,推出两年计划,全额资助本地截肢人士使用。低空经济方面,制订「发展低空经济规划行动纲领」,通过完善民航法例与规管框架,为超过150公斤的非传统飞行器立法;推进专用频谱、起降场、航路网络、卫星定位、三维空间数据系统、智能低空交通管理系统等;优化「监管沙盒」,对较成熟应用恒常化,并推出「监管沙盒X」涵盖跨境与载人应用;鼓励研发与人才培训,举办低空经济论坛;保险业界成立专责小组开发低空经济保险产品。航天科技方面,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支援嫦娥八号任务;推出「航天科技」特别征集支持大学项目;商经局研究简化低轨卫星牌照审批并推动未来6G应用;港投公司推进商业航天与太空经济相关投资。(三)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以金融、估值、法治与推广构建IP交易生态报告提出推动知识产权融资、估值与保障,并加强对外推广。将联同金管局推出知识产权融资沙盒,协助试点行业利用IP融资。香港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年底运作后,将按国家标准为本地中小创科企业提供专利评估,并推出两年先导计划资助专利估值作为信贷参考。法律保障方面,去年就完善《版权条例》以保障AI发展完成公众咨询,将制订实务守则并拟备立法建议;检视本地外观设计注册制度,年底前展开咨询。推广方面,将在「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推广IP融资,并推荐本地企业参与「中国专利奖」。(四)人才:从青年发展到高端人才引进与产学研流动青年方面,推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提供更多参与国际组织实习与国际会议机会;推出「传媒专题内地实习计划」、深化「青年理财教育计划」、开展调解工作坊;继续推展内地与国际交流资助;「青年驿站」旅舍「启航1331」试业并年内开幕,未来五年筹办约100个青年活动,促进多元交流;柴湾青年广场与南昌平台扩展互动空间。输入人才方面,自新政策实施以来超过23万人才来港,高才通计划续签率达55%,获批续签者多数从事创科、金融等,按月收入计95%高于收入中位数,50%高出近一倍,预计每年带来约340亿元经济贡献(约GDP的1.2%);七成在40岁以下,有助纾缓人口高龄化。香港人才排名两年内上升12位至世界第四,亚太地区位列榜首。报告表示将持续推行人才政策,确保竞争力,并推出「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鼓励大学教授参与企业研发,邀请企业高管与技术专家参与教学与课程设计,加强产学研联动。八、文化、体育、旅游协同发展:以「盛事+产业+社区」增动能、提吸引(一)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从西九生态到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报告提出落实《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巩固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打造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构建机场城市艺术生态圈,集创作、画廊与贸易,建设大型艺术品仓储;深化与巴塞尔艺术展合作;研究艺术品交易的税务、融资与人才政策。西九方面,明年起推出艺术广场大楼招商策略吸引产业链机构;建立艺术品修复国际合作网络并提供培训;系统化扩展策展、文物修复与艺术行政人才培训;举办国际高峰活动,推进M+与香港故宫馆藏国际巡展与联合策展;筹划原创音乐剧《大状王》更多内地巡演,打造经典长演;年底启用西九码头,提升交通便利并加强文化、娱乐与旅游互动;成立「西九文化区学院」提供专业培训。文创产业方面,推进「亚洲时装设计中心」建设,「香港时装荟」联乘巴黎与米兰时装周,发展数码与永续时尚;文创处通过电影发展基金的资助影片占票房近三成,并将加强国际与内地宣传、交流与配对;支持优化「亚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并支援本地原创打入内地与国际市场。表演场地方面,重塑功能布局:红馆演唱会优先、东九文化中心推动长期演出与艺科、沙田大会堂演奏厅设为粤剧优先。旗舰品牌方面,持续推出「香港流行文化节」、「亚艺无疆」、「中华文化节」、「香港演艺博览」、「香港非遗月」等,打造「香港处处有非遗」。康文署引入市场营运模式,开放场地作商业或私人活动、收费导赏、文创产品开发,并探讨市场参与鲤鱼门公园度假营与指定沙滩营运。(二)「无处不旅游」:产品提质、通关提效与市场拓展截至今年8月,访港旅客达3,320万,同比上升12%。报告提出多条赛道并进:发展游艇经济,新增约600个泊位,并在「机场城市」建设游艇港湾提供逾500个泊位(含80米以上超级游艇);放宽访港游艇要求并设动态监察系统,允许安全有序自由航行与锚泊;提升电子业务系统实现一站式入境资料预审;授权内地机构考试与短训便利取得在港航行资格并适时拓展海外;与广东省商讨「港艇北上」与「北艇南下」便利。发展「盛事+旅游」,通过节庆与项目组合延长停留与复游;香港迪士尼20周年提升设施,海洋公园与旅发局推出更多大熊猫主题活动,马年打造赛马旅游;消防处为低风险场地临时娱乐场所牌照实施视像消防验收便民。邮轮旅游方面,预计今年航次较去年增约20%,年内展开启德邮轮码头营运商招标并优化租赁条款。生态旅游方面,落实「四山」旅游、提升郊野公园配套、建设树顶历奇、户外遗迹博物馆与露营设施;串连乡郊景点如村落农田、宗祠书室与风俗活动,拓展徒步与单车游体验。特色深度游方面,推广「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红色路线,打造18区主题花木园区,推广工业品牌旅游、旧城中环、九龙城、维园市集、开放旧油麻地警署等,并开放米埔与沙头角海边境禁区。餐饮消费方面,旅发局推出升级版「香港美酒佳肴巡礼」,加强全球宣传;分阶段美化兰桂坊与附近街道,推进「社区营造」。民宿与度假营方面,优化指引便利乡郊营运,发展局便利村屋改装为民宿或餐厅。高端客群方面,为高端消费客群定制星级行程与礼宾服务。中东与东盟市场方面,推进穆斯林旅游「认证、教育与宣传」策略,推出资助餐厅清真认证计划(至2026年底可获半额资助,上限5,000元)。通关体验方面,在新皇岗与沙头角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放宽常访旅客e-道登记,并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设全港首个「无感通关」试点;推出「杰出服务奖励计划」表彰优质服务,传播「好客之道」。(三)推动体育发展:盛事化、专业化、产业化与普及化协同报告提出全力办好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香港赛区赛事,联合粤澳推动整体办赛并与业界推出相关旅游产品,安排免费电视转播以凝聚社会。启德体育园作为重要载体,将与香港大球场发挥协同,善用现有设施支持体育总会办公、球赛与训练及大型活动;已与国际重要高尔夫巡回赛LIV Golf达成长远合作,吸引国际顶级球员来港比赛。运动员方面,持续通过资助提供更稳定的经济环境专注训练,并通过运动医学科研提升效能。管治方面,优先与管治完善的体育总会合作,加快落实《机构管治守则》,并着力通过体育总会支持亚洲或国际组织落户香港,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九、安居乐业:住房、土地与交通的系统性安排(一)住房供给与置业阶梯:量的跃升与制度优化并行报告将保障基本住屋需求置于首要任务,提出在供应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加大基层置业支持。公营房屋方面,2026-27年度起五年总体建屋量(含简约公屋)达189,000个单位,较上任时增加约80%;综合轮候时间已降至5.1年,目标在2026-27年度降至4.5年;简约公屋3万个单位中,年底前约1万落成启用,另2万将在未来一年半内全部落成;「简朴房」规管制度若获通过将于明年3月实施;房委会今年内公布马头围邨及西环邨重建,并研究重建模范邨。置业阶梯方面,提出六项重要优化:居屋供应较上届五年期预期增加约50%,将绿白表配额比例由40:60调为50:50,以促使公屋流转;白居二配额增加1,000至7,000个,其中500个拨予40岁以下青年家庭及一人申请者;批准信发放数额适量大于配额以避免浪费;提升居屋与绿置居较大面积单位比例;放宽新出售单位转让限制年期由15年降至10年;推出「长者业主楼换楼计划」,年满60岁且拥单位十年或以上者在第二市场出售后不须补价,购买较小或较偏远单位,腾出市区或较大单位。另有先导计划容许拥有资助出售单位十年或以上的业主,在缴付出租准许费后将未补价单位出租予合资格白表申请者(名额3,000)。私营房屋方面,未来十年需求为126,000个单位,政府将有足够土地满足需求并务实部署供应来源,包括政府卖地、铁路物业、市建局与私人发展项目。(二)土地开发与造地降本:建立健康土地储备与流程重塑报告将土地储备比作「银行存款」,提出未来十年准备约2,600公顷「熟地」,既满足发展需求又形成健康储备。为减低建造成本,将继续精简法定程序与行政流程:简化工程审批并设服务时间承诺;房屋署设「项目促成办公室」协调加快公屋工程,房屋局以新管控方法「倒逼」各环节加快;善用科技,明年推「成本管控数码平台」,以AI分析过往成本数据确保设计成本效益;「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检视政府工程标准要求,房屋局研究在公屋物料审批时认可更多地区标准;放宽私人发展项目中地面不超过两层停车场的总楼面面积豁免,取消建地库作为豁免条件的强制要求;发展局试行中央集中采购(钢筋与组装合成构件等),房屋局试行集中采购组装合成构件并设标准物料资料库以加快审批。工业用地方面,将展开新一轮研究并于明年提出建议,包括活化工厦未来路向。市区重建方面,以新思维推动:放宽同区地积比率转移,容许跨区转移至其他地区甚至新发展区;在古洞北与粉岭北预留三幅地予市建局作将来「楼换楼」替代单位;针对七个重建迫切地区,试行适度增加私人重建项目地积比率并允许将增加的部分转移至北都或其他地区,或以金额抵销在投地或地契修订与原址换地的地价。建筑安全方面,明年修订《建筑物条例》,加大处罚并加强承建商规管。(三)交通运输:规划引领、制度创新与技术应用年底前公布《运输策略蓝图》。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项目将快将招标,并于明年就东九龙与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项目招标;为加快引进各地新型集体运输系统,将制订可适用于不同技术与营运商的规管框架,明年提交条例草案。自动驾驶方面,已建立规管框架,今年批出三个测试区域,以跨区行走与接驳为目标,加速无人化、规模化发展并尽快商业营运,支持业界以香港平台开拓尤其右軚市场。网约车方面,存在超过11年的监管问题将由本届政府推动立法,争取在本届立法会休会前通过规管法例,保障出行安全。十、指标化管理与阶段性成果:以量化目标支撑「以结果为目标」文化报告贯穿以清晰目标、时间表与可量化指标推动落实。例如:公屋轮候时间目标降至4.5年;简约公屋分两批在一年半内全部落成;北环线主线与支线2034年或之前同步开通;河套香港园区五座大楼2027年起陆续完工;大学城三批土地使用时间点(2026、2028、2030);黄金仓储三年超2,000吨;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2026年上半年启用;沙岭数据园区今年内招标;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2026年成立;AI研发院2026年成立;氢能首批28个试验项目推进并在港岛、九龙设公众加氢设施;游艇泊位总量新增约1,100个(机场城市逾500个+其他约600个);邮轮访港航次全年较去年增加约20%;「跨境理财通2.0」带动户口增长至11万;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优化物业计入标准;货币市场推出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等。这一系列「里程碑式」安排,与「部门首长责任制」和「AI效能提升组」共同构成以绩效为导向的落地机制。十一、内在逻辑与系统协同:从顶层设计到跨界融合的纵横联动报告多处强调跨界融合与系统协同,形成「区域—产业—平台—人才—治理」的全链条推进:区域带动产业:北都与深圳接壤定位为新引擎,以专属法律与行政创新提速,以大学城与法定园区公司为载体,以交通与跨境铁路增强互联互通,以河套与新田科技城构成双核创科平台。产业牵引人才:生命健康科技通过临床试验生态、监管中心与真实世界数据平台形成国际与大湾区联动;AI通过科研平台、算力设施、数据跨境与应用落地形成一体化推进;新能源通过SAF、氢能与电池回收形成纵向产业链;飞机回收与航材服务带动贸易、保险、融资与租赁。平台统筹资源:「出海专班」整合外地办、投促署、贸发局与驻内地办,量体裁衣为企业制订金融、税务、展览与绿色合规组合方案;金融与贸易通过「互联互通」、CMU OmniClear与黄金清算系统等平台化基础设施,提升流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人才支撑发展:国际教育枢纽的扩容、宿舍供给、应科大与职专互认、DSE认受性推广与国际学校发展,为香港吸纳与培养多元人才;输入人才政策带来数量、质量与年龄结构的优化;产学研联动计划让科研与产业形成双向互动。治理保障落地:通过「部门首长责任制」强化执行问责,通过独立调查小组保障公正独立;通过「AI效能提升组」推进流程重塑与政务应用;在「一国两制」与国家安全法治护航下,确保改革发展行稳致远。十二、结语:以制度优势承载发展动能,以发展成果回应民生关切总体而言,报告在理念上坚持「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福祉」,并在具体路径上,将国家战略与香港自身优势结合,将区域布局与产业升级融合,将治理改革与技术革新互促,将国际交往与大湾区协同并进,以一套有顶层设计、有法律保障、有行政创新、有平台载体、有时间表与绩效指标的系统性方案,谋划香港在「十五五」时期实现新突破。民生方面,从加大公营房屋与简约公屋供给,到重构置业阶梯与长者换楼,再到土地储备、造地降本、智慧交通、网约车立法等,均以「快见效、可持续、重公平」为取向。经济方面,从北都引擎到河套与新田科技城,从生命健康到AI与新能源,从国际金融到国际贸易与大宗商品,从教育科技人才到文化体育旅游,都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引链入圈」为抓手。治理方面,以「一国两制」与国家安全为根基,以「部门首长责任制」与「AI效能提升组」为工具,以「有为政府+高效市场」为方法,力求以制度化、法治化、数字化和市场化的组合拳,确保政策落地提速、提效、提质。报告最后强调,感谢社会各界对施政方针与政策的认同,并以附篇细列措施与事宜。这种「总报告+附篇」的结构与「目标—措施—指标」的表达,体现了本届政府「以结果为目标」的治理取向。综观全篇,从「行稳致远」的制度信心,到「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的行动部署,再到「由治及兴」的阶段性成果与中长期路径,报告呈现的是一幅面向「十五五」的综合施政蓝图:以国家战略为底色,以国际联通为窗口,以区域平台为载体,以产业升级为抓手,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以治理现代化为保障,把经济与民生的「双轮驱动」真正落在城市运行与市民生活的具体细节上。所有这一切,指向的是同一个目标——让香港在新一轮全球新技术革命与国际经贸格局重塑中,抓住「走出去」的新机遇,做强自身优势,创造更多优质岗位与更高收入,提供更优公共服务与更好生活,让市民过上更美好的日子。","news_type":1,"symbols_score_info":{}},"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83,"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11,"optionInvolvedFlag":false,"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479631736226544"}
精彩评论